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度人物》事迹观后感.doc
《《感动中国度人物》事迹观后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动中国度人物》事迹观后感.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感动中国_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 感动中国_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1沂源县是沂蒙革命老区。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孕育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朱彦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933年7月6日,朱彦夫出生在张家泉村一座低矮的小石屋里。苦难的岁月,悲惨的生活,家仇国恨,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抗争的种子,也造就了朱彦夫铮铮铁骨和刚强意志。1947年9月,14岁的朱彦夫参加了华东野战军。他先后参加了攻打兖州火车站、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上百场战役战斗。他10次负伤,3次荣立战功。在吴淞口战斗中,火线入党。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赴朝作战,17岁的朱彦夫随部队跨过鸭绿江。11月底,朱彦夫所在的中国人民志
2、愿军第9兵团悄悄进入朝鲜东北部的长津湖地区,包围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长津湖地区是朝鲜北部最为苦寒的地区,当年又是50年一遇的寒冬,许多年轻的战士被冻死在战场上。12月,在争夺250高地的战斗中,朱彦夫所在连队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与敌人激战三天三夜,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地进攻,守住了阵地,战友的鲜血染红了冰天雪地,最后全连官兵仅剩下他一人。在敌人的狂轰乱炸中,他的头部、胸部、腹部7处重伤,肠子流出体外,当时就昏死在阵地上。昏迷中的他感到一块黏糊糊的肉团顺着鼻梁滑到嘴边,饥饿中的朱彦夫本能地一口吞下去。可谁知,他吞下去的竟是自己被炸出的左眼球。后来,增援部队把朱彦夫从雪地里扒拉出来,送到战地
3、医院。由于冻伤严重,朱彦夫的四肢已经溃烂,必须截肢。这位钢铁战士在经历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后,竟奇迹般地醒了过来。醒过来的朱彦夫,意识到自己成了一个失去四肢和左眼的“肉轱辘”,整整一个星期不吃不喝,多次想到自杀,但连死的能力都没有。在医护人员的不断劝解下,冷静后的朱彦夫心想,就是为了死去的战友,我也得活下去。1952年,朱彦夫被转到山东省荣军休养院。朱彦夫不愿躺在功劳簿上虚度一生,他要让生命活得更有价值,活出共产党员的本色。他在日记中写到:“与其腐烂,不如燃烧”。1956年冬,朱彦夫经过慎重考虑,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我要回家,要像个战士一样活下去。”他主动放弃了省荣军休养院的特护待遇,
4、毅然回到家乡张家泉村,开拓新的人生之路。“一个人只要有生命就会发光,就能改造他周围的生活环境。” (朱彦夫)他是村支书,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回到家乡后的朱彦夫,看到乡亲们生活仍然比较贫困,忧心忡忡,决心带领群众努力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他拿出自己的抚恤金,建起了全公社第一个农村图书室;他亲自担任老师,办起了夜校,帮助村民提高文化素质。当时只有500多人的小村庄,竟有100多人学会了写信、看书、算账,有的还当上了生产队会计。乡亲们见朱彦夫走南闯北打仗回来后,想法多,主意好,一心为大家办实事,都非常信任他。1957年春,张家泉村8名党员一致推选24岁的朱彦夫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党支部书记后,朱彦夫经
5、常爬到村里南山上去了解情况,他自己总结了四种走法:站着走、跪着走、爬着走、滚着走。“原来我也问过父亲,这四种走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我父亲曾经告诉我,他最喜欢滚着走,因为滚着走速度最快,但损失最大,经常磕的头破血流的。”朱彦夫的儿子朱向峰告诉记者。“我觉得父亲最不容易的时候是打井的时候。当时在村西的龙王庙门口发现了水源,父亲顶着很大压力做村民和村两委工作。为了让村民们安心,他向大家承诺,动了这个地方如果有什么灾气都在我身上。”当时朱彦夫拄着拐杖亲自在现场指挥,挖到了十几米深时终于见到了水,他坚持要下井去看看。“我父亲坏腿上的血水、汗水和井里的泥水都冻到一块,上井之后叔叔大爷就抱起我父亲的腿揣在怀里
6、,让他暖和暖和。”从那开始,张家泉村里慢慢有了第二口井、第三口井。凭着这股韧劲儿,从1957年春到1978年,朱彦夫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把张家泉村当成了战场,战严寒、斗酷暑,打赢了整山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电“三大战役”,使张家泉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张家泉村从一个落后的小山村,一跃成为全县第一个有拖拉机、最早实现水浇田过半、全镇最早通上电的村,村民人均收入始终保持全镇第一。“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朱彦夫)他是作家,用嘴用残肢记述无悔人生朱彦夫从村党支部书记职务退休时已经50岁了。他依然没有忘记,在-长津湖战役中,连指导员高新坡牺牲前的叮嘱:“你一定要记住,一个连的消亡,
7、在战争史上可能不算什么,可你要想法儿把这壮举记录下来,告诉后人,我们死也瞑目了!”1987年5月,时任济南军区政委的迟浩田到沂源看望朱彦夫,他对朱彦夫说:“把你在战场上的所见所闻写出来,把你一生向困难挑战的经历写出来,这本身就是一部教育人的好教材。”为了搞好革命传统教育,为了不辜负战友的嘱托,朱彦夫下决心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来。不会写的字,他就,靠着仅有0.3视力的右眼,整整翻烂了四本字典;不会写,他就学名著,先后苦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100多本中外名著;没有手,他就独创了写字的“三种姿势”:“衔笔跪书”“断臂抱书”“绑笔腕书”。一开始,朱彦夫写的字一个字有拳头那么大,一天只能写几个字、十几
8、个字,但他从没放弃,终于把拳头大的字写进了小小的方格纸中。儿子朱向峰说:“我们姊妹们看到父亲写作很艰难,想让父亲口述,我们来记录,但父亲坚决不肯。他说,那样少了他自己的思考空间,表达不出他自己的内心真实感情。”靠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不屈的精神,朱彦夫用了整整7年时间,_多个日日夜夜,用坏了500多支笔,写了近千斤稿纸,终于在1996年7月出版了33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亲笔题写书名并题词:“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1996年11月1日,在一次传统教育报告会上,朱彦夫突发脑中风倒在了讲台上。病情好转后,朱彦夫靠着尚能活动的左臂坚持写作,有时实在写
9、不动,就口述着让儿女代写,经过两年多的艰辛努力,又创作完成了24万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出版以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成为人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好教材。俄罗斯真理报记者安克鲁申斯基曾写道:这两个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英雄人物的生平,似乎是平行地发展着,甚至“中国的保尔”更有过之。_年3月,朱彦夫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光荣称号,也是全国首位时代楷模。_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朱彦夫被授予 “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也是山东省唯一入选的人。今天,这位90岁高龄的老人再次感动中国。正是这样的时代楷模、人民楷模,撑起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
10、国人民,穿越时代,生生不息。在朱彦夫的家乡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组织村民观看颁奖典礼。感动中国_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2陪你走过了20年,感人的故事历久弥新,感动的力量经久不息,请记住这些,平凡却闪亮的名字他们是故事的主人公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二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两条腿,但他们用残缺的身体,书写了世间最美家庭的模样。他们用辛勤的劳作,把儿女养大成人,他们用坚强的意志,甩掉了贫困帽子,创造了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张顺东1974年出生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他6岁放羊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了右手,双脚重伤。19岁那年,他认识了邻村的姑娘李国秀。1993年,张顺东、李国秀喜结连理。庄稼人,有耕种才
11、能有饭吃。两个人只有一只手,他们有能力、有决心面对以后的生活吗?张顺东:生活不是说等出来的,是靠干出来的,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健康的孩子是安慰,更是这个家庭的希望。李国秀说,别人的孩子用手抱大,而我们的孩子是用双脚抱大的。一双儿女渐渐长大,原本仅够填饱肚子的生活,越来越捉襟见肘。每天天不亮,村里人还在睡梦中,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就开始忙碌了。想让日子好一点,就要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李国秀练出了绣花的本领贴补家用,他们养殖的鸡鸭猪仔也越来越多。张顺东:勤劳奋斗去干活,是一个丈夫应该去做的,更是一个父亲应该去做的。懂事的女儿没有辜负父母的厚望,考上了师范大学。但同时,张顺
12、东原本受伤的两只脚因为过度劳累而溃烂,不得不先后截肢。命运再次给这个不幸的家庭以沉重打击。截肢后的张顺东没有倒下,装上假肢继续耕作于田间地头。夫妻二人更加珍爱对方,你就是我的手,我就是你的脚。坚强,自信,乐观的张顺东、李国秀,没有向命运屈服,在困苦中相互扶持,相亲相爱。李国秀:我觉得人再苦再难,不能没有希望。在乌龙镇,张顺东夫妇身残志坚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只要有需要,村民们都会来搭把手,国家又给报销了两万多元医药费。_年,在国家危房改造资金的扶持下,家里盖上了新房,年收入逐步提高,张顺东家成为村里最早一批脱贫户。张顺东:汗水不是白流的,总有收获。如今,他们的女儿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也有了
13、自己的宝宝,四世同堂,尽享天伦。对张顺东、李国秀而言,因为加倍努力了,所以倍感幸福。感动中国颁奖辞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感动中国_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3“生命于你不只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3月3日晚,朱彦夫这个名字,再一次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这位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战士,入选_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现场,接过沉甸甸的荣誉奖牌,朱彦夫的女儿朱向欣非常激动,她说:“今天我来
14、给父亲领感动中国奖,感到很荣光,我被感动中国人物感动着,被父亲的精神鼓励着。作为一名教师,我回去要本本分分,干好本职工作,尽最大努力教育好我的孩子,把父亲的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时代楷模、全国模范伤残军人、人民楷模、最美奋斗者集众多荣誉于一身的朱彦夫,为什么感动了中国?朱彦夫14岁参军,经历过无数次战斗。在朝鲜战场上,他浴血奋战,舍生忘死,在战斗中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回国后,他毅然放弃荣军院的特护待遇,回到了家乡。靠着顽强不屈的意志,实现了生活自理。战场上,他扛起枪杆子,与敌人英勇作战;在家乡,他抱起锄杆子,带领群众向贫穷宣战;退休后,他夹起笔杆子,向人生极限挑战!用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写就极限
15、人生!命运打不倒心中有光的人。朱彦夫当书记25年,光假肢就磨坏了7副。他带领乡亲们棚沟造地,在贫瘠的山地上造出了一块块旱涝保收的“小平原”,每年增产粮食几万斤;他顶住压力大搞副业,改善了村民生活;他带领林业队,种植苹果和花椒,千亩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能够抗衡时间、改写命运的,唯有执着信念。朱彦夫没有忘记战场上指导员牺牲前对他的嘱托,他要把战争的壮烈写下来,传给后人。但是写书,对于失去双手的朱彦夫来说,困难之大可想而知。刚开始,他用嘴含笔,口水连着汗水,泪水和着墨水,不一会儿就弄得字迹模糊,只得换纸重写。后来,他尝试用残肢抱笔、手腕绑笔,残臂磨破了,他贴上胶布,忍着剧痛再写。这样一撇一捺,一点一
16、滴的坚持,持续了整整7年,他以惊人的毅力,写成33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朱彦夫曾经说,“在别人眼里,我似乎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但我认为,幸福是有层次的。奋斗着,就是幸福的。”朱彦夫从未停止过奋斗的脚步,创造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举。看了颁奖盛典,淄博市博山区源泉中心医院院长亓庆良说,“我被朱彦夫的事迹感动着、感染着,朱彦夫的精神是淄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要把感动化成行动,幸福地奋斗,为打造厚道齐地、美德淄博贡献力量。”沂源作为沂蒙革命老区的一部分,是山东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被称为“山东屋脊”,朱彦夫就是这屋脊上的精神高峰。如今,他又成为凝聚奋进力量的全国精神高峰。朱彦夫一心向党,全心为民,勇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感动中国度人物 感动 国度 人物 事迹 观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76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