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教学研究概略及其评判.docx
《高中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教学研究概略及其评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教学研究概略及其评判.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中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教学研究概略及其评判革命文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革命文化一经诞生就发挥着精神引领、信念培育的重要作用,始终在中国现当代文化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文化进一步受到高度重视,基于时代背景的现实诉求和前期研究成果的积累成熟,研究者逐渐从自发走向自觉,学术界的相关研究硕果颇丰。就中国知网所收录的研究论文来看,关于“高中语文革命文化教学”的研究内容各异,但主要集中在教材选文本体、教学中的困境、教学实施路径三个方面。基于此,进一步分析现有研究的问题指向及其不足,并对此提出评判与期待。一、关
2、于高中语文革命文化选文本体之研究对高中语文革命文化教育内容进行分析是研究革命文化教学的基础性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即教材中的革命文化题材选文。因此,有不少学者对选文进行了概括性分析和规律性总结,还有部分学者结合拓展教育资源,对现有教育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设计和改造。概括来说,关于选文本体的相关研究主要分为选文的价值、编排和组织方式三个方面。(一)革命文化选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学界关于革命文化选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探讨,主要集中在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语文价值和实现立德树人的思政价值两方面。在语文价值方面,首先体现在能有效地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中的革命题材作品文质兼美,天然具有语言文字训练的
3、作用。革命题材作品的崇高美、悲壮美能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其审美素养。其次体现在能将语文课程价值落到实处。张卫其、林志芳等人认为,革命题材类课文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文化自觉和内在价值,是新时期我国语文课程的重要价值取向。在思政价值方面,革命题材作品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刘飞、王云峰、钱冰山、蔚麟等学者认为,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承载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对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塑造价值观念有着重要作用。李晓童、谢磊、刘焕明、谢群等学者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探讨革命文化的价值,指出革命文化与文化自信是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的关系。(二)革命文化题材选文编排学
4、界在革命文化题材选文的编排上普遍达成了共识。在选文标准方面,刘逸飞、朱雨楠等人认为,革命文化题材的选篇是徳文兼备、文质兼美的文章,选文标准严格。在选文时期方面,“革命时期”的作品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时期中入选最多。在编排顺序方面,选篇难度递增,循序渐进,遵循着从“单篇”到“单元”再到“整本”,最后到“专题”的规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具有规律性和阶段性。在编排数量方面,与以往使用的教材相比,革命题材选文数量大幅增加,可见编者对革命文化作品的重视。(三)革命文化选文组织方式关于革命文化选文的组织,学者们主要是在学习任务群的统摄之下,提出专题化的组织形式。在专题的设置上,学者们众说纷纭。褚树荣
5、在红色经典: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一书中设计了十个专题案例;俞联斌根据不同阅读要求,设置了文学类、论述类、实用类作品三个专题;冯永忠则提出了“互文联读”和“对比联读”两种群文组织方式。不同的专题设计方式为教师的课堂组织拓宽了思路。还有部分学者,如王云峰、陈文娟、章俊等,通过教学案例直观呈现了具体的专题设计和实施过程。另外,牛文明进一步提出在整合相关文学作品之外,还应融入剧本、影视作品、采访资料等资源,丰富课堂教学资源。以上研究只选取了选文的某一横截面进行分析。对教材选文进行系统研究的多为学位论文,如刘逸飞首先概括了选文的分布情况,再从选文主题、作者、文体、时代等方面进行了分类分析,最后阐述了选文
6、在价值取向上的特点。相似地,於慧钦则从选文的数量、体裁、主题、特点和教学价值等方面展开了全面探讨。二、关于革命文化在教学中的困境之研究经过小学、初中阶段的熏陶,加之高中语文对革命文化的重视,革命文化教学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痼疾,主要表现在文化认同虚假化、人物形象脸谱化、课堂教学娱乐化、教学边界模糊化、认知实践脱节化等方面。(一)文化认同虚假化革命文化作品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由于学生缺少革命年代生活经验,对革命文化有一定的陌生感和疏离感,存在着理解上的障碍,致使文化虚假认同。一方面,师生与作品之间存在着时代隔阂。罗孝辉、张卫其、林志芳等学者认为,由于革命文化作品时空跨度大,不仅学生,年
7、轻教师也存在着较大的时空距离感,加之革命精神宏大崇高的特点远离师生日常的情感思维方式,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甚至质疑革命作品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师生和作品之间还存在着价值观隔阂。学生在理解革命文化中“崇高”“英雄主义”等价值取向时产生困难,究其原因,谢灵峰、林志芳等学者认为,当今社会环境复杂,文化价值多元,部分文化受体对西方文化思想缺乏辨别力,开始淡忘我国革命志士舍生忘死的事迹,甚至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二)人物形象脸谱化革命文化题材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多为高大全的英雄榜样式人物,学生难以达到文中人物的思想高度,也无法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其博大胸怀。张卫其认为,部分教师“重道轻文”的教学取向忽略了文字涵
8、泳的过程,以归纳人物品质为终极目标,使学生对革命题材作品人物形象产生模式化的刻板印象。(三)课堂教学娱乐化中学生对革命时代的了解多来源于书籍、影视,然而部分影视作品弱化了革命斗争的残酷性,使学生难以认识到革命战争的艰巨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对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林芳、刘飞等学者研究发现,部分教师盲目滥用多媒体、网络等工具进行教学,甚至喧宾夺主;或采用不适合的课堂表演形式,课堂看起来活跃,实则杂乱无序;还有教师放任多元化解读,甚至背离文本原意,使得课堂随意性强,呈现娱乐化倾向。(四)教学边界模糊化部分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产生偏差,使得教学边界模糊,主要体现为教学设计一般化
9、和价值取向政治化两种倾向。教学设计一般化是指教师没有认识到革命题材作品在思想引领、审美教育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所做的教学设计与一般性的选文无异,完全与思想政治教育绝缘。如此一来,革命文化作品在文化传承、立德树人等方面的教育价值没有得到发挥,消解了革命题材选文的独有意蕴。价值取向政治化与教学设计一般化相比有些矫枉过正。刘飞、石元丽等学者发现,部分教师片面追求这类文本宏大的思想主题,过分强调其在思想培育、精神熏陶方面的作用,导致在教学中将课文与政文混淆,用宏大情感的灌输替代对语言表达的关注,忽视了作品的语文性。(五)认知实践脱节化刘飞等学者指出,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只关注认知目标,不注重实践效果,学生在
10、课内仿佛感触良多、领悟颇深,但是走出课堂后连基本的行为要求都达不到,可见从“认识”“理解”到“践行”“贯彻”,还存在着一个复杂的内化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使学生把革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前所述,革命文化教学效果在某种程度上仍不尽如人意,要实现革命文化教学本位价值,需不断纠正教师主导的失位、克服学生主体的错位、改善文本阐释的出位、加强社会力量补位、推动知行对位。三、关于革命文化教学实施路径之研究为了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大量学者针对现实困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立足于文本本身提出聚焦语言;立足于语文课堂提出任务情境化;立足于学校教育提出跨学科教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教材 革命 文化 教学研究 概略 及其 评判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281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