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翻译流派.docx
《主要翻译流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要翻译流派.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主要翻译理论流派在两千多年的中外翻译史上,有很多闻名的译者在艰辛的翻译工作中总结阅历,阐发观点,不断探讨,深化相识,形成了家之言,或洋洋大观,或疏疏片语,不乏真知灼见,从某一个角度揭示了翻译活动的特点与规律,形成r我们今日探诃翻译,从事翻译实践的珍员财宝。在中国,有明确记载的翻译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之后,公元六十五年前佛教传入我国,佛经翻译历时千我,东汉起先,魏晋发展,唐代极盛,北宋式微,元后尾声。期间,涌现出了大批卓越的翻译大家,如支谦、道安、鸠摩罗什、彦琮、玄奘等,其译论涉及译文的文质之辩,胡汉语言对比及翻译中的变通,理解原文和表达中存在的困难,文体风格的全要性,音译的原则等等。明末清
2、初,外国传教士与我国的文人学士合作翻译了很多科技书籍,积累了丰富的阅历。八四零年鸦片斗争后,翻译渐渐成r众多爱国志士抵挡外海的利器,林则徐、严复、林纾等引进引译了大量军事、社科、文学材料,严复创建了“达旨”的译法,林纾则强调主观感情的投入和与原作人物心灵交汇的重要性。五四运动后,鲁迅林语堂等大量翻译国外作品,停迅认为:“凡是翻译,必需兼顾着两面,一面当然力求其易解,一面保存着原作的丰姿J(陈雷康2000:299)他还认为“欧化”“洋气”可以输入新的表现手法,林语堂总结J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厥、美。新中国建立后,翻译事业得到正视,进一步发展,傅雷提出了“神似说”,钱钟书则提出了“化境说”,丰
3、富了译坛。在西方,对圣经的翻译也形成一次早期的翻译高潮,这和我国的佛经翻译高潮非常相像,都是由宗教经典翻译所形成的翻译高潮。宗教文本的神圣性和神奇性使得译者琲以摆脱“字对字翻洋”和“意对意翻译”的反坦争辩。西方翻译理论体系主要是由两条线构成:文艺学翻译理论路途和语言学翻译理论路途。前者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学艺术,酣译的重点是进行文学再创作,原作的文学特色必需受到重视,洋文要符合译语的规范,译者要具备相应的文学天赋:后者关注的是语言,它将翻译和语义、语法功能、语言结构特征等结合起来,目的是要产生个与原文对等的洋语文本。(谭敬喜2001:6)西方文艺学派翻译理论家多关切经典文献和文学作品的翻译,他们
4、争辩的核心是字对字译和意对速译或直译与速译孰是孰非的问题,他们讲究译文的风格和文学性,要求译音具仃文学天赋,认为翻洋是艺术,重点是进行艺术的再创建。古取马翻译家在对待如何处理被折服的希腊帝国的文化和文学作品时,基本上都将原作置于较低的地位,实行比较自由的翻译方法。西塞罗(CiCerO)提出Z“说明员”与“演说家”的翻译方法,认为重耍的是传达原作的意义和精神.而非形式,文学翻译就是一种再创作。贺拉斯(Horatius)把希腊文化看成是公共财产,主见对它们进行改编、占有。他说忠实原作的译者不会逐字死译,这反映出他意译、活译的翻译观点.昆体良(Quinti1.ianus)则提出了译作要和原作竞赛的“
5、竞赛论”,认为翻译是创作,译作要和原作搏斗、竞费,力争超出原作。在G圣经文本的翻译中,译论家们争辩的焦点是应当面对原文,去死扣原文,还是面对读者,多用意译。哲罗姆(SI.Jerome)提出了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不逐字对译的观点。认为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加入自己的风格特点,使洋作象原作一样美丽。马丁.路德(Martin1.UIher)在翻译圣经B中采纳/通俗、明白、为大众所接受的原则,注意运用民众的语言来融译G圣经。他认为译者要敬重原文,深化原文的精神本质,只有意洋才能将它再现。十六世纪法国翻译家埃迪安多雷(EtienneDo1.eD在论如何精彩的翻译3中对译者提出了五条基本原则:完全理解原作
6、:通晓两种语言;避开字字对译:语言通俗易惯:译文与原文效果相当。I七、卜八世纪英国出现了两位细译家约翰.德莱顿(JohnDoden)和泰特勒(.F.Tyt1.er),德莱顿提出了翻译的三分法,即他把翻译的方法分为逐字译(metaphrase),意译(paraphrase)和拟作(imitation)*他认为翻译是艺术,译者必须要考虑读者,也要确定听从原作的意思。他本人认为意译是较好的翻译方法。泰特勒则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译作要完全传递原作的思想:译作的风格和手法耍和原作一样:译作应具有原作的流畅.进入二十世纪,文艺学派的翻译理论进一步发展。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B.Croce)认为魏许必须要再创
7、建,和文学翻译不能太自由,专业翻译不能太拘谦的观点。英国语言学家、酣译理论家西奥多.萨瓦里(TheOdoreHoraceSavory)把翻译分为四类:完备翻译perfecttrans1.ation),恰切翻译(adequatetrans1.ation)-综合翻译(compositetrans1.ation)和应用翻译(trans1.ationof1.earned,scientific,technica1.andpractica1.matter)-完备翻译是指布告通知类单纯传递信息的翻译:恰切翻译指不考虑形式,质在传递内容的翻译:综合翻译是指既要重形式又要重内容的翻译:应用翻译中内容远远赛过形式
8、。捷克翻译理论家吉利列维认为文学翻译是艺术,须要译者运用自己的特性进行再创作,译文要像原文一样有感染力,使译文供应应读者应有的学问、才智和艺术审美享受.他进而提出了错觉”理论,即文学作品的翻译要让读者产生一种像是在阅读原作一样的感觉。苏联的卡什金1955年在为现实主义翻译而奋斗一文中提出了“现实主义翻译”的说法,认为洋者要忠于原作者、忠于读者和忠于现实,也就是翻注要努力再现原作所反映的现实,译者要领悟到原作语言文字背后所要表达的思想、事物、现象等。纵观二十世纪前的翻译史,宗教文本翻译和世俗文学翻译占据f中外翻译家的大部分时间,其译论也主要由之而发,其共同特点是原文被奉为至尊,译者只是“带着脚镣
9、跳舞”的“仆人”,并I1.总是处于“美与不忠”的逆境之中。二十世纪以来,翻译学科迅猛发展,为我们供应了更多的翻译理论,虽然对应用文本的翻译,大部分翻译学派的译论没有太多干脆关涉,但是我们仍能发觉不少可资借鉴的理论财宝。将这些理论财宝进步与我们的韶译实践和翻译教学结合起来必将产生更深远的影响。语音学源翻译理论奥古斯丁依据亚里士多德的“符号”理论提出了语言符号的“能指、“所指”和谛者“推断”之间的三角关系,标记着西方的言学派翻译理论的起先。二十世纪初,索绪尔的一般语言学理论标记者现代语言学的开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布龙菲尔谯的结构语言学、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都为语言学派翻译理论供应了理论支
10、持。语言学派翻洋理论家不满于文艺学派重美感传递轻语言分析的做法,他们以语言为探讨核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动身,在词、短语、句子、篇章(话语)等层次上探讨翻译如何能使译文和原文达到“对等语言学派主要探讨翻译中各种各样的“对等”或“等值”.1.雅可布逊雅可布逊(RouanJakobson)1896年生于莫斯科,1941年移居美国,是布拉格语言学派创始人之一。该派主要关注焦点之一就是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成分的区分功能,主见去分析实现不同交际功能的语体.1959年,他发表了论嬲译的语言学问题(On1.inguisticAspectsofTrans1.ation),从符号学的角度论述了翻洋的问题。他认为可
11、以用三种方法说明语言符号:1)可以翻译成同一种语言内的其他符号:2)可以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符号:3)可以翻译成非语言系统的符号。由此他首次将翻译分成了三类:语内翻译(intra1.ingua1.trans1.ation)、语际翻译(inter1.ingua1.trans1.ation)和符际翻译Gn1.ersemioiicIrans1.ation).这一分类开拓和深化了人们对翻译的相识。他认为:“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翻译是用其他某种语言的完整信息来取代原文信息,而不是运用分别的符号单元。这种翻译是一种间接引语:译者从另一种语言中接受了信息,再将其重新编码和转换。这样就涉及两种不同符号系统中的
12、两组对等信息J(谢天振2008:8)由此可见,语言学派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对等问题.他认为任何现存语言中的全部认知阅历和分类都是可以在翻译中再现的,甚至一些语法形式也可以在译语中用词汇表达,因而任何不行译的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他还认为“文字嬉戏”(paronomasia)主宰着诗歌,因而诗歌是不行译的,只能进行创建性转换(creativeIrHnSpoSiIion)O2 .奈达奈达(EUgeneNidU,1914-)著述丰富,在他的6翻译理论与实践Cr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1.ation)书中从交际学和语言学角度动身,对已有的重形式对应的瞄洋观进行了扬弃,宣称翻
13、译的重心已从重信息的形式转向/重接受者的反应,并进而在“等效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观:译文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与原文接受并的反应基本相同。他对翻洋的定义是:“翻洋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的臼然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首先是语义,其次是形式。”可见对等仍是奈达翻译思想的核心部分,为了达到对等,他对语法和词义详加分析。他将词义区分为二:所指意和短涵意。所指意是指词用来指示事物时的意义:蕴涵意是指词在交际中激起参加者某种情想反应的意义。前者可以通过上下文中的句法标记和语义标记来确定,而后者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诃语的言说者、词语运用的实际情景和词语所在的词语组合的特点。他认为词义只有在上
14、卜文的语境中才能最终确定。奈达在该书中还对转换生成语法敏捷运用,很有创意地提出J“逆转换”(back-transformation)的概念,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先把原文表层结构(surfaceStrUCtUre现实中运用的较困难的句子结构)转变成其深层结构,也即一些核心句(kerne1.s语言中最简洁、最基本的句子结构),这样有利于解除语言结构造成的障碍,便利译者完整地传递语义信息。他在论对等原则3(Princip1.esofCorrespondence)”文中提出,翻译中不存在确定的对等,要依据信息的本质、作者的目的和译者的目的、受众的类型来确定详细的翻译方法,实现不同的对等。他认为等值
15、有两种形式: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前者既关注形式又关注内容,后者则建立在等效的原则之上,耍使两种接受者的感受相类似:前者以原文为中心,尽可能显示原文信息的形式和内容,而后者则重接受者的反应,不完全集中于原文的信息。奈达的理论对于文学翻译可能有偏狭之处,但对于应用翻译来讲却有良多启发。3 .纽马克纽马克(Pe1.erNewmark)在翻译问题探诗(ApproachestoTrans1.ation)一书中提出和对比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前者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精确地再现原文意义和语境,而后者指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他认为在艺术文本的翻译
16、中实行语义翻洋的方法会更合适些,因为译者对那些审美元素的呈现不确定要去满意某一读者。他还认为交际翻译在实践中可能存在操作的偏向性、不好操作性和可能导致失误。1991年,他乂定义了“美联翻译法”(acorre1.ativeapproachtotrans1.ation),认为原作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道要,就要越贴紧原文来就译.他认为语言的重要可以表现在语言、语气、文体、形式、除喻、音韵等方面。他的定义最终演化成r一系列的关联关系:1文本的语音越重要,翻译就要越贴猿原文:2)原文的语言或任何一个层次的语法中位越不重要就越无需贴紧原文翻洋:3原文文本的意义的微小差别越不重要,其信息就显得更加重要,越有理
17、由来欠译,以达到译文流畅的目的.4)原文本写得越好,不论其语言的菰要性,越要贴紧原文;5)一般的信息文本原文写得越糟糕,译者越可以发挥创建性来重组或重写:6)译文读者的受教化程度越高越能接受属F原语的表达方法:7)意识形态的东西越少译文越好贴近原文;8)文本文化性越少译文越好贴近原文。纽马克的关联理论对于应用朝洋理论探讨和实践有很高的指导意义。4 .豪斯豪斯(Ju1.ianeHouse)的翻译侦量评估模式建立在韩礼德的话语分析模式基础之上,这种话语分析模式视语言为交际,通过作者的用语选择发觉意义并将这些选择系统地与更大的社会文化结构相联系。韩礼德认为社会文化环境(sociocu1.tura1.
18、environment)调控体裁,(genre体饯指JHi某种久际功傥的妁定俗成的文本类型.),而体裁又确定语域(register语域包括i#场(所写内容八ifi(交际齐)和iH式(交际方式).S这些元功能主要是通过诃工语法(IexkMrammar),即指辞和句法结构的选界未实现.).语域包括语场、语旨和语式,它们三者相对应的三种元功能(metafunctions,)是意义元功能(ideationa1.metafunction)、人际元功能(inierpersona1.neiafunCUOn)和语篇元功能(IeXIUa1.me1.afUnCIion),这种元功能共同构成了语篇的话语语义。因此通
19、过对语篇中词语结构、情态语气和主题结构与连贯的分析,可以更好的知道语篇是怎样表达意义的。(MUnday2001:90-91)奈斯据此设计出了臼己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她的评估模式主要是通过词汇、句法和语篇手段(textua1.means)对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的语域进行分析,看其实现状况如何。她所说的语篇构成手段包括主题结构与连贯、句子连接成分和平行结构。据豪斯的理论,语场主要是指所论事务与行为,包括词汇的详细含义。语R是指言者所处的时空与社会背景和他的智力与好恶。语式指交际的渠道方式(口语/书面语等.她还区分/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显性翻译不给读者造成在阅读原著的感觉,原著信息不是干脆传递给他们
20、的:的性翻译则是在目标语文化中享有同源语中原著样地位的译文。其理论意义在于将讲篇分析、语篇意义放在更大的背强中考虑,让人们相识到翻译费要考虑的东西不只是词的对应,而是与更大的语言结构、文体特征、交际者、言说方式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都结合起来了。5 .贝克贝克(Baker)主要从语用的角度阐发了翻译的问题。她对语用学的定义是:“语用学是对运用中的语言的探讨。它是对意义的探讨,但该意义不是依据语言学系统所产生的意义,而是由处于某交际情境下的参加界所传递和运用的意义J(Baker1992:217)一:个主要的语用概念是:连贯(coherence),预设(presupposition)X和会话含义(im
21、pIicature).贝克认为语篇的连贯依靠于听行或接受者对现实世界的期盼(expectation)和阅历.明显,源语和目标语读者所认为的语篇连贯并不一样,因此翻译中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预设与连贯亲密相连,它是“语用推断”,它与信息发出者假设信息接受者所具有的语言学问和超涪言学问相关,或者是理解发出者的信息所必需的语言学问和超语言学问相关。会话含义指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或蕴涵的意义而不是他(她)所说的话。保尔.格里斯(PaUIGrice)发展了会话含义,提出了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1.es)及其几个规则:珏的原则、质的原则、关联原则和方式原则.他认为人们在交际时对以上原
22、则的违反会产生言外意或特殊含义。译者应了解不同语言及文化中的合作原则。二.功能目的学派翻译理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头,德国译学界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对翻译的探讨多囿丁各种形式的对等,束缚了翻译探讨和翻译学科的发展,与翻译实践相脱节,功能派翻译理论反思了语言学派的弱点,借鉴了交际理论、行动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想,探讨重点转向了目标语文本,其代表人物有凯瑟琳娜.莱丝(KatharinaReiss),汉斯.弗米尔(I1.ansVermeer)、克莉丝汀娜.诺德(ChristianeNord)等。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原文中心主义,推翻/原文的权威地位,使译者解除了对等论的羁绊,在翻
23、译史上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在翻译教学、译员培训和商业文本翻洋、政治文本翻译等诸多领域都有很大胜利。1 .莱丝凯瑟琳娜莱丝(KatharinaReiss.1923-)是德国功能学派翻洋理论的早期创始人之一,她早期的理论主要围绕对等概念绽开,认为对等应在语篇以面而非词句层面,主见依据语言功能、语篇类里以及文章体裁来选定不同的翻译策略,依据原文功能和译文功能之间的关系将文本功能实现的程度作为评价译文好坏的标准。她将语篇类型分为三类:信息里(informative),表现里(expressive)和祈使型(operative),一个语篇可能兼有不同的语篇特点,但是其中一个占主导地位,翻译是要依据不同
24、语篇的特点来采纳不同的翻译方法。她将不同文本的主要特点归纳如下:一,信息型文本.这类文本主要是交际一些事实:信息、学问、观点等。其语言常有逻辑,多用所指意,交际的重点是内容或话题,参考资料是典型的信息型文本。二,表现型文本。这类文本是有创建力的文本-一作者运用了语言的审美层面。这类文本的作者和信息的形式被前景化(foregrounded),被蜴予了特殊的关注。诗歌是典型的表现型文本“三,祈使型文本。该类文本意在诱发行为反应:起到呼唤作用,恳请或劝服文本读拧或接受各实行某种行为。其语言形式多为对话,重点在于呼唤.广告是典型的祈使型文本.另外,她还提到了声音媒介文本,如电影,有声广告等,其中的形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主要 翻译 流派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246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