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学补充 (教学原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教学补充 (教学原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教学实施能力真题回顾2016年真题】【案例分析题】一位数学老师在教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做了如下设计:老师首先请同学们想办法用学具分别量出大小不同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一个圆形水杯的周长时,老师问:“圆形花坛也能竖起来滚动吗?”这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来“绳绕”的方法,而老师此时又将一个系有线绳的小球在空中旋转一周,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绕绳的方法来测量吗?”实践证明“滚动”和“绕绳”的方法都有局限性。老师趁势问:“正方形的周长是它边长的4倍,那么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这一问题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唤起全体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经过学生们的认真操作、
2、观察、思考、实践、脸证,终于发现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阅读以上案例,回答下列问题:(1)试分析在本案例中,该教师运用了什么教学原则?(2)你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贯彻该教学原则?要求:逐题作答,写清题号;判断准确,分析合理;总字数400字以内。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二、教学的任务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确
3、定教学任务,要以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为依据。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三、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即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一般来讲,教
4、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在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实际上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因此,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象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具体表现为:1 .认识的间接性学生认识的客体是教材,教材是对客观世界的间接反映,即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学生是通过认识教材来最终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2 .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
5、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学生的认识如果离开了师生在特定情境和为特殊目的进行的交往,教学活动的概念就可以扩大到生活教育的领域。3 .认识的教育性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认识是发展的,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养成。4 .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区别于一般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是在主客体之间“嵌入”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一一教师,形成学生(主体)一一课程与教材(客体)一一教师(领导)相互作用的特殊的“三体结构”。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教学工作是由课内外多方面的活动组成的。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
6、序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这几方面的工作使学校教学工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上课是中心部分,其他活动为上课的辅助性活动,都必须围绕上课来进行。(一)备课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备课是课堂授课的必要前提,更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从根本上说,决定于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但认真备课对于保证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意义。1.备课需要做好的工作“备课”就是教师课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它是教师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和了解学生,弄懂弄通为什么教、教什么、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
7、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地教学方案。(1)钻研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在研究教材之前,一项必备的工作是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因为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依托,没有理解课程标准,备教材往往备不到点上,效果会大打折扣。备重点并不是每个内容都是重点,也不是每部分内容都需要“平分秋色备重点这项工作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抓住教材的重点内容。所谓重点内容乃是教材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二是写教案时要确定每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重点的一般标准有三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区分教材重点与教学重点教材重点是就教材的具体内容而言。学习重点则是指那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加以讲解,要求学生学习时特别加以关注的“知识点”。教材重
8、点必然同时是教学重点;而教学重点不仅指教材重点,还包括那些虽不属于教材重点但必须加以讲解的内容。教材重点是由其所在地学校的整体水平决定的,而教学重点则是由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的。确定难点确定难点必须遵循以下两条原则:A.按知识发展的一般规律确定;B.按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确定。对学生来讲,难点往往是那些对学生说来比较生疏而带技巧性的内容。把握“紧扣课本”与“适当补充课外内容”的关系“紧扣课本”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让学生熟悉课本内容;二要尊重教材;二是提出复习题、布置作业均要以课本为主要依据,即使有必要补充一些课外习题,其难度也不应超过课本上练习题的难度。(2)熟悉和钻研本门学科的教材教师要在钻研课
9、程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所教的学科教材全部熟读一遍。因为科学知识都是有连贯性、系统性的,教材和教科书的编排也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如果教师不知道后面讲授的内容,就很难确定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性的问题,也很难把每节课讲得深刻。因此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必须从四个方面下工夫,即要在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重点和难点、理论联系实际方面下工夫。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经过认真钻研教材,就可以逐步掌握教材。教师掌握教材,一般要经过三个小的阶段,即懂、透、化。“懂”就是逐字逐句弄清弄懂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透”就是深刻理解熟练掌握教材,并能运用自如,对上课充满信心;“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与教材的思想性、科学
10、性融合在一起,达到精通的程度。(3)了解学生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备课中教师必须进行了解学生的工作。这主要包括了解学生己有的知识、兴趣、需要、思想状况、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等,以便对教学中学生学习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有个大概的估计。在此基础上,还应结合平时对学生发展情况的了解,研究当前所讲知识内容在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的消极或积极态度,确定如何针对学生和教学特点,启发学生,在教学的哪一阶段,由哪些学生进行答问活动等。然后把这些研究、分析的结果,纳入课时计划。(4)备教法备教法,就是考虑把已经掌握的教材,用什么方法教给学生。确定选用什么方法,要从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学校条
11、件、本人特长等方面考虑。方法确定后,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教学方法上的加工,使教材的传授和每一步采取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把教材的重点、难点变为教学中的重点活动,并且计划好学生的活动。2.备课的重要形式一教案教案是备忘录,它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钻研处理教材及查阅的相关资料的记载,是对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方法步骤的构想的记录。编写教案的过程恰是对课堂教学筹划的过程、整理教学思路的过程,也是教师备课思维物化的过程。教案是重要的资料积累,是教师教学生涯中的一笔财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教案的备课过程是一个不完全的备课过程。面对今天的教学改革,对教师编写教案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基本要求呢?(1)教案功能的发展性教
12、案不仅应体现为教师教学的设计方案,更应体现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功能。教案凝结着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的理解和感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体现着教师教学智慧和创造性。精心设计和编写并不断修正的教案反映了教师不断成长进步的过程。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什么”,又要备“怎么教”,还要备“为什么这样教。即备内容、备教法和学法(2)教案要求的灵活性教案的编写不应有统一或固定的模式,可以依据教师业务水平、教学经验、工作态度以及工作实效等,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年轻教师或业务水平一般的教师,教案的编写可以适当详细一些,规范一些;老教师或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教案编
13、写可考虑适当简略一些,重点应放在教学反思、教学改进思路等方面,对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不做详细要求。对于教学水平较高经验比较丰富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教案的编写则更多地要求多一些反思性的、有改革思路的、有创新思考的或尝试的、体现个人风格的内容。(3)教案形式的多样性或个性化应改革教案的编写方式,让教师尽量放开,不拘一格,只要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案都是好教案。不要一味地醉心于教案的规格形式,追求教案的标准化。根据教师的个人风格教案的呈现形式可多样化,如文字式教案、卡片式教案、图解式教案、电子式教案、提纲式教案、随笔式教案、表格式教案等。要编写个性化教案,鼓励教师博采众长,发挥自己优势,形成教学
14、个性,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这样的教学研究才有生命力,教师的发展也才有前途。(二)上课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I二课是一个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也是最基本的教学活动。教育方针和目标、课程计划、教学任务、教学原则和方法等最终都具体地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上。因此,教师必须上好每一节课,年分利用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体现。为保证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要求做到:(1)教学目标明确,要求适度;(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进程设计合理,教学方法得当;(4)教学基本功扎实;(5)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好。这是对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在当前教学改革的背景为了体
15、现新的教学观、学生观及学习观,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还应注意以下方面的要求:1.关注三维目标的确定与达成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关注“双基”,教师教学基本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先生到校教书,学生到校念书,显然这只是重视了“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而评课重在教师知识讲的是否正确,知识点全不全,有无系统性,显然这只是关注了知识与技能目标。而按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评课应从单纯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向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转换。2 .关注文本教材与开发课堂资源结合按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不是被动的贯彻、执行课程者,而是课程的创造者,师生
16、要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教师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按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学好用好文本教材;另一方面还要开发和利用书本以外学校、家庭社会中各种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深入社会实践,以及广泛收集资料,通过学生的体验、感悟、反思等拓展学习空间、增长智慧。如今评价一个教师的课,就不能仅限在文本教材这狭窄的天地里,而要看教师开发利用了多少更多的教学或课程资源,为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创造出更多广阔和自由空间,使学生学习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增长了智慧,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3 .关注“以学评教”新
17、的课堂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不仅要看“教”,更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即不是以教评教,而是以学评教。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他不称赞把某些老师的讲课当作最高的艺术来欣赏,而认为,“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教师讲课。”总之,教学定位应该是“学”,看学生学习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看学生是否获得了真正的发展和提高。4 .学生能否发现问题、质疑问题为了体现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提出和质疑,一要看教师是否给学生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敢不敢提出问题,能不能提出问题,主要取决于教师能否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和安全的心理环境。二看教师是否有设疑、激疑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提
18、出问题、质疑问题的正确引导也很重要。(三)布置、批改作业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布置作业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统一要求与选择性相结合目前许多学校都在尝试学生作业的差异性,在作业设计时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度衡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在有限的范围内有选择的自由度,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提高他们的作业兴趣和学习效率。如某学校尝试将学生的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在巩固基础知识,达到基本要求,使中下等生“吃得了”;选做题是面向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满足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让他们“吃得饱”。如果学生的成绩好,今天的家庭作业就是5道题
19、,而且难度较高;如果学生学习成绩暂时落后,那么你的家庭作业就是23道题,而且难度偏低。事实证明,学校自从推出这种新型的家庭作业制度后,学生们都能独立自主完成家庭作业,困扰家长和老师的学生相互抄作业的问题解决了。学校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完成作业的方式,选择不同难度的作业,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注意到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学生们的个性发展,这种做法值得提倡。2 .课本上的作业练习和开放性的研究性作业相结合为了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有必要结合课本上的知识和习题设计,给学生布置一定的记忆、巩固型的练习作业,但为了体现新的学习观,还应考虑设计相应的开放型作业,给学生一定程度的思考自由
20、和选择的余地。这时学生所探索的内容已不只是靠模仿和套用教师的例题就可以解答的问题,而是需要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由于题型的非常规性,就促使学生在寻求解答过程中主体结构认识的重建一一收集信息并加以处理,寻找恰当的解题策略,追求优化及方法的迁移等。也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强化积极探索和创造的心理态势,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新的领悟。3 .学生独立完成的作业与合作完成作业相结合过去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而为了体现学习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根据作业内容的不同,还应要有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特别是一些探究型、开放型的作业,需要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合作来完成。这样的作业用于培养学生的合
21、作交流能力和良好的人际意识。4 .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任课教师应该按本门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确定作业的分量,学校应通过班主任调节班级学生各科作业的总量,防止学生负担过重。优秀的教师,现在都很注重在课内解决问题。凡能在课内完成的作业,就不应当布置到课外去做。作业的难度,一般应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准,对学习优秀的和水平低的学生,可以另布置一些适应他们能力的作业,帮助他们得到较快的提高或逐步赶上大家的水平。给学生布置作业是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环节,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养成具有独立自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习惯。运用作业布置这一环节,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创
22、造力和自学、自我管理也有重要作用。(四)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是适应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措施。课外辅导可分为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两种。1课外辅导的主要内容和任务(1)教师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做好课外作业。(2)给缺课和基础差的学生补课,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3)对成绩优秀和能力强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增加作业的难度,扩大知识面,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4)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5 .课外辅导的要求(1)要充分了解学生,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辅导内容和手段。(2)要处理好上课与课外辅导的关系。上课是主要的,课外辅导是辅助手段。不能把课
23、外辅导搞成变相的课堂教学,加班加点,加重学生负担。.(3)与后进生的家长密切配合,做耐心细致的辅导工作,增强他们的信心,在发展智力上下工夫,使其逐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在这里是检查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1 .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的意义、作用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是以测验的形式定量地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的结果。通过检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可以从中了解教学的效果和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工作;学生能从自己学习结果的反馈中,及时获得矫正的信息,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包括态度和方法),还可以促进知识的巩固与系统化;学校领导可以从
24、中了解师生教与学的情况,以便推动对教学工作的改革,制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学生的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更好地和学校配合,共同来帮助教育学生。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工作。更好地发挥它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2 .学生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的基本方法(1)学生学业成绩检查的基本方法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较通行的检查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主要有考查和考试两种。考查考查的主要方式有:A.口头提问,它的优点是教师能当场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在教师对学生回答感到不完满时,可以进一步补问,容易较好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缺点是如果处理不好,容易使未被问到的学生处于消极观望之中。因
25、此,教师考查性提问,同样要面向全体学生,即使一次课上,不能问很多学生,但在多次课中间的对象要普遍。对学生的答题要让大家补充或作简要的评论。这种补充和评论,也是成绩考查的一种方式。带有考查目的的详细的提问,应予评分。B.检查书面作业。书面作业的检查,是大量的和经常的,教师可以从作业中了解学生的知识质量和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对较普遍的问题,要及时记录下来,以便课上指导改进。对能反映学生学习质量的较重要的重要,应该评分或评等。C.阶段学业成绩测验学生学业成绩测验是依据教育、教学目标而编制的,对学生某一知识领域内的学习情况所进行的测验。阶段学业成绩测验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普遍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般
26、可在学完一个单元(一章或几章)后进行,也可在学期中进行。测验可以事先通知学生,让学生进行专门的复习,平时一些小测验,也可事先不通知学生,以督促学生经常复习功课。各种形式的阶段测验次数、分量、难易程度、时间长短都要安排适当,学科之间还要互相协调,以防次数太多、时间太集中,增加学生负担。测验后,教师要及时评阅,进行讲评,使学生明了学习上的优缺点。对普遍不会的重点问题,应补充讲解,以弥补学生知识上的缺陷。考试考试的方式有口试、笔试(开卷、闭卷)和具体实践性考试等等。口试常将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编成若干带有题号的试题,由学生抽签后准备几分钟,然后按次序口答。它的优点是,教师可以进行补问,较易了解学生的理
27、解程度。不足的是一个班学生数十人,口试较费时间,每组试题覆盖面较窄,抽签的机遇性较大,所以在我国往往用于语言类学科并和笔试结合使用。笔试由于数十人可同时参加,一次考试可以让学生答较多的问题,因而对所学内容覆盖面较宽,是目前运用较多的方式。具体实践性考试,多属于考技能和能力方面的内容,如运动技能,实验操作,生产技术课操作等等,也属于和笔试配合的方式。这些方式,应根据学科特点、内容和考试的具体要求灵活选择、运用。(2)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是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目标,以及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业的优缺点或价值,进行解释并做出判断、评定的过程。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既对学生起
28、到信息反馈和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又是检查课程计划、教学程序以至教学目标的手段。同时也是考查学生个别差异、便于因材施教的途径。评定学生学业成绩,一般采用百分制记分法和等级制记分法。五、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即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
29、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规律)(I)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4 .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六、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既指导教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
30、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1)基本涵义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通过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5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1)基本涵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2)贯
31、彻此原则的要求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教师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讲与练、学与用的关系,使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科学知识,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与技巧。6 .直观性教学原则(1)基本涵义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己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直观教学可以分为三大种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大类。(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
32、讲解结合起来。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乌申斯基指出,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7 .启发性教学原则(1)基本涵义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33、。8 .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又称为系统性原则)(1)基本涵义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循序渐进的“序”,包括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顺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和认识活动本身的顺序,是这四种顺序的有机结合。(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9 .巩固性教学原则(1)基本涵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34、。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10 量力性原则(又称为可接受性原则)(1)基本涵义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11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1)基本涵义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造条件。
35、七、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概念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二)常用的教学方法1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定义: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讲述:教师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对教学内容作系统叙述和形象描绘的一种讲授方式。一般在人文学科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又分为科学性讲述和艺术性讲述。讲解:教师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教材内容进行解释、说明、论证的一种讲授方式。一般在自然学科教学中运用较多。讲读:教师把讲述、讲解同阅读教材有机结合,讲、读、练
36、、思相结合的一种讲授方式。一般用于语文、外语教学中,也可用于数理化学科教学。讲演:以教师的学说或报告的形式在较长的时间里系统地讲授教材内容,条分缕析,广征博引,科学论证,从而得出科学结论的一种讲授方式。因为讲演时间长、知识面涉及广、难度大,主要运用于大学教学中,中小学中较少运用。优缺点:能在短时间系统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运用的基本要求:第一,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在思想上有提高。第二,注意启发。在讲授中善于诘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第三,讲究语言艺术。力图
37、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第四,要组织学生听讲。(2)谈话法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后发谈话两种。运用谈话法,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这是谈话法的前提。优点:能照顾每个学生的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谈话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时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运用的基本要求:第一,做好提问准备。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
38、、知识,准备好谈话的问题、顺序,如何从一个问题引出和过渡到另一个问题。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当问题提出后,要善于启发学生,利用他们己有的知识经验或对直观教具观察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思考,研究矛盾的所在,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获取新知0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3)讨论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优缺点: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但是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
39、基础,一定的理解力,因此在高年级运用较多。运用的基本要求:第一,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抓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要有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讨论、钻研的价值。第二,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围绕中心议题发言.第三,在讨论结束时要做好小结。讨论结束前,教师要简要概括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对疑难和争论的问题,教师尽力阐明自己的看法,但要允许学生保留意见。(4)读书指导法定义: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教师通过读书指导法,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心得,让他们学会自
40、己按照方法来读懂课文,感受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第一,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第二,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第三,加强评价和辅导;第四,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2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定义: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运用演示法时要注意几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性地运用演示手段;控制演示时间,难度不宜太大;演示内容要贴近生活。运用的基本要求:第一,做好演示前的准备。演示前要根据教学需要,作好教具准备。用以演示的对象要有能够突出显示所学材料的主要特征。第二,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
41、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第三,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2)参观法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际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它可以分为三类:准备性参观、并行参观、总结性参观。运用的基本要求:第一,做好参观的准备;第二,参观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第三,参观后及时总结。3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练习法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练习的种类很多。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为:各种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
42、操作练习;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分为: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运用的基本要求:第一,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这样能防止练习中可能产生的盲目性,从而提高练习的自觉性。第二,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第三,严格要求。无论是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或操作练习,都要严肃认真。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刻苦训练、精益求精,达到最高的水平,具有创造性。(2)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一般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
43、的教学中运用得较多。实验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运用的基本要求:第一,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第二,做好实验的组织和指导。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教师可以在实验前示范,也可以在学生实验后总结性示范。第三,做好实验小结。要求学生独立操作,要求所有学生都亲自操作;及时检查结果,要求学生按照规定写出实验报告。(3)实习作业法实习作业法,又称实习法,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校内外一定场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其他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自然
44、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等。运用的基本要求:第一,做好实习的准备;第二,做好实习指导;第三,做好实习总结。(4)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或顾问,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4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1)欣赏教学法定义: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包括对自然的欣赏、对人生的欣赏和对艺术的欣赏等。(2)情景教学法定义: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题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
45、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0创设的情景一般包括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再现的情境、实物演示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等。(三)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5 .课程性质和特点。6 .学生年龄特征。7 .教学时间、设备、条件。8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9 .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八、教学组织形式学校教学工作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以下几种:(一)个别教学制个别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由学生个人与适合个别学习的教材内容发生接触,并辅以师生之间的直接联系
46、。它虽然也有一群学生,但没有固定的班级,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各不相同,每个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也无计划,随时随意决定学习什么和不学习什么。其有别于个别辅导,前者是针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后者主要面向特殊学生,如后进生和优秀生。(二)班级授课制1 .定义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2 .班级授课制基本特点(I)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2)按课教学。“课”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3)按时授课。把每一“课”规定在固定的单
47、位时间内进行,这个单位时间称为“课时“,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班级授课制用三个字简单概括:“班”“课”“时3 .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和发展(1)产生标志: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2)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4 .班级授课制发展阶段班级授课制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教育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立起来;第二阶段:以赫尔巴特为代表,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的理论;第三阶段:以苏联教育学为代表,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使班级授课制更趋成熟。5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优点:(I)有严格地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3)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不足:(1)难以因材施教;(2)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缺乏灵活性。(三)复式教学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169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