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例中感受和认识诗词中的四美.docx
《从实例中感受和认识诗词中的四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实例中感受和认识诗词中的四美.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爱好诗词的朋友们无不是被诗词的那独特的美感所吸引。那么我们如何把诗词作品写得更美呢?这就需要了解中华诗词所呈现的格律美、意象美、强境美与境界美。一、诗词的格律美格律一词来源于中国古典诗歌文体的一种格律诗。其实,中国古代的的文、诗词、曲赋均是讲究格律的。格律一般是指由韵文或诗词、曲赋等文体中的字数、句式、押韵、平仄、对仗等诸多要素所构成的格式规律。这些要素在古代诗歌与韵文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处r不同的取舍、组合与运用中,从而促使中国古代诗歌与韵文之格律随着文体形式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因此,在中国的古典文化中,格律诗是指唐以后的诗歌,在唐代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等,其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定规律,变化使
2、用也要求遵守定的规则。它的结构严遒,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然而,运用好格律,可以使诗词作品产生强烈的音乐性美感。这就是格律诗词所固有的格律美。所谓格律美就是指格律诗词固有的格律节律所产生的音乐美感即独特的韵律美。这是汉民族语言所独有的美,也是祖国诗词文学在世界文学艺术的大花园里绽放的一朵绚丽奇葩.二、诗词的应缴美我们知道诗词的美不仅有格律美,而且还有意象美。所谓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诗词的意象是诗人用以负载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是诗词作品构成的基本元素。诗词意级是负载者最典型的审美信息,它凝聚了审美信息的一切特质。可以说,诗词
3、意象是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双向审美变形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诗词的意彖美其实是指创作主体在客体事物形象的基础上,以具体的客观物象来反映丰富的主观情感,即寄意于象,以象及意,经过主体情思的作用,并进行艺术加工改造、提炼升华成为具有相对独立表达抒情功能的综合审美效应。那么诗词创作为什么要用意象?意象在诗词作品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在诗词作品中意象是给情思一个载体,其作用在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用窟象在诗词作品中来点级直抒胸臆的情思,是作为情思的装饰和诗词审美信息的特质来展现的。这样看来,诗词作品中的情思、意彖和语言是构成诗词审美的三大要素。从这个层面上看我们可以进步的分析和归纳出诗词意象的作用。1
4、、寄情丁物,使抽象事物形象化意象手法在诗词中运用的作用之一,是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之成为可感、可触的的艺术形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比如,欲表达人格的高尚这抽象事物,宋代著名词人陆游在6卜算子咏梅中写道:“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白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潦合污的高尚情操。还有元人王灵的然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J也是以冰洁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言浅而意深。可以看出,诗人正是通过把主观情感对高尚人格的崇敬与追求的情思投射与客观事物梅花之上,并进行一系列的艺术加工与艺术升华使之成为可以感知的艺术形象,这样就可以使读者在阅
5、读过程中得到一个充满愉悦的艺术享受。因此,在诗词的艺术创作中意彖的运用可以使抽象事物得以很好的形象化、艺术化,从而增加作品的审美情趣。2.意向象异,把形袋的事物典型化意象手法运用在诗词作品中有时是借助意象各自的独创性,使相同或相似的情思得到独特的艺术表现。比如离别的情思,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4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以折柳表来表达惜别离情的伤感同样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例如: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J江淹C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源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仁横域:“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西依然J古人水边送
6、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而长亭恰恰却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带如李白菩伊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蜂法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J很显然,长亭早已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陆上的送别之所。另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芳草来比喻离恨也是常见的.如4她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矍装J”篡菱”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意行“城吉河边草,绵绵思远道J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远芳侵占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嗡熟别的愁绪。可见,杨柳、南浦、长亭、芳草等不同的客观事物运用在诗词作品中可以把抽象的离别情思形象地表现出来,使之更典型,更生动,更具有艺术感染力。3、意隐象喻,把典型的事物朦胧化意象手法运用在诗词创作中常常是“言不尽意.立象尽之,使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象代抒代言,产生逻辑语言所无法达成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古人所谓“诗无达诂”,主要就是指这类诗。这时,由于诗的主题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就给读者提供了广阚的想象空间和网味余地,簪如李商隐的诗中,意象幽微细美,聘情思表达得千回
8、百转,一全情思套一歪情思,细腻而曲折。如I:“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存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6无题)“红楼隔雨相望冷,珠消热灯独自归”,这种缠绵徘恻的情思通过多元化的意象表达使诗意变得腋胧而又令人难解,是一种强烈爱恋受着一种压抑时而产生的失望与凄伤,还有于凄伤之中缰含着强烈的对爱情的挚我追求,更含有让人感到忧郁、惆怅、寂宴的情愫,有一种打动人心的纯美与执著,构成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幽邃神奇的艺术世界。这就是意院象喻手法造成的意象多元化,即典型事物通过意象多元化的艺术处理而达到的朦胧的艺术效果“4、寓意于象,把具体事物含蓄化毛诗正义云:“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9、J这里“取比类”就是取意象。中国古代是个没有言论自由的封建专制时代,诗人想要帧诉对社会阴暗面的一腔义愤,又不致于以言获耶,只有一种选择的可能,就是借助意象.藏匿锋芒.作委婉的表达。因此这就使得中国传统诗词艺术产生了崇尚含蓄的审美趋向。比如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春怨:“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此诗中日“日落”,日“黄昏,曰春欲晚”,曰“梨花满地”,都是象征诗人的多舛命运,并且作者把自己化为诗中人的影子来写的即诗中人就是作者的意象。这使诗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于时于境皆1极形其次寂,处在此等环境中之人之情如何,不言而喻,况欲得一见泪痕之人而无之耶!设想至此,诗人
10、用心之细、体情之切,俱非易到。这就是意以可以使诗词作品达到发意于象即把具体事物含蓄化的艺术作用.三、诗词的意境美我们知道诗词创作离不开意彖,意象的选择只是诗词创作的第一步,是诗词写作的基班: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相谐的诗的艺术城用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历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豫象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与诗词的辞句相关,而意境则是整体形式存在的与诗词的全篇相对应。如李白g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汀.等0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一
11、幅触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强。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g青玉案中“川烟草,满城风冢,梅子黄时雨。这: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的艺术氛围,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鸵围: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紫,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至此,似乎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意象好比建筑的材料,而意境则是这些建材建造出的亭台楼阁.这样看来,诗词意境是指诗词作者将个人主观情感投射于诗词作品中具体的艺术形象(即息领利用其
12、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营造出的一种特定的审美空间,使读者能够自觉地进入到作品的艺术氛用中,并受到作者的主观情感的强烈感染。而我们常说的诗词的意境美则是指诗人在作品中利用意以的审美元素,通过艺术加工与艺术升华,所呈现给读者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的想象和开拓的艺术氛围与审美空间所产生的美就是诗词的意境美。那么,如何营造诗词作品的美妙意境呢?I、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呈现含蓄美情景交融是构成意境的一个正要方法,也就是说作者所描绘的景象要和诗人心中的情感达到和谐的统一。其实,客观事物是没有情感的,有的甚至没有生命,只是由于我们的内心情感而给它们涂上了层多情的外衣。世间林林总总的外物进入
13、我们的眼中,并不是每一个都能打动我们的内心,只有那些与我们当时内心情感产生共鸣的客观事物才会被选择、被投射、被放大,再经过必要的组织与艺术的加工并进行精心的艺术升华后才可能在诗词作品中营造出美妙的意境来。我们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来进行分析。这首词为我们创设出这样的意境:在深秋的郊外,天色将晚,寒蝉哀鸣.向远处望去,千里烟波,暮谛沉沉,直接天际。满秋的晓风是凉丝丝的,一轮残月挂在天边。可以说诗人的满腔愁绪,一片离情都触入了对景物的描写之中。但反过来看,也正是因为词人仃这种离愁别绪所以在他的眼中这些景物似乎片片含情,个个有意.因此,作者正是通过“寒蝉”、“长亭”、“骤雨”、“普循”等诸多意猿所展现的
14、审美信息巧妙地营造了离愁别绪的艺术氛围,其正做到了情景交的艺术效果。这种意境背后的真实情感是需要我们根据写作背景,和整首词的艺术就用去细细体会的,这就是存诃借景抒情所呈现的含蓄美。2、景外之坟,寓情于景营造意境美诗词作品中可以用于创造的愈象总是有限的,我们要通过这有限的意缭激发出读者更多、更丰宓的想象,即营造更为广阔的审美空间。这就像中国的水墨画样,它不像西洋画那样细致地去描绘事物,而是通过简单几笔的勾勒给欣赏外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留白。具体到古代文学作品中意境的构造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以杜甫的名作清明3来具体分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向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歌为我
15、们创造了这样的意境,清明时节,诗人孤零零地在路上奔波,牛毛细雨纷纷落下,简直让人断/魂。此时他便向路边的牧童打听酒店在哪里,牧童用手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那里就有酒店。那么诗人到了杏花村之后,是否找到了酒店,其情形如何?读者十分好奇,但在此时,诗歌戛然而止,让读者结合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去想象,这就是是“景外之景,象外之彖就像国画中的用白一样.即将给读者更为广阔的审美空间.另外,杏花村这个名称本身就能带给人丰富的联想,似乎整个村落全被粉红色的杏花包围,到处都能闻到熟透的桃子散发出的阵阵香气。这种艺术效果的产生是因为作者巧妙地运用“距离产生美”的审美原理,即充分调整好作品与读拧的审美距离,使读者拥有广
16、阔的审美空间,这就是温情乎景营造意境的艺术效果.3、艺术的其实与生活的真实相统一的其实美一般情况卜.,作者创设的意境都很真实、自然。因为只有真实、自然的意境才能激活读者同样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引发共呜,从而在读者心中创造出新的更加广阔的审美意境.正如王国维所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能够写真累物,表达其情感,他把这种生活的用实的艺术的或实相和谐的意境叫做“不隔”的意境。比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林璇玉喜爱竹子,她所住的潇湘馆就有掩映在翠绿的竹了中。文中写竹的地方很多,如第十五回写竹影:“满地下竹影参差”,“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明翠润,几漉生凉”。使得潇湘馆更显静谧、凄凉、清冷。作者创设的
17、这种朴素平淡的意境让人感到很臼然,也很真实。第四十四回是通过刘姥姥的眼瞄写出的:“两边翠竹夹路,土地卜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这其实象征了林.城玉艰险狭窄的人生路。但作者的描写还是那么地平淡自然,真实自然的意境美还可以体现在美丽奇特的意境中,比如6葬花吟表面上写的是落花,实写的是林能玉的悲惨处境其文笔极其优美。这首诗是才华横溢、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所做,文辞很美、很忧伤。林熊玉很美丽,所以用花来比喻。林然玉寄人篱下,孤独忧伤,体弱多病,生死难卜,这恰似那落花,美丽芬芳,但却葬身污垢,无人收拾,两者的命运是多么地相似。所以读来是那么地自然真实。作者以花喻人,写得很隐胸,这非常符
18、合林虐玉的性格、身份,所以也显得很真实也很自然。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相统而展现的真实美。4,虚实结合的艺术美意境必须虚实结合,因为无论作者有怎样的生花妙笔,毕竟只能绘景于万一,更多的需要读者去想象。再说,即使真能把所有的景物、情感都流露于笔端,那么就会显得死板单调,读者就没有了自己想象的空间。另外并非所有意境的创设都要用写实的手法来写,而且为J内容的曲折,表意的含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所写之景如在目前,F1.实情感见于言外。那么在目前的是实景,见与言外的则是虚境。虚实结合就会创设出一种意味隽永的意境美。比如屈原的离骚B几乎推篇都在以花喻人,以花香比喻诗人商洁的品侦,我们随便拈来儿句欣赏:余既兹
19、兰之九碗兮,又树遂之百亩;畦留夷与掏车兮,杂度衡与方芷;虽篓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非秽;这几句用兰、离、度衡与方芷喻指贤能的臣子,而用众芳来比喻那些奸臣小人。这正是虚实结合的典范,虚写花,实写人,使得文章虚实结合,增加了含蓄的意境美.其实在红楼梦中虚实结合的写法很多,乩至很多主人公比如金陵十二钗的命运都隐喻在诗歌中,这不仅使作品更加优美典雅,也熠加了文章的意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也同样如此。“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在同友人话别,劝说朋友再喝杯酒,因为向西出/阳关就没有老朋友r,这种感慨和对朋友的无限关怀很自然地把读者带到了想象中的漫天黄沙、举目无亲
20、的寒外边陲。那种离乡背井,艰苦征战,存亡未卜的伤感油然而生。一杯送别的酒带给我们读者的是想象中的边障生.活,硝烟弥漫的生死战场,这正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学所不懈追求的艺术特色。5、境生象外的绘画美诗歌意境的最玳要特征之一是“境生于象外”,简单点说就是,危境是由所描写的事物构建的但又产生于事物之外。意境可以远远地望见,却不可以放在眼睹之前细细把玩,所谓的可望而不可即焉。这其实就是意境造就的一种绘画美。也就是说,在创设意境时不能把所有的.景物事件都如实地描绘出来。意境能带给人美感,还在于它通过旗敦或者意象的组合给读者呈现出一幅优美的图画。比如元代马致远的天津沙.秋思3就是这里面的优秀典范。枯膝老树昏鸦
21、,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思在立意上并没有什么新鲜独到之处,它表现的也不过是早己被人们吟唱过的游子悲秋怀乡的主题。但这首小诗之所以历来被奉为经典佳作,其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它的意境展现了i幅优美的图画。“枯膝老树昏鸦”三个意缭组成第个画面:枯萎的藤一一衰朽:古老的树一一衰弱;昏昏沉沉的乌鸦一无精神,这个画面给人一种肃称、凄婉的美。“小桥流水人家”是第二个画面。弯弯的小桥是那么荒凉,山间的小溪是清冷的、暮色中的农家又是孤独的,整幅画面寂爽又荒凉,表现了远在异地他乡的游子的孤苦伶仃。“古道西风双马”为第三个画面。只见泥泞的古道,肃杀的秋风,还仃那匹瘦弱的马都是游子的写照
22、他精神不振,极端落魂.被病魔和至秋难归的乡情折磨得身心俱疲。“夕阳西下”是第四个画面。其有黄昏日暮的意味,表现的是游子病魔缠身又无家可归的沉重、没落,是衰飒的意象。这儿幅图画层层推进,展现的都是凄婉、荒凉、寂宽的画面,和当时诗人的心境完全融合在一起,读来让人荡气回肠,凄婉凄切,不愧是一首经典之作.四、境界美欲将诗词写得美,还必须提升诗词的境界美。境界是个广义的名词。般而言,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即修为以及人生感悟.对了境界来说在各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在诗词审美方面的境界美是指诗词作品所呈现的一种内在美即我艺术社会性方面所达到的思想、道镌高度与艺术修养的层次。换言之.是诗
23、词艺术在读者头脑中产生了思想、道德方面的积极影响,即诗诃审美的社会性功用。我们以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与毛泽东反其意而作同题词做比较来更好地认识诗词的境界美。卜算子咏梅3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驿外”、“断侨”、“黄昏”与“风和雨”等意象营造山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怜惜,而又无人照看与护理,其生死荣枯全凭自己,身处荒僻之境的野梅,不仅如此,作者又用在黄存时,气温转冷而易生风雨的时间环境,来进一步洎染除了心灵的痛苦之外,还要有肢体上的折第,“更著风和雨”。这内外交困、身心俱损的情形将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极处的艺术意境。因此,我们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野桁的遭遇也是作者已往人生
24、的写照,更是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上,作者用清新的色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笔致细腻,遨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那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他的主战派士气低落,因而十分悲观,整首词十分悲凉,尤其开头渲染了一种冷漠的气氛和他那不畏强权的精神.而毛泽东的词则运用“风雨二“飞雪”与“悬崖百丈冰”等意象来营造出梅花在这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上俏丽地开放者的艺术意境。可见,诗人箔卜.的梅花充满着自豪感,坚冰不能损其骨,K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这和陆游宅下“寂寞开无主”、“黄昏独白愁”的梅花形象,形成了鲜明的时比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写这首词本是托梅寄志,表明中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实例 感受 认识 诗词 中的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324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