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减贫四十年》报告亮点一览202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减贫四十年》报告亮点一览2022.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减贫四十年报告亮点一览2022 中国减贫四十年报告亮点中国立足自身国情,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这其中,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是重要内容。20_年,中国率先完成千年发展目标。截止20_年底,中国让七亿多人摆脱贫困,实现了世界减贫史上的 “中国奇迹”。中国独特的减贫经验得到国际组织的高度肯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海伦克拉克对各国说, “我们呼吁各国分享中国的减贫经验”。在20_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期间,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表示,过去五年中国减贫的成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在改革开放开启以来,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咬定脱贫目标,不断推动减贫战略走向深入。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他领导确立了开发式的扶贫方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制定了两个中长期减贫规划,实施了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区域开发战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完善国家扶贫战略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了大扶贫工作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任务,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_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这是一个伟大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就又有了坚实的支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打赢脱贫攻坚战,消
3、除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这是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这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人类历史上又一个伟大奇迹。消除绝对贫困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将是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朝代完全解决了老百姓的丰衣足食问题。而这是老百姓的基本生存权利,也是社会安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绝大多数时间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由于土地等资源条件,更由于社会制度的落后,中国人民始终有一部分人承受饥饿贫瘠之苦,这甚至成为改朝换代的直接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十分认真地将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长期努力中,我国形成了一整套减贫战略,彰
4、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精准识别扶贫对象。通过扎实工作,近1亿扶贫对象、12万个贫困村将逐步建立起“专属档案”。这样精细和如此规模的工作,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从此,扶贫开发进入到精准到户的新阶段。这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援助工作中屡屡存在的官僚主义不同。政府主导。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管理体制。创新贫困县考核机制,引导贫困地区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与发展中国家依赖国外发展援助不同,中国是充分利用体制的力量,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扶贫。”贫困群众为主体。与国外的发展援助降低了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愿望和能力不同,脱贫攻坚强
5、调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产业扶贫为主、多种扶贫策略并举。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同时从教育、医疗、文化等多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对口扶贫,全国一盘棋。充分调动全社会对贫困问题的关注,调动了全社会的资源。在脱贫攻坚中,增强全社会的融合和民心的和谐。这些中国方案行之有效,是对人类的减贫事业的重大贡献。中国何以能够做到如此成绩,创立如此有效的体制和机制?这根本上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有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有关。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优势的发挥,是中国取得历史性减贫成就的重要保障。减贫的意义贫困是一个世界现象。相对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更为严重。贫困所造成的危害
6、是多方面的,消除贫困意义巨大而深远。贫困的政治危害。贫困对政治合理化建设十分不利。贫困让贫困者缺少了参与政治的经济资本,从而让富裕阶层在政治上具有了更多操控权。政治理论家约翰麦考密克说:除非受到正式限制,最富有的公民都会用他们的特权来骚扰其他公民且不受惩罚,他们还把持政府的运作,使其对准自身的利益而非全体公民的利益。目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体制正在遭遇金钱民主的严重考验,“一人一票”正在被“一美元一票”所侵蚀和瓦解。美国的经验就充分显示,民主政治得到的一些政策,并没有缩小贫富差距,反而进一步加大了富人对中产阶级和穷人的优势,超级富豪往往是政治上最大的赢家。美国学者拉里M巴特尔斯在不平等的民
7、主一书中通过大量的事实证明:贫困和不平等正在严重挫伤美国民主的平等主义理想,也严重损害了民主政治的合理化。另外,当一个社会贫困群体太大,且其合理利益长期若不能通过正规渠道得到有效表达时,社会矛盾必然激化,政治危机就必然产生。在这种情况下,也往往容易诱发和催生集权体制,或导致出现军人干政局面,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比较多见。贫困的经济危害。从经济结构看,一是贫困会导致消费结构二元化,同时催生许多不合理消费行为,比如炫耀性消费等。二是贫困会导致生产结构二元化。一元是为富人生产高档品和奢侈品,一元是为穷人生产低端产品和廉价产品。由于同一用途产品,存在两套生产系统,这对促进生产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不利。
8、从经济动力看,穷人会更多将收入用于人力资本投资,而富人会更多将收入用于消费投资,在人力资本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动力的新经济时代,贫困群体越大,必然经济增长动力越弱。这里有一种观点认为,富人会更多将收入用于增加生产性投资,这对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但一些研究表明,富人更有可能把自己的财富挥霍在珠宝、游艇、鱼子酱上,而非用于投资。另外,由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更大,若社会贫困群体大,也必然减少经济增长来自消费方面的动力拉动。从经济管理看,穷人多,必然要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这会增加企业税收,加大企业负担,这又不利于经济发展,最终受害者还是穷人。从经济危机原因看,贫困也是诱发经济危机的深层原因。诱发经济危机的原
9、因是多方面的,如自然灾害、技术创新的不均衡、战争等等。马克思认为,产生经济危机的深层原因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所有这些原因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财富不均,贫困人口增加。如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其直接的表现就是财富的两极分化以及贫困人口的大量增加。再比如当代美国的金融危机,一些学者如格雷厄姆特纳等人就认为,在全球化中收入分配不均和穷人增加是酿成危机的主因之一。一方面,是国家层面的利润率增长,但另一方面,国民收入的份额主要是劳动者的收入和工资却在下降,穷人在不断增加。为此,一些学者认为,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应该让工人和穷人从市场经济的红利
10、中多分得一杯羹,应该允许更加均衡地分配工资,应更加注重解决好贫困问题。贫困的文化危害。贫困也会导致文化二元化,形成穷人文化和富人文化二元价值体系。同时,文化的神圣性会更多被世俗性所替代,文化本身更多成为一种谋取财富的手段。一些人为了跨越财富的鸿沟,各种机会主义文化就会受到鼓励,并且泛滥,如赌博、投机等一些冒险行为,就会更多被文化体系所认同。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也就越来越包装化和空壳化,越来越成为物质内容的包装纸,而文化本身的真正精神价值却濒临死亡。贫困的社会危害。英国学者理查德威尔金森等在不平等的痛苦一书指出:在贫富分化严重的情况下,一些研究表明,社会上人们的焦虑感就会上升;在不平等较严重的国家
11、,毒品的使用情况更为严重;在不平等的国家中,凶杀率更高;在不平等程度较高的社会中,更多的人想成为主宰者,在较平等的社会中,更多的人比较宽容、同情他人;在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和美国各州,公众之间的信任水平也较低;贫富差距大的社会更具惩罚性,因为在社会等级中,人们会利用歧视和向下的成见来防止那些地位低于他们的人提高社会地位,同时,那些社会地位较低的人通过向比他们更弱势的群体发泄而试图赢得自己的社会地位,也就是产生所谓的自行车效应,即一个人骑在自行车上,对他的上级点头哈腰,同时一脚踩向他底下的人,即产生一种错位攻击。贫困的环境危害。贫困既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加剧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
12、一些落后地区为了在经济上快速追赶上发达地区,往往对资源过度开发,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和破坏,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些研究也表明,贫富差距大的社会,人们的环保意识更差。由于不注意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让贫困地区发展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一方面,越贫困,环境保护压力越大;另一方面,环境保护越差,又导致贫困压力越大。联合国发布的20_年人类发展报告警告说,如果不对环境威胁采取紧急应对措施,那么到2050年全球处于极端贫困的人口数量可能增加多至30亿。贫困的生理危害。贫困导致个体生长发育缺乏一些基本条件,从而对身体健康生长产生诸多不利影响。美国科学促进会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生长在贫困中的孩子
13、在各个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很多生长在社会地位低下的极端贫困家庭的孩子有着不健康的应激激素水平,这损害了他们神经系统的发育。其结果是,在孩子以后的生活中损害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和记忆力,也因此损害了他们摆脱贫困的能力。研究显示,贫困孩子的智商平均比富裕家庭孩子的智商低6分,这个差距将在青春期到来时增加3倍,这意味着他们的背景使他们在考试中处于不利地位。另外,研究也显示,有多动症的儿童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家庭更为普遍。健康经济协会组织副主席皮拉尔加西亚认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生命前五年的生活条件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西班牙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西班牙16岁以下儿童中有四分之一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14、这些孩子在其成年期中遭遇肥胖,心血管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社会排斥,工资过低和其他血液疾病的危险更大。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经济学教授林德布对童年时期贫困会导致的后遗症进行了特别研究,他认为童年时期的贫困生活条件可能会导致平均寿命的减少。贫困的心理危害。贫困本质是一种财富不对称,但这种财富的不对称最终让贫困者产生心理不对称,进而形成双重人格。其主要表现有:一是既柔弱又残暴。由于贫困和卑贱,使得他们在强者面前,实际是一个彻底的弱者,没有任何挑战的资本,这时,最优的策略就是服从,就是对强者绝对的服从,并要表现出极为的恭顺和柔弱。但在内心深处,贫困者会感到极度不公平,最终这种不公平感会转化为一种破坏性能量
15、。当没有机会爆发时,这种破坏性能量就会潜伏在内心深处,形成外在的柔弱与内心的残暴的一种均衡。二是既自尊又自卑。一方面,贫困让贫困者自卑;另一方面,正是自卑本身,让贫困者潜伏了一种强烈的自尊意识。其在现实层面的表现往往是:一方面,在外表层面,贫困者会更多表现出一种自卑人格;但在内心深处,贫困者又具有强烈的自尊呼唤。这里强烈的自尊意识,实际是对自身自卑人格的一种心理补充。三是既胆小又胆大。胆小,原因是自身挑战外界的资本少。但为了突出重围,由于没有其它资本优势的基础,又客观需要胆大和冒险来补充。四是既迷信又自信。这里迷信,既是对自身地位的一种无奈承认,同时,也是长期压抑落后环境下由于缺乏认知开发而导
16、致的一种认知盲目。而自信,则又是对迷信的一种心理反叛。五是既节俭又奢华。由于贫穷,经济基础薄弱,节俭,是必然选择。但长期的节俭,也积累了贫困者对奢华的渴求。这种既节俭又奢华的人格,在现实人际关系上的表现就是:平时人际交往可能会很小气,甚至经常很抠门,但有时又会很大方,甚至大方的出奇,不惜一掷千金。六是既勤劳又懒惰。勤劳,是为了改变自身的地位,也是为了生存,是不得不为之。而懒惰,则是由于勤劳的边际收益很低,让贫困者对勤劳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心理。在我国的一些贫困地区,由于生产条件差,自然环境恶劣,有些农民辛勤劳动一天,除去各种物质投入成本,劳动纯收益不到两毛钱,有时甚至是负值,这时,有些农民就会选择
17、不劳动,一天晒晒太阳聊聊天,靠救济过日子。贫困的危害由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银行联合开展研究的中国减贫四十年:驱动力量、借鉴意义和未来政策方向(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该研究报告分析了过去40年中国减贫的主要驱动力量,总结了中国减贫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借鉴意义,并对中国的未来政策方向提出了建议。报告显示,过去40年,中国经济增长以及减贫的速度和规模是前所未有的。以20_年国家贫困标准计算,197820_年,农村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到0.6%,农村贫困人口从7.7亿下降到550万,减少近7.65亿,贫困发生率平均每年降低2.4个百分点。根据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全球绝对贫困标准衡量,中国的贫困发生率从1981年的88.1%下降到20_年的0.3%,贫困人口减少了近8亿,占同期全球减贫人数近75%。整体上看,中国的减贫进程始终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报告提出,中国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主要依靠两大支柱:一是基础广泛的经济转型,为贫困人口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不断提高收入水平;二是政府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来消除长期贫困,这些政策瞄准因地理环境等原因影响发展的贫困地区,并有针对性地面向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报告还强调,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减贫成就得益于有效的治理,政府各部门通力合作,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869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