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人生平事迹介绍.doc
《现代诗人生平事迹介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诗人生平事迹介绍.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现代诗人生平事迹介绍 季羡林生平事迹【生平】1797年8月30日,玛丽雪莱生于伦敦。她的父母同是政界名人:母亲是著名女权主义者、教育家和作家玛莉渥斯顿克雷福特,父亲是自由主义者、哲学家、信奉无政府主义的记者、及信奉无神论的异见人士威廉戈德温。1797年玛丽出生后十天母亲就因产后感染而去世,这使得玛丽一直抱有“自己害死了母亲”的想法。玛丽的父亲很快另觅新欢,玛丽只好和继母,异母兄弟一起生活。1814年5月她结识了年轻的诗人珀西雪莱,珀西当时已经成家,却很快为玛丽非凡的容貌、举止和才智所折服。两个月后,他们不顾众人反对,一起私奔离开了英国。当雪莱的第一个妻子在1816年12月自杀去世后,他们正式结
2、婚。然而玛丽婚后却接连丧失了三个孩子,并经历了丈夫早早去世的痛苦。雪莱既殁,玛丽带了不满三岁的儿子伯熙回到英国。雪莱的父亲对她很苛严,只供她微薄的津贴,而且禁止她张扬雪莱的“劣迹”,否则就断绝接济。玛丽毅然辛苦笔耕,成为自食其力的专业作家。早在她十九岁那年,拜伦与雪莱在日内瓦夜谈兴起,拜伦提议大家何不各写一篇神怪小说。四个人都动了笔,包括两位诗人,玛丽和拜伦的医生巴利多里。三位男士都无法终篇,玛丽越写越认真,竟然完成了一篇杰作。在伦敦引起轰动。这就是后来的传世名著弗兰肯斯坦。1818年,她的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弗兰肯斯坦出版了。引起当时社会舆论,特别是科学界的广泛争论。这部小说后来经过多
3、次改编,以多种艺术形式表现,并搬上银幕,成为科幻题材电影最早的蓝本之一。弗兰肯斯坦,除科幻色彩外,这部作品中既有浪漫气氛,又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更有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因子,故此也被人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恐怖作品之一”。对于一个20岁的作者来说,这是一个非凡的成就。这部作品立即取得了关键的广泛的成功,并为玛丽赢得了极大的声誉。玛丽另一项贡献就是为亡夫编印遗作。雪莱死后留下不少迄未发表的作品,那首五百多行的未完成长诗生之凯旋就是一例。一八二四年,她出版了雪莱诗遗作,一八三九年又发行一套雪莱诗集。玛丽雪莱的主要科幻作品除了弗兰肯斯坦(1818)之外,还有一部最后一个人(1826)。1851年她去世后
4、由别人整理出版了故事集。此外还有纯文学小说等。弗兰肯斯坦【玛丽雪莱的科幻名著弗兰肯斯坦】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一位从事人的生命科学研究的学者,他力图用人工创造出生命。在他的实验室里,通过无数次的探索,他创造了一个面目可憎,奇丑无比的怪物。开始时,这人造的怪物秉性善良,对人充满了善意和感恩之情。他要求他的创造者和人们给予他人生的种种权利,甚至要求为他创造一个配偶。但是,当他处处受到他的创造者和人们的嫌恶和岐视时,他感到非常痛苦。他憎恨一切,他想毁灭一切。他杀害了弗兰肯斯坦的弟弟威廉,他又企图谋害弗兰肯斯坦的未婚妻伊丽莎白。弗兰肯斯坦怀着满腔怒火追捕他所创造的恶魔般的怪物。最后,在搏斗中,弗兰肯斯坦和
5、怪物同归于尽。本书揭示了作者的哲学观点。她认为人具有双重性格善与恶。长期受人嫌恶、岐视和迫害会使人变得邪恶而干出种种坏事,甚至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它还为英语添加了一个新的单词Frankerstein,一个最终毁了它的创造者的东西。弗兰肯斯坦已成为好莱坞经典的形象之一。雪莱生平事迹谢冰心就是冰心,原名为谢婉莹,籍贯是福建福州长乐人,是现代著名的诗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家。冰心虽然曾经在美国留过学,在日本也居住了将近五年左右,但是冰心的国籍从未改变,一直是中国。冰心认为:爱故乡是爱国家和爱人民的起点。所以,她永远都深爱着自己的故乡和祖国。冰心出生于一个海军世家,她的父亲是海军训练营的营长,曾经在
6、甲午海战的时候做出过很大的贡献。之后,冰心的父亲因为要创办海军的学校,因此全家都搬到了烟台,那时的冰心才四岁。冰心在之后的八年中度过了自己色彩斑斓的童年生活。在烟台的时候,冰心就开始接触学习,那时候就已经接触了很多中国的古典文学,七岁就已经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图书,她对这些书籍也是相当感兴趣。同时,她还阅读了国外一些作者的作品,对她以后的创作有很深刻的影响。因为家庭环境和周围环境的熏陶,再加上被父亲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所感染,所以年少的冰心那时就有一颗爱国的情怀,从小就立志想为国效力。冰心在大学毕业后去了美国的大学攻读英国的文学,在那段时期专心研究文学。在她出国的那段时间里还不忘将自己在异国他乡
7、所见所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由此可见她对祖国存在着深深的依恋。虽然之后,她与丈夫去到欧美很多地方留学,在那里也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最终还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她并没有想过要更换自己的国籍,所以冰心的国籍永远都是中国。冰心生平事迹【苦涩童年】季羡林,字希逋,曾用名齐奘,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该县在山东西部几乎是最穷的县,官庄村在穷县中的穷村,季羡林的家在全村中几乎是最穷。季羡林出生后,家境仍然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一年到头,就吃这种咸菜。好在季羡林在故乡只待了6年。
8、在6岁那一年,他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叔父把他接到济南上私塾。季羡林当时并不用功,玩的时候多,念书的时候少。对正课不感兴趣,但是对小说情有独钟。书桌上摆着四书,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这个时候也开始学英文,当时英文对他来说,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那些弯弯曲曲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一样,居然能发出音来。综观季羡林的童年,从一片灰黄开始,贫困、单调、死板、固执,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济南求学】季羡林在十三四岁时上了济南当地一所三流学校正谊中学。季羡林还是不喜欢念书。对课堂和老师的重视远远比不上他对蛤蟆和虾的兴趣。每次考试,好了可以考到甲等三四名,坏了就只能考到乙等前几名,在班上总还是高才生。在
9、正谊中学待了三年以后,1926年,十五岁,考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后转入山东济南高级中学。中学老师胡也频最让他难忘,季羡林从他那里没有学到什么国文知识,只学到了一件事,就是要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胡也频在课堂上只讲无产阶级文学。【负笈清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刚能吃饱饭的家庭出身的人,唯一的目的和希望就是能抢到一只“饭碗”。当时社会上只有三个地方能生产“铁饭碗”:一个是邮政局,一个是铁路局,一个是盐务稽核所。这三处地方都掌握在帝国主义分子手中。在半殖民地社会里,只要一碗在手,好好干活,不违“洋”命,则会有饭吃。这样的情势下,季羡林的家庭希望他在高中毕业后能抢到这样一只“铁饭碗”。高中毕业后曾报考邮政
10、局,可惜没有考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季羡林才报考了大学。在出国方面,季羡林以为清华条件优于北大,所以舍后者而取前者。清华四年,季羡林认为有两门课对他影响最大:一门是旁听而又因时间冲突没能听全的历史系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另一门是中文系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是一门选修课。陈、朱二师的这两门课,让季羡林终生受用不尽。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清华大学毕业后,山东济南高级中学校长宋还吾托人游说季羡林回母校任国文教员。当时除了这条路以外,季羡林已无路可走,于是于1934年秋天到了济南高中。【留德十年】当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员远非季羡林的梦想,他急切希望出国留学,于1935
11、年夏入德国哥廷根大学读书。季羡林认为,在他一生六十多年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德国十年是至关重要的十年,他的学术研究发轫不是在清华大学,而是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在哥廷根的十年,对于一介穷书生的季羡林来说,他所拥有的就是时间和书籍。学校孤独寂静的环境,正好给了他空前绝后读书的机会。这个时期,他大致阅读两大种类,一类是有关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书籍,另一类是中文书籍。这一时期,除了星期日和假日外,季羡林都要阅读,对当时世界上梵文、巴利文和佛教研究的情况,心中有了大致的轮廓。在哥廷根,他主修印度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进行研究工作。1945年秋,季羡林从哥廷根到了瑞士,等候机会回国。【北大任教】194
12、6年春夏的交替,季羡林回到中国。经由陈寅恪介绍,北大校长胡适之、代理校长傅斯年接受季羡林去北大任教。北大图书馆藏书虽多,但是有关季羡林专门研究范围内的书却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季羡林真如虎落平川,纵有一身武艺,却无用武之地。季羡林虽对古代印度语言的研究恋恋难舍,却是一筹莫展,无奈之下就搞了一些翻译工作。从1946到1950年,季羡林写下了柳宗元黔之驴取材*考儒林外史取材的*从中印文化关系谈到中国梵文的研究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等一系列著作。然而好景不长,1950年到1956年,季羡林和北京大学的同事们陷入了会议与批判的漩涡中。“批判除了写*以外,就是开会,开会与批判紧密相连,于是无日不开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 诗人 生平事迹 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12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