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doc
《精选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选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 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精选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希望你喜欢。精选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1浮士德是“天才诗人”歌德毕生的大作,从二十五岁到八十二岁,这部杯具的写作贯穿了他的青年、中年以及老年时期,是他八十多年的生活和思想的结晶,具有极深刻的哲学资料,充分反映了歌德当时所处的德国社会生活。浮士德是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浮士德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巨作。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天主与恶魔之间的赌约。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恶魔自信能够引诱浮士德堕落,把他的灵魂劫往地狱
2、,而天主坚信“善人虽受模糊的冲动驱动,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并且认为“人类的活动劲头过于容易放松,他们往往喜爱绝对的安闲;所以我要给他们弄个同伴,刺激之,鼓舞之,干他恶魔的活动。”所以理解了恶魔的赌约,也允许恶魔进行破坏活动。他相信浮士德能够得到最终的拯救,并且认为梅菲斯特进行的干扰活动反而能够激励浮士德在追求人生意义的道路上不断摸索与前行,永远不断地进行更高的活动。这体现了歌德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思想。以浮士德为代表的善与以梅菲斯特为代表的恶是一对矛盾,他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并且在必须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所以在本剧中,恶也成了神力的一部分。浮士德之所以被称为一部杯具,是因为剧中体现了浓烈
3、的杯具色彩,可是在歌德的版本中,浮士德的灵魂最终升上了天国,体现了永恒的天主之爱。这部杯具分为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讲述了浮士德对于知识学问的无力感到失望而乞灵于恶魔梅菲斯特,追求官能的享受,可是浮士德发现官能上的享受包括男女之爱也并不能使他满足,结果以格蕾辛的杯具告终。第二部中浮士德先是转向追求以海伦为代表的古典美,即古希腊文化和艺术之美。浮士德与海伦的结合象征着古希腊文化与北欧文化的结合,但结果又以海伦的杯具结束,意味着两种文化融合的失败。最终浮士德转向了为人民的自由与幸福进行创造的活动。他带领人民征服自然,围海造田,并且从中得出了“智慧的最终总结”“要每一天争取自由和生存的人,才有享受两
4、者的权利”。当他想到人们因为他的奉献而享受着更好的生活时,他就找到了人生最大的价值。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梦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浮士德构思宏伟,资料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述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比
5、较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到达了极高的艺术境界。精选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2浮士德是我迄今为止看的最为晦涩难懂的一本书。诗体哲理杯具浮士德是伟大诗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主人公浮士德是16世纪德国历史书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通占卦、天象、巫术、炼金术。歌德在浮士德中,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现了一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生活的发展史。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
6、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梦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进取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但歌德并不所以看轻魔性在浮士德追求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歌德首先承认魔性只能被暂时克服,却不能被永久根除,因它是能够容忍的。浮士德中上帝的话其实道出了歌德悟出的智慧箴言:“人要奋斗,失误免不了。”歌德同样看到,魔性与神性相对相生,所以是绝对必要的。浮
7、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斗争的过程。他奋发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内在动力,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够吸取教训,不断克服魔障。正是在这种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内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浮士德的结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请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获得了满足,也准备享受这满足,靡非斯托所以要攫走他的灵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灵魂带到了天堂,因为“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终能救”,正可谓天道酬勤,上帝嘉许之。既然如此,为什么浮士德仍然被看成是一部杯具呢?这主要是因为,歌德相信人类追求至善是没有止境的,但个体的生命却是有限的。浮士德获
8、得了两次生命,这生命仍然有限,所以不可能到达终极的目标。他探索的五个阶段,远没有穷尽人类的精神生活。人的精神容易懈怠,贪图安逸,所以上帝造出魔鬼,来催人惊醒、奋进。魔鬼对浮士德而言,就不只是一个引诱者,他也发挥着督促和警策的作用。魔鬼说自我“老想作恶却总是把善促成,我便是这种力量的一部分”,发挥的就是这一层意思。他主观上在引诱浮士德走向堕落,客观上却起到了推动浮士德前进的作用。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能够说靡非斯托是浮士德身上另一个自我的外化形式,或者说靡非斯托和浮士德共同构成人类天性的双重性,乃至上帝的两面性。总之,二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才使造化臻于完形。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
9、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我: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明白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我不明白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期望。他对自我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由Www.Q
10、unZou.Com整理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当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期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精选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3歌德著的浮士德,我总算把它看完了,这是我今年读书计划的第三本书。看完这本书,我大口大口地喘着气。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厚得像砖头一样,让人望而生畏,还在于书
11、中有许多我不甚理解的地方。幸亏有郭沫若在翻译完此书时写的“浮士德简论”,让我稍微有了一点头绪。此刻我就把我的读后感写出来,和大家一齐分享这部诞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伟大作品。浮士德的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老年歌德在中世纪的书斋中烦闷苦恼,和弟子瓦格讷出外郊游,遇到一条黑色的尨犬。原先这尨犬是天上降下来的恶魔靡非斯特匪勒斯所变成的,他和上帝打过赌,先做浮士德的仆人,解除浮士德的心中烦闷。如果浮士德感到满意了,那么浮士德便不能成为主人,反而为恶魔所有。于是靡非斯特便把黑色外套变成一朵浮云,载着浮士德和他一齐云游世界,去完成他精心设计的任务。他们首先来到了莱普齐市的一家酒
12、店里,参与了一些无聊大学生的胡闹。之后被引进“魔女之厨”,嗑了一剂魔汤,于是浮士德便返老还童,变得年青了。之后就是和可怜的玛甘泪的恋爱,并且生了一个私生子。玛甘泪把私生子溺死,自我也最终被丢进牢里。浮士德在经过一段“林窟”的幽居生活,又领略了一次“瓦普几司之夜”后,最终杀进牢里,欲救玛甘泪。玛甘泪不从,受到审判死刑。第一部分告一段落。故事最难解的还是在于第二部分。在现实和虚幻之间,浮士德一觉醒来,来到了一个“风光明媚”的地方,并且感到精神百倍。他去谒见皇帝,皇帝荒淫无耻,一天到晚想着寻欢作乐。皇帝想见古代美人海伦,结果海伦真的来了。在“骑士厅”的表演场合,是海伦和巴黎斯的恋爱。浮士德吃醋,把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选 浮士德 读后感 1000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87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