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上册8篇古诗文名篇名句默写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择性必修上册8篇古诗文名篇名句默写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及答案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J(从时间角度表明,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5 .孔子说,从近切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主的句子是:6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仁”是礼的基础,强调没有仁德不可能真正守礼的两句是:“,?”7、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8、唐太宗李世民
2、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J9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就不能实行礼,就不能运用乐;而曾子则告诉土人“”,因为土人责任重大,路途遥远。10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解释了颜渊什么是“仁”的疑惑,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的效果。11 .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句子是:12、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13、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之后,还要求君子“”,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14、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自勉。(
3、表达了有抱负的人要担当大任,就应该胸怀宽广、意志坚定。)15、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J16、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o”17、在论语十二章中,两句写孔子愿意一生践行仁道,哪怕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仁道也心甘。18、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而道远,具体表现为:“:和“J19.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20、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2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赛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赛是因为“,而能够持之以恒也是因为“,o22.论语卫
4、灵公中的孔子的经典妙句、中华民族的重要信条,讲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的两句话是:“,,o【答案】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3、朝闻道夕死可矣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5、迩之事父,远之事君6、人而不仁,如礼何?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9、人而不仁士不可以不弘毅10、克己复礼为仁天下归仁焉IK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2、敏于事而慎于言13、就有道而正焉1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15、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16、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7、朝闻道,夕死可矣18、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19、任重而道远20、克己复礼为仁21、吾止也吾往也22己所不
5、欲勿施于人大学之道理解性默写及答案1、了解别人很重要,认识自己更难能可贵,在老子四章中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是“,,o2.生活中人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中也有类似的意思表达:,J3、大学之道中,强调上至一国之君,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需要以修养自身的品德心性为根本。4、大学之道中“,”两句从“三纲”出发,表明要想彰明美德于天下,应该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5 .大学之道中,作者认为德行修养离不开对事物的正确认知,“,o”道出了认识事物的智慧。6 .大学之道中阐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者之间关系的句子是7、大学之道中写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才能获得学问的句子是8、大学之道提出了格物、致
6、知、诚意、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条目,“,说明“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9、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J10.大学之道中说修养品性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接着是11、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同事家庭也是社会的细胞。大学之道中强调对待国家与家庭关系我们应“,J12、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J13、“行百里者半九十”普通人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老子四章中给出建议“,”,告诫人们,要不忘初心,不改始终,不到最后的胜利,绝不放松。【答案】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
7、为本4、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5、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6、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7物格而后知至8、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9、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0、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IK欲治其国者,先治其家12、致知在格物13、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四章理解性默写及答案1、老子四章中“,J一个对自己事业追求执着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万古长存。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J3、老子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4、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
8、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房室等日常事物,老子看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的结论。5、老子中以大树为喻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6、老子中,老子从人的行为举例,主张无为立身,认为刻意为之反而不成功的句子是“,J7、老子第三十三章,关于强者的看法是“,J8、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更进一步的表明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9、老子第三十三章中,“,”表明人的肉体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的精神可以永垂千古,那才是真正的长寿。10、老子第六十四章中,老子认为解决问题应在没有发生时就提前制止,防患于未然的句子是“,J11、有所作为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如果超过了必要的限度,过于偏执,反而会失败,因而老
9、子说:,J12、普通人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给出建议“,告诫人们,要不忘初心,不改始终,不到最后的胜利,绝不放弃。13、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常常是在接近成功时候失败了,即“”,如果能做到“,就不会失败。14、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15、老子以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小时容易散失的现象为例,说明解决问题要做到:,J16、自我夸耀常常只得一时风光,难以维持。老子中的“,”正好说明这个道理。17、老子第三十三章中,“,”两句表明人的肉体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的精神可以永垂千古,那才是真正的长寿。18 .有所作为是值得提倡的,
10、但是如果超过了必要的限度,过于偏执,反而会失败,因而老子说:“,J19 .普通人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给出建议“,,告诫人们,要不忘初心,不改始终,不到最后的胜利,决不松懈。20.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房室等日常事物,老子看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的结论。【答案】1、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4、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6、为者败之执者失之7、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8、知足者富9、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10、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1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12、慎终如始
11、则无败事13、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1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15、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16、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17、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18、为者败之,执者失之19、慎终如始,则无败事20、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无衣理解性默写及答案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穿同样战袍的句子是2、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3、无衣中表现战士们一样仇恨敌人的句子是“,表现战士们一起行动起来的句子是“,表现战士们一起上战场的句子是4、无衣中表现了战士们修整铠甲和兵器,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状态的诗句是5、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仿佛在人们复仇的
12、心灵上点燃了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泽【答案】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2、王于兴师,修我戈矛3、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4、修我甲兵与子偕行5、与子同袍与子同裳将进酒理解性默写及答案1、将进酒中诗人表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诗句是“,2、将进酒中诗人蔑视权贵、纵酒使欢的诗句是“,3、将进酒中“,两句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既是诗人的豪情,又是诗人的愤慨之语。4、将进酒中诗人表胸怀大志、乐观自信的诗句是“,5、将进酒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6、以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自我的诗句是:o7、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o
13、8、将进酒,J两句是诗人的豪情,也是他的愤慨之语,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9、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作者不再抱有幻想、逃于酒乡的诗句:,o10、将进酒中“,J两句是诗人酒后的狂言,也是酒后的真言;是诗的豪放,更是诗人的愤激。11、气势惊人,以时间空间范畴夸张,以比喻来表现人生易逝,将黄河的永恒伟大反衬生命短暂渺小脆弱的诗句是:,O12、将进酒接着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O13、诗中的一个转折由悲而乐的以表面的这宣扬及时行乐实为宣泄愤激之情,暂时沉醉酒乡的诗句是:,O14、诗情渐致狂放,与开篇的悲相关合,万古愁的含义更显深沉,表现诗人奔涌跌宕
14、的感情激流一句是:,o15、将进酒中表达了诗人效仿古人、醉傲尘世的诗句是:,O【答案】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2、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3、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5、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6、天生我材必有用7、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8、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9、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10、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1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12、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1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14、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15、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
15、欢谑春江花月夜理解性默写及答案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o4、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5、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你的句子是“,6、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
16、,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的句子是“,7、春江花月夜中“,”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8春江花月夜中写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树林的句子是“,”9、春江花月夜中,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写出了江月有恨,流水无情的句子是10、在春江花月夜中,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明月似乎有情,伤心怜悯离人,在思妇的楼边不忍离去,陪伴思妇,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的句子是:H、春江花月夜中的“,”两句,表面描写春天将尽、江月
17、欲落的景象,实则表现游子在外漂泊时间之久,思归之切。12、春江花月夜中表现斜月沉落、游子归途艰难遥远的两句诗是13、春江花月夜中的“,”两句,与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描写与丈夫音书难托的思妇面对月光所产生的想像,表现对丈夫的思恋之情。14、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采用“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现思妇想要向漂泊在外的丈夫传递书信却不能实现的两句诗是:“,15、春江花月夜中的“,”两句,写月光随波荡漾流转,千里江天空明澄澈的景象。【答案】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18、。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5、此时相望不相闻,6、不知乘月几人归,7、湘潮随波千万里,8、不知乘月几人归,9、不知江月待何人愿逐月华流照君。落月摇情满江树。何处春江无月明!落月摇情满江树但见长江送流水10、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11、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12、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13、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14、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15、滞潮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理解性默写及答案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刻画细节,描写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情形的两句是“,,可谓“此
19、时无声胜有声”。2、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两句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亡妻在自己心目中留存的温柔美好的形象,梦境的美好与喜悦更反衬出梦外的孤寂与悲凉。3.本文直抒胸臆,看似矛盾,实则深情的一句话“,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两句,既写出了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凄冷,又写出了词人和妻子再不能互诉衷肠的凄伤5、既表达诗人自己仕途坎坷,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的:6、刻画了外貌,却表达出丰富的思想感情,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情感的一句:7、江城子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烟”情形的两句“,,o8、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了对亡妻的思念不由自主,看似矛盾,实则深情,正如李清照的诗句“此情无计可消除”。9、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感慨爱妻早逝,无处可以诉说凄凉,内心极为沉痛。10、江城子乙卵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答案】1、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2、小轩窗,正梳妆3、不思量,自难忘。4、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5、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6、尘满面,鬓如霜。7、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8、不思量,自难忘。9、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10、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142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