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日本雅乐古谱复原唐代琴曲之研究.docx
《依据日本雅乐古谱复原唐代琴曲之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依据日本雅乐古谱复原唐代琴曲之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礴日本雅乐古谱复原唐代琴曲之研究内容提要:唐代虽有琴谱存世,据其还原唐乐却几无可能,当今演奏的幽兰,充其量只是现代人的诠释。但日本存有至少800年前编纂的雅乐古谱,将其与遣唐使带回日本的乐谱乐书及动态传承的雅乐综合考究,极有可能还原唐代琴乐。文章聚焦平安末期藤原师长(1138-1192)记写的乐谱三五要录仁智要录,通过丝丝入扣的缜密解析,认为其中的琵法曲石上流泉与筝曲千金调实为两首唐代琴曲,昭示利用日本雅乐古谱解释唐代音乐的可能性。笔者近来正在进行“依据日本雅乐古谱复原唐代琴曲”的研究,这里将就此项研究的可能性、技术路线、阶段性成果、实际应用价值等相关问题进行一些学术思考并展开讨论。一、古琴的
2、传承与乐谱古琴早在周代就已经演奏于宫廷,约在汉代,其形制已与今天大致无二。此后,乐器的形制构造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并直绵延流传至今。家喻户晓的伯牙弹琴遇子期的佳话,也说明琴的演奏始于相当古老的时代,琴乐因而也是中国少有的传承过程中完全没有间断过的音乐文化。虽说历史传承没有中断过,但南北朝时代流行于士大夫之间相传为伯牙演奏的琴曲高山流水,其旋律就并非伯牙时代的同名琴曲的原样再现,更不能说今天还在演奏与伯牙时代同样的旋律。或许能够说,人们今天演奏的古琴曲,大体应当都是清代与明代的作品,甚至几乎无法上溯至宋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传承至今的琴谱都产生于明代以降,宋代的琴曲仅有寥寥几首传承存见于后世的
3、琴谱中,而真正产生于宋代的琴曲乐谱,迄今为止还并未发现有任何留存。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强调说明,就是关于琴曲的乐谱记录方法。古琴现在通用的减字谱记谱法,其特点是取汉字的某一部分,将其符号化,用以表示具体的演奏技巧方法。对古琴演奏而言,这是非常好的乐谱。不过,这种减字谱记谱法替换从前的记谱法大约始于中唐时期,宋代以降才全面地取代了从前的记谱法,并,直沿用至今。就唐代琴曲而言,基本上使用的是以语言对演奏方法加以说明的文字谱,也常常被称为文章谱。唐代琴曲文字谱的特征,是采用表示演奏法的专门术语、以文章叙述而不用符号的方式进行记录。唐代文字谱与宋以降的减字谱是完全不一样的古琴乐谱。二、碣石调幽兰第五现今能
4、够被确认的唐代琴谱仅有一个传世,即残存于日本的隔石调幽兰第五O这个长达4米以上的卷本乐谱,仅仅记录了名为幽兰的一首琴曲(见图1).图1文字谱碣石调幽兰通过该乐谱序文的记载可知,琴曲幽兰产生于南朝最后的王朝陈被隋灭亡的公元589年,一个名叫丘公的人从陈的第四代皇帝陈宣帝的第六个儿子“宣都王叔明那里获传此曲。据此,得以判定,幽兰当是公元6世纪末的琴曲。因为该乐谱上使用了唐高宗的皇后、高宗驾崩后自己登基做了皇帝的武则天在位时创用的被称为“则天文字”的特殊文字,据此证明,这个乐谱文本的成立,应该不晚于武则天退位的公元705年。根据乐谱的书写风格,还可以进一步推定,残存于日本的碣石调幽兰第五的谱本,应该
5、是公元7世纪到公元8世纪上半叶在唐朝完成的手抄本。碣石调幽兰第五中的“碣石调”应当是乐曲幽兰的调名,“第五”则应当是指第五首曲子,或者也可能是指第五卷。该乐谱现在被日本认定为国家宝藏,实物很难见到,不过收藏该国宝乐谱的东京国立博物馆已将全部乐谱文本的影印本公开放在了该馆的官网上。既然唐代有琴谱留存于世,人们自然就有演奏唐代琴曲的期待。但事实上,仅仅依据这份琴谱完全复原唐代的音乐是不可能的,原因是该琴谱并没有记录出琴曲的节奏节拍,乐曲原本是由音高的变化并结合一定的节奏节拍而生成的,如果不知道节奏节拍,也就不可能知道正确的旋律。应予说明的是,现今一般演奏的幽兰,是以现在的演奏习惯为基础,给原曲加上
6、了节奏的所谓“打谱”的结果。现在多数场合都依据的是今人管平湖的打谱。这充其量只能算是现代人的一种诠释,这种诠释甚至对碣石调幽兰的“阖石调”亦未给出定论。因此,现在演奏的幽兰绝对不能说就是唐代的琴曲。据此或可以作出这样的基本认知,即唐代的琴曲实际上如同唐代的其他音乐一样是不可能被复原的。三、遣唐使与音乐在回到关于唐代琴曲复原问题的讨论前,还有一点相关的历史经纬有必要厘清并加以说明。隋朝到唐朝之间,日本朝廷曾向隋、唐派遣了使节。其中,向隋朝派遣的使节叫遣隋使,向唐朝派遣的使节称遣唐使,隋、唐两朝全部加在一起,共发派了19批次的使节团。到了公元894年,日本朝廷对是否继续向唐朝第20次发派使节团进行
7、了讨论,其结果是决定不再派遣,日本向唐遣使的制度遂在是年完全终止。不过,鉴于在作出此决定之前的56年间就已经没有发派了,所以,最后一批遣唐使的派遣时间实际上是在公元838年。遣唐使中除了使节,还包含留学生。他们在唐朝学习包括佛教在内的众多文化,并将其带回了日本,其中也包括音乐。例如,众所周知作为第9批遣唐使渡唐的吉备真备,归国时就把作为乐器的铜律管、方响以及乐书要录等带回了日本。乐书要录也是武则天时代的乐书,这珍贵的音乐书籍目前仅存见于日本。另外,在公元838年,实际上最后的遣唐使节团之第19批遣唐使中,有一位叫藤原贞敏的音乐家同行。他向唐朝的琵琶名家习得琵琶技艺,还将名曰“玄象青山的琵琶带回
8、了日本。直到15世纪,这两把琵琶仍作为日本皇室的宝物受到珍爱并使用于重要场合。另外,藤原贞敏滞留唐朝时与其师傅的女儿结婚并一起回到日本,也是众所周知的史实趣事。遣唐使带回日本的唐文化应该是包含有音乐的。这些音乐在日本经过不断地选择取舍后许多得以传承。例如,日本现在仍然被演奏的“雅乐”,就是这样的音乐。与此同时,从唐朝带回日本的乐谱与乐书也不仅被保存下来,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新的编纂出版。虽然其中许多乐谱与乐书已在逾越千年的时间长河中散佚,但也还是遗存有能够被确认的物品,它们成为研究唐代音乐的珍贵资料。当然,和古琴的情况一样,不能将现在仍在传承演奏的日本雅乐与当初从唐朝带回日本的音乐等同看待,这点
9、近年来无疑已经成为学界共识。不过,从现行的日本雅乐演奏和仍在使用的乐谱也难以知晓100O多年前的唐代音乐,所幸,现存有至少800余年前编纂的乐谱,如果利用这些乐谱,是可能对当时日本演奏的雅乐进行研究的。实际上,日本近年来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四、唐代琴曲的复原笔者最近与东京法政大学的斯蒂芬尼尔松教授合作,从类似前文所述的古文献资料中,觅得在日本编纂并被实际使用的雅乐乐谱,据此对大约与唐朝年代相同但演奏于日本的音乐,亦即平安时代的雅乐开展了研究。虽然日本雅乐基本上都是合奏样式的音乐,现行雅乐并没有采用独奏样式。但斯蒂芬尼尔松教授却注意到,大约800年前的昆哲和拳的声部谱中其实存在独奏曲样式,而
10、他正是据此进行了复原的尝试。就日本雅乐的乐谱而言,如果依凭研究者的知识与经验,其复原的音乐是有可能获得相当的精确度的。因为雅乐的乐谱不仅知道节奏和调弦法,还有对乐谱一定程度的明确释解文字为依据。特别是独奏曲的复原,因为几乎无需考量与其他乐器的合奏形态,也就更容易获得比较正确的结果。这点与古琴谱碣石调幽兰的情形完全不同。斯蒂芬尼尔松教授的复原实践,说到底只是致力于对日本雅乐这一音乐样式的解明,而复原唐代乐曲并不在其研究的基本考虑之中。不过,当笔者了解到斯蒂芬尼尔松教授的研究之后,就提出了共同研究的构想。为什么产生此念呢?因为根据笔者的判断,在斯蒂芬尼尔松教授复原的雅乐乐曲中,有几首作品的原曲极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依据 日本 雅乐 复原 唐代 琴曲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135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