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领悟体会.doc
《《论语》读后感领悟体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读后感领悟体会.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语读后感领悟体会 论语读后感领悟体会1假期时学校要求读论语,刚拿到这本书时,感觉古文深奥、枯燥,没有一点兴趣,后来坚持读了一个晚上,感觉不错,再后来临睡前每天都要看一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这本书了。读完后我觉得真是受益匪浅,它是一本能给你正能量,能给你智慧的书,其中几则给我印象颇深。首先要记住孔子的这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努力吸收新知识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以称为老师,我觉得对于刚调到小学的我来说,确实是没有做到熟读典籍,没有做到温故而知新,以至于这次业务测试中成绩不理想,“业精于勤,荒于嬉”知识只有经常
2、复习,时常巩固,方可积淀下来,如果抛开,它就会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己之昏昏,焉能使人之昭昭?”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自己对业务知识都不精通,还怎么能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内容呢?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一定要博览群书,知识丰富。不学习、不温习是难以胜任这项工作的,只有经常温习学过的东西,才会从中获取更多的经验,我们的老师总是抱怨没有时间,鲁迅先生曾说: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每天只要挤出那么一丁点的时间,读读书,才会让知识慢慢沉淀在你的脑海中,只有储备足够丰富的知识,才能带着你的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的遨游。我们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温习,再聪明的人,不通过温习也不可能牢
3、固、系统地掌握好知识,自古以来,不少名人都十分重视复习,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八十岁的时候他依然能背诵出圆周率小数点后面一百位数字,人们就问他如何记得这么清楚,他说:“很简单,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同学,学得快同时也忘的快,需要不断的复习,才能掌握,“复习是学习之母”,一个会复习的孩子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一个会复习的孩子才能获得新的知识与体验。其次要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来劝勉自己。孔子说,学生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敬爱兄长,做事要严谨讲诚信,博爱众生,多和有德行的人接近,这样做了之后,还有余力,再去学习文献知识。是啊,好好孝顺父
4、母,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而后悔莫及,老爸老妈的脸上已经爬满了皱纹,工作之余我们要常回家看看,看看父母,陪他们聊聊天,唠唠嗑,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和兄弟姐妹不和睦,那么他的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将来也是一个不孝不仁的人,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一个老人打碎了一个碗,他的儿媳妇对着老人大发雷霆,老人从此就找了一个木碗,有一天儿子在玩木头,就问儿子做什么?儿子说:“我在做木头碗,等你老了,我也给你用这个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身教是最好的教育,作为一个教师,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孩子,你的学生,生活中多向年长者请教,工作中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人生中多和仁爱
5、而诚信的人做朋友,只有具备了孝顺、仁爱、诚信,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只有老师先学会做人,才能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人是教育的根本,先让学生学会做人,再去做知书达理的人。最后就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一句,孔子说: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不论白天黑夜不停的流逝。这句话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我觉得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前途。懂得时间的人,珍惜每分每秒,孜孜不倦,事事如意;不懂得时间的人,浪费每分每秒,虚度年华,碌碌无为。趁着年轻,我们做老师的一定要抓住时间,去读书,去思考、去钻研,即使不能桃李满天下,也愿花开遍地香。俗话说的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不懂得珍惜,时间将转瞬即
6、逝,哪一个成功的人不是视时间为最宝贵的呢?著名科学家丁肇中说:“看电影是金钱和时间上的浪费,尤其是时间,那是最浪费不起的。”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最讨厌的三件事是理发、剪指甲和上厕所,他认为做这三件事,就是在浪费时间,作家巴尔扎克他的时间是一分一秒也不空过的。一次他太累了,就对朋友说:“我睡一会儿,你1小时后叫醒我。”1小时过去了,朋友实在不忍心叫醒他,巴尔扎克醒来后,发现超了一小时,暴跳如雷地对朋友说:“你为什么不叫醒我,耽误我多少时间啊!”是啊,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是因为他们不会浪费一丁点的时间,在短暂的人生道路中,在有限的时间里,尽最大的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再丰富一点,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
7、可以在时间的阡陌中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我们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国学博大精深、意蕴深长,值得我们教师学习,今后我还要读更多的国学经典,因为那里藏着人生智慧,当你在工作中、生活中彷徨迷茫时,不妨翻开我们的论语,你会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论语读后感领悟体会2我小的时候没有读过论语,只是在课本中背过几个句子。最熟悉的自然是学而篇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然而也就技止此耳!真正开始读论语是和儿子一起学习的时候。在让儿子背完三字经后,我觉得应该让这个小子背些更加高级的东西,于是买了一本论语让他背。而自己居然也从头到尾读了
8、一遍。读完才发现原来论语涵盖的范围比我想象得更广。虽然其中某些观点我不是完全赞同,但确实有很多深刻的道理,并且还很实用,很接地气。并不是仅仅让儿童有口无心地念着打瞌睡用的。如果说里面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哪个部分,那就莫过是以德报德篇了。“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我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要我做一个好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才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个例子告诉我,就是要对别人好,即使牺牲自己也要成全别人。那么如果别人对你不咋的呢?当然还是要对人好。否则怎么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呢?我国古来的圣贤和当代的英雄楷模莫不如此。然而,我发现这样做很困难。在与各色人等打交道的过
9、程中,我才明白原来人是五花八门的。好人固然多,坏人也不少。对好人好,没有问题。可是对坏人呢?当然也不是真正的坏人,只是好贪些便宜,或多或少侵害了你的利益却以为理所当然的那类人。难道我还要对这样的人好吗?难道真的要象基督一样,别人打了你左脸,你还要将你的右脸送过去吗?就像中国俗话说的:只许你不仁,不能我不义。我明白我做不到。于是,我的内心很纠结,心头也很迷惑,但是,并没有人来给我答疑解惑。结婚以后,一次在和太太聊天的时候讲到如何与人相处。太太说:“很简单啊!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忙和太太打听出处,却原来是孔夫子的名言。这正是以德报德篇的内容,说的是:一个人问孔子:“别人对我不好
10、,我还是对别人很好,以德来报怨,您觉得怎么样?我是不是很高尚?”孔子说:“你以德来报怨,那我问你,那些对你好的人,你怎么来报答别人呢?如果不管别人对你是好,还是不好,你一律对别人好,那让那些对你好的人情何以堪呢?倒不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别人对你不好,你该怎样就怎样。别人对好你也对别人好。岂不恩怨分明,轻松潇洒呢?”我当时只恨自己读书太少,怎么没有早点读到这么精辟的人生道理。另外,我也觉得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的德育过于简单和抽象,不切实际,而且没有很好地与中国的传统相结合,所以才弄得象我们这样读书少的人常常存了疑惑在心间,纠结于道德困境中。中国的经典中有许多精华,值得我们学习。这些沉淀了几千年的思
11、想无一不让我们在读到的时候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正如民间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此言非缪也!这句话体现出了孔子认可的道德的原则,也就是互惠原则。我们知道,人不能独立生活在世界上,作为社会动物,必然需要互相依靠,互相帮助才能生活得更好。所以,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而人又是自私的。为了解决这对矛盾,道德出现了。道德就是人们之间的互惠机制,保证人与人之间的互惠互利,你有恩于我,我也要有恩于你,这样我们才能长久地合作下去。现实也一再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经常说,要互利共赢,要双赢。只有这样才是良性循环,才能把一件事情一直做下去。如果合作的双方只有一方有好处,这种合作是进行不下去的。但是在我们的世界里,也确实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读后感 领悟 体会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62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