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docx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docx(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附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年6月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3第一节重大意义3第二节发展基础4第三节突出矛盾6第四节币:大机遇8第二章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9第一节指导思想9第二节基本原则10第三节战略定位I1.第四节发展目标13第三章构建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空间格局14第一节强化主体功能分区的基底作用14第二节推动人口区域平衡发展16第三节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17第四节打造一体化的城乡体系21第四章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22第一节共建内聚外合的开放型创新网络22第二节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23第三节营造创新驱动发展良好生态24第五章健全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26第一
2、节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26第二节构建泛在普惠的信息网络29第三节提高能源保障水平32第四节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34第六章推动生态共建环境共治36第一节共守生态安全格局36第二节推动环境联防联治39第三节全面推进绿色城市建设43第四节加强环境影响评价44第七章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44第一节提升对外开放层次44第二节建设高标准开放平台45第三节加速集聚国际化人才46第四节培育本土跨国公司47第八章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48第一节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48第二节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50第三节健全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52第九章规划实施53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53第二节推动重点工作53
3、第三节营造良好舆论环境54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
4、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国土面积21.17万平方公里,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万亿元,总人口1.5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2.2%、18.5%、11.0%o规划期为20162020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图1长三角城市群范圉图第一章规划背景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立足现有基础,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重
5、大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更大跨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第一节重大意义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全面提高开放水平,集聚创新要素,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的投资、贸易制度,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有利于提升国际国内要素配置能力和效率,带动国家竞争力的全面增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
6、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长江经济带的引领发展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推动人口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辐射中西部地区,带动全国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举措。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地区之,有条件在更高起点上提升城镇化质量。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有利于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市群的空间格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探索经验。第二节发展基础区位优势突出。长三角城市群处于东亚地理中心和西太平洋的
7、东亚航线要冲,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交通条件便利,经济腹地广阔,拥有现代化江海港11群和机场群,高速公路网比较健全,公铁交通干线密度全国领先,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自然禀赋优良。长三角城市群滨江临海,环境容量大,自净能力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突发性恶性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低,人居环境优良。平原为主,土地开发难度小,可利用的水资源充沛,水系发达,航道条件基础好,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受自然条件限制和约束小,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并进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强.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体系完备,配套
8、能力强,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科教与创新资源丰富,拥有普通高等院校300多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近300家,人力人才资源丰富,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约占全国30%0国际化程度高,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对外开放平台建设不断取得突破,国际贸易、航运、金融等功能日臻完善,货物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分别占全国的32%和55%。城镇体系完备。长三角城市群大中小城市齐全,拥有1座超大城市、1座特大城市、13座大城市、9座中等城市和42座小城市,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星罗棋布,城镇分布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80多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城镇间联
9、系密切,区域一体化进程较快,省市多层级、宽领域的对话平台和协商沟通比较通畅。表1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规模等级规模等饭划分标准(城区常住人口)城市超大城市Ia)O万人以上上海市特大城巾500TJ-107J人南京市大城市I型大城市300万一SoO万人杭州市、合肥市、苏州市II里大城市100万一300万人无锡市、宁波市、网通市、常州市、绍兴市、羌湖市、盐城市、扬州市、泰州市、台州市中等城市X)万一100万人钺江市、湖州市、勒兴市、马鞍山市、安庆市、金华市、舟山市、义乌市、慈溪市小城市I型小城市20j-50万人铜陵市、滁州市、宣城市、池州市、宜兴市、余姚市、常熟市、昆山市、东阳市、张家港市、江阴市、丹阳
10、市、诸暨市、奉化市、巢湖市、如泉市、东台巾、临海市、海门巾、嫌州巾、服岭巾、临安市、春兴市、丝溪市、桐乡市、太仓市、靖江市、永康市、高邮市、海宁市、启东市、仪征市、兴化市、深阳市II型小城市20万人以下天长巾、宁国巾、桐城巾、平湖市、扬中巾、句容市、明光市、建德市第三节突出矛盾上海全球城市功能相对较弱,中心城区人口压力大.与纽约、东京、伦敦等全球城市相比,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程度不够,落户上海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仅为纽约10%,外国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仅。9%.一般性加工制造和服务业比重过高,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功能建设滞后。公共资源过度集中,人口过度向中心城区集聚,带来了交通
11、拥堵、环境恶化、城市运营成本过高等“大城市病”问题。城市群发展质量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制造业附加值不高,高技术和服务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高品质的城市创业宜居和商务商业环境亟需营造。城市间分工协作不够,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均生产总值等反映效率和效益的指标,与其他世界级城市.群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表2长三角城市群与其他世界级城市群比较城市解中国长三角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津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鼻H*3F洋沿岸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英国中南部城市那面枳(万平方公里)21.213.824.53.514.54.5人口150336500500
12、0700046003650GDP(亿美元)2065240320336(X)3382021(XX)20186人均GDP(美:/人)1373762030672(X)483154565255305地均GDP(万美元用方公里)97429201370966214444X5注:长三角城市群数据为234年统计数据,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城市及其周边市彼.北美五大湖城市身包括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城巾及其周边市M-H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包括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大阪、神户、长崎等城市及其周边市钺。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包括巴黎、阿姆斯特丹、
13、鹿特丹、泡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城市及其周边市镇。英国中南部城市群包括伦敦伯明翰、利物浦、照彻斯特、利兹等城市及其周边市银。相关数据来源于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报告。城市包容性不足,外来人口市民化滞后.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外来人口最大的集聚地,也是外来人口落户门槛最高的区域之一。城市群内约有2500万人未在常住城市落户,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均等化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城市内部二元矛盾突出,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隐患O图2主要城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城慎化率差距城市建设无序蔓延,空间利用效率不高。2013年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用地总规模达到36153平方
14、公里,国土开发强度达到17.1%,高于H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15%的水平,后续建设空间潜力不足。上海开发强度高达36%,远超过法国大巴黎地区的21%、英国大伦敦地区的24%粗放式、无节制的过度开发,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导致基本农田和绿色生态空间减少过快过多,严重影响到区域国土空间的整体结构和利用效率。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环境质量趋于恶化。生态空间被大量蚕食,区域碳收支平衡能力口益下降。湿地破坏严重,外来有害生物威胁加剧,太湖、巢湖等主要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严峻,内陆河湖水质恶化,约半数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低于III类标准;近岸海域水质呈下降趋势,海域水体呈中度富营养化状态。区域性灰Ig天气
15、日益严重,江浙沪地区全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少于25()天。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急剧增加,土壤复合污染加剧,部分农田土壤多环芳姓或重金属污染严重。第四节重大机遇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为长三角城市群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开放优势,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带来了新空间。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为创新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管理模式和提升城镇化质量提供了新动力。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创新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模式、建立健全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注入了新活力。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求经济增长更多依
16、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升和管理创新,为长三角更好发挥科教创新优势,推动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带来了新契机。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城镇化要求,为推进长三角城市群绿色转型,促进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轨道指明了新路径。第二章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深入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必须坚持世界标准、瞄准国际标杆,充分发挥要素集聚和空间集中效应,补齐短板、消除瓶颈,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一节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17、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以上海建设全球城市为引领,以共建全球科技创新集群为支撑,以共守生态安全为前提,以健全包容共享的体制机制为保障,构建网络化、开放型、一体化发展格局,持续在制度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城乡统筹、全方位开放、绿色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联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更好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第二节基本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科学确定城市群边界、最小生态安全距离和空间结构,统筹经济社会发
18、展、人口空间分布、陆海资源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内对外开放,形成引领全国在更高层面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强大引擎。分工协作,协同发展。从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出发,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协调处理好上海与其他城市、沿海沿江城市与腹地城市、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关系,明确城市功能定位,强化错位发展,协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同发展格局。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并进,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共建技术创新链和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率先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率先接轨国际经贸规则,率先建立一体化体制机制,当好改革开放
19、排头兵、科学发展先行者。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将绿色城镇化理念全面融入城市群建设,尊重自然格局,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形态,构建形成绿色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推进生态共保环境共治,加快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遵循城市群演进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增强城市群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更好发挥政府在空间开发管制、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有效提升城市群发展质量。第三节战略定位总体定位。顺应时代潮流,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从战略高度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打造改革新高地、争当开放
20、新尖兵、带头发展新经济、构筑生态环境新支撑、创造联动发展新模式,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围绕总体定位,加快在以下发展定位上实现突破:最具经济活力的资源配置中心.围绕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以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成为资源配置效率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制度体系完善的资源配置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级水平,建立健全符合科技进步规律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最大程度激发创新主体、创业人才的动力、活力和能力,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以及国际性重大科学发展、原创技术发明和高新科
21、技产业培育的重要策源地。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加快推进产业跨界融合,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产业、高增值环节和总部经济,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国际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形成服务经济主导、智能制造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打造在亚太乃至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服务体系、国际商务服务体系、国际物流网络体系,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一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排头兵.加快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开放平台建设,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自主创新
22、示范区等成熟改革经验,在政府职能转变、耍素市场一体化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在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集聚国际化人才、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区等方面率先突破,加快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模式,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美丽中国建设示范区。牢固树立并率先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依托江河湖海丰富多彩的生态本底,发挥历史文化遗产众多、风景资源独特、水乡聚落点多面广等优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共同建设美丽城镇和乡村,共同打造充满人文魅力和水乡特色的国际休闲消费中心,形成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空气常新的生态型城市群。第四节发展目标中期目
23、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经济充满活力、高端人才汇聚、创新能力跃升、空间利用集约高效的世界级城市群框架,人I1.和经济密度进步提高,在全国2.2%的国土空间上集聚11.8%的人口和21%的地区生产总值。集约案凑、琉密有致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空间开发管制和环境分区控制制度全面建立,建设用地蔓延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开发强度得到有效控制,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区域面积占比稔定在15%以上,基本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总体格局。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得到有效实施,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用地实现由增量扩张向存量挖潜转变,上海建设用地规模实现减量化。高附加值现代产业体系和区域协同创新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江三角洲 城市群 发展规划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421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