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docx
《2024年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4年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1 .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
2、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2 .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新课标里曾指出,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换律”这节
3、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过程的.基本点,它身妾影响麟Q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安排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
4、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2加法的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的普遍规律。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一规律,以便为今后的应用服务。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抽象建模,大胆猜测,操作验证,合作总结这四个环节,让学生能够理解加法运算定律的含义,并从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本课我把凑整简算的思想贯穿始终,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选择简便的方法是学习的最好途径。对于1浮生来说,运算定律的理解与运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抽象的极好时机。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
5、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孩子们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纵观本课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复习引用中,巩固学生的思维基础。通过一组口算练习,让学生明确能够凑整十或整百数的两个数加起来比较简便,这个为后面学习结合律打下基础。2、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我通过提问、设疑,让学生观察一猜测T例一验证四个环节,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得出结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发展。3、多层次的巩固练习,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习题设计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本节课在习题设计中,一共设计了四个环节:基本练习(填
6、空)变式练习(判断)巩固练习(计算)发展提高等。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本课所学内容。在教学中也存在以下不足:1加法结合律学习在教学中所占比率应加大,学生在学习中还有疑虑,没有学透。2、整堂课在时间安排上有些前松后紧,在加法交换律上时间过长,练习的时间相应较短,显得后面在练习中有些仓促。3、教师的语言过于成人化,不适于中年级学生的年龄。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3一、导入部分上课伊始,我先说了个牛顿的故事: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目的是想告诉学生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然后说,随着气候渐渐转凉,学校将组
7、织同学们进行冬季锻炼跳绳和踢号。请大家翻开课本,看看从图上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反思:自我感觉这样的导入效果不错,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马上提出一些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二、探究规律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的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无穷无尽,在这里肯定有着某种规律,大家想知道吗?(想)好,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研究这些等式里硝的规律,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但要说明表示的理由。
8、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也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o=o+;逗号+句号二句号+逗号;a+b=b+a,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然后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反思: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这节课
9、我强调学生的发言要大声的说:我们小组的发现是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呵呵,自我感觉良好,不过,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1.在学生得出了加法交换律时,没有让学生总结一下研究问题的方法,而是直接让他们去研究加法结合律。2、对关注每一位学生这个问题,没有做到。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4本节课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因此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本节课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两个班的学生在本节课中都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愿,想到了好多不同的方法来表示交换律,这期间当然也有我想
10、要的字母表达式。教学任务全部完成,同时也体现了小组合作和动手操作,这也是本节课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希望能够完成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可取之处仍然是我们继续使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出想要的结果,而且还能得到充分的锻炼,锻炼孩子们能用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锻炼他们用标准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规律等等。本节课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这项工作了。然而教学总是有缺憾的,今天的课安排的不是很充实,课程上完了还有将近五分钟的时间,我的设计意图也是这样,想利用这五分钟的时间跟学生一起做一下今天的作业,一方面他们回家以后作业就没有那么多了,另一方面作业中的一些稍难一点的题我也能够做一下指导。但是从另一个侧面又能说明
11、本节课设计的还是不够充实,没有拓展方面的题让学生在课上训练,尤其是对于五班的同学来说,这节课几乎是吃个半饱,如果本节课能针对五班学生的特点再加入一些提高性训练的话,这节课应该会上的更完美,换句话说,本节课中分层教学又体现的不是很充分了。总之,如果再次教学本课的时候,应该针对本节课知识点简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入一些拓展的题让学生充分掌握和巩固的这不仅是要体现分层教学,更重要的是让那一部分没吃饱”的同学得到满足!教学就是教师在打仗,每一场下来都要总结自己的经验为下一场战役做准备,希望能达到百战百胜的目的!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5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四则运算
12、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规律的发现过程,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新课标指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倾听故事一提出猜想一举例验证一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过程。现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说以下几点: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以成语故事朝三暮四为切入点,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教师设问:”故事讲完了,你想说些什么?水到渠成地引出数学算式3+4=
13、4+3,进而提出猜想“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样设计,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思考,发现规律,为举例验证埋下伏笔。2、组内交流讨论,举例验证猜想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举出怎样的例子去验证猜想?应该举多少个?意在渗透举例验证这一数学方法,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无数的概念。在小组讨论的同时,教师及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举出如下例子:1、3+6=6+3,4+5=5+4,7+8=8+72、l+2=2+l,12+13=13+12,100+200=200+100,20xx+3000=3000+20003、0+5=5+0,l4+24=24+l4,1.02+2.03=2.03+1.02小组汇报后,让学生评价各小组
14、举例,真切体验举例验证要考虑到方方面面。3、练习层层深入,巩固所学新知为了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练习内容。让学生利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填空即可,使学生即时运用掌握的知识。本节课使学生由简单应用到灵活应用的练习中,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同时又培养了数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创新,打破了传统教学观察得结论的方法,而故事引入,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和学校提倡的主体多元,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相吻合。同时,也适合本学段学生的发展特点、认知规律。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缺点和不足,如下:1、在引导学生思考举怎样的例子来验证猜想这一环节,处理的不够恰当。不是学生不会思考,是
15、教师的设问指向性不够明确。比如,可更改为我们是不是可以再举一些加法算式的例子来验证呢?,让学生明白举例题举加法算式,然后交换他们的位置,看和是否相等。2、在让学生体验无穷思想时,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时,当学生举了大量的例子之后,教师询问是否可以验证我们的猜想时,有的学生还是坚持认为不可以,一定要举无数个例子才行。此时,可自然衔接,引入用字母a和b可表示任意数。这样,我想比教师生硬地解释,刻意地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效果要好得多。3、在引出加法交换律时,要明确强调这一规律中,变的是加数的位置,不变的是他们的和。让学生反复地说,a和b可以代表哪些数?4、在课堂练习时,可
16、引导学生回顾我们在哪里用到过加法交换律。可利用课本31页第2题,将新学与旧知巧妙地结合。另外,要将每一个习题的设计意图,充分地挖掘出来。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换律,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为下节加法结合律以及乘法运算规律打下很好的基础。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6前段时间听了四年级的一节研讨课加法交换律.课中,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很简单的要求,学生十拿九稳的不会出错,但是学生表现出乎我意料之外:学生1:+=J,+=d,+=+;学生2:a+b=w=b+a=w回顾课堂,执教者老师笑容甜美,语言亲切,精心设计了这节研讨课: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李
17、叔叔一天共骑了多少千米?”引入新课,学生列式后分析得出:40+56=56+40,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利用天平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得到两个等式:50+10=10+50.100+20=20+100,学生观察三个等式交流总结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接着教师让学生自主举例子,学生积极踊跃:1+3=3+1z789+121=121+789,教师再次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7个算式,结合算式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加法交换律,并比较辨析加法交换律中的变和不变,最后教师才水到渠成的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得出教师真是花了心思,下足了功夫。可是从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这个环节的表现看得出,学生对加法
18、交换律”的理解没有到位。问题在哪里呢?我认为,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只是到四年级才开始总结提升把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用语言表述加法交换律,以及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对学生来说也不是很困难的。因此这节课,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得出,可以更简洁,只用一个情境就可以,天平的效果不是很好,天平小,很多同学没有看见,因此天平的环节可以取消;黑板的板书也可以更简洁,只板书等式;要让学生体会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的简明以及让学生体验运用加法交换律可以使有些计算简便。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是不是把探究新知的过程搞复杂了?探究麟口的时候,为了追求完美,为了讲得透彻,我
19、们会步步为营,取各家“精华放在一起,舍不得丢弃,于是,很简单的知识点的探究,在我们的设计下,就.有位哲人说:“简约到极致,就是美丽。正所谓:大道至简,其实,教学也是如此,简约更美,简约的数学课堂必然是美丽的课堂,这种美丽同样有着多层的解读:它是教师个性化教学思想光辉的折射;它是数学学科本身逻辑、严谨、充满理性精神的魅力凸现;它是简约而不简单”这样一句流行语的生动注解;它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用四两拨千斤”方式自主学习的完美演绎设计简洁的教学环节,采用简便的教学方法,也能有效,也能让学生喜欢而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地欣然接纳!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7本节课的时间把握的正好学生掌握的程度也还可以达到了本节课的
20、教学目标。不足之处:课堂上,我的状态不太佳,学生也不是很活跃,基本上都是几个人在回答问题。平时班上的课堂气氛挺活跃的,但是这节课不知是怎么回事,连学习很好的孩子上黑板上演板都错了,可能是孩子们有些胆怯吧。还有就是自己评价语言太单一了,以后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更生动完美。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81、通过模仿举例,渗透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学生根据模仿,学会了根据结果相等,将两个算式写成恒等的方法,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知识其实也就是在经历等量代换的过程。而这一数学方法对接下来要学习其它各种运算定律,及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列方程解应用题等都十分重要。2、通过对大量数学事实的对比,发现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加法 交换 教学 反思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132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