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王府留痕(原载湖南文艺出版社《湖南老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沙王府留痕(原载湖南文艺出版社《湖南老街》).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长沙王府留痕(原载湖南文艺出版社湖南老街)长沙王府留痕定王台定王台今为街名,位于今芙蓉区,北起水月林(今解放西路的一段),南止浏正街。今解放西路高架桥东侧的长沙市图书馆系古定王台旧址,其台基尚能觅到一片痕迹。定王台为汉景帝之子刘发所建。因刘发之母唐姬,原是程姬的侍女,出身微贱,汉景帝乃于公元前155年,封刘发为长沙王。在西汉初期长沙人烟稀少,被看成“卑湿贫国过了14年,诸王晋京上朝,向父皇称寿歌舞,刘发只是略略张袖,低低举手。王宫里的侍臣都笑他笨拙。景帝也怪而问他,刘发回答说:“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景帝乃以武陵、零陵、桂阳增封给他。从此长沙王的封地就包有今湖南全省了。传说刘发由于挂念他的两
2、个母亲程姬和唐姬,就派人运米去长安,再从长安运土回长沙选择城东的高地筑台,以便时刻登台遥望。由于刘发死后,追谥为长沙定王,故名定王台。从长安到长沙有1500多公里,运土恐怕不可能,但他筑台望母,尚存孝顺之心。究竟程姬、唐姬葬在长安,还是葬在长沙?古来争论不休,据太平寰宇记云:“双女墓即汉长沙王葬程、唐二姬之冢,坟高七丈,在长沙县侧。”明一统志与湖南考古略亦持此说。不过双女墓,历来没有人指定,至今更无所考。以情理而言,程姬、唐姬葬在长安,比较可靠。如果说葬在长沙附近,那么随时可以扫墓哭拜,又何必筑台遥望呢?只有远在长安,湘水渭云,迢迢万里,思亲心切,才筑台登瞻,聊尽一片孝心。刘发立为长沙王27年
3、,其“政绩”不为一般人知晓,而他的六代孙刘秀开东汉一朝之基业,却人人皆知,有口皆碑。后来台废址存,又称做定王冈。冈前建有定王庙,岁时香火不绝。到了宋代,庙已废圮,又在这里建立长沙学宫。朱熹写有定王台诗:寂寞番君后,光华帝子来。千年馀故国,万事祗空台。日月东西见,湖山表里开。从知爽鸠乐,莫作雍门哀。南宋时期,寓居长沙的一些词人,在春秋佳日,都喜欢登临定王台吊古抒怀。当时的长沙,除河西岳麓山外,市内可供游览的景点,大约以定王台最负盛名。词人、音乐家姜夔于宗淳熙十三年(1186)流寓长沙。在长沙结识诗人、长沙别驾萧德藻,萧赏其才,将侄女嫁之。同年与萧同登定王台,作一萼红:古城阴,有宫梅几许,红萼未宜
4、簪。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又沉沉。翠藤共闲穿径竹,渐笑语惊起卧沙禽。野老林泉,古王台榭,呼唤登临。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朱户黏鸡,金盘簇燕,空叹时序侵寻。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柳还袅万丝金。待得归鞍到时,只怕春深。学宫又于元初迁走,另在废址上建起廉访司衙门,朱有壬有诗日:黄叶纷飞弄早寒,楚山湘水隔长安。荒台莫草凝清露,犹似思亲泪未干。明朝时定王台是一片“如何悼荒丘,寒云凄薜荔”的荒凄景象。直到清嘉庆十九年(1814)湘潭人周廷茂倡众重修,四周砌石,增高台址,定王台又勃然中兴。以后又日渐荒芜。至光绪五年(1879),道台夏献云又领头捐款修复,并建大楼房一所,刊有“炎汉太宗长沙清庙
5、;带江千里瞰郭万家”的石联,台左有蓼园,相传亦是定王故园,一时称为栋字辉煌、庭园古雅,遂常为文人觞咏吊古之地。熊少牧题诗云:城东百尺倚崔嵬,迨递长安载士归。一片夕阳春树绿,慈鸟飞绕定王台。清末定王台改设湖南图书馆,收藏占书颇多,南社诗人吴恭亨有定王台图书馆联:许我读崔镇五千卷;随人吊汉景十三王。1912年青年毛泽东在这里度过了半年多的自学自涯。后来图书移往中山图书馆,这里仅藏有思贤书局所存版片。南北军阀战争时期,这里被占为兵营,弄得毁败不堪,台址亦随之倾圮,1938年彻底焚毁于“文夕”大火。1980年定王台旧址上建起了长沙市图书馆。马王街马王塘马王街与马王塘皆因五代时楚王马殷及其子马希范等而名
6、。后唐天成二年(927),后唐朝廷正式册封马殷为楚国王。马殷乃仿效天子体制,改潭州为长沙府,作为国都,并在长沙城内修宫殿,筑园林,置百官,建立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独立王国,成为五代时期10个封建割据国家之一,史称“马楚”。楚王宫就建在今马王街所在地。马楚灭亡后,后人又在楚王宫旧址上建起了马王庙。马王街位于今芙蓉区,南起都正街,北至吉庆街。1903年,同盟会员周震鳞等创办的修业学校于1910年迁来马王庙遗址。辛亥革命志士黄兴曾在此校任教。“五四”时期,毛泽东、徐特立曾在修业学校任教并从事革命活动,曾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国时期,马王街为闹市区,有肖乾盛米厂、吴宝珍面馆、王柏寿药店、吴佑文糕点厂
7、、汪茂盛豆腐店等。马王塘位于今开福区,西起草墙湾,东止龙王宫。旧时此处有一口大水塘,传为马氏所凿流杯池,为楚王修禊之处。池上有一亭,名流杯亭。宋人徐兰臬流杯池诗云:楚王宫阙马王宫,惟有江山带旧风。属玉不知兴废事,双双飞入藕花丛。清末塘渐填塞,成为街巷。巷中多机行,深巷已无昔日的幽静,时而传出隆隆机声。小派州小瀛洲位于今芙蓉区,西起丰盈里(今为蔡铐南路的一段),东止马王街,相传为五代马氏宫廷园林,与马王宫相连,唐代时此处曾与潭州刺史杨凭的园林“东池”(今古稻田地段)相连。清饶智园十国杂事诗注云:“城内玉带沟侧有小瀛洲,按马殷仿唐太宗十八学士登瀛洲故事,今城内马王街有马王庙祀殷。傍有方塘,塘中有小
8、岛名小瀛洲,居人植柳,四面环碧,麓山送青,风景绝胜。”清道光年间,顺天大兴人王璋(号仲域)分发湖南,历署永顺、沅陵知县,颇有政声。道光中年,以目疾告退,卜居省城,购得小瀛洲地,置造园林。园内水塘广宽数亩,清流似镜,可以通舟,旁植花竹,交相掩映,一时称为胜境。王璋沿用“小瀛洲”之名,自谓居此,如神仙中人。19世纪70年代后归清湘军将领席宝田所有,建有席少保祠。1902年善化县官立小学设此。民国时,设有酒家、游戏场等,为娼妓云集之区。席少保祠也先后改建为万国电影院和中央夜花园。又建有长沙大戏院,戏院有2200多个座位。1937年3月16日,中国京剧“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应戏院经理萧石朋之邀在此演出
9、,连演10天,场场爆满,长沙城一度出现“万人空巷看梅郎”的局面。那时,小瀛洲仍见林泉木石之胜,小岛犹存,尚有石桥可通。抗日战争爆发后渐废。民国南社诗人王啸苏小瀛洲诗云:宴游休记楚春秋,六十年中有废修。园馆祠堂都过眼,风云难护小瀛洲。20世纪80年代后,小瀛洲成为农贸市场。2000年修建蔡铐南路,拆除街的西头,今存东头百余米。碧湘街碧湘街位于今天心区南门口西南侧,因楚王碧湘宫位于此处而得名,东起黄兴南路,西止楚湘街,书院路将街截为两段,东段名上碧湘街,西段名下碧湘街。碧湘宫为五代时楚王马殷之子马希范营建。据史志载,在原长沙城南门之侧,即城墙的西南角还开有一门,因紧挨碧湘宫而名碧湘门。旧时此处有“
10、古楼门”的街名,也许就是碧湘门的所在地,宋时碧湘宫遗址尚存。当时诗人陶弼有咏碧湘宫一诗云:城中烟树绿漫漫,几方楼台树影间。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碧湘宫美丽的园林景色引来了宋代两位兼为书画家的大诗人,一位为惠洪(洪觉范),一位为黄庭坚(黄山谷)。二人在碧湘宫勾连一月有余,不忍离去。洪觉范冷斋夜话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段佳话:山谷在碧湘门外购一小舟赴衡州,觉范嫌其窄小。山谷笑日:“烟波万顷,水宿小舟,与大厦千楹醉眠一榻何所异?”山谷之风骨可见一斑。抵衡州后,二人还为此事多有诗词唱和。山谷词日:月仄金盆堕水,雁回醉墨书空。君诗秀绝雨园葱,想见衲衣寒拥。蚁穴梦魂人世,杨花踪迹风中。莫将社燕笑秋鸿
11、,处处春山翠重。元代碧湘宫废,碧湘宫一带居户渐多,终于成为阑阑,遂改称碧湘街。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据碧湘街攻长沙城0守城清兵架炮于城头将街面屋宇悉数轰倒。太平军撤退后,街坊逐渐修复,碧湘街冒出多家酿酒作坊。黄本膜湖南方物志云:“近日商贾以碧湘门外江水造酒,不减吴中佳酿。”可见那时的湘江水尚无污染。到近代,碧湘街一带成为手工业发达之区,到处烟囱林立,灰煤蔽目,再也无复树影楼台的旧观了。1927年长沙商业巨头彭虞阶创立的湖南第一家机制卷烟厂华昌烟厂就设在此街,2011年,下碧湘街列入“南湖路棚改区北片”,华昌烟厂旧址亦被拆除。会春园会春园位于今开福区开福寺四周,旧亦为街名。今开福寺境即为当年会春园的
12、一部分。会春园为马殷之子马希范营造的避暑胜地,占地数千亩。五代史载:“天福四年,马希范作会春园、嘉宴堂,其费银万。”会春园内,有嘉宴堂、金华殿、碧浪湖、紫薇山、祓禊亭、流怀亭等景点。碧浪湖属于湘江和浏阳河交汇处的冲积地带。会春园内的紫薇山是人力造山的结果,碧浪湖扩大到千亩,且清底加深,清出的泥土堆积成紫薇山。经过治理湖山,广植树木修篁,乃成大观。园中景物位置,据考,山傍碧浪湖,在佛寺后。金华殿(行宫)在寺前,嘉宴堂乃一园中风景最胜处。园中亭榭又佐以祓禊亭、九曲水觞的意境。其建筑艺术,在南宋张械所题长沙开福寺中,略有记述:“长沙开福阑若,故为马氏避暑之地,所谓会春园者。今荒郊中,时得砖嬖,皆为鸾
13、凤之形。”其金碧辉煌,轩昂栋宇的气势可见一斑。会春园所用的建筑材料之多,雕刻、烧制、彩绘工艺之精等等,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建筑工艺技术水平。十国春秋载:马希范“常携子弟僚属于会春园游宴,学十徐仲雅等赋诗上觞,昼夜无度。”天策府十八学士之首徐仲雅咏令春园的诗作中有“珠矶冷影偏粘草,兰麝香浓却损花”,“山色远堆螺黛雨,草梢春夏麝香风”,“衰兰寂寞含愁绿,小吉妖烧弄色红”等句,会春园内宴游之盛,脂粉之浓可见一斑。至清代,会春园废墟尚存,“吐花斑驳”的宫瓦竟成为开福寺僧的生财之道。清咸丰间长沙求忠书院主讲熊少牧会春园瓦砚歌诗云:湘春门外古兰若,荒阶僧卖前朝瓦。吐花斑驳字半存,沧桑霸局南唐马。天策府文昭
14、园九龙殿天策府、文昭园、九龙殿均在德润门(小西门)外,旧时曾为这一地带的地片名。天策府是一座总体建筑,府内有天策、光正等一十六楼,天策、勤政等五堂,壮丽前所无比。明崇长沙府志明确指出天策府在德润门外,即小西门外。天策府内极其豪华,通鉴云:“马希范作天策府,极栋宇之盛,户牖栏槛皆饰以金玉涂壁,用丹砂数十万斤,地衣春夏用角草,秋冬用木棉。天策府中构九龙殿,以沉香为八龙,各长百尺,抱柱相向,作趋捧势,而己座其间,自谓一龙也。凌晨将坐,先使人焚香于龙腹中,烟气郁然出,若口吐焉。所造龙殿,垂珠帘绣幕,香囊流苏,盘中花果,金枝玉叶,妓房歌室,朝夕兰薰马希范虽极奢侈,但十分爱才好文。他仿唐太宗李世民设天策府
15、文学馆之先例,聘徐仲雅、廖匡图、李宏臬、何仲举、徐东野、刘昭禹等18人为学士,号称“天策府十八学士”。他们常在天策府聚会作诗。这些诗虽“皆铅华歌舞,媚一时尊俎尔”,但也不乏佳作,如刘昭禹从天策府晚霁望岳麓诗云:山西斜日边,峭入几寻天。翠落重城内,屏开万户前。崖嵯危溅瀑,林罅静通仙。谁肯成功后,相携扫右眠。天策府十八学士形成了一个湖南古代史上不多见的文人群体,并衍化为一种文化氛围,超出长沙范围而影响到整个湖南,在乱世中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文化景观。文昭园是天策府的“配套工程”,为一座宫苑式的花园,也是极尽巍峨华丽,宋人何承矩文昭园故址诗感叹云:马家公子好楼台,凿破青山碧沼开。啼鸟不知人世变,数声犹
16、傍水边来。九龙殿则是天策府的殿中之殿。明长沙府志载:“九龙殿,德润门外,马希范建。刻沉香为八龙,各长百尺,饰以金宝抢柱相向,希范居中自为一龙,璞头,脚长丈馀,以象龙角。”建筑装饰之精湛,堪称奇迹。皇殿坪王府坪皇殿坪又名王府坪,旧为明朝吉王府所占地域的总地名。明太祖封第八子朱梓为潭王。洪武三年(1374)建潭王府。二十二年(1389),被废除王位。永乐二年(1404),成祖徙封弟穗于长沙,建谷王府,后废为庶人。仁宗封第五子瞻塔为襄王,建襄王府,正统元年(1436)徙于襄阳。天顺元(1457)年,英宗封第七子见浚为吉王。成化十四年(1478),吉王成年了,便来长沙就藩。以潭王府故址改建吉王府,位于
17、长沙城的正中,几乎占了全城的一半,即皇殿坪。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说,吉王府是“五殿三宫,设山川社稷庙于城内,城垣周以四门,堂库等室在焉,总宫殿室屋八百间有奇,故省会几为藩府占其十之七八。”王府坐北朝南,以王府坪为前门,前不远有红牌楼,以紫金台(今紫荆街)为后户,以东西牌楼为左右翼。吉王府有4个大门,前门为端礼门,东为体仁门,西为遵义门,北为广智门,正殿称承运殿,取名于“奉天承运”之意,专门为王府充当仪仗护卫的仪卫司衙门以前就叫司门口。现在的八角亭、走马楼等地,都在藩王府内,是吉王游乐、走马的地方。他为了尽情享乐,又在王府坪后建造大花园,园内堆有紫金山。又以筑山取土之便,开浚为万春池。当时有人写了
18、登东城望园林,诗云:柳絮飞疑梁苑雪,花香啼尽楚台鸾;林林净绿烟如织,片片褐红蝶故迎。东牌楼西牌楼木牌楼东牌楼位于今芙蓉区,东起蔡错中路,西止黄兴中路,西头原为白马巷,1971年并入,统称东牌楼。此处原为明吉王府东牌楼一一体仁门旧址,故名。吉王为明英宗朱祁镇第七子朱见浚,成化十三年(1477)就藩长沙,在原襄王府的基础上营建吉王府,规模宏丽,以后各王均有扩建。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大西军攻入长沙,将吉王府付之一炬。原白马巷口有长沙警备司令部和大盛绸布庄旧址,清光绪末年创立的绸布业同业公会“天孙宫”亦设在白马巷。解放前,东牌楼有著名的六合庵蚊香店,还有大量皮货、凉席、首饰加工店和一个劝业场
19、,东区警察局、美国遵道会也设在此街。1938年“文夕”大火,全街焚毁,以后又遭日机轰炸。1951年,遵道会旧址改建为儿童公园。20世纪80年代曾辟为针棉纺织品批发市场。西牌楼位于今天心区,东起三泰街和三兴街交接处,西至太平街,因位于明吉藩府西牌楼一一遵义门外而得名。到清代,西牌楼街道上尚存丈余两方石柱对街而峙,旁有一个150公斤重的大铁缸,为藩府宫中之物。民国时期,西牌楼店铺林立,以经营夏布、南货者为多。有洞庭春茶馆和百合剧院,远近闻名。清同治五年(1866)在西牌楼药王殿基上建有云贵会馆。光绪三十二年(1906)美国雅礼协会医师胡美在这里创办雅礼医院,是为湘雅医院的前身。1943年西牌楼25
20、号又建有湖南产院。西牌楼外又有木牌楼,位于福胜街西侧,亦为街名。木牌楼旧为老式公馆集中区。东、西、木牌楼,再加上红牌楼、走马楼,旧时有人将其与带“正”字的街名偏成一对联,颇为有趣。联云:东牌楼、西牌楼、红牌楼、木牌楼,东西红木四牌楼,楼头走马;南正街、北正街、府正街、县正街,南北府县都正街,街上登龙。2004年,西牌楼划入“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受到保护。2010年,东牌楼和木牌楼分别定为“东牌楼棚改区”和“南湖路棚改区北片”而被拆除。东牌楼南侧民房拆除时发现大面积明吉王府宫殿地基和古井遗迹,惊动考古界。红牌楼司门口端礼街八角亭今黄兴南路苏家巷口至药王街口,在1933年未修建黄兴路前分成4个路
21、段,分别叫红牌楼、司门口、端礼街和八角亭,均为明吉藩府留下的街名。苏家巷口至育英街口称为“红牌楼”。红牌楼原为明吉藩府南门外的一座跨街朱漆大牌楼,位置就在今苏家巷口。清初此牌楼被毁,留下街名。清中期以后,红牌楼渐成商业繁华之区。光绪年间江西人李文玉在此开设金号,享誉一时。接着又有同振金号开业。民初这里又成为皮鞋庄、广货号、绸布庄的荟集地,店面装饰形成中西融合的色彩。著名的吴彩霞湘绣馆也位于红牌楼。育英街口至臬后街口称为“司门口”,司门口至福源巷口,称为“端履街”。司门口实为明吉藩府端礼门仪卫司驻地,门前之街故称端礼街,后讹为端履街(履,礼也,见庄子)o清代为臬司(按察使)衙门所在地,民国时为省
22、会警察局驻地。端履街为昔口繁华市井,中西大药房、华美大药房以及大德昌百货庄、太平洋百货庄、万利春西餐馆、九如斋南货店都位于此地。福源巷口至药王街口称为“八角亭”。八角亭因明吉藩府两座八角形的亭子建于此路南北两端而得名。药王街口有一小巷名“三尊炮”,此地为吉藩府正殿承运殿的所在处,当时陈列着3座铁炮。八角亭和三尊炮即为藩府奏乐鸣炮之所。从清中叶起,八角亭一带即为繁华商业区,著名的介昌绸布庄、天申福绸布庄、锦云绣馆、八O八洋货店、养天和药局、亨达利钟表行、大华斋茶馆等坐落在这里。走马楼小四方塘走马楼位于今芙蓉区,南起东牌楼,北至五一路。明吉王朱见浚在此修建大花园一座。花园内建有长廊形建筑,可以走马
23、,名为走马楼,后因作街名。清乾隆间此街建有吕太守祠,祭祀长沙知府吕肃高。民国时期,走马楼是皮货荟萃之地,四明照相馆,光华照相馆享誉省城。老字号“甘长顺”面馆位于街南端。1996年走马楼“平和堂”建筑工地22#古井出土17万余片三国孙吴纪年简牍,震惊世界。东牌楼北端为小四方塘,20世纪50年代拆建为市人民银行大楼。基建时,于小四方塘遗址的淤泥中发现重逾千斤的铁灶一只,据推测为明王府御膳房的遗物。走马楼与小四方塘之间曾有一小巷叫天灯巷,巷口有一砖砌拱门,门上题“龙骥腾骏”四字,据推测为当时通往长沙王府后宫的“永巷”。1996年,东牌楼街因兴建“平和堂”商业大厦而拆除。藩城堤樊西巷藩城堤位于今开福区
24、,南起五一西路,北止吉祥巷。藩城堤又名王城堤、紫金堤。相传街北端为一水港,称为落曲子,通湘江东岸保城堤(成功堤),船只可抵与藩城堤毗邻的堤下街。这一带民房多系吊楼,由于这一段城墙兼有明吉藩府的防洪堤作用,故称藩城堤。此地又是明潭王(朱梓)府的所在地,清光绪善化县志载,潭王府“今改万寿宫,旁建仓,外为民居,士人尚名藩城堤”。堤下街与藩城堤之间还有连通的小巷,名石栏杆和十八磴,疑即堤防的石阶级和石栏杆所在地。民国时期藩城堤一带为荒货(废旧物资)、山货、估衣、木器和古玩集中经营区。清末古玩业“粹湘公会”即设在藩城堤吕祖殿内。“王城堤”一说与明代兵部侍郎王伟(长沙府攸县人)有关。因藩城堤为王伟后世所居
25、,第宅栉比,时有“王半街”之称。王氏后裔王啸苏东西牌楼及藩府坪、王城堤诗云:牌楼城阙显嶙峋,桐叶分封一本亲。我过乌衣旧门巷,更从先世溯仪宾。藩城堤在藩府之北,樊西巷则在藩府之南,位于今天心区,东起黄兴南路,西止下黎家坡。湘城访古录街巷表中作“藩西巷”。藩、樊同音,后讹化为樊西巷。清代广盈厅设于樊西巷,又建有弥罗阁。1914年,实业银行设于弥罗阁隔壁。民国时期樊西巷是公娼集中之地。公娼领牌照税,名曰花捐,为地方财源之一。民初、熊某组织坤班在樊西巷仁美园建“霓园”,是为长沙京剧有坤伶之蒿矢,营业称盛,每夕座无虚席。20世纪90年代后樊西巷形成“鞋子一条街2004年,樊西巷因修建人民西路而拆除。20
26、10年,藩城堤列入“中山西路棚改区”,相毗邻的堤下街已拆除。三王街王兴街三泰街三王街、三兴街、三泰街南起坡子街,北止五一西路,三街在一直线上,原均为明吉王府地名。“三王”指吉王朱见浚之前封藩长沙的潭王、谷王和襄王。潭王为朱元璋第八子朱梓;谷王为朱元璋第十九子朱穗;襄王为明仁宗第五子朱瞻塔。三泰街与药王街交汇处为吉王府的西门,即遵义门。清康熙五十年(1711),晋、豫、陕等地穆斯林商人集资在三兴街兴建有清真寺。清真寺为大圆顶阿拉伯式建筑,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火后夏建,曾为省、市伊斯兰协会驻地。三兴街50号为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的故居。故居为三层砖木结构,建于清末,原为李富春祖父所开李福星
27、扇店。三兴街原聚集着一批著名商铺,如许宏茂餐馆、李合盛酒家、杨裕兴面馆、金聚泰灯铺等。三王街三王巷旧有老郎庙,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老郎庙是戏班业供泰祖师的场所。老郎神即唐明皇,传说唐明皇曾大兴梨园教坊,亲自授艺、演戏,故伶人奉其为祖师.1937年梅兰芳来长沙演出时,也曾在老郎庙上香祭祀,并捐银元40元。三王街还曾有杜康庙。东长街西长街东长街南起东牌楼与藩后街交汇口,北止水风井,已于1933年扩建为蔡铐路的一段。西长街位于今开福区,南起五一西路,北至中山西路,东长街与西长街分别为明吉王府东西牌楼外的二条长街,仿北京东西长安街而建,故名东、西长街。西长街中部
28、有王府的观音寺,位置约在今西长街接五一路口,寺中有雕刻精致的石坊,寺内观音铜像高约7米,另有十八罗汉铁像,寺中有井名“甘露井”、寺至抗日战争时炸毁,佛像移开福寺内。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湖南医学堂开办于西长街。民国时期西长街店铺林立,开设有长丰米厂、玉和米厂、协和花沙盐号、夏顺昌织布厂、永寿堂药店以及景星园剧院等。1926年,长沙商业巨头彭虞阶在西长街办“福民丝光线漂染厂”,今遗址尚存。民国时英国人还在此办有循道会和循道中学。循道会教堂,三层红砖结构,一层为会堂,外侧墙嵌有多块石碑。石碑文字有“为主发光(1851-1931)”、“披荆斩棘(1870-1827)”、“在基督里作刚强人”、“
29、以身殉道”、“预备主道修其路”等。循道公会为英国基督教卫期理宗的支派之一。1902年英国牧师古永福租福庆街房屋建堂传教,1906年购西长街黄五林房屋成立循道会长沙联区,设总堂。1936年拆除重建,抗日战争中被毁,1946年后逐渐修复。1951年循道公会湖南教区在此召开第一次革新年会,1958年停止活动,教堂移作他用。2002年公布为长沙市近现代保护建筑。1979年后,西长街辟为集贸市场,是省会水产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2010年,西长街及循道会教堂作为“中山西路棚改区”及万达集团商业开发用地被拆除。怡长街三尊炮怡长街位于今天心区,南起药王街,北止五一西路。此处原是藩府的怡悦之所。“怡长”,和悦长
30、久之意,出自屈原楚辞九章哀郢:“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怡长街旧有粤东会馆、彭氏试馆以华杰乐器店等。怡长街北侧有一小巷名三尊炮。该地为明吉藩府正殿承运殿的所在处,当时陈列着3座大铁炮。据清同治善化县志载,三尊炮“纵横卧无镌识,风雨剥蚀光滑不锈。”咸丰二年(1852),清军曾将三炮移至南门城上,用以轰击攻城太平军。20世纪90年代初三尊炮在天心阁旁的凤凰台出土,今藏长沙市博物馆。1992年,怡长街和三尊炮地段拆建为中山商业大厦。老照壁老照壁位于今芙蓉区,北起中山路中段,偏西出黄兴中路。清康熙长沙县城图即有此街名,此处曾为明吉藩四将军府前照壁所在地,因名。按明朝封建制度规定,亲王的嫡子嫡孙
31、可以世袭为王,但庶子、庶孙,就只封为镇国将军和辅国将军,也要坐享国家的俸禄,亳无作为。吉王的庶系子孙镇国将军和辅国将军的住宅,就靠近在吉王府,叫四将军府,老照壁就是王府的屏墙。湘城访古录亦载:“院署为四将军府,老照壁或其屏墙欤民国时期,老照壁为商业繁华之区,有老宏茂等雨伞店七八家产品驰名全国。徐松泉茶馆誉满全城。还有华义昌、华身丽西服店、魏金兴、美最时帽店,怡和昌南货店,中华、迎春旅社、益雅书局、欧亚图书社、挹爽楼酒家等。1958年将紫荆街东段并入。20世纪80年代后,先后成为“野味一条街”和“美容美发用品一条街”。2003年老照壁街拆建为“时代购物中心”。左局街右局巷左局街、右局巷位于今开福
32、区,左局街西起北正街,东止五堆子;右局巷东起北正街,西止三贵街。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载,明吉藩左营公局和右营公局分别设在这两处地方。公局为明代藩府经办军需的机构,吉藩府的护卫军达7000人之多。左局街尚存清末民初花岗石基青砖围墙100余米,传为谭延闿公馆遗迹。又有保存完好的“三一小学”旧址。三一小学旧址为原北正街小学(今开福区教科所),青灰砖清水墙三层楼房,平面呈不对称形,西南方紧靠北正街中华圣公会礼拜堂。学校建于1924年,系教会的附属小学。建筑费用由美国信徒彭君所捐,开始只收女生。1929年改为三一完全小学,男女兼收。长沙圣公会教堂为“三一堂”,其所属小学故名“三一小学二教学楼立面利用砖砌的不
33、同形式产生各种不同的几何图案,教室入口的圆拱门为传统教堂大门形式,颇具特色。2001年,这两处历史建筑均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凤凰台凤凰台位于今芙蓉区,西起桂花井,东止建湘南路。传说明吉王为其女凤凰公主建凤凰台妆楼于此处而得名。凤凰台附近的凤凰山、凤仪园等街道均以此而名。凤凰台地处城东南,与天心阁相邻,地势隆起,登台可俯瞰全城。史载当年的凤凰台“珠帘翠幔,宝马香车,一番盛境。”清初,台毁。康熙二十九年(1690)藩司黄性震在此建报慈寺。乾隆间重修过一次。至道光间,香火渐衰,还有地痞盘踞寺中,招摇撞骗。藩司万贡珍查得,一边把地痞赶走,一边捐廉重修,恢复原状。万自撰碑记中有云:“一都一邑必有踞江山之胜者,为公馀登览之处。楚南岳麓环峙,湘水潦回,乃以都会之大,竟无有地焉可供眺陟者。此台踞城最高处,万家鳞比,一览无遗。如有志者蹿而增之,亦邑中之一胜。”可见清道光年间凤凰台犹可供人登览。咸丰初,寺侧设厂铸炮,失火,寺亦被毁。民国元年(1912),其地拨给培德女子学校,作了校舍。民国南社诗人王啸苏凤凰台诗云:钿车曾是逐香尘,凤去台空迹已陈。李杜峨峨题咏在,此邦挥翰可何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148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