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与心智发展: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问题的对策解析.docx
《成长与心智发展: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问题的对策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长与心智发展: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问题的对策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成长与心智发展: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问题的对策解析摘要: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是指在遵守网络公共空间法律和尊重网络公共空间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受到网络新媒介影响的中学生,利用与网络媒介阶段相适应的话语形式来表达和传递对祖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目前,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表现为三种矛盾性现状:理性表达与非理性表达相互交织、积极网络爱国主义现象与消极网络爱国主义现象并存、自主性表达与操纵性表达交叉错杂。它的内部存在三种典型的问题:表达娱乐化倾向、自证性观念循环和非本真性表达。根据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现象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一方面进行正向的话语宣传,另一方面通过多维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来化解中学生网络爱国主
2、义内部偏离正确方向的问题。关键词: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矛盾性现状问题网络爱国主义是新型的爱国主义,具有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国内学界对网络爱国主义这一概念尚未达成共识,且这个概念以不同的角度被界定的过程中呈现出深浅不同的片面性,但对我们重新建构网络爱国主义概念却提供一定启迪。目前学界对网络爱国主义的界定主要有四种类型,分别为“载体论”“辨析论”“现象论”“超越论”。第一种类型是目前学界主流的“载体论”,即强调凭借网络平台发表爱国主义言论和举办爱国主义活动。李绍元和杨平认为,网络爱国主义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是具有平台性质的互联网1。第二种类型是“辨析论”,即在同传统爱国主义、网络民族主义和网络民粹
3、主义的辨析中对网络爱国主义概念作出界定。网络爱国主义是传统爱国主义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和扩展,与网络民族主义相比更强调祖国内部的同质性和祖国自身历史独特性。崔聪和张励仁指出,网络民粹主义者通过建构位于中心地区的“想象的人民群体”来屏蔽开放的爱国主义,过度关注单向度的负面信息阻碍具有美德品质的爱国情感表达2o第三种类型是“现象论”,即将网络爱国主义直接等同于网络爱国主义现象。“现象论”对网络爱国主义现象发生原因、演进过程及特点进行分析,有利于充分了解现象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但是只研究网络爱国主义现象会导致停留在事物的外部联系进而阻滞对网络爱国主义本质的探究。第四种类型是“超越论”,即对网络爱国主
4、义的界定并不是对爱国主羲概念和对网络概念的简单叠加,而是对两者概念批判性超越的全新定义。陈珂认为网络爱国主义是“网民在遵守网络社会基本规约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表达对祖国热爱与忠诚的一切情感、思想和行为”3。通过梳理与评析学界对网络爱国主义界定的四种不同类型,基于此将网络爱国主义定义为:在遵守网络公共空间法律和尊重网络公共空间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受到网络新媒介影响的多元化民众,利用与网络媒介阶段相适应的话语形式来表达和传递对祖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一、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的现状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新征程中,中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备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声模式和
5、实践方式逐渐被党和国家所重视。中学生在网络空间的爱国主义言行是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因其主体的特殊性和平台的独特性而显露出优势与劣势并存的特征:第一,理性表达与非理性表达相互交织。对于一致的爱国主义事件,有的中学生因其血气方刚或基于从众心理表现出盲目爱国的倾向;有的能够根据事件自身的是非曲直站在人民的、祖国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并发表理性言论;有的在发表理性爱国言论后,由于遭到他人的恶意攻讦,转而将斗争的矛头集中在他人的恶语上而偏离了初衷。这种种现象不仅表明中学生群体内部的复杂性,而且外显为其行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第二,积极网络爱国主义现象与消极网络爱国主义现象并存。有的中学生只有当
6、民族受到威胁、国家尊严受到侵害的时候,才站出来为祖国摇旗呐喊;而有的中学生更为积极。在言论方面,即使尚未有外部威胁,中学生也愿意自觉表达爱国之情。在行动方面,表现为有的中学生更愿意支持国货,通过对象征着中国文化母体的具体产品的认同来表达对祖国的真挚感情。第三,自主性表达与操纵性表达交叉错杂。网络爱国主义是一种介于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对祖国的感情表达方式。对中学生来说,在互联网上发声已经嵌入社会生活中。有的中学生理想坚定,无论使用何种媒介,都会充沛地自主表达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真感情,而有的中学生受到社会舆论中的某些影响或者被流量带来的资本所收买,要么以“高级黑、低级红”的面貌在互联网上发声,要么在资本
7、逻辑的操纵下表达出无思考性的爱国情感。二、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网络爱国主义为中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表达爱国方式的平台,进一步拓宽了爱国主义在人类社会中的空间域,为中学生在网络上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益途径,但是其内部受到中学生自身的特点、媒介环境的干扰以及资本的逐利倾向的影响,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中学生心智的不成熟特性导致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呈现娱乐化倾向。学业是中学生的第一“天职”。他们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学缘关系和家庭关系,而就政治关系来说,一方面它离中学生距离较遥远,另一方面中学生在能力上往往力有未逮,因此表现出一定的“去政治化”倾向。新时代的中学生虽然在学校中接受爱国主义教
8、育,但有的羞于在现实公共领域表达对祖国热爱之情,有的还表现出在中国经济处于“熟经济”阶段时内心的彷徨,即对祖国深沉挚爱和对前途明暗迷惘之间的张力。归根到底,他们不是不爱社会主义中国,而是心智的不成熟。因此,他们不喜欢庄重的表达方式,不习惯在众人的注视下表现对祖国的感情,渴望拥有对其缄口不言的消极自由权。但是,互联网允许中学生以数字账号的生存形式通过二次元话语、图像加工、图像评论与转发、短视频制作等方式来表达和传递对中国的喜爱之情,从而缓解了内心的不安与羞涩。当中学生熟悉二次元表达方式的时候,会很自然地对它们产生情感共鸣,并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使用它们。在以二次元的符码形式表达主流爱国主义意识形态时
9、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减爱国主义的严肃性,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以轻盈的表达形式呈现厚重历史感和深沉爱国情,消解了历史任务的崇高性和爱国人物的艰辛感,使中学生感受到网络爱国主义之轻;另一方面,二次元符码表达形式在拆除了“次元壁”的同时,又建立起新的壁垒,造成本应该形成的网络爱国主义共识被熟悉二次元表达形式的中学生和不熟悉这种表达形式的中学生之间的网络爱国主义“表达沟壑”所代替,党同伐异的现象此起彼伏,消解了网络爱国主义严肃性。除此之外,在网络场域中图像环簇的时代,中学生作为资深的“互联网原住民”无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一旦这种方式成为中学生在网络上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主导途径时,问题也就显现。由于中
10、学生的心智易受到暗示,爱国主义图像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打破了中学生之间时空的隔阂,形成了独特的“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心理群体”,受到统一的图像表意精神的支配。这种“心理群体”蕴含着“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4倾向,单个中学生的个性淹没在有机群体统一的图像表意方式之中,进一步强化了视觉上的“狂欢”。在过度追逐视觉冲击的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中学生过度使用图像表意的方式表达爱国主义情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爱国主义话语的缺失,进而影响中学生的逻辑能力。使用文字表意的方式来传递爱国主义情感,意味着接受者必须对文字信息进行解码和再编码,培养了中学生的概念抽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11、而利用图像直接进行交流,编码和解码过程被免除了,相关能力可能会退化。另一方面,图像表意的方式会使部分中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理解爱国主义的深远意蕴,进一步影响新时代爱国主义目标的实现情况。第二,拟态环境造成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落入自证性观念陷阱。在新式媒介创造的拟态环境使得中学生沉浸在非客观的真实环境中。如果中学生具有敏锐的辨别意识和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进行交叉检查的自觉性,那么他们有可能在相当程度上基于一定的客观事实表达爱国主义情感。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尤其在网络新媒介的环境下,中学生因其年轻气盛很容易对“象征性现实”产生好感,并在推荐算法的操纵下进一步增强了原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成长 心智 发展 中学生 网络 爱国主义 问题 对策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133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