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初一读后感600字.doc
《狂人日记初一读后感600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狂人日记初一读后感600字.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狂人日记初一读后感600字 狂人日记初一读后感600字1说到文学的传承,艺术的借鉴,鲁迅坦承自己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是有密切的关系的:“因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势必至于倾向了东欧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理”(B13)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在前,鲁迅的狂人日记在后,且二者都是“叫喊和反抗”之作,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向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吸取养料,借鉴经验是不可否认的“史实”!但是,鲁迅又明确指出:“一八三四年顷,俄国的果戈理就已经写了狂人日记但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B14)鲁迅为什么这么直率地指出自己的狂人日记比前辈大师的狂人日记“忧愤深广”
2、呢?自然,这不是狂妄,而是客观的事实:第一,果戈理的包普里希钦是因为政治上经济上的地位受到极度压抑,才感到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起而诅咒上流社会的“大人物”的,他并没有从精神和文化层面来思考问题。与包普里希钦相比,鲁迅笔下的“狂人”,出身于地主豪绅家族,只要他安分守己,安于现状,他是不会感受到包普里希钦式的经济政治上的压抑的。如前所述,鲁迅笔下的“狂人”,处在一个足以锦衣玉食的豪绅家庭,却清醒地感受到封建宗法制度及其文化通过家族制度及礼教来摧残人性吞噬灵魂。他在精神文化层面孤身一人地向几千年来的旧传统挑战质疑,以弱势抗衡极其顽强的制度与维护制度的文化体系。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狂人”形象,前者是无从
3、同后者相比的。第二,纵览果戈理描写的一系列“小人物”,其悲惨的命运几乎都是作了俄国官僚制度的牺牲品。而且,他们微弱的反抗,都是孤立无援与畸形的。狂人日记中的包普里希钦,外套里的巴施马奇金,所希求的也不外乎是改变他们受侮辱受损害的生活,争取提升到上流社会中去成为“上等人”。而鲁迅笔下的“狂人”,却是勇敢地挑战有着几千年履历的整个“吃人”的制度,挑战这个制度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体内容,并进而挑战它的核心等级制。鲁迅笔下的狂人,没有包普里希钦那种可怜的“提升”的欲望,没有爬到“吃人”高层那种追求,他痛恨“吃人”的人,希望能劝转他“大哥”一类人改恶从善,他期望建立一个没有“人吃人”现象的世界。从两
4、个“狂人”的反抗的内容与理想的追求的比较来看,前者与后者也绝不能相提并论!第三,果戈理的包普里希钦与鲁迅的狂人的反抗虽然都是孤立无援的,但包普里希钦仅仅是为了自身地位的改善与提升,因此他不可能与广大被压迫者的命运联系在起。而鲁迅笔下“狂人”的反抗,是直接从宗法制度及其文化灭绝人性禁锢思想的弊端出发的。他已经开始注视到普通老百姓的命运,关心他们的疾苦,痛苦于他们麻木不仁习以为常的劣根性。因此,前者因脱离民众而失败,后者则因民众不理解不支持他的合理而又超常的思维遭致失败,前者是落伍者,后者是先驱者,二者岂可同日而语?第四,果戈理对于包普里希钦与鲁迅对于“狂人的”态度不同。果戈里对于包普里希钦这类“
5、小人物”是充满着同情的,这当然表现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但他对包普里希钦的必然发狂必然毁灭的原因挖掘不够,对于包普里希钦的鼠目寸光脱离民众更是批评不够。尽管哀其不幸,却没有怒其不争。因此果戈理的狂人悲剧形象自然缺乏更深的思想内涵。鲁迅笔下的“狂人”思想内涵之深,不仅在中国现代文学的领域中,即使是世界近现代文学中都是少见的。鲁迅笔下的“狂人”之悲,真正在于他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人生最宝贵的是自由:自由地思想,独立的人格。“狂人”未狂前本来是一个为争取这一人生最宝贵的东西自由而力抗宗法制度及其文化体系的精神界的战土,被迫害致狂当然是悲剧。但“狂人”在狂态中还残存着精神
6、界战士特有的思维,这种狂态思维仍然不失其自由的成份。最可悲的是,“狂人”狂病愈后,就范做官去了,彻底背弃了自己曾经全力为之奋斗的自由,躬行自己先前反对过的一切,将自己的良知与灵魂交给了封建宗法制度及其文化体系,永远堕入了失败与悔恨的黑暗深渊,从此变成一具行尸一块走肉,这是何等深切的悲剧啊!如果从鲁迅作品中找出“狂人”的同类来,他最像孤独者中的魏连殳,“狂人”与魏连殳在艺术上存在着最亲密的血缘关系。封建宗法制度及其思想文化,是源远流长顽固不化的,改革志士绝对没有使它有丝毫改善的可能性,倒是它有千万条软硬妙策可以使改革者屈服。鲁迅着眼于此,为改革者们发出了无比悲愤的呐喊,一方面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一
7、方面让他们照“狂人”这面镜子以自鉴。鲁迅说自己的狂人日记比果戈理的狂人日记要“忧愤深广”,其蕴含的严于解剖民族严于解剖自身劣根性的深旨,盖在于此罢。全文约:1981字,阅读时间:247秒。狂人日记初一读后感600字2在充分肯定“狂人”在思想文化的层面上对封建宗法制度的“吃人”本质作了深刻的揭露与激烈的批判的同时,我们亦无须过分地拔高他的“彻底”与“不妥协”性。恰恰相反,今天深入研究“狂人”这个形象,我们倒应该注意剖析他反封建的不彻底性与妥协性,从而发掘这个形象更深沉的内涵与意蕴。实际上,提醒广大读者要对“狂人”的形象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首在鲁迅先生本人。1919年,鲁迅在同朋友谈起狂人日记时说
8、:“狂人日记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艺术上说,是不应该的。1922年,鲁迅在回忆做小说的缘起时,将狂人日记比喻为“铁屋子中的呐喊”,并且清楚地复述了他本人曾有的疑问:“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被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衰。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1927年,鲁迅在回顾“狂人”这个艺术形象时,他感慨道:“总而言之,现在倘再发那些四平八稳的救救孩子似的议论,连我自己听去,也觉得空空洞洞了。”这些既可以看作为鲁迅这位大思想家的虚怀若谷,然而亦未尝不是肺腑之言
9、。就“狂人”的思维来论他发病前对于封建宗法制度,特别是对于封建文化体系弊害的解剖与思考,应该确认它前所未有的猛烈与深刻;所谓“吃人”的“发现”也的确是富有象征意味的精深之见。套用青年学者摩罗的话来说,在“狂人”这个形象的内涵上,几乎集中了中国悠久的封建宗法制度及其文化,在中国近现代之交的衰亡过程中,能够被敏感的思想家所感受到的全部信息与精神痛苦。“狂人”留给这个精神世界的启迪,主要是人格意义上的警示:在国民都习惯成自然地放弃自我尊严、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的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中,却有一位“狂人”冲天呐喊,让思想从几千年无形而又坚固的牢笼中突决而出,高张反叛的大旗,这个意义绝非止于对家族制度与礼教的挑战
10、。近一个世纪来,我们对“狂人”评价的盲点或误区,其主要原因盖在于对其形象内涵的观照与发掘缺乏“准星”所致。近年来,有些鲁迅研究学者通过追本溯源,得出从鲁迅26岁写作文化偏至论,提出“立人”的思想观点,到鲁迅37岁写作的狂人日记谴责“吃人”文化,呼吁“真的人”时代的诞生,这里所谓“人”的思想与概念,都是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文化体系中提炼出来的伦理价值观念。这个论断,大致不错。这在作者鲁迅本人也曾在后来回忆起以狂人日记为起点的五四新小说时,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1933年3月5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1935年3月2日)等*中,对这种借鉴予以确认。但正如笔者前面提到的,鲁迅的这种借鉴,显然属于
11、拿来主义为我所用而非照抄照搬,由于作品的大背景始终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及其文化系统对于国民的迫害与毒害;国民普遍丧失了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甚至将维护自己人格和思维权利者视为异类,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帮凶参与宰割自己的同胞,这就充分暴露了民族精神的弊端和国民的劣根性。因此“狂人”这个形象,分明是饱含中国近现代之交思想家特色的艺术形象。现在,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一番“狂人”反封建的不彻底性与妥协性。首先,“狂人”未“狂”前,绝不是一位心理素质坚实完备的思想家。诚然,以一个曾经力图维护自已的人格尊严与独立思考权利的思想家与历史悠久毒素深远的传统文化系统相对抗,彼此实力是不成比例的。个人向
12、全社会全民族作精神抗争,绝无取胜的可能。然而,心理素质坚实完备的战士,即使粉身碎骨,也不至于因制度的禁锢与迫害而致狂。鲁迅将“狂人”的心理刻画得非常精细,其效应,一方面在于对制度及其文化黑暗与顽强的揭露;另一方面在于他对“狂人”不堪重压的软弱心理的批评。包括鲁迅在内的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改革家孙中山、徐锡麟、黄兴、秋瑾、邹容等人,哪一个不是一息尚存,奋战不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英雄呢?哪一个不是毕生坚持着坚定不移的斗志和清醒强悍的心态呢?其次,“狂人”企图劝转“吃人”者改正“吃人”恶习,既希望强势者不再吃人,也希望弱势者不再互吃。这显然是幼稚的想法和妥协的行为。曾经有人指“狂人”这种幼稚
13、与妥协,系“五四”时期鲁迅的“和平进化”的思想缺陷所致。其实,鲁迅在写“狂人”劝转言行恳挚激切的同时,也写了“狂人”劝转言行的无效与失败。因此,狂人的劝转言行并不是“鲁迅当年的思想见解”,而恰恰是鲁迅对于“和平进化”这种曾经有过的思想观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历史时期的重新思考严厉解剖与彻底否定。再次,“狂人”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向封建宗法制度及其文化系统挑战的第一个形象,非常曲折地折射了他力抗强大传统势力的自由意志与人格力量。其批判之力度,揭露之深刻,都可以毫无愧色地誉为“前无古人”,但这里终究没有形成一个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终究不属于任何一种学说的原创者。当他无比痛恨黑暗否定现实时,他却
14、没有能力展示一条走向将来的切实的途径,描绘一幅召唤未来的新美的画卷。难怪几年之后鲁迅反思狂人日记,自然会感到“救救孩子”式的呐喊之“空空洞洞”了。最后,一个绕不过去的“坎”,乃是“狂人”身体复原后的“赴某地候补”。由激烈地反封建宗法制度及其文化开始,中经被迫害致狂,留下“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的“日记二册”,最后病愈做官去了。狂人通过他的人生三部曲,走向了他的归宿,委屈求全,抛弃致狂前的思想立场和原则。这个关键问题往往被许多论者所回避,其实狂人日记的“忧愤深广”恰恰最终寄寓在这里。中国历史悠久的宗法制度及其文化最显著的特色与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奴才的。而奴才最佳的“德行”是服从,无条件的服
15、从。除了天子皇帝之外,要“吃”别人,恐怕同时要付出的代价就是“被吃”。但宗法制的核心乃是等级制,一级制驭一级,最低等的奴才也可凌驾在他的老婆及儿子(候补奴才)之上。久而久之,人人麻木不仁,安于现状。即使看透了现实制度与文化弊端的正直善良明智者,也对这种铁屋子中的严密得没有一点漏洞的等级制无可奈何。思想文化史上敢于反抗这种等级制的志士仁人并不少,但鲜有坚持到底取得成功者。这在鲁迅1925年发表的灯下漫笔中,作过极为精辟的分析。推翻这种吃人的制度,荡涤维护这种制度的思想观念,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思想观念的改革,其艰难非物质建设可比拟。因此,治愈“狂病”之后的“狂人”,若要求得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狂人 日记 初一 读后感 600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947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