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docx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2课谙候勘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第二课。本课内容上承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下启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通过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变法图强的历史,概述r社会大变革带来的制度与围想文化领域的伟大创新。这一时期不仅是大一统国家建立的重要酝龈、准备阶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本课涉及的重要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繁多,而且事件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本课需要做出内容上的取舍,尽量选取各诸侯国发展中典型事件,讲述这一时期经济、政治的总趋势、大线索。本课主要包括四个子目:列国纷争
2、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这四个子目紧密联系,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大变革,在思想领域表现为“百家争鸣”。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初中历史可已涉及春秋霸主、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铁犁牛耕、诸子百家等内容,学生对春秋战国的时代概貌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感性认知,但是对于春秋战国时代大变革的原因以及这种大变革与思想领域“百家争鸣”的关系缺乏理性的认识和理解。(二)学科素养:经过初中课程学习后,学生的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均有所发展,初步具备合作交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释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对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较高的期待和要求。(三)
3、学习兴趣:涉及春秋战国的相关历史文物、成语故事和影视作品较为常见,方便学生在史料研究基础上开展深度学习。三教学目标(一)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辆和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必要性、“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和思想价值。(二)能够运用“春秋列国形势图”、“战国形势图”和“西周东周历史时间轴”,从周都城的变化、诸侯国数量的变化、少数民族分布区域的变化、长城的位置变化等角度,分析周平王东迁后诸侯纷争的局面以及由此带来的上层建筑、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变化,进而认识这些变化酝酿了华夏认同,为此后秦汉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建立奠定了文化心理认同。(三)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恰当的运用史料作为证据,对上述探究
4、的问题进行论述并形成合理的解释。(四)能够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大变革与“百家争鸣”的关系,并予以阐释说明。(五)能够正确认识这一-时期的制度创新、文化心理认同对此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产生的历史意义;认识这一时期的思想创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奠定了深厚基础,诸子百家的智趣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四重难点分析在研读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综合本校学情,确定本课的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表现、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意义。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大变革之间的关系。五设计思路本设计围绕着“
5、变”这一核心线索展开,通过“政治秩序与民族关系的变“社会经济与阶级关系的变”“治国政策与思想文化的变”三个环节,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四大板块的内容贯穿起来,呈现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与百家争鸣之间的历史逻辑。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都城东迁至洛邑。后来,周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问题设计上述“历史小故事”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从一个通俗易懂的历史小故事导入,不仅带有浓厚的历史味,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展现出“礼乐征伐
6、”不再“Fl天子出”的时代变迁,学生可以感受到Fl平王东迁后,传统的政治制度趋于崩溃,中国的历史进入到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二)新谭讲校正如上述“历史小故事”所言,周平王东迁后,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此后诸侯纷争不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第返。而东周乂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一般是指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编订春秋而得名:战国时期,一般是指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三)过渡春秋战国时代大变革的序幕由此开始。这一时期社会上的种种动荡变化冲突激烈,但深究其原因又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这一系列
7、的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塑造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四)学习任务一比较“西周分封示意图”和春秋、战国形势图,你能发现哪些显著的变化?想一想,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投影材料材料1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亲,夫妇离敬,其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书录材料2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或;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期
8、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现念得到发展。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页学生活动挖掘历史时间轴和历史地图中蕴含的丰富信息,从周都城的变化、诸侯国数量的变化、少数民族分布区域的变化、长城的分布区域等角度,认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学生通过阅读材料1并提取相关信息,理解“战国”一词的含义,进而从“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中理解这一时期诸侯国之间征战不断,不仅给人民带来了疝苦和灾难,也促进了政治秩序转型。学生通过阅读材料2并提取相关信息,理解.“华夏”一词的内涵,并结合地图中少数民族分布区域的变化,认识到这一
9、时期民族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华夏认同和华受民族逐渐形成。设计意图在该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设计时间轴和呈现历史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历史地图、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理解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解释历史现象、形成历史认识,为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的原因作铺垫。(五)导入学习任务二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政治秩序、民族关系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方面也有了重大的发展。问题设置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投影材料材料1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至迟在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诸侯 纷争 变法 运动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200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