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的读书笔记个人领悟.doc
《《万历十五年》的读书笔记个人领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历十五年》的读书笔记个人领悟.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万历十五年的读书笔记个人领悟 万历十五年的读书笔记个人领悟1记得上大学时“国学”兴盛,有一次在图书馆无意中翻到万历十五年时就被它深深吸引。作者借万历十五年这发生的看似琐碎的事情作为线索展开叙述,全面展示了明代万历年间从皇帝到官员国家暗藏的症结,显示了在落后的制度里无论怎样的个人,身处何等位置,做出怎样的努力,无论是他个人,还是他所想改变和摆脱的社会环境,都被沉重的制度牢牢禁锢着,让个人成为了这制度的牺牲品。个人已无法做出任何改变,这制度让中国几乎停滞不前,甚至无法跟上白山黑水边上一个游牧民族的节奏,明王朝已走到沉没的边缘,落日余辉,败落已经是无可逆转的事了。作者选择的人物很具代表性,他们看起来
2、都认识到了帝国前进与滞后的碰撞中出现的问题,也曾满腔热情试图扭转帝国的命运。但无论是坚持道德的力量维持传统,亦或是某种程度追求自由和变革,结果对于个人命运或者追求来说都是失败的。因为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对抗制度,每个人都是制度链条中的一分子,当他想改变这链条时,他无疑会被链条上的其他人所残酷打压,维持守旧平衡的集体力量是强大的,而想阻挡时代的前进也是个人办不到的。因此即使某个人意识到了现实与社会制度的格格不入,他也无法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际,只能感受着社会的暗流涌动而束手无策。全书第一章从皇帝自小被安排好的成长环境和聪颖好学写起,他却最终清算了自己的老师和首辅张居正,想获得自主的权力,最后发现皇帝只
3、不过是一切祖训和旧制度的执行者而已,并不能决定国家的方向。第二章,继任首辅申时行努力在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折中劝和,小心谨慎地维持文官集团内部的平衡,使国家机构能够正常运转,这种过于保守的施政策略使国家发展陷于停滞。第三章,皇帝为立储一事与群臣互不相让,在认识到无法实现个人意志后,对朝廷官员采取疏远、消极应付的态度,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百官失去了效忠的意义,也采取消极敷衍的做事态度。第四章进一步借内外政的大事表明了皇帝不能以个人意志做出决定而实际决定于群臣,活着的皇帝个人和他已死去的祖宗没什么区别。第五章清官海瑞希望恢复洪武皇帝时的制度和风气,然而这样做无疑与社会时代相悖离,虽然道德值得敬佩但无法
4、真正施行。第六章从一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角度叙述了明朝武官处于被文官压制的境地,而无法有所作为。第六章社会名人李贽的思想与社会的冲突,其实是儒家内部思想派生出的心学与传统朱熹理学的对立,然而李贽的思想虽然批判时弊,但并不能建立新的思想体系,故而本质上无法改变社会反而显得自相矛盾。作者认为,封建王朝以道德代替法制,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写作本书的目的,也重在说明这一看法。作者在书中末段指出:“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作者一语点出明朝晚期的症结所在,这正是大明王朝
5、乃至所有的封建王朝晚期需要改革的地方。制度已然极为落后,财政与官僚组织松散,导致国家实力空虚,而微薄的薪水又导致文官阳为道德,阴为私利,实际主导国家的文官集团都处在此种阴阳冲突之中不能自拔,任何企图的改变都遭到了强烈的攻击和反对。皇帝、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文官海瑞、武官戚继光、思想家李贽从个人的角度面对混乱的现状希望有所突破和改变,或者凭借道德的力量恢复平衡,但种种努力在对抗现实的庞大群体时都显得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因为他们既然无法改变制度,就无法避免的遭到来安于此制度的文官的攻击,所以即使是小的改良也无法推行,小心谨慎地保持平衡也不可能,国家此时的衰落已不可避免,唯一的问题只是时间而已。读完
6、全书,有种深深的压抑感,我唯一得到的结论是:精神解放重于一切,革新才能引导潮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今天,国家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政治改革、医疗教育、廉政建设等等,有人得过且过,有人按部就班,有人在扯淡,正如_说“改革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十八大号召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理念,求真务实,勤俭节约,不说空话,励志创新,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下,重塑一种既不同于传统又不是西方简单照搬,而是一个自信自强开放创新的新文化。这文化,产生于对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的不断改革中,产生于对民生问题的不断解决中,或许,这就是实现“中国梦”的努力方向。万历十五年的读书笔记个人领悟2万历十五年
7、,亦即公元1587年,在欧洲历史上,正是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的时代;而在中国,在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笔下,我们开始了一场难忘的大历史之旅固步自封的年代,一切试图革新的倾向,都是不合时宜的,一切企图在虚伪而又被认为是万能的道德之外发展法治的观点,都是异端邪说。于是改革家空有抱负而鲜有实践之机,变革在重重困难中或夭折,或走样;道德纯正的人尽管其行为获得了统治者的赞赏和平民的钦佩,却难以获得效仿无人想去发扬和继承其高尚品质。对他们来说,阳奉阴违,道貌
8、岸然所带的,比这虚名要现实和功利的多;真正的时代思想者只能在被打压中度过一生。他发现自己的学说没有付诸实践的可能,“他就只好把它美术化或神秘化”。一个年轻的、曾经试图励精图治的君主,在诸多程式阻碍下,只能循规蹈矩,延续枯燥。他并不甘心:也许出于负气,或者是无奈的消极反抗,此后(1587年)很多年,众臣再也很难轻易见到他出席各种仪式漫长的怠政在明王朝的历史轨迹上延续。从他观赏中官掷银取乐表明,“一个喜欢活动的人具备着充沛的精力,但又无法用之于做出积极的创造”。他的壮志,他的宏图,已是历史云烟,难以再续。立,何其难也,而破,也是千难万难。“在按着固定节奏流逝的时光之中,既缺乏动人心魄的事件,也缺乏
9、令人企羡的奇遇。”在安逸的光景中,守成名正言顺的成为单调生活的旋律。于是,一切变得不那么重要,一切似乎可以无所谓。安逸,足以造就肆无忌惮的不思进取。在平淡无奇的格式生活中,枯燥成为了年轻君王的必修课。他的苦闷,乃是历史的悲剧。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的品德可谓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但却鲜有人会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他们大多活在官方的宣传和平民的称赞之中。他们的信条和个性使他们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这就是说,他们虽然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按照他们的榜样办事”。就如很多人希望别人皆雷锋,却很少考虑自己也应该那样无私。他们只是“可以和舞台上的英雄人物一样,在情绪上激动大多数的观众”,却无法引起公众行为上
10、的追随。海瑞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具有强烈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道德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他严格要求自己,也同意严格要求别人。于是他的所作所为,令各方面感到为难和纠结。万历十五年,岁暮天寒,“海瑞的死讯传出,无疑使北京负责人事的官员大大的松了一口去,因为他们再也用不着为大众心目中的英雄到处惹是生非的人物去操心做作安排了”。人们总是喜欢将自己打扮成道德标杆,高尚莫比,严以待人,却无法严以律己,甚至宽以待己;相应的,同时他们也就把自己当作道德监督者,实践总是别人的事,而他们只需对此指手划脚,品头论足。因而他们总是正确,别人多少如果不是总是的话有错。明朝历史上,
11、就有一位这样的人物张居正。“张先生言行不一,他满口节俭,但事实证明他的私生活极其奢侈”。据说张居正大人的官轿,32人抬着(按当时礼制皇帝也不过16人规模),约有50平米,分为会客室和卧室,全套明式家具,还有个独立卫生间。轿四周有围廊以供观景怡情。这位节俭的倡导者,以圣贤自居的张居正,竟如此口是心非!在作者看来,“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治,至明代而极,这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道德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促进人类共同行为准则的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它。但是将道德一成不变的道德准则作为万能的手段来调控社会的一切问题,则是荒缪的异想天开。道德必须被遵守和实践,乃至被信仰,否则便
12、是虚伪的。然而缺少制度的规制和约束,在功利主义毋庸质疑,我们大多数人是这样的作用下,道德就很难突破停留在口号和宣传中的困境,成为难堪的所在。而法治,则弥补了道德的缺陷,从而“使人类的行为服从于规则之治”(富勒语)。法治应当成为一种公众信仰。而正如苏力教授所认为的那样:“这里所说的信仰并不是一种言词上的表白,一种决心,而必须是一种身心的投入;而且由于法律是一种社会的全民的事业,因此对法律的信仰甚至也不是某个或某些个体的心灵活动,而是整个社会的实践显示出的对法律的尊重和倚重。”当前,中国正处于法治建设和社会改革的关键时期,书中对历史的反思,以古为鉴,今人未尝不能得到若干启示,“给中国留下一个天翻地
13、覆、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创造法治历史时代的机缘。万历十五年的读书笔记个人领悟3黄仁宇先生写史手法特别,万历十五年截取了历史的一个剖面,让时间停留在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为中心,从描写一个皇帝和五位官员入手,即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模范官僚海瑞、孤独的将领戚继光、自相矛盾的哲学家李贽,抽丝剥茧,梳理了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史为鉴,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汲取的经验和教训。在此,我只想谈谈让我感触较多的两位人物,万历皇帝和戚继光。万历皇帝朱翊钧。聪明敏感,早熟,初欲励精图治,后日形消极。1572年9岁登基,1620年御宇48年后离开人间。万历即位的
14、前十年,在首辅张居正的辅佐下,明朝百事转苏、欣欣向荣,承平日久,府库随之日见充实,实现回光返照式的“万历中兴”。1582年7月,张居正病逝,万历18岁,他决心破除对外的柔弱印象,励精图治,但恰在此时,他观看了宫廷内戏班演出的华岳赐环记,戏里的国君慨叹地唱着“政由宁氏,祭则寡人”时,聪明敏感的他似乎意识到即位十年,自己只是首辅张居正的傀儡,而并非大权独揽的君主,于是从否定张居正提倡的全国耕地丈量开始,揭开反张运动序幕。经张居正事件后,万历对一切都持怀疑的态度。倒张之后,万历发现自己的自主之权仍然受到种种约束,自己贵为天子,只不过是一种制度所需要的产物。身为皇帝,万历的权力大多带有被动性,他可以把
15、不喜欢的官员革职查办,但是很难升迁拔擢他所喜欢的官员,以致没有一个人足以成为他的心腹。万历以自己的聪明,意识到自己名义上是天子,实际上受制于廷臣,文官集团才是这一大帝国的实际主人,在另一种意义上讲,他不过是紫禁城中的一名囚徒,在即位的日子,不断的应付许多重复事件和不变的礼仪。在与文官集团抗衡的过程中,万历是孤立无援的,幸而在感情生活中有心心相印的郑氏陪伴,但因文官们不容许他废长立幼,以皇三子常洵代替皇长子常洛为太子,遂使他心爱的女人郑贵妃悒郁寡欢,出于一种报复的意念,万历竟以皇帝的身份向臣僚作长期的消极怠工,且长达三十年之久。他再也不愿做任何事情使他的文官快意,不再出席法定礼仪;不派人递补出缺
16、的高级职位;派遣和升迁中下级文官,用抽签的方法决定,一个官员出任什么官职,竟出于与事实无关的一根竹签。万历,这个孤独的君主,在认清现实后,无意于做积极有为的君主,又不甘心充当臣僚的工具,他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性格,以老子所谓的“无为”消极抵抗。孤独的将领戚继光。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将领,却生逢重文轻武的朝代,在不能改变环境的情况下适应环境,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一酬壮志,在清算张居正运动中作为前首辅党羽被参劾,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坠入寂寞和凄凉,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明朝历史上除洪武永乐两朝外,文官凌驾于武官之上,已成为绝对趋势,将领们即使出生入死,屡建奇功,其社会影响,也未必抵得上一篇精彩的大块*。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万历十五年 万历 十五 读书笔记 个人 领悟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56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