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docx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第一章概述1.1 项目概要1.1.1.项目名称XXX县X镇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1.1.2项目建设单位及项目法定代表项目建设单位:XXX县X镇人民政府项目法定代表:X(X镇人民政府镇长)1 .1.3项目承办单位XXX县X镇人民政府11.4项目建设性质新建XXX县X2()09-2010年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1.1.5搬迁规模及安置类型易地搬迁X镇X村6个自然村104户471人,选址在本镇龙潭坪村四岔溪安置点集中安置。2 .1.6项目投资项目总投资估算574.7万元。第二章项目区概况2.1项目所在县一XXX县基本情况XXX县地处鄂西南山区的清江中下游。东连宜都市
2、,西接恩施X苗族X州巴东县,南抵五峰XX县,北邻秘归县和宜昌市城区。东西长94.5公里,南北宽63公里,国土面积3424平方公里。全县辖11个乡镇154个村96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41190户,总人口41.46万人,其中乡村总户数104169户,农业人口353601人;农村劳动力204097人,其中女劳动力95049人。2.2项目单位X镇基本情况2.2.1自然条件2.2.1.1地理位置X镇地处X西南部清江中下游,东接龙舟坪、磨市镇,南接大堰乡、五峰渔洋关镇,北与鸭子口乡隔江相望。项目区位图见插页。2.2.1.2地质地貌X镇属新生代以来强烈隆起的云贵高原东延尾部向平原过渡地带,地质构造隶属于扬
3、子江下游东西向构造带的西延部分。武陵山脉南岭石门支脉和巫山余脉分别由西南和西北切入境内,构成西高东低的地势。镇内山峦起伏,山岭重叠,峡谷幽深,沟壑纵横,最高海拔2341米,最低海拔201米。2.2.1.3气候条件X镇的气候类型系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征是温暖湿湖,降水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同时由于山高谷低切割深,呈现出极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差异。清江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16,高山区年平均气温12;平均无霜期285天,其中低山区275300天,高山区200天以下;年平均日照时数15001900小时,日照百分率36385。多年平均降水量1335.5亳米,最小年降
4、水量811.9亳米,最大年降水量1754.3毫米;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春季低温阴雨,夏季洪涝,秋季干旱,冬季寒冷,高山区出现冰冻天气;公路沿线、清江库区周边常发生小型滑坡、岩崩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2.1.4土地情况X镇国土面积525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4495公顷。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和立体气候,形成了多种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黄垸壤、棕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等土类。由于处于亚热带湿润山地,表现出土壤类别处在红、黄壤地带的北缘水平地带特征。2.2.2社会经济状况1987年撤区建镇,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时,由原麻池乡、X镇合并为现X镇,镇政府驻地庄溪。全镇辖26个行
5、政村(居日照少,雾大霜期时间长,生态脆弱。可耕地少,人平约0.10公顷,利用率低。雨热同季,常有旱涝灾害,夏季易形成山洪爆发,水土流失,冲毁农田,夏秋季节出现伏旱、秋旱、伏旱连秋早,严重影响农业发展,致使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一直很差,甚至到了“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地步。同时,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天然地存在诸多困难,修路架桥,人畜饮水,广电通讯,农田水利等方面建设成本高、造价大,加上历史投入不足,村内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大的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有的设施今年建好,明年就被自然灾害毁了,因而多年的扶贫投入收效甚微。只有以自然村为单位易地扶贫搬迁,从根本上改变其生存条件,才能彻底改变X
6、村的贫困面貌.列入本项目搬迁的对象为:居住在海拔位置高,气候条件恶劣,山地纵坡大、土地贫瘠,生存艰难,居住分散的边远地区,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户搬迁对象户名册及基本情况见下表。搬迁户名册及基本情况表表2-1:编号户主姓名家庭人口(人)25。以下耕地面积均地积人粉面2(107年住户离村坦公路末端距离(公依取距公户高点I住水水离迁出地(或原所在村)庭均收家人纯家庭人均粮食产量(公(亩)入(元)斤)里)里)合计104户4712.4集中安置点龙潭坪村基本情况龙潭坪村位于X镇的西部,村中心距镇政府25公里。村委会所在地原为龙潭坪乡政府驻地。水、电、路设施基础较好,学校、卫生室、村文化室、商业网点等生活设施
7、配套。该村辖6个村民小组,共有518户1803人。全村现有山林面积1667公顷,常用耕地面积160公顷,其中水田4公顷,旱地156公顷。现有成林茶叶面积47公顷。2006年全村农业总产值258万元,人均1430元,粮食总产量45.5万吨,人均占有250公斤,农民人平年纯收入I100元。该村已被列入X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正在实施的项目有:1、村庄整治工程,民房统一集中规划,沿山边和公路排列建设,形成二片居住区;硬化贯穿全村的8.5公里公路,改扩建5公里村组路,维修、扩宽、完善好组级、片区的已形成公路。2、农田整治工程,改造粮田35公顷,坡改梯70公顷。3、农业基地工程,在现有茶叶30公顷,桅果园
8、20公顷的基础上新发展高标准无性系茶园25公顷,其中无性系茶叶母本5公顷;发展桅果园30公顷;利用横墩岩一条线油沙田的优势,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磨芋生产,形成连片成块,达到15公顷的种植规模;在村高山区发展核桃70公顷。4、引进兴建一个茶叶加工厂。建设村农贸交易中心,培育和壮大第三产业。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2008年该村农业总产值可达到33()万元,比2006年增长30%,人平占有粮食300公斤以上,农民人均纯年收入达到1800元以上。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1 易地扶贫搬迁的必要性3.1.1 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高寒山区贫困问题的现实选择。目前尚未解决温饱的人口主要分布于自然条件
9、极差的偏远特困村。因受其偏远的地理位置、恶劣的白然环境和长期堆积而成的种种社会与经济问题的制约,靠开发基本农田、建设经济林、发展养殖业等常规的扶贫开发措施,财力、物力投入很大,但实际扶贫效果并不理想。改革创新扶贫开发策略,变大量投入、就地扶持开发为易地扶贫搬迁、异地扶持发展,是跨入新世纪高寒山区扶贫政策、扶贫理念、扶贫方式的现实选择。1、特困农村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决定了其要脱贫先搬迁。缺土少水,这方水土难以养活这方人。2006年该镇有耕地面积4495公顷,占总面积的8.56%,农民人均耕地0.082公顷,80%的可耕地为坡地,且坡度大部分在10至20度之间。由于缺少耕9.1 招标范围1、对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易地 扶贫 搬迁 试点 工程项目 可行性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236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