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臣备 《李训墓志》所见遣唐使名字的书写问题.docx
《朝臣备 《李训墓志》所见遣唐使名字的书写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朝臣备 《李训墓志》所见遣唐使名字的书写问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内容摘要:2019年末6大唐故李府君(训)慈志铭3的公布一度成为热点,学界对“日本国朝臣备”是否吉备真备一事各执己见,往复撰文进行了论神。本文从中日关系史的角度出发,依据中日两国史料,从日本遣利使采用汉名的发展过程,来论证吉备真备自称朝臣符的可能性,以及他为李训墓志书丹的原因.关键词:李训装志:遣唐使:吉备其备;朝臣备唐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传播流光溢彩,其中唐长安到日本奈良这段所谓的东端海上应绸之路更有“书籍之路”的美誉。迄今来看,有关日唐之间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研究成果已经不胜枚举,日本正仓院更是传存J许多来自唐王朝的珍宝实物,但我国境内因为战火繁复、保护环境不良等多种原因,由唐代传存至今的实物
2、十分难得一见。虽然近年来国内的出土资料中有不少属于唐时期,但也鲜少能看到直接和日本相关的事物。是以在*井真成墓志问世十余年之后,明确记为“日本国朝臣备所书大唐故李府君(训)墓志铭(下文简称李训墓志Q的出现,再次引起了中日学界的瞩目和讨论。一、李训墓志的发表及其反响2019年12月25日,文物出版社和望野博物馆在北京共同主办了日本国朝臣备书丹楮思光撰文鸿肮寺丞李训墓志考新书发布会暨学术成果公告会,李训墓志籍此正式公布于众UJ该书登载了李训墓志志石照片、具体尺寸及录文,并将录文分为14条,和西安睥林博物馆藏李训之妻王氏墓志唐故鸿胪寺丞李府君(训I)夫人琅哪王氏墓志铭12,以及河洛版拓李训之如*大唐
3、前恒州司功参军萧君妻李氏烝志铭并序3相联系,对6李训墓志进行逐句释读,涉及到墓主李训的生平、家世、任职、社交等多方面的内容,并歪新挖掘了一些唐高宗到唐玄宗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对书法史等日唐文化交流情况进行了定的探索,最引人响目的点就是,在经过与唐徐州刺史杜嗣先墓志|4|、赠尚衣奉御井封(真成墓志之铭5J,大唐故右成T!将军上柱国祢公墓志铭6等中国出上文献及其他存世文献,及续日本纪等日本存世中古史料进行对比之后,认为李训要志结尾署名为“日本国朝臣备的“朝臣备”,为日本奈良时代的高官吉备真备在唐朝留学期间所使用的名字。李训墓志拓本李训墓志的公布吸引了大量学人的关注,并迅速引起了一阵讨论热潮.多位
4、学者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形式发表了专文或短评,仅潴湃新闻(私家历史)一家即在两个月之内发表了八篇文章7,其他网络媒体也有散见刊文8。当然对于这样的非正规考古出土品,也有个别疑伪的说法,但主流的文章是基于肯定意见的对志文内容的讨论.与此同时,日本的唐代史研究会也第一时间专门召开了以李训其志为中心的学术研讨会,日期就选在了中国农历大年初一这一天9J.与会报告者及报告题目如卜IIO):气贺泽保规(明治大学):新究兄李训墓志)绍介ire(D摩史的意味桥本荣一(东京学艺大学):中国古法史上上李训慕志(D杏河内春人(关东学院大学):李君I1.慈希吉偷久倘在d新充兄李制1墓绍介占e&二-imoko”,汉语对音可
5、作“因高”,所以“苏因高”就是“小妹子”的对音19。石晓军在此基础上认为,隋朝称呼小野妹子为“苏因高”有很大可能是来自于小野妹子的自称20。这一推测无疑有一定道理.,不过箔者也有点小补充,作为小野臣妹了在隋期间使用的名字,很可能不是隋朝单方面或者小野妹子一己之力促成的,当是隋朝方面(外交人抗?)与小野妹子合力确定的结果,毕竟小野妹子汉化程度尚且不高,而所以选择以氏的简化“小”一个字再加上“名-妹子”而成为“苏因高”的做法,应该是双方沟通交流的结果。这样直接以对音来记录对方姓名的情况,充分体现了双方交流尚浅的特点。说明在交往伊始,双方的互相了解还比较少,日本方面只是照本宣科的告知己方有氏、姓、名
6、的实际情况,而隋朝方面也同样照本宣科的给他们找个与日语发音近似的汉字组成名字了事。这一状况持续了整个隋代,场帝时期也一样,仍然以对音的方式来记录日本人的名字,如隋书卷八6倭国传记:“大业三年(607),其王多利思北孤遣使朝贡。使者日: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卜人来学佛法21J“多利思北孤”也是音译。应该说,这一时期大陆对日本列岛姓名的了解和处理,总体上还是处于对日本人的氏、姓、名三要素的组成情况不太清楚或者说是不知如何处理的阶段。B.8世纪末为止的简化创新型(唐风日隆期)I、旧唐书日本国传:“长安三年(703),其大臣朝臣其人来贡方物。朝臣真人者,犹中国户部尚书国22同一内容
7、在新唐书日本国传中的表述为:“长安元年,其王文武立,改元日太宝,遣朝臣真人粟田贡方物。朝臣真人者,犹唐尚书也J23这里出现的“朝臣真人”、“朝臣真人粟田”、“粟田”,都是指粟田朝臣真人,他就是大宝二年(702)日本重启遣唐使派遣行动时的大使,在这之前,日本刚经历了7世纪后半期的内政改革,颁布了6大宝律令,标志着至少其费族阶层部分人的汉化水平已经入门。2、旧唐书日本国传:“其偏使朝臣仲满,慕中国之风,因留不去。改姓名为朝衡,仕历左补阙、仪王友J24g新唐书日本国传:“开元初。菜田复朝,(中略)其副朝臣仲满墓华不侍去,易姓名曰朝衡,历左补阙、仪王友J125这里的“朝臣仲满”、“朝衢”就是阿倍仲麻吕
8、、晁衡,是跟随717年遣唐使一起来唐的。山本良治郎认为“朝”当来自于“朝臣”,“衡”则来自于“仲”,进而推测或也可能是“朝臣阿衡”之略,即取自殷商名臣阿衡之意,反映了阿倍仲麻吕的慕华思想。总而言之,是阿倍仲麻吕到唐朝时自己改了名字261如果按照此说,那么将其看作是当时在唐日本人的儒家文化水平又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似乎也不为过,而且这样贴切的根据翳华思想自己改名的行为,也只能是在具有了一定的儒家文化知识基础之后,才有能力进行。也有研究者认为是唐朝在给朝衡授仃时赐的姓27,河内春人也认为阿倍仲麻吕当时在唐朝的地位还不够高,他自己随便改名的可能性极低,他改名很可能是在即聘担任唐朝官职时,由唐朝给他“赐姓
9、朝氏,名衡,字仲满”28:石晓军还在此基础上联系唐朝给“蕃将”尤其是“入朝蕃将”赐姓赐名的背兔肯定了这一推论。但如果确实如此的话,那么大宝二年入唐的“许势朝臣祖父”改名“朝臣大父”29,保留r“朝臣”双字的复姓,那么朝衡为什么不是仿效这样的先例,而是蜴了单字“期“姓呢?这里很可能也取舍了晁衡个人的一些主观颈向和意见。众所周知,“朝臣”在日本的人名中风于“姓”,可以世袭,代表的是朝廷所给与“氏(日本古代种氏族共同体)”的首领“氏上”的一种政治地位,也许正因为这样,姓就比氏更受人重视,因此当这些日本使者在到达中国后,在简化姓名适应唐朝文化的过程中很多都是保留了“姓+名”的组成,如朝臣真人、朝臣大父
10、、真人莫问、朝臣仲满、真人广成、朝臣名代、朝臣广城,等等。这一由日本人在唐朝用作姓氏的史姓,如诸葛简化为“葛”,贺拔简化为“贺”一般,后来再简化为单字“朝”,如朝衡,也就完成了其外来胡姓彻底华化的过程。3、天宝十一年(752)入唐的日本遣唐大使“藤原朝臣清河”,被唐朝授予“特进”并改名为“藤原河清”,事见日本纪略所载“唐改河清”,以及续日本纪引唐肃宗敕:“内史宜敖曰,特进秘书监藤原河清”.30这里藤原麻臣清河虽然被肃宗敕蜴新名,但也是日本的“氏”再加名”,同时取汉文美意,定为“藤原河清4.日本宝龟八年(777),日本再派使各小野朝臣石根、小野朝臣末足赴唐,唐会耍记载其名分别为“朝柢宁”、“和聪
11、达”31从小野朝臣石根到朝梅宁,从小野朝臣末足到和聪达,所改名字卜分有唐风意找,修改幅度之大,甚至可以说完全是创新重拟的行为。总的来说,这阶段唐日双方对对方的姓名组成应该已经有了很好的理解,尤其日本方面,遣唐使者们在努力调整其在唐所使用的姓名,先是简化为主,后来一度开始重新另拟,应当是为了寻求更好的为唐人所接受.C、9世纪初以来的本名化I、朝野群载卷二。所载长高阶真人远成告身:日本国划仃正五品上兼行镇西府大监高阶友人远成右可中大夫试太子中允,余如故。敕:日本国使判官正五品上兼行镇西府大监高阶真人远成等,奉其军长之命,移我会同之礼。越浜波而万里,献方物于三际。所宜颁奖,并蜴班荣。可依前件。元和元
12、年(806)正月廿八日中书令中拈侍郎平章事臣郑纲宣中书舍人臣卢景亮奉行32高阶真人远成作为日本遣唐使判官赴唐是在贞元二十年(804),在这份他于唐宪宗元和元年获得的告身中,明确记载了是授予“日本国使判官正五品上兼行镇西府大监高阶真人远成”唐朝官职“中大夫试太子中允”,完整包括r“氏姓名”在内的“高阶真人远成”这三个组成部分。2,日本承和五年(838)派出、次年(唐开成四年,839)抵达唐廷的遣唐使团大使为藤原朝臣常嗣,E唐会要记其名为“薛原朝常嗣”33.虽然不能肯定的说这是书写时的误漏,但至少可以说基本是参照使用了其日本原名.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到,在日本逐渐掌握唐文化的同时,唐政府也在频繁的对日
13、交流中,逐渐能相对娴熟的处理日本人名字的称呼问题了。这一时期可以看到改名模式趋于固定,以日本原有姓名为基干,采取氏+名的方式作为在唐行用名字的日本使者有所增多.上述名字变化的这三个阶段与东野治之所论日本遣唐使的三阶段颇有相通之处,体现着日本在向外界表述自身姓名时对汉文化吸收消化的不同做法,即完全照搬对吾,区分氏姓名但仍不知如何处理与中国的姓字号这名称系统的关系,相时稔定的使用日本的氏对应中国的姓和个别汉化水平面者完全取用汉名。由此可见,李训墓志的“朝臣备”的题名或许也没有那么的突兀。王仲殊先生早就指出,吉备真备的日本姓名包括氏、姓、名三部分,全称原为“下道朝臣真备”,后因圣武天皇赐氏姓“吉备朝
14、臣”,而称“吉符朝臣真备”,只说姓名,则是“朝臣其备”34。之所以称为“朝臣备”,我觉得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朝臣真备自己以“朝臣”为姓,以“备”作名,符合唐人惯以三字为名的做法。唐人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上记:“安禄山,营州杂种胡也。小名轧荤山.母,阿史撼氏,为突厥巫。无子,祷轧荤山神,应而生焉.其母以为神,遂命名轧牵山焉。开元初,禄山年十余岁,贞节与其兄孝节相携而至,遂与禄山及思顺并为兄弟。乃目姓安氏,名禄山焉J35)进入唐朝后,如果叫“安轧荤山”,就很不地道,所以改作“安禄山,虽然禄山”和“轧荤山”都是粟特语mxSan的音译,但三个字的名字,就很像普通的汉人/。另一种可能是临时省略了“真”
15、字,因为唐人将名字里的一个字省略掉,是常见的做法。如敦煌文书P3899v唐开元十四年敦煌县征马社钱案卷中有一道悬泉府发给敦煌县的牌,第179行有“敦煌县:得折冲都尉药思庄等牒称”,后面第186行的署名就只写“折冲都尉庄”36/这种在著名的地方用简称方式,在文书中常见。李训慕志最后朝臣备题名的地方,虽然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写下一个“我”字,但习惯性地省略名字里的一个字,是没有什么问题的。JE如同今天欧美国家的汉学家有人会费心取一个比较中国化的名字样,千年前的吉备真备在自己留学的国度生活了十七年,而且大多时间是跟随唐朝最高学府国子监的老和学习四门学,可以推测他的朋友圈应当是以国子监同学老和这样的唐朝文
16、人雅士居多。这一点从他回国后在日本留卜的史料记录中也可以推知。如续日本纪B记载了吉备真备返回日本后,敬献大皇F唐礼百卅卷,太衍历经3卷,4太衍历立成十二卷,测影铁尺一枚,铜律管一部,铁如方响写律管声卜二条,乐书要录上卷,弦缠漆角弓一张,马上饮水漆用弓一张,露面漆四节,角弓一张,射甲箭廿只,平射箭十只”37;扶桑略记同条也记录了此事,虽然具体条目有所出入:“唐礼3百卅卷,太衍历经卷,太衍历立成十二卷,测影铁尺一枚,G乐书要录3十卷,马上饮水漆角弓一张,并种种书迹、要物等,不能具载”38,但吉备其备“凡所传学,三史五经、名刑算术、阴阳历道、天文漏刻、汉音书道、秘术杂占一十三道,夫所受业,涉穷众艺”
17、,其博学多识,定然无误。因为他学习了汉音,所以在唐期间的沟通交流不用局限于笔谈,大大拓展了可以交流的自由度,也有利丁交流的深入,他对乐律、书道的精通,有利于他与文上拥有共同语言,培养长期的良好关系,至于进献物品中还有弓、筋,意味着吉备真备能文能武的可能性很高,应该说他很好的体现了当时唐朝鼎盛时期的气J贞和风韵,虽然无官无凭,但因为有才学而倍得开放包容的大唐士人的赏识,从而有机会师从多家,学艺精湛,在唐期间生活期间与精英阶层接触较多,也保持了良好的关系,是以在临回国之际,以自己受到唐人赏识的书法技艺,为曾经关照自己的故友李训书丹墓志,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虽然没有更多的具体事迹可以佐证,但是我
18、们可以推测,在长期的耳濡目染和勤奋刻苦之下,吉备其备的汉文化水准应该已经十分不俗,是以他能得到李训周围其他唐人的赏识,以一介无官无职的白身东夷之身,获得了为大唐鸿胪寺承书丹墓志的机会,同时这也从一个侧而反映了吉备真备在唐期间当是和周用的文人雅士们长期结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可以想象的到,交往的过程中行用一个更唐风的名字,有利于体现他学识渊博的一面,或者换言之,这也可以看做以吉备真备、朝衡为代表的日本留学生们留学唐朝、努力吸收唐朝文化知识,谋求在唐期间融入唐朝生活的一种方式。三、吉备真备为6季训墓志书丹的原因那么回到荔志本身,为何李训墓志会由吉备真备书丹?吉备真备和李训的关系如何?王瑞来认为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李训墓志 朝臣备 李训墓志所见遣唐使名字的书写问题 朝臣 墓志 见遣唐使 名字 书写 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268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