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Advanced通感融合空口技术方案研究报告.docx
《5G-Advanced通感融合空口技术方案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G-Advanced通感融合空口技术方案研究报告.docx(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IVlT-2。2。目录概述Pl通感融合场景感知模式需求P4通感融合无线架构与协议栈P6通感融合无线基本流程设计P8通感融合物理层关键技术P26其他通感融合技术P71总结和展望P77参考文献P78附录P81主要贡献单位P84IMT-2020(5G)推进组于2013年2月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联合推动成立,组织架构基于原IMT-Advanced推进组,成员包括中国主要的运营商、制造商、高校和研究机构。推进组是聚合中国产学研用力量、推动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平台。概述1.1 通感业界进展和发展趋势从第一代模拟通信到万物互联的第五代移动通信
2、系统,移动通信不仅深刻地变革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成为社会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加速提升的新引擎。中国5G网络建设快速推进,截至2023年11月末,5G基站总数达328.2万个,中国的5G建设已经从网络建设步入应用创新的新阶段。5G技术将进一步的和各种新技术深度融合,进一步地推动整个社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随着不断涌现的新业务、新需求,移动通信网络在提供越来越强大的通信能力的同时,也将扩展更多的基础能力来支持这些新业务、新需求。其中,感知能力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潜在方向。将通信和感知进行一体化设计,相比两个独立系统可带来降低成本,降低功耗、优化资源利用等优势。通信感知融合通过信号联合设计和/或硬件共
3、享等手段,实现通信、感知功能统一设计。其中通信感知融合中的感知可理解为一种基于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感知技术。移动通信系统通过对目标区域或物体发射无线信号,并对接收的无线信号进行分析得到相应的感知测量数据。此外,移动通信系统还可对其他感知技术(比如摄像头、雷达等)的感知测量数据进行汇聚和分析,联合提供感知服务。在5G系统中,随着大带宽、毫米波、大规模MlMO技术的引入,5G系统已经拥有了感知潜力。但在目前的移动通信领域,通信感知融合还处于初期阶段。在5G-Advanced(以下简称5G-A)中探索增强感知功能,特别是对空口改动较小,网络能力适当增强的方案,有助于感知在5G网络进行应用。2021年7
4、月国内厂商在IMT-2020(5G)推进组联合成立通信感知融合任务组(简称5G通感任务组),致力于推动基于5G技术的通感应用场景及需求、网络架构、仿真评估方法、空口技术方案研究以及原型验证等工作。2022年7月底,IMT-202()(5G)推进组发布了5G-AdVanCed通感融合场景需求研究报告1,1,有助于增强业界对感知场景和需求的了解。首份包含5G通感网络架构设计的5G-AdVanCed通感融合网络架构研究报告在2022年11月深圳举办的5G大会发布。2023年6月发布5G-AdVanCed通感融合仿真评估方法研究报告,汇聚了业界最新5G通感信道模型建模方法和仿真评估结果也同时,5G通感
5、任务组也在积极推进5G-A原型样机的试验验证工作。2022年2月,国际标准组织3GPP的SAI立项研究课题SludyonIntegratedSensingandCommunication,标志着通感融合正式进入标准化阶段叫该课题已在2023年8月结项,对应的TS已于2023年12月完成。该研究课题会牵引3GPPRAN和SA2的R19通感立项工作。目前,3GPPRANR19已立项开展针对检测、跟踪类场景的通感信道建模研究工作,为后续方案评估和标准化提供研究基础。IMT-2020(5G)推进组5G-Advanced通感融合空口技术方案研究报告2022年6月,CCSATC5WG9立项研究课题5G通信
6、感知融合系统研究,基于3GPPSAlR19的应用场景,展开架构和空技术的研究,并于2023年11月底结项。本研究报告面向5GA阶段通信感知融合,研究当前5G通信网络使能感知功能在无线空口设计的面临的关键问题,包括通感无线架构、感知基本流程、物理层感知信号设计、感知帧结构、感知资源分配、多天线技术、非理想因素抑制与消除等关键技术。研究成果一方面希望可进一步推动5GA通感融合的标准化研究、原型样机的研发测试以及产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希望为后续6G通感一体化无线空口设计提供重要参考。1.2 无线感知模式分类根据5GAdvanced通感融合场景需求研究报告梳理1,根据参加感知的设备和感知收发是否是同一
7、设备(基站gNB或终端UE),无线空口涉及的基本感知模式存在6种形式,如图1-1所示。其中,感知网络功能对应IMT-2020(5G)推进组发布的研究报告5G-AdVanCed通感融合网络架构研究报告中的SF(SensingFunction)。感知网络功能图1-1无线感知模式示意图基站自发自收(或gNB自发自收)。基站发送感知信号,感知信号经过环境或环境中物体后,基站接收测量反射/散射波。 基站A发B收(或gNBA发B收)。基站A发送感知信号,感知信号经过环境或环境中物体后,基站B接收测量反射/散射波。 终端发基站收(或UE发gNB收)。终端发送感知信号,感知信号经过环境或环境中物体后,基站接收
8、测量反射/散射波。 基站发终端收(或gNB发UE收)。基站发送感知信号,感知信号经过被测物体反射后,终端接收测量反射/散射波。 终端自发自收(或UE自发自收)。终端发送感知信号,感知信号经过环境或环境中物体后,终端接收测量反射/散射波。 终端A发B收(或UEA发B收)。终端A发送感知信号,感知信号经过环境或环境中物体后,终端B接收测量反射/散射波。接收测量反射/散射波设备对反射/散射波提取被测物体或环境特征,以获取针对感知目标或环境的测量数据。本研究报告梳理上述6种基本感知模式涉及的关键技术以及和核心网逻辑功能的接口。需要明确的是,在实际的感知业务过程中,为完成对感知目标的感知,可能需要多个感
9、知设备参与感知过程。比如:当SF触发感知过程时,SF通知三个感知设备参与感知,相应的每个感知设备参与的感知模式也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感知模式之间使用的感知资源,可是经过协议确保资源相互正交,称非共享资源方式,也可是配置相同的感知资源,称为共享资源方式。上述过程依赖于SF的配置。当模式间的感知资源分配采用非共享资源方式,其感知的基本流程(第四章感知无线基本流程),是相互独立的过程,并独立地执行感知信号的发送和接收过程,同时SF或者gNB在配置上需要保证感知资源相互正交,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干扰。对于模式间的感知资源分配方式采用共享资源方式时,其感知的基本流程(第四章感知无线基本流程)可使用一个流程
10、完成,使用一套测量配置参数,并在确定相关配置参数时需要考虑不同接收节点的关联性。建议在性能评估、标准设计和业务实现过程中,考虑如下因素: 性能评估时,不同感知节点之间的空间一致性的特殊要求。 基本流程设计时,接口参数项考虑兼容共享资源方式。 感知资源分配时,考虑共享资源下不同接收节点的特殊性。 SF选择共享资源或非共享资源方式时,考虑参加感知节点的能力和资源开销。通感融合场景感知模式需求1智慧交通场景智慧交通场景中典型的通感融合应用包括高精地图构建、道路监管和高铁周界入侵检测。针对高清地图构建应用,一方面,利用通信感知融合基站或者多站协同可实现对道路环境的感知,即针对区域的感知,利用基站的高视
11、角,扩大感知范围,弥补车载传感器在恶劣环境下的感知缺陷和遮挡盲区,有效实现宏观道路匹配、车辆自定位和全局环境感知,为自动驾驶汽车安全运行提供超视距辅助。另一方面,高清地图构建可包含端侧实时环境感知信息的测量反馈,并同时用于ADAS(AdvancedDriVingASSiStanCeSyStem,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以提高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因此,基站自发自收、基站A发B收、终端自发自收模式、终端A发B收可应用于高清地图构建应用。针对道路监管和高铁周界入侵检测应用,利用基站的高视角或者多站协同可扩大感知范围,实现全方位、全天候、不间断地感知并将感知信息上传至处理中心。因此,终端自发自收和基站A发
12、B收可应用于道路监管和高铁周界入侵检测应用。2智慧低空场景智慧低空场景中典型的通感融合应用包括无人机监管和避障、飞行入侵检测和飞行路径管理,一方面通过基站感知识别无人机“黑飞”或入侵。另一方面,利用基站的高视角或者多站协同扩大感知范围,以对无人机提供避障和路径指示。此外,对于避障和路径管理,无人机可具备通信能力的设备,可利用基站自发自收或基站A发B收进行感知。因此,基站自发自收和基站A发B收可应用于智慧低空场景。3智慧生活场景智慧生活场景中典型的通感融合应用包括呼吸监测、入侵检测、手势/姿态识别、健身监测和天气监测。其中呼吸监测、入侵检测、手势/姿态识别和健身监测主要应用于局域感知场景,可通过
13、基站发终端收、终端发基站收、终端自发自收模式和终端A发B收将有效提升感知性能和效率。天气监测则主要基于室外基站感知进行空气湿度、雨量等天气表征因子的测量,可通过基站自发自收或基站A发B收进行感知。4智慧网络场景智慧网络场景中典型的通感融合应用包括基站和终端波束管理、信道估计增强、基站和终端节能、基站资源调度与优化。智慧网络场景可借助于上行或下行信号的感知信息辅助提升通信系统性能,因此基站发终端收和终端发基站收更适用于智慧网络场景。5小结结合上面的分析,对上述场景分析汇总如表2-1所示:表2-1应用场景和感知模式的映射关系应用场景应用案例感知工作方式留裁交通高清地图构建陆站臼发自收.基站A发B也
14、终端自发白收,终端A发B收道路监管总姑自发自收,基站A发B收岛铁周界入侵检测智敏低空无人机监管和避障基站自发白收.基站A发B收E行入侵检测E行路径管理智三生活呼吸监测些站发终端收,终结发基站收终端H发日收.终端A发B收入侵检测F势/姿态IR别天气监测M站自发自收,柜站A发B收智络电站和终端波束恃庠基站发终端收.终端发基站也信道估计增强联站和线端节能基站资源网度与优化注1:这里列举的是网络初步部署,各个场景优先考虑的方案。随着技术演进,各个场景可能结合更多的基本模式进行实现。注2:飞行路径管理还涉及基站发终端收,终端发基站收模式.通感融合无线架构与协议栈3.1 通感无线架构考虑到不同感知场景的需
15、求,5G-AdVanCed通感融合网络架构研究报告中提出紧耦合和松耦合两种类型感知架构,其中紧耦合架构包括控制面和用户面(CU)不分离架构和C-U分离架构。对应地,RAN通感架构如图3/所示。其中,SF为逻辑网元,适用于紧耦合或松耦合,且其可位于5GCgNB或其他位置。另外,在本技术报告中,将SF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相关技术和流程的描述,并不对SF-C和SF-U做相关区分。在该架构中,考虑到RAN的CU-DU分离和CU-DU不分离的场景。对于CU-DU分离的架构,gNB-CU承担感知控制信令的传递,而gNB-DU作为感知单元,负责具体感知功能,感知测量数据通过CU发送到SFo图3-1RAN通感架构
16、3.2 通感协议栈在5G-AdVanCed通感融合网络架构研究报告中,上述通感无线架构可对应于报告中的“紧耦合架构的控制面协议栈”和“紧耦合架构的用户面协议栈”。其中,紧耦合架构的控制面和用户面协议栈又包括RAN与SF/SF-C之间的协议栈,和UE与SF/SF-C之间的协议栈巴此外,感知过程中可能需要UE和gNB的交互,对于信令层面的交互,可参考现有的NR控制面协议,如图3-2所示。UE和gNB之间的感知资源配置在接入层可完全复用现有的控制面协议栈。SF和UE之间可以通过NAS消息进行。图3-2gNB-UE交互的控制面协议栈考虑到,UE作为感知设备可获取感知测量数据,若UE是感知需求方则UE在
17、本地进行计算且无需上报给网络侧,否则UE需要将感知测量数据通过gNB上报给SF。此时,UE的感知测量数据可能通过用户面上报给SF,相关协议栈可复用现有的NR用户面协议栈,如图3-3所示。图3-3gNB-UE交互的用户面协议栈通感融合无线基本流程设计4.1通感基本模式和基本流程的映射关系感知信令交互可根据参与感知的网元的不同,分为如下四种方式:SF和gNB信令交互、SF和UE信令交互、gNB和UE信令交互、UE和UE信令交互。不同感知模式与三种网元(SF,gNB,UE)间交互的需求关系汇总如表41所示:表4-1不同感知模式与网元间交互的需求关系gNB自发自收gNBA发B收UE发gNB收gNB发U
18、E收UE自发自收UEA发B收SFgNB7SF-UEMquNBUEXUE-UEXXXX其中,gNB自发自收模式和gNBA发gNBB收模式均通过网络侧进行的感知,可只需SF与gNB之间的交互。gNB发UE收模式和UE发gNB收模式需要网络侧和终端侧进行协作的感知,需要SF与gNB、SF和UE,gNB与UE间的交互。对于UE自发自收模式和UEA发B收模式,虽然感知流程不需要基站的参与,但是考虑到所有的感知资源属于空口资源,应由基站负责管理和分配,且UE需要上报其感知能力,所以四种交互方式在这两种感知模式中均存在。需要说明的是,在有UE参与的感知模式中,假设SF与UE之间通过非接入层信令交互,交互的过
19、程对基站透明,从而避免SF、gNB、UE三级节点交互带来的复杂性。对于六种感知模式而言,虽然涉及的网元交互可能各不相同,但是感知流程基本相同,般分为三个步骤:感知能力上报f感知测量配置f感知测量上报。如图4-1所示,感知能力上报通常作为感知流程中的第一个步躲,其作用是上报UE/gNB支持的感知模式以及与感知信号处理相关的能力,从而帮助SHgNB(在没有网络参与的UEA发B收模式中为感知管理终端)确定使用合适的感知模式以及感知资源。感知测量配置作为感知流程中的第二个步骤,其目的在于UE/gNB收到SF发送的感知需求之后,可根据感知需求确定感知资源的分配,因此该流程在上述四种交互方式中均有体现。在
20、空口资源相关的感知测量配置流程中,gNB作为必须要参与的网元负责空口资源的分配,因此该流程存在于SF和gNB以及gNB和UE的交互过程中。而非空口资源相关的感知配置可能由SF和UE直接交互。感知测量上报是感知流程中的最后一个步骤,其目的在于将收集到的感知测量数据上报给SF或者感知管理终端,在不同的感知模式中上报的网元可是UE/gNB。因此,感知基本流程对应于在不同的感知模式中应用于不同的网元交互流程中,如表4-2所示。表4-2不同感知模式、基本流程与网元间交互的需求关系gNB自发自收gNBA发B收UE发gNB收gNB发UE收UE自发白收UEA发B收SF-gNBgNB界知能力上祗gNB感知泅量K
21、BlgNB感知裁hmgNB耀知能力上报:gNB修如测IftfleRlgNB博知测后上横RNB携M使力上接:gNB出知测量配I1.gNB密知测量上报gNB爆知能力上报:gNB感知;MENB热打能力上损:gNB感知洌量配KENU感知倭力上m:gNH:博知测量配置SF-UEXIfE感知健力上报;UE思如涮罐N置IrF惠知能力上报;IEWMWIEftlIJEMN*上报IjE感知健力上报;UE感知测后配置:UE感知洌上ffiUE感知使力1.ftiUE感知胤置;UE感知测*I.报gNB-UEKUE知能力上报;UE惠娟涛做IEJtUE知能力hm:UEtfluiVftIClUE招知能力上m:UE总知;W量配U
22、E述知使力上报IUE感知费用配巴UE-UEXXXXVE感知畿力上UE感知耙餐配W1UE11M*报VE感如传力上IbUE感知司上报在下面的章节中,将会对相关网元间流程的细节进行详细介绍。4.2SF和gNB间感知基本流程和信令在SF和gNB交互的基本流程中,大致包括三个流程:感知能力上报流程、感知测量配置流程和感知测量上报流程,如图4-2所示。图4-2gNB和SF交互的基本流程SF获得gNB的感知能力、UE的感知能力并结合AF的业务需求来选择感知模式、选择合适的gNB等。在gNB自发自收模式、gNBA发B收模式、UE发gNB收模式、gNB发UE收模式都需要gNB上报感知能力。感知测量配置既包括空口
23、资源相关的配置,也包括非资源相关的配置。其中空资源相关的配置包括测量信号的配置,即信号的时频资源配置信息。由于基站负责空口资源调度,因此UE空口资源相关的配置由基站负责。而非资源相关的配置主要是感知流程相关的配置,包括感知模式选择、收发角色确定、上报模式等配置信息,可由SF根据感知服务需求决定并发送给基站或终端。SF向gNB发送感知测量配置,用于gNB的感知测量。在gNB自发自收模式、gNBA发B收模式、gNB发UE收模式、UE发gNB收、UE自发自收(覆盖范围内)、UEA发B收(覆盖范围内)需要SF向gNB发送非空口资源的感知测量配置。而在UE发gNB收模式,网络参与的UE自发自收以及UE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Advanced 融合 空口 技术 方案 研究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129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