2022为时代育新人青年心得体会.doc
《2022为时代育新人青年心得体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为时代育新人青年心得体会.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2为时代育新人青年心得体会 2022为时代育新人青年心得体会1教育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教育的发展有赖于教师,教师的教育理想与学生的未来、学校的未来、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作为一名教师,五个字足以总结我的教育理想,那就是:用心做教育。用心做教育,教师得时刻坚持一定的教育底线。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教师的师德底线主要有: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教育的底线最基础的是德育。教师让孩子守住道德底线,坚决不做坏人,努力做个好人,自己师德先得过关。试想,如果一个教师,自己的灵魂肮脏、品德低下,又怎么能够培养出道德高尚、心灵美好的人?
2、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用心做教育,教师得时刻谨记不能碰触的教育红线。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从事有偿补课也不接受学生或家长礼品,不拔高对学生的教学要求,不加快所教学科的教学进度。只有心中时刻亮着红灯,才能有敬畏之心,也才能守住心中的底线。用心做教育,教师还得时刻关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并为之提供微薄之力。学校教师要随着时代变迁,转变读书观。以前读书要符合国家的评价,读书要符合企业的评价,未来读书要符合社会的评价。注重点从意识形态到知识技能再到个人修养。要求学生,从利用碎片时间搞好阅读以达到量的积累,到读中有思、读中有考实现质的飞跃。学校
3、教师要关注未成年的思想。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身体还在发育,各方面都有提升空间,思想决定了他们的品质,因此小学教育不要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的道德培养上。学校教师继续搞好课堂评价改革。进一步细化对学生的评价办法,做到课堂评价、日评价、周评价、月评价、学期评价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形成相互督促、互相学习、彼此竞争的良好学习局面。作为学校教师,我们要时刻把崇高师德内化为自觉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真正做到知敬畏、存畏惧、守底线、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恪守师德底线,坚守教育理想,争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2022为时代育新人青年心得体会2百年大计在教育,教
4、育事业靠教师。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在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在中国教育历上,具有里程牌意义,翻启了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的新篇章,对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展开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提出了具体丶明确、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指导意见和要求。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
5、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什么样的人,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我们必须弄清楚、讲明白的事。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就是要为社会主义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为实现中
6、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人才。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所用,甚至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成为社会主义的敌人、社会主义建设的破坏者,那么,我们的教育则是一种从根本上失败的教育,是我们教育的失职和失败、耻辱和悲哀!必须把教育同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民族的复兴丶人民的需求联系起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怎样培养人才?就是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
7、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
8、、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什么样的人才,才是合格的人才?就是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能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丶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一句话,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人民日报评论员*说:着眼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对深化教育
9、体制改革作出了重点部署,为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对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认真学习讲话精神,我进一步明确了自己努力奋斗的方向,步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不忘初心、根植教育,积极进取、无私奉献,自觉践行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努力在日常教学和中心行政工作的岗位上成就一番不平凡的事业,为学校创先争优做出应有的贡献。2022为时代育新人青年心得体会3家庭是安身之所,是人们的生活依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人的成长与发展有赖于以社会人伦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关系。每一个人均生于家,归于
10、家,一生为家所系。在家庭中,个体不仅是一个独立的权利主体,还是一个与他者紧密联系的主体,并且这种联系具有稳定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庭始终是可以依靠和依赖的港湾。如今,尽管城乡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逐步经历从扩大家庭到核心家庭的变化,但是血缘亲情不会断裂,家庭始终是维系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是连接之桥,其社会功能不可替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家庭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以及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这种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家庭是个体道德养成的起点,个体以亲子关系这一初始人际关系作为参照,以从家庭中习得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道德习惯,处理与亲戚、朋友、邻居等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不断建构和
11、扩展属于自己的社会关系。家庭是精神之依,其文明作用不可替代。家庭不仅是安身之所,更是精神依归之地。“伦理关系,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家庭是社会人伦关系建构的原点和基础,由此外推,扩展延伸至组织、国家。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的存在和延续为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家教是道德养成的基础,影响着人们的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意志家庭教育是道德养成的基础。相较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良好道德品行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父母以无言之爱激发子女的道德情感,而道德情感是道德信念、道德规范的动力之源,是践行知行合一的重要保证。自出生之日起
12、,在父母无私的关爱中,孩童对其形成强烈的情感依赖,并在血缘亲情中,演绎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同理心,从而激发出道德情感,为良好道德品行的养成奠定基础。以言传身教促进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指人们对道德原则、具体道德行为准则以及执行道德行为意义的认识。然而,人具有道德认知并不表明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道德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需要个体将获得的道德知识内化为自觉的道德认识和情感,进而转化为正确的道德信念,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孩子会从父母的言行举止中获得道德认知,并以此为模板进行行为尝试,进而形成道德行为。因此,父母一定要端正自己的道德态度、塑造良好的道德行为,对
13、孩子的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作出明确要求和适当引导,从而促进孩子对道德的认知。在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反复互动中锻造道德意志。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在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反复互动中养成的。这个反复互动的过程也是个体不断磨练道德意志的过程。对此,父母要在具体实践中磨砺孩子的道德意志,并根据其成长特点及道德情感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其道德行为,激发其道德自觉,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信念和坚忍不拔的道德意志。“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而现在的家长在教育方面似乎走入了重智轻德的误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对家风建设的漠视及自身教育能力的不足。鉴于此,一要强化父母的家风建
14、设意识,积淀崇尚道德的家风底蕴,提升家风建设能力。二要依托家庭教育咨询机构,不断发展和完善集咨询、建档、诊断、治疗、指导和救助功能于一体的个性化家庭教育服务体系,为家长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提供咨询帮助。三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作用,推动家校联合、家庭融合,建立“多位一体”的道德教育主体结构。家风是道德养成的关键,是家庭建设、家庭教育成果的凝结与升华重家教、树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家风不仅是家庭建设、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家庭建设、家庭教育成果的凝结与升华,还是家庭文化的精髓与灵魂;而家庭建设、家庭教育是家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良好家风自古以来便是中国家庭
15、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良好家风会使美好道德观念在家庭成员们的心田扎根、发芽,使家庭成员得以正心养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健康人格;会增强家庭凝聚力,孕育良好家庭氛围,建构和睦家庭。家风即“门风”,是家庭成员整体精神风貌的体现,具体表现为家庭成员对待事物的态度、待人处事的风格,并具象化为家训。中国传统的家风家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庭成员的个性与品格。然而,传统的家风家训大多扎根封建土壤,不可避免地受封建意识与观念的影响,具有局限性。鉴于此,应结合当前的国情、社情与民情,对传统家风进行现代建构,激活其价值基因,充分发挥其对道德品行的涵养作用。
16、一要继承传统家风文化的合理内核。用传统家风家训中具有普遍性教育意蕴的精华滋养家庭成员的道德。例如,用“仁”“义”“礼”“信”“孝”等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要求引领新时代的家庭建设,使其在千千万万的家庭中发挥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二要对传统家风文化进行创新与转化。结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对传统家风家训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进行现代性转化和创新,为其注入新活力、赋予新内涵。以家庭建设涵养道德品行,是从公民道德建设的家庭视角,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道德素质发展要求的具体回应。“时代新人之新,不在长幼之分、职业之别,核心在于具有在新时代为民族复兴大业作贡献的良好素质。”为此,应在以家庭为突破口和
17、着力点涵养道德品行的同时,做好“聚力”功夫,紧扣育人主题,始终以“新人”建设为目标,使家庭“育新人”支流汇入公民道德建设“育新人”主流。2022为时代育新人青年心得体会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核心问题和根本要求,我们要不辱使命,履职尽责,自觉担负起育新人的使命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用这一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职责。要在学懂弄通做
18、实上持续深化,着力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在拓展深度广度上下功夫,在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在融会贯通、做实落实上下功夫,结合党员干部、广大群众、青年学生的实际,分类指导,分众实施,统筹推进学习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统一思想、引领行动。要强化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龙头作用,深化党员领导干部学习教育,创新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习效果,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全面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和运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能力水平。强化各级党委讲师团的作用,做实面向基层群众宣讲工作,把集中宣讲与
19、经常性宣讲、讲理论与讲实事结合起来,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讲清楚、讲明白、讲出真情实感,激发起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精气神。强化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结合贯穿学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武装青年、引导青年,打牢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目标。时代新人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大任,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育新人的重中之重,持续深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宣传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起全体人民朝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为时 新人 青年 心得体会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974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