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规程.docx
《山东省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规程.docx(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山东省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规程2023年12月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编制原则15基本要求26基础工作47规划编制58规划成果15附录A(资料性)技术路线图18附录B(资料性)规划指标体系19附录C(规范性)规划分区25附录D(资料性)规划文本附表27附录E(资料性)规划主要图件30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原则、基本要求、基础工作、规划编制和成果要求等主要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行政区域内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
2、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适用于本文件。TD/T1062-2021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TD/T1065-2021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村庄建设边界villageconstructionboundary规划期内允许进行村庄开发建设的地域空间边界。4编制原则4.1 编制原则4.1.1 底线思维,生态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强化水资源的约束作用,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重要控制线,严守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国土安全底线。4.1.2 统筹协调,系统规划统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协调保护和发展
3、、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等关系,把系统规划观念贯穿规划编制全过程,推动区域协同和城乡融合。4.1.3 节约集约,绿色发展突出存量优先、增存结合,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增强国土空间韧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4.1.4 以人为本,品质提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注重城乡融合、职住平衡、功能提升、布局优化,保障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供给,塑造高品质城乡人居环境,增进民生福祉。4.1.5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乡镇、街道发展实际,深入挖掘自然禀赋、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形成宜居宜
4、业宜游的特色乡镇、街道。5基本要求5.1规划任务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主要任务:a)摸清自然本底,评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问题和风险挑战;b)确定城镇性质,提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c)落实上位规划开发保护格局、重要控制线和规划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布局;d)深化上位空间规划分区,明确用途管制要求;e)确定规划分区和布局方案,划定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重要控制线;f)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优化蓝绿空间网络,塑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乡风貌;g)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夯实国土空间支撑体系;h)落实上位规划整治修复要求,提出国土整治修复重点任务和实施区域;i)明确规划传导要求,完善规划实施保障体系。5.2 规
5、划范围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行政管辖范围内市县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外的全部国土空间,可单独或与周边街道、乡镇共同编制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5.3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一般为15年,并与上位规划衔接一致。5.4 规划层次一般包括全域和城镇开发边界范围两个层次,其中:a)全域:统筹全域全要素规划管理,侧重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目标策略、总体格局、底线约束以及农业、生态和城镇等空间布局,明确对村庄规划传导要求;b)城镇开发边界范围:细化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土地使用和空间布局,侧重功能完善和结构优化,明确对详细规划的传导要求。5.5编制程序编制程序包括基础工作、规划编制、方案论证、规划公示、成果报批、
6、规划公告等。应建立全流程、多渠道的公众参与和社会协同机制。具体技术路线参照附录A。6基础工作6.1 底图底数梳理6.1.1 统一底图底数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其年度变更调查、海岸线修测成果,按照国土空间用地用海分类等有关要求,形成坐标一致、边界吻合、上下贯通的工作底图。底图底数应统一采用2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作为空间定位基础。6.1.2 开展补充调查根据需要开展补充调查,应用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收集地形地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产业、人口社会、历史文化、基础设施、城乡发展、区域协调、灾害风险、水土污染、海洋空间保护和利用等相关资料,以及相关规划成果和用地审
7、批等数据。6.2 现状分析评估6.2.1 全域现状分析研究当地气候和地形地貌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容量等空间本底特征,分析自然地理格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空间分布、国土空间土地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布局,识别重点生态空间,明确农业生产、镇村生活的合理规模和适宜空间,提出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导向。6.2.2 城镇开发边界范围现状分析分析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历史演变、人口、用地、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等现状情况,并结合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及其他相关因素,综合研判存在的主要问题。6.3 规划实施和灾害风险评估包括规划实施评估和灾害风险评估,其中:a)规划实施评估:对现行
8、空间类规划及相关政策实施情况进行系统评估,客观评价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保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节约集约用地等规划实施成效及不足。b)灾害风险评估:结合自然地理本底特征、市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成果,分析区域发展和城镇化趋势、人口与社会需求变化、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气候变化等因素,梳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识别灾害和风险。7规划编制7.1 目标策略根据主体功能定位,结合乡镇、街道资源禀赋,确定城镇性质和国土空间发展总体目标、阶段目标,提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落实上位规划的约束性指标要求,衔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规划指标体系,确定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量化指标
9、。规划指标表参见附录B。7.2 开发保护格局7.2.1 底线约束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历史文化保护线、矿产资源开采保护线、洪涝风险控制线及其他重要控制线和管控要求,作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安排各类设施要素、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底线要求。7.2.2 总体格局落实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上位规划有关要求,以自然地理格局为基础,坚持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明确生态、农业、历史文化等保护类要素的空间范围和城乡、产业、交通等发展类要素整体布局,形成全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7.2.3 资源利用落实上位规划目标和分配指标,
10、分类梳理水、能源、矿产等资源利用特点和问题。按照以水四定原则,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结构,提出水资源供需平衡方案和策略。落实碳排放减量任务,优化能源结构,控制能源消耗总量,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明确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确定重要矿产资源保护和开发的重要区域,推动绿色矿山建设转型升级,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7.2.4规划分区以上位规划确定的规划分区为基础,结合全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按照全域全覆盖、不交叉、不重叠的原则,合理优化全域规划分区,细化至二级规划分区(参见附录C),确定各规划分区国土空间主导功能,并明确用途准入原则和管控要求。因历史文化保护、灾害风险防控、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
11、需要,确有必要在规划分区主导功能之外单独设置的功能空间,可在与上级规划确定的规划分区和准入要求没有矛盾冲突的前提下,细分形成复合控制区,提出空间协调利用重点和方向。7.2.5 结构调整落实上位规划指标,明确用途结构优化方向。确定全域主要用地的规模和比例,制定全域国土空间功能结构调整表,提出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目标和措施,优先保障住房和各类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区域基础设施用地,以及涉及军事、外事、殡葬等特殊用地。对一时难以明确具体用途的建设用地,可暂不明确规划用地性质,作为留白用地。7.3 全域空间布局7.3.1 农业空间落实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优化农业空间布局。优先保护集中连
12、片的优质耕地,将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划定为农田保护区,强化用途管制。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制度,明确耕地整理复垦、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及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区域。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因地制宜的划定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等农业发展主要区域,保障设施农业、淡水渔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合理空间。7.3.2 生态空间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目标任务,结合重要山体、河湖水系和湿地等自然地理要素,识别重要生态廊道、生态屏障和网络,形成连续、完整、系统的生态保护格局。确定天然林、生态公益林、防护林等为主体的林地保护区域和造林绿化空间。7.3.3 镇村空间围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综
13、合考虑村庄分类等因素,合理确定镇村体系的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构建全面覆盖的城乡社区生活圈单元,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依据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村庄发展基础和条件,划定村庄建设边界,明确管控要求,在不突破约束性指标和管控底线的前提下,村庄规划可适当调整村庄建设边界。立足现状产业发展基础,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制定产业发展策略。统筹开发区、产业园区布局,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引导工业用地集中集聚集约布局。7.4 城镇开发边界范围规划布局7.4.1 范围规模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城镇开发边界范围。结合自然地理格局和现状基础,考虑城镇空间发展和功能布局完善,
14、避让自然资源环境底线、灾害风险、历史文化保护等限制因素,明确城镇开发边界内主要发展方向,确定城镇开发边界内规划的常住人口、建设用地规模和新增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等指标。7.4.2 用地布局确定城镇开发边界内建设用地总量和结构,细化规划分区,明确城镇开发边界内用地布局,制定城镇开发边界内城镇建设用地结构规划表。城镇开发边界内用地布局以国土空间用地用海分类的一级类和二级类为主,重要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交通运输等用地可结合实际细分至三级类。鼓励土地混合开发和空间复合利用,对用途不明确的用地进行留白,增强城镇弹性适应能力。明确空间形态重点管控地区,提出城镇开发强度分区。7.4.3 城镇住房建设确定居住用
15、地规模和布局,保障人均住房面积。选择低层、多层等不同住宅形式,相对集中布置,形成居住组团,并处理好与周边设施、山水景观等关系。7.4.4 城市更新根据城镇发展阶段与目标、用地潜力和空间布局特点,明确更新重点区域及其主导功能,划定更新单元,提出存量低效工业用地、老旧小区、城中村等更新改造策略和要求。注重补短板、强弱项,优化功能布局和开发强度,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城镇品质和活力,避免大拆大建,保障公共利益。7.4.5 地下空间利用按照安全、高效、适度的原则,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划分地下空间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明确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目标、规模和布局,确定重点开发利用区域,提出管控要求。7
16、.4.6重要控制线在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划定绿线、蓝线、紫线、黄线,建立城镇线控体系,提出刚弹结合的管控措施,明确规划传导要求。以下控制线等应纳入线控范围:a)结构性防护绿地、面积0.4公顷以上的公园绿地;b)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c)历史文化街区及各级历史建筑的保护控制线;d)重大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安全防灾设施。7.5 地方特色塑造7.5.1 历史文化保护落实各类历史文化保护线,建立文化遗产名录,协调地下文物埋藏区、水下文物保护区与国土空间保护利用的关系,确定历史文化保护重点区域、线路或廊道、节点,提出保护要求。保护历史性城镇景观和文化景观,明确整体保护
17、和促进活化利用的空间要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依存的文化生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历史文化名镇还应提出保护目标、保护内容和重点,明确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编制要求。7.5.2 蓝绿空间组织依托当地自然本底和生态网络,完善蓝绿开敞空间系统,确定结构性绿地、城乡绿道等重要绿地以及重要水体的控制范围,明确管控要求。提出城镇开发边界内隔离绿地和绿道系统等的布局和控制要求,确定城镇开发边界内绿地与开敞空间的总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等指标,明确社区公园、游园等各类绿地均衡的规划要求。7.5.3 城乡风貌引导整合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提出全域山水人文格局的空间形态引导
18、和管控原则,对滨水、沿海、山麓地区等特色景观地区提出针对性管控要求,加强乡村地区空间形态引导管控,明确特色保护、风貌塑造和高度控制等要求。确定具有景观价值的制高点、山水轴线、视线通廊等,提出高度、风貌、天际线等空间形态控制要求。7.6 支撑体系完善7.6.1 综合交通系统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重要交通廊道和设施布局控制要求,明确乡镇、街道交通发展目标与策略。完善全域道路网、公共交通和陆岛交通布局,明确全域道路等级、走向等控制要求。结合城乡绿道网络,构建安全连续的慢行系统。优化城镇开发边界内道路网结构和布局,明确主次干道等级、功能及走向和红线宽度。7.6.2 公共服务设施落实
19、上位规划确定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和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基于常住人口的总量和结构,构建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城乡社区生活圈,提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原则和标准。明确全域教育、医疗、文体、社会福利(含殡葬)、管理服务等村庄生活和生产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确定城镇开发边界内住房保障、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托幼和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并应符合TD/T1062-2021有关规定。7.6.3 市政基础设施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区域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和布局要求,基于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和居民生活,完善镇村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布局,明确邻避设施布局和控制要求。提出全域供水、排水、供电、燃气
20、、供热、环卫、通信等设施的空间布局,并结合区域基础设施廊道布局,避让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提出城镇开发边界内市政基础设施用地布局,鼓励在新建区域规划布局综合管廊,预留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空间。7.6.4 安全防灾体系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洪涝风险控制线和安全防灾要求,结合现状实际,确定主要灾害类型,明确防洪(潮)抗震、消防、人防、防疫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等重大灾害设防标准,合理布局各类防灾减灾设施。以社区生活圈为基础构建城镇健康安全单元,提出应急避难场所、疏散通道布局要求,完善应急空间网络。结合上位规划要求及区域发展需求,预留应急用地和大型危险品存储用地,划定安全防护和缓冲空间。沿海乡镇、街道应
21、强化海平面上升的灾害应对措施。7.7 国土整治修复7.7.1 生态修复针对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污染等问题区域,明确生态修复的重点任务和实施区域,统筹确定森林生态保育修复、水生态环境治理修复、退化和污染土地治理修复、矿山生态修复、湿地修复、海域海岛修复等重点工程和时序安排,提出修复措施。7.7.2国土综合整治聚焦土壤退化、耕地碎片化、村庄用地粗放等问题,统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明确重点任务和实施区域,统筹确定农用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可恢复地类复垦、宜耕后备资源适度开发、建设用地整治等重点工程和时序安排,提出修复措施。7.7.3 存量低效用地盘活根据存量低效用地分布情况和盘
22、活潜力,确定存量低效用地盘活的城镇类、村庄类、区域基础设施类、其他类等类型的重点区域,提出盘活优化措施,明确存量低效用地再开发时序和低效用地再开发、城市更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其他类等再利用类型。7.8 规划实施7.8.1 规划传导7.8.1.1 村庄规划的传导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外村庄规划编制单元,将主导功能、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村庄建设边界、历史文化保护控制线、灾害风险控制线、建设用地规模、村庄建设管控和风貌指引、公共和基础设施配套指引、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指引等内容传导至规划编制单元。7.8.1.2 详细规划的传导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编制单元,明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乡镇 国土 空间规划 编制 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122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