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导游词精选大全.doc
《半坡导游词精选大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坡导游词精选大全.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半坡导游词精选大全 大家知道半坡吗?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半坡导游词,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半坡遗址导游词1游客朋友们,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半坡博物馆大门口,首先看到的是造型独特、富有远古气息的仿古大门,它的上面有一个最具半坡特色的人面鱼纹图案。走进半坡博物馆,圆形的水池中央是一个半坡姑娘的雕塑,她高耸发髻,恬静俊美,身着麻布衣,手持尖底瓶,半蹲身子,微笑着凝视水面,生动的再现了6000年前母系社会健美的劳动妇女形象。半坡博物馆位于西安东郊浐河岸边,距西安市区大约8公里,占地123亩,它是半坡遗址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的。半坡遗址是一座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遗留的村落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
2、方米,于1953年发现,1954年1957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所进行了五次大规模发掘,揭露遗址面积1万平方米,在发掘中共清理出房屋遗迹40多座、地窖遗迹200多座、灶坑80多个、柱洞400多个,以及陶窑6座和墓葬170多座。出土了近万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以及数量可观的彩陶、雕塑等艺术品和各类装饰品。这些考古资料,较全面地反映了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组织形式,是黄河中游地区史前社会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1958年半坡博物馆建成并开放,它是我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博物馆。半坡遗址导游词2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半坡遗址保护大厅,我们即将看到的,是半坡人在六千年前居住生活过的地方。这是遗址发掘
3、前的一幅照片,这个扶黎耕作的农人可能不会想到,在他的脚下,一座举世瞩目的史前遗址即将展示于世人面前。1953年春,在西北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半坡遗址被发现了。1954年秋至1957年夏季,由石兴邦先生主持,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对这里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这是中国考古学历史上,第一次对一处大型原始聚落遗址进行的田野发掘,揭露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1956年3月份,陈毅副总理途经西安,考察了正在发掘的半坡遗址,他感慨万千,连声赞叹,回到住所后仍难抑激动的心情,即兴赋诗四首。第二天,就向国务院发了电报,建议拨款三十万元建立半坡博物馆。中央很快有了批复,1956年9月20日,半坡博物馆正式破土动工
4、,1958年4月28日建成开放。第一主题展厅:现在我们来看半坡村落复原图(或模型)。半坡村落呈不规则圆形,以一条大围沟为界分为三个部分:围沟以内是居住区,沟外北边是墓葬区,东边是制陶区,村落中心有一条小沟穿过,将村落分成两部分。总共发现房屋遗迹46座,储藏东西的地窖200多座,饲养家畜的圈栏2座,各种墓葬250座,陶窑6座,各类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达万件之多。丰富的遗存证实这是一座距今6700年5600年间的黄河流域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它揭示了一段没有文字记载的辉煌历史。半坡村落布局严谨,建筑井然有序:村落中心是一座160平方米的大房子,在它的周围,密布着氏族成员居住的小房子,面积一般在十几
5、到二十多平方米,小房子的门朝向中心大房子,体现了当时的氏族是一个团结向心的整体。小房子是氏族内成年女子的住所,她们晚上在这里接待外氏族前来走婚的男子,并与之结成对偶夫妻,开始一段时间的偶居生活,因此,半坡人的婚姻形态是对偶婚。大房子则是老人、儿童居住的地方,也是氏族举行集体聚会、商讨事务、举行氏族议事会以及进行各种祭祀仪式的场所,相当于六千年前的“大会堂”。从村落的整体规划布局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有着严密的社会组织,有着一定的制度规范,按照一定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生活着的高度发达的母系氏族聚落群体,她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在一个女性氏族首领的带领下,过着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尊老爱幼,人人
6、平等,产品平均分配的原始共产制生活。遗址前区西南部:这里就是半坡遗址,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经过发掘后的村庄原貌,六千年前,半坡人在这里生活了千年之久。这是一座地面圆型房屋的遗迹,门朝南开,有一个门道,柱洞呈圆形排列,形状是扁长形,可知支撑房屋的木柱为扁长木板。这种房屋在建筑学上称穹芦状房屋,复原后外表形态类似北方的蒙古包。请大家继续往前走。这是一座半坡半地穴式方型房屋的遗迹,门向南开,有一个斜坡状门道,门道两侧有两组对称的柱洞,是防雨门篷的支柱留下的遗迹,门道里侧有一道门坎,为防止雨水流入室内而设。房屋中心有一个灶坑,供房屋主人取暖照明和烧烤食物所用。居住面用泥抹得很平整,因为人们坐、卧、休息、活
7、动全在这里。半坡早期的房屋均为半地穴式,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因为当时还不会筑墙,所以一半伸入地下以增加房屋空间。这类房屋的特点是从地面向下挖一个方形土坑,以坑壁作墙壁,从四壁将木椽斜伸向房中间悬壁交接,构成四面坡状的屋顶。屋内有2根立柱支撑顶部,木椽上以藤条、植物茎叶等缠绕作面层,外敷草泥土,复原以后,是一个带有防雨门篷的四面坡状的半地穴式方型房屋。防雨门篷的出现,使房屋初具后世“前堂后室”的建筑雏型。这是同类房屋中保存最好的一座。小孩瓮棺葬:在这座房子后边,有一座埋葬小孩的瓮棺。半坡人时代,对成年人和小孩采用不同的埋葬方式,成人死后埋在村庄的共同墓地,小孩死后,一般采用瓮棺葬。可能大家会奇怪,
8、为什么对小孩采用这种特殊方式?这是因为他们受另一种信念的支配,其一,因为当时氏族制度的制约,未成年小孩不能进入成人墓地;其二,是因为人类自然感情的影响,当时已产生了灵魂概念,他们认为小孩太小,不会走路,期望灵魂能常和亲人在一起,因此不能丢弃在外。另外,小孩死后母亲也不忍舍弃,于是埋在亲人身边,便于照料,体现了母爱的关怀。这座瓮棺发掘时,里面有一具2-3岁的小孩骨骼。新发掘遗址区:2002-2004年,为配合半坡遗址保护大厅改扩建工程,半坡博物馆考古队对施工地点进行随工考古清理,获得了重要的考古发现,经多次修改施工方案,终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归入遗址保护大厅之内,供保护参观研究。祭祀遗址:在我国
9、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们曾用非常虔诚的方式祭祀地神和天神,他们曾把劳动的收获和成果以燃烧的方式献给天神,以埋于地下的方式敬献给地神、谷神。祭祀天地后来成为我国延续几千年的古老的祭祀制度的主要内容。在这个祭祀坑里我们可以看到在东南侧有两组陶器呈圆形堆在一起,一组有49个,多为鸡蛋大小的陶罐;另一组为数量更多更小的陶器。从他们的堆放方式和器形来看,既不是实用的生活器皿,也不是存放或陪葬,在它们的南边约两米处,立着一个约80公分高,直径约20厘米经过加工的石柱,这显然也不是生产工具或其它实用器,以前在半坡或同类遗址中均未见过。祭祀坑所处的位置正好在村庄的中心区,是大房子旁的中心广场,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后
10、我们初步认为,这里是半坡人礼拜天地的特殊地点祭祀区,这种祭祀形式在仰韶文化遗址中还是首次发现,具有重大的考古学价值,为研究原始宗教活动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证据。二层台墓葬:在居住区中心区发现墓葬极为少见,它似乎与当时的墓葬制度是相违背的。而这种二层台式的墓葬在仰韶文化遗址中也是首次发现。墓主人是谁?为什么给他的埋葬规格要远远高于一般人?为什么埋在这里?这是很难解开的谜!灰坑葬:这是一座灰坑遗迹,灰坑即原始人的垃圾坑。但在这个灰坑里却意外的发现了一具儿童尸骨,呈俯身状,双手似向后背着,这种形式在半坡首次发现,是惩罚?是祭祀?还是其它什么原因?这又是一个难解之谜!遗址前区东段:文化堆积层:这里是发掘遗
11、址时留下的一段地层剖面,在考古学上称文化堆积层,其中包含了古人类长期生活留下的各类文化遗存。半坡的文化堆积层最厚处达两米,最浅处距地面仅50公分,分四层两期,早期为下两层,距今约6700多年;晚期为上两层,距今约5600多年。分界小沟:这条小沟正好穿过居住区中心,把村庄分成两部分,小沟宽和深各1.8米,沟内没有发现排水的痕迹,推测为半坡人的分界沟,相当于今天的界墙。反映了半坡村落当时可能由两个大的母系家族组成,也可能是一个胞族由两个女儿氏族组成,他们以沟为界,和睦共存。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地窖是遗址中最大的地窖,口径2米,底径2.7米,高1.8米,为圆形袋状窖穴,是半坡人集体储存粮食和采集来的其
12、它食物的公共仓库。这个地窖底部和内壁涂有草泥土,并用火烧烤过,干燥平整,是储藏食物的理想场所。这种地窖在遗址中共发现200多个,均在房屋外面,可见当时尚处于集体共有制时期,没有私有财产,人们共同拥有一切财产,物品平均分配,过着原始共产制生活。遗址中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房屋遗迹相互叠压的情况:最下面的一圈柱洞是最早建立的房屋留下的痕迹;后来房屋倒塌了,若干年后,人们又在其上再次建造房屋;最上面一层是最晚期的半坡人在前两次房屋的废墟上建起来的。在史前遗址中,如果未经过扰动或人为破坏,地层序列是按古人类生活年代的早晚自下而上排列的,越早期越深,年代越晚地层越靠近地面,每一层都有不同时期的遗存物,传递
13、出不同时期的文化信息,这就是文化堆积层,它主要的形成原因是生活垃圾的堆积和房屋建筑的相互叠压。从这三层房屋的重叠情况我们可知,从早期至晚期,半坡村落是延续不断发展的。硬土圈柱洞:硬土圈柱洞是对支撑房屋的木柱的一种加固方法。即先在地下挖一个比柱子直径大一倍的深而圆的大坑,在坑底部垫杂草硬土或碎陶片,加以夯实,上面再铺些陶片和石片,使柱子不易潮湿和腐朽,将柱子立在上面中间,有的在柱子下放一块大而平的卵石,以防下陷。然后在周围一层层地填土夯实,高出地面再堆一个约十几公分的草拌泥圈,烧烤使它坚硬,这样可以起到稳固柱子的目的。这种硬土圈柱洞可以称最早的柱础。遗址后区南部:这里三座房屋都属半坡晚期。方形半
14、地穴式房屋有防雨门蓬,屋内西部有一个十几公分高的土台,用火烧烤过,光洁平整坚硬,可能是当时人睡觉的土炕;东部的居住面有灶坑,是日常活动场所。清理这座房屋时,发现有二十多根炭化的木椽由四周倒向中心,由此推测此房仍为四面坡状,且由于失火而倒塌了。圆形房屋半地穴已很浅了,进门后有两道隔墙,墙后形成“隐奥空间”,中心有灶坑,旁有四根立柱支撑顶部,房内墙壁和地面均经火烧烤,用以防潮。墙体和屋顶已经分离,出现了屋檐。这种房屋格局已有了后来房屋“一明两暗”的原始雏形。这座房屋出现于半坡晚期,是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房屋由十二根木柱构成基本框架,分为整齐的三排,每排四根,柱子深入地下1.3米,非常坚固,由两旁向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半坡 导游 精选 大全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