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与东北区域文化变迁及闯关东精神文化内涵及其价值.docx
《闯关东与东北区域文化变迁及闯关东精神文化内涵及其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闯关东与东北区域文化变迁及闯关东精神文化内涵及其价值.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清初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三百年间,关内(主要是华北地区)人口向东北地区的迁移,俗称“闯关东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堪称世界移民史上的奇迹,美国学者谓之“全部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东方杂志31928年第25卷第24号,第49页).作为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现象,闯关东移民的大批进入,促进了东北地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也促使东北区域文化发生了方方面面的变化。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比相学习,互相吸收,最终形成了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一个“闯字,形象地表明这种迁徙在当时多数情况下是私下进行的,是越轨犯禁的行为。清初,关内人口到东北是自由内,并不需要“闯”。顺治元年(1644年),清
2、廷迁都北京,约有90万人“从龙入关”,辽沈地区一时野无农夫,路无商贾,土旷人稀,生计凋敝。为恢复和巩固东北后方,顺治十年(1653年),清廷向全国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以奖励的方式,吸引关内人口到东北屯垦.这项政策的出台,拉开了清代关内人口移民东北的序幕。在招录政策鼓励下,大量移民迁入辽沈地区。遗憾的是,这一政策仅实行了15年,康熙七年(1668年),清朝出台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令讥对招募移民的官员不再嘉奖,同时开始限制移民迁往东北,但此时并未完全禁止移民进入“至乾隆五年(1740年),清朝才正式封禁东北。嘉庆、道光、咸E三朝继续实行封禁政策,直到咸丰末年,清朝在内忧外患逼迫卜.,才陆续在东
3、北地区解禁,至20世纪初完全开禁,大量移民如潮水般涌入。然而,即便是在封禁时期,完全的封禁也从来没有实现过迫手生计的关内农民,铤而走险,冲破封禁,进入东北地区。每遇大灾大荒之年,统治者更是采取默许态度,主动对灾民放行。康熙末年,东北地区已有十几万山东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移民人数超过了百万。这些移民基本上都是在封禁时期,通过各种途径非法进入东北的,故称“闻关东”,以后一直为世人所沿用。那么,终消一代,究竟有多少关内人口进入东北地区?当时没有调代统计,只能通过对东北地区人口的增长来推算移民数量。宣统三年(1911年),东北地区总人口为1841万,其中,关内移民至少有I(M)O万。清朝灭
4、亡后,民国政府维续实施移民实边政策,移民数量持续增加,整个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移民总数为1983万人,其中在东北定居的910万。由此可见,清代至民国,闯关东移民约有3000万人,其中约2000万在东北定居。闯关东移民主要来源于华北地区的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其中以山东人最多,达百分之八十以上,次之为河北及河南人.来东北的关内移民大都是在家乡无法生存,“死逼梁山下关东”的灾民、难民及赤贫者,因此,早期移民大多从事农业生产,后来逐渐扩大到劳务、工商业等领域,越来越多的移民被工厂、矿山、码头、铁路沿线吸收成为劳工,为东北工矿业的兴起、铁路建设等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此外,还有一小部分移民在东北
5、经营商业.近代东北地区的商人主要来自关内,逐渐形成了山东帮、河北帮、山西帮等行帮势力,在东北一带实力很强,“汉民至江省贸易,以山西为最早,市律有逾百年者,本巨而利亦厚”(徐宗亮:光绪黑龙江述略3,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3页)。民国年间,关内商人经营范围遍及钱庄、般栈、货栈,当铺等行业,促进/近代东北商业贸易的兴起与发展。人是文化的载体,人口在空间的位移实际上是人口所负载的文化的流动,因此,移民运动实质上也是种文化迁移。人口迁移不仅造成了各种文化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移,也必然导致移民地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其结果是新文化的出现。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迂移之一,闯关东在文化上的
6、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汉族移民的进入导致东北区域文化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以满族为主体的区域文化逐渐被汉族文化同化:二是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文化也产生重要影响,汉族传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清代至民国,随着关内移民大批进入东北地区,汉族逐渐成为东北人口的主体,已占百分之八十以上,以满族为主体的土著民族,起居、饮食、衣服、言语,均与汉人同化F伯勒:黑龙江沿岸瞥K4中东经济月刊1931年第7卷第4、5合号,第199页),山东人“移风易俗,使东北完全汉化,厥功尤伟”(黄泽苍编:山东,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112页)。清入关前,作为官方通用语言的满语处于兴盛期,从统治阶层到平民百姓,几乎人人都能讲
7、满语。汉人官吏不通满讲,则无法参与政事。入关后,随着关内移民的大盘进入,汉族人口超过f满族人口,满语的主体地位逐渐被汉语取代.尽管从乾隆时期开始,清期统治者相继采取多种措施来维护“国语骑射”,并对东北地区实施了近二百年的封禁,但这些并没有阻挡住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族移民长期在东北生产生活,与当地满族交往频繁,逐步改变了满语的语言环境,使用满语的人逐渐减少.东北地区满语的衰落与移民的脚步是一致的,奉天最早,吉林次之,黑龙江最晚。同治年间还是满汉文并用,到20世纪初东北完全解禁之时,东北地区的通用语言已由满语转变成汉语。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靠采集洵猖为生,为
8、了适应高寒地带的气候需耍,多以动物皮毛作为衣服的主要原料,如索伦、达呼尔“以独头为帽,双耳挺然,如人生角,又反披匏服,狗割蒙茸,少见多怪者,蚱不望望然去之,然亦穷苦者装饰如此在汉旗移民影响卜.,满族等少数民族学会了用布用制衣,“土人以搭迎布制袍,或用苗:绸,色尚蓝灰,酱次之,皆缺襟。亦有服绸缎者,十仅二三,则其得之不易可知”(西清撰:嘉庆黑龙江外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263页)。这表明东北满族服饰在消代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接受了汉族服饰。如坎肩,本是汉人衣若,清入关后,满族也将坎肩作为本民族的服式。至民国年间,满汉在服饰上已基本趋同。随着移民的到来,关内饮食也传入东北.满族以肉
9、食为主的饮食结构得到改变,也开始食用泰、玉米、大麦、小麦等粮食作物,并掌握了烧、烤、炖、煮、炒等各种交调方法,一些特色美食逐渐成为具有东北地方风味的饮食。光绪二十年(18%年),河北滦县李连史来到今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任这里开了家肉铺,加入中药等原料制作熏肉.后人保留r这种制作工艺,做出风味独特的熏肉大饼,即风靡全国的李连贵熏肉大饼。汉族过节的传统食品,如上元汤圆、端阳角黍、中秋月饼等也为满族人所接受喜爱。满族等东北少数民族传统的居住方式,是马架、窝棚之类的简易住所.一般用桦皮、草来建造。清代以来受汉族影响,渐有所改变.随着满汉交流的不断深入,其房屋建筑风格也有所改变,汉族一些传统特色的建筑形
10、式,影响了东北房屋的设计和建造。如四合院,是人们熟知的古代建筑形式。清中期以后,东北地区的四合院成为主要房屋建筑。与此同时,各地移民亦将建房习俗带到东北。汉族人时建房十分重视,一般耍清阴阳先生来看风水,按阴阳八卦等确定方位,选择良辰吉日上梁,上梁时还要放鞭炮,亲朋好友过来欢聚、道贺。在此影响下,满族在房屋上梁时,也喜欢放鞭炮庆祝,还要唱祭天祭神的歌谣。由上,东北文化从语言文字到衣食住行,都被深深刻上了移民的烙印,各个方面均表现出汉化的倾向。在汉族移民文化同化土著文化的同时,不可能不受到当地原有文化的影响,当时就有人感叹,来东北之汉人,“再世以后,与满洲人同化矣“(王树楠、吴廷燮、金毓金等纂:民
11、国奉天通志,沈阳古旧书店1983年影印版,第2280页)。在汉语逐渐成为东北地区主导语言的同时,满语文化并没有消亡,至今在东北方言、地名、山脉、河流名称中仍然保留了大量满语文化遗存。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满族创造了数量众多、种类丰京的满语词汇,名词类如“黏悖管”帆铲”嘎拉哈”,动词类如“稀罕“扎孤”,形容词类如“遨遢特勒喇忽等:长白山”“兴安岭Z完达山”“黑龙江、松花江”“图们江”等都是满语山脉、河流名字.伴随清汉语言文化的交流融合,汉语大量吸收并保留了一部分满语词语,成为现今东北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词语。旗袍是满族人的发明,满族入关后,汉族人也喜欢上了旗袍。清初,满族男女老少四季都穿旗袍,圆
12、领、箭袖、捻襟、宽腰,结构简单,但不同U次的人所穿旗袍各不一致。旗袍以四开襟袍服为尊,普通民股左右侧开襟,也有不开杈的袍,俗称“一裹圆”。腰间系有束带,上面悬挂腰刀、火揉、的箸、荷包等小杂物,清朝中后期,满汉长期混居,相互影响,满族旗袍审美开始发生变化。袍了开襟,由长变短,窄袖口变肥,原来在腰带上以戴的腰刀等物品,因不再适应日常的生产生活,逐渐被烟荷包和香料袋所取代。清末民初,西风东渐,民众不再受清政府服饰制度的束缚,无论满汉,女子皆爱穿旗袍,旗袍样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女性旗袍下摆开始绣有花卉图案,出现直领,袖子也由宽变窄,有长短袖之分。并由直筒式变为紧身贴腰式,成中国女性的代表服饰.满族长期生
13、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其饮食习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东北地区的饮食文化。满族入关前,饮食以肉类为主。后来,坛烟肉、白肉血肠、猪肉炖酸菜,玻璃叶饼、苏叶馀悖、就打滚等特色饮食,逐渐被汉族所喜爱,成为东北城乡乃至全国各地普遍流行的美食佳肴”东北地区冬季漫长,气候寒冷,当地少数民族普遍使用火炕。这一习俗由来已久,金代女真人就有用火炕的习惯。火炕既住人,又能取暧,作为“东北三大怪之的窗户纸糊在外“,是满族房屋的乂特色。满族人过去用的烟囱也十分特别,是单独立在境外的.史载宇占塔”屋皆东南向,立破木为埼,海以苫草,厚二尺许,草根当搪际若斩,缩大索牵其上。更压以木,蔽风雨,出瓦上。开户多东南,土炕高尺五寸,周南西
14、北三面,空其东,就南北炕头作灶。上下男女,各据炕一而,夜卧南为尊,西次之,北为卑。晓起则卷被樨置隅,覆以省或青布。客至共坐其中,不相避。西南窗皆如炕大,糊高丽纸,寒闭暑开两厢为碾房,为仓庆,为楼房。四面立木若城,以棚为门,或编桦枝,或以横木”(杨宾撰:柳边纪略h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页)。这里所记载的是三百多年前满族的居住习俗,在今天东北农村依然愤处可见,这说明满族的居住特色早已被汉族所接受,满汉共同创造出适合东北气候特点的居住文化可见,在各民族长期文化交潦中,既有同化,又有融合。随若时间的潦逝,东北地区在保留原有地域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又融入汉族文化,使得一种新型的带有移民特色的
15、文化形态在东北逐渐形成。经过长期的发展,这种新型移民文化具有开拓性、开放性、兼容性等特征,是东北各民族之间长期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在闯关东历程中,无数移民携妻带子举家迁往东北各地,他们冲破亚盘阻力,越长城、渡渤海,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东北后,要在天寒地冻、杳无人烟的新土地上建立崭新的家园,没有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和品质是无法战胜恶劣环境的,随着移民的到来,关内不同地区的文化在东北传播开来,在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接触和融合之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移民文化,呈现出多种文化并存的状态,反映了东北移民文化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的特质表现为豁达、豪放、痂朴、宽厚、极少排他等地域特征。东北自古就是多民族聚
16、居之地,农耕、渔猎、游牧等多种生产方式并存,游牧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彼此相互影晌,使得东北移民文化具有了很强的兼容性。在三百年波澜壮闹的闯关东浪潮中也孕育了,闯关东”精神,主要表现为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艰苦奋斗的开拓精神、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携手并进的合作精神,它是东北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见证r无数移民务农务工、伐木筑路、开发边疆的历程,也见证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这种宝贝的精神财言,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闯关东“精神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闯关东”精神孕育r长达三百年之久的“闯关东”运动中,是中国东北地域文化的全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17、。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携手并进的民族精神构成了“闯关东”精神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闯关东”精神是中国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之一。它孕育于持续达300年之久的表表烈烈的“闯关东”运动中,成了移民们敢于到关外“闯”生活的主要精神支柱,伴随着千千71万“闯关东“移民度过了最艰苦的岁月,在开发东北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一、闯关东精神的文化内涵“闯关东”精神之所以能延续至今并保持着勃勃生机,主要源于它是在实践基僦上形成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1
18、 .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中国人素来安上重迂,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离开故土的,“闯关东移民之所以千里迢迢远离家乡来到东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被生活所迫而不得已移住满洲,苟全生命”。因此,移民骨子中的自强不息、勇于目险、为图生存与自身命运抗争的精神促使其踏上r闯关东的艰难征途,于是在关内通往东北的路上出现了“夫拥只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柱杖,少女相倚,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怀仁、海龙、朝阳镇,前后相望”的景象。关内天灾人祸是“网关东重要动因之一.华北地区自古就是中国最易发生自然灾在的区域,早灾、水灾、蝗灾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极
19、高,尤以山东灾害为武。在清朝268年中,“山东曾出现旱灾233年次,涝灾245年次,黄、运洪灾127年次,潮灾45年次。除仅两年无灾外,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水旱灾害。”乾隆年间,山东连年受灾,“穷民北来觅食者展重1927年,山东旱灾、蝗灾并发,农作物几乎颗粒无收,酿成严垂灾荒.据华洋义照会山东分会调修,“计灾区占56县,面枳24万方里,灾民约2000万人:受灾人口几乎占当时山东人口的6%强。陕西、河南等省“年来饿死灾民,都以数十万计天灾肆虐的同时.,战祸、匪祸、苛捐杂税等人祸也相伴而来。清末,内忧外患接连不断,列强武力入侵,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反消斗争四起,累及关内诸省,社会动荡不安。民国以
20、来,军阀混战连年不断,民不聊生。如,张宗昌1925年担任山东军务督办后,极力搜刮民脂民膏,山东人民负担极重,农民纷纷破产,农村经济崩溃。为扩充兵员,到处抓壮丁拉夫,“乡民见兵影阿铳声.则群相奔窜,妇孺乞食了途,饥寒而致旎者甚多,为军队征发家破人亡而自尽者所在皆是。“在战祸不断的情况卜.,土匪也十分猖獗。于是,“匪与兵年年增加,卒至遍地皆匪,全国盾兵,兵祸匪祸,辗转相寻”.处丁艰难困苦中的关内人民,并没有屈服r现实的困境而放弃求生的希里,而是鼓起勇气与命运抗争,带若筹集的旅费义无反顾地踏上旅程,旅费多的四五十元,少的只有一两元,很多移民甚至身无分文,只能驿沿途乞讨艰难前行,未到东北而饿死、病死途
21、中的难民随处可见,卖儿卖女以凑路费的比比皆是。“在青岛发卖之女儿,每名二三十元:在奉天不过十余元,男孩几无问津者。因移民贫困,走海路者只能拥挤在甲板上,1927年“日本船天德!丸满我灾民,因而相挤坠海死者二百余人。走陆路者,往往众人挤在狭小透风的货车箱里,无旅仍者就只能徒步到东北了。虽然近代火车的开通为移民迁移提供了便利,政府常常出台减免车费的优惠政策以鼓励移民迁移,但是对于出关谋生的破产农民来说,凑齐这笔费用也是十分困难的。但是,不管天灾人祸还是旅途的艰辛,都未能阻挡移民们“闯关东的意志与决心,他们仍是勇往直前,为自己的未来做着顽强抗争。2 .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闯关东移民历经坎坷,干里迢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闯关东 东北 区域 文化 变迁 精神 内涵 及其 价值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329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