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摩崖石刻《张汜雨雪辞》冬季祈雨考辨.docx
《东汉摩崖石刻《张汜雨雪辞》冬季祈雨考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汉摩崖石刻《张汜雨雪辞》冬季祈雨考辨.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葩三三三u张日雨霜2011年发现的东汉摩崖石刻张汜雨雪辞,学界对其真伪判断迥异,冬季祈雨是其最大的疑点。本文由文本出发,结合相关材料,首先考察了先秦两汉时期的祈雨时令,确认了冬季祈雨的存在:而后从冬小麦种植范困的扩大及其冬季用水需求出发,分析了春秋至东汉时期冬季祈雨的成因:之后探讨了先秦两汉时期冬旱、冬季祈雨少见的原因;最后结合永初七年(113)冬特殊的时事背景,分析张汜雨雪辞冬季祈雨的急迫现实褥要。一、问题缘起:发现与质疑2011年,在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胡庙乡大韦庄和龙泉村交界处的石龙山顶东侧,摄影师叶辛卯发现了东汉时期的摩崖石刻。这是河南省境内首次发现的汉代官方祈雨摩崖孤品。南京大学考古
2、学博士郑志刚最早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根据刻石内容将其命名为张汜雨雪辞,拓片及释文如下:惟永初七年,十二月有闰六日戊戌,吴房长平阴张汜字春孙,以诏请雨。紫斋诣山,为民谒福。敬香充牲,稽首震恪。上天崇远,款允不达。乃鹭田岳,造灵作乐。天监闵照,玄云骈错。陋脖未终,甘雨累落。庶卉咸茂,国赖宁乐。惟精之感,厥应孔遨。时与主簿魏亲并余官属,攀兀登峻,壹慨再息。晏臻兹坐,勋劳备极。余来良难,君亦歉渴。率土之滨,此。口口。钦记鄙辞,以征百福。唯远既哀,殖我稼稽。国殷民考,盖如斯石。乱日:登斯岳兮望旋机,三光雾兮雪徽徽,降我稽兮育英芝。国赖宁兮福崇崔,永如山兮靡殖时。12019年10月13日,北京大学辛德勇
3、教授在河北师范大学发表长篇学术演讲张汜2请雨铭)辨伪,云:其实这篇请雨铭文最荒唐的地方,也是我稍一瞟过文字内容就断定其必属惯品的地方,还是开头题署的那个月份一M十二月有闰的“闰十二月:中国古代一直是一个农业社会,故旱灾给社会造成的危害,主要是因缺少雨水而致使农作物枯萎,粮食减产甚至绝收。“民以食为天,没吃的,天就塌了,所以才会求神清雨,以图免却其难。庄稼是春种秋收,故春夏两季的旱情,对农作物生长影响最大,而到了冬天,粮食早已打下,纳入仓中,下不下雨,也不会影响到庄稼的收成;即使田地里种下的是冬小麦,麦子在地面结冰后的冬眠”期间也不再需要淋上冰冷的雨水。3由上可知,辛德勇教授认为张汜雨雪辞为伪作
4、,其中主要论据之一是张汜雨雪辞中冬季“闰十二月祈雨不合情理,视作此文“最荒唐的地方,并由此断定其“必属质品先秦两汉时期,冬季祈雨是否如辛德勇教授所言仅是凭空捏造而非真实存在?下面结合相关文献对此作一系统考察。二、先秦两汉时期以夏季为主的祈雨时令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称零工说文解字载:“零,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4(P242)先秦时期,祈雨时令一般在夏季。左传桓公五年载“龙见而零5(P170)郑玄注:龙见,建巳之月。苍龙,宿之体,昏见东方。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远为百谷祈青雨也。5(P170)这里零祭在夏历四月(建巳之月).与之类似,司马彪驳祀六宗表云:”等者,周人四月祭天求雨之称也。6
5、(P1547)这里雪祭也在夏历四月。礼记月令载:(仲夏之月)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学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雪祀百辟卿土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J7(P501)郑玄注:“雪,吁嗟求雨之祭也J7(P501)这里的“大雪帝”雪祀”在仲受五月。汉代朝廷祈雨时令亦以熨季为主。汉旧仪载:“孟熨,龙见而始等,坛在城东南,引龟山为沂水,至坛西南行,日云水曲中,坛上舞等。旧制,求雨,太常祷天地、宗庙、社稷、山川已塞,各如具常祭牢礼。四月立夏后旱,乃求雨,祷求雨到七月毕,塞之。秋、冬、春三时,不求雨。8(P707)汉书后汉书载朝廷四次“大雪”均在熨季。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熨,旱,大雪,不得举火。9(P224
6、)汉安帝永初七年(113),“五月庚子,京师大等,10(P219)汉桓帝延蠢元年(158),“六月戊寅,大赦天下,改元延熹。丙戌,分中山置博陵郡,以奉孝崇皇园陵。大零工10(P303)汉灵帝熹平五年(176),“夏四月癸亥,大赦天下。大雪10(P338)可以佐证的是,汉代石刻文献中的祈雨时令亦有夏季。例如,汉灵帝光和四年(181)无极山碑载:“去年五月,常山相巡,遣吏王勋、三老、弘裒诣三公山请雨。6(P1032)三、夏季之外:先秦两汉时期的冬季祈雨先秦两汉时期的冬季祈雨,文献直接记载的有两例。一是左传成公七年载:“冬,大雪。5(P727)相同记载亦见于公羊传成公七年谷梁传成公七年。二是董仲舒春
7、秋繁露求雨详载春夏秋冬四季求雨仪式,其中包含冬季祈雨,云:春旱求雨,令县邑以水日祷社稷山川,家人祀户,无伐名木,无斩山林,暴巫,聚延,八日于邑东门之外,为四通之坛,方八尺,植苍缙八,其神共工,祭之以生鱼八、玄酒、具清酒、膊膈,择巫之洁清辩利者以为祝,祝斋三日,服苍衣,先再拜,乃跪陈,陈已,复再拜,乃起。冬舞龙六日,祷于名山以助之,家人祠井,无壅水,为四通之坛于邑北门之外,方六尺,植黑维六,其神玄冥,祭之以黑狗子六、玄酒,具清酒、膊脯,祝斋三日,衣黑衣,祝礼如春。以壬癸日为大黑龙一,长六丈,居中央,又为小龙五,各长三丈,于北方,皆北乡,其间相去六尺,老者六人,皆斋三日,衣黑衣而舞之,尉亦斋三日,
8、服黑衣而立之,虾蟆、池,皆如春。四时皆以水日,为龙必取洁土为之,结盖,龙成而发之。四时皆以庚子之日,令吏民夫妇皆偶处。凡求雨之大体,丈夫欲藏匿,女子欲和而乐。11(P426-437)夏、冬之外,先秦两汉文献中也有春、秋祈雨的记载。例如,汉顺帝阳嘉元年(132)二月,“京师旱。庚申,敕郡国二千石各祷名山岳渎,遣大夫、谒者诣渴高、首阳山,并祠河、洛,请雨。戊辰,等”。10(P259)又如,汉桓帝延熹四年(161),秋七月,京师零工10(P308)由上可知,先秦两汉时期,祈雨时令以夏季为主,但若遇旱情,春、秋、冬时节也可祈雨。因此,王充论衡卷十五明雪云:何以言必当雪也?日:春秋大雪,传家(左丘明)、
9、公羊、谷梁无讥之文,当萼明矣。夫等,古而有之。故礼日:萼祭,祭水早也。故有等礼,故孔子不讥,而仲舒申之。12(P673-680)四、先秦两汉冬季祈雨成因探讨由中国3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早期小麦遗存的年代信息可知,至迟在4000年前,小麦已经传入中国。13(P49)之后小麦在中国北方地区的种植范围逐步扩大,并有“宿麦”(冬小麦)与“旋麦”(春小麦)之分。由目前材料来看,春秋至东汉,宿麦在中国北方地区的种植趋于普遍。左传隐公三年载:“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5(P74)郑玄注:“四月,今二月也。秋,今之夏也。麦、禾皆未熟,言取者盖芟践之。5(P74)孔颖达疏:“麦熟在夏,而云爰
10、、禾皆未熟者,谓四月之时麦未熟,七月之时禾未熟,二者异时,故言皆也。5(P74)这里的“麦”显然是夏季收获的冬小麦。汉书武帝纪载:“(元狩三年秋)遣谒者劝有水灾郡种宿麦。9(P177)颜师古注:“秋冬种之,经岁乃熟,故云宿麦。9(P177)先秦两汉时期,宿麦的种植时间在仲秋八月前后。礼记月令载:(仲秋之月)乃劝种麦,毋或失时,其有失时,行罪无疑。7(P528)西汉农书氾胜之书云:“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T4(P132)东汉崔龛四民月令云:(八月)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日种美山。R5(P62)贾思勰齐民要术大小麦载:“
11、八月中戊社前种者为上时,掷者,亩用子二升半。下戊前为中时,用子三升。八月末九月初为下时,用子三升半或四升。14(P126-127)冬小麦越冬期间需要用水,冬季长期干旱则影响冬小麦收成,祈雨因之而生。辛德勇教授认为“即使田地里种下的是冬小麦,麦子在地面结冰后的冬眠期间也不再需要淋上冰冷的雨水”。网这一论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冬小麦越冬期间较抗旱,需水量较小,但依旧需要水。例如,现在华北地区为保障冬小麦顺利过冬和早春及时返青,冬季降水不足时,通常在冬季12月前后进行冬灌。先秦两汉时期,文献有载的冬季旱灾记录有7条。16(P223-232)这些冬旱影响冬小麦的生长。若冬季持续干旱,长期无降水,又
12、不进行冬灌,容易造成小麦减产。例如,2008年末至2009年初,受冬季降水不足的影响,中国北方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冬旱,对冬小麦的生长有很大的负面膨响。第二,东汉小爰播种之后,到地面结冰之前,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张汜雨雪辞作于东汉永初七年(113),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17(P168)当时的年平均气温高于今天约17(P186)据现代气候观测数据,张汜雨雪辞所在的驻马店地区,小麦播种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相当于农历仲秋、季秋、孟冬时节),月平均最低气温都在4C以上,不具备结冰条件。今天驻马店地区般在12月(相当于农历仲冬时节)才可能开始结冰(月平均最低气温。8),驻马店冬季最冷月份1月的平
13、均温度为1.3,尚在冰点之上,故冬季结冰时间时有后移,12月未必能结冰。考虑到东汉中期冬季比今天偏高的气温,这一地区结冰的时间可能更迟。见表1。第三,驻马店地区的土壤类型多为黄棕壤、砂姜黑土,其中黄棕壤的蓄水性较好,渗透率低:砂姜黑土的蓄水性较差,渗透率高。今天华北地区的冬灌时间因土质不同而有所差异,土壤渗漏量小的地块可在封冻时进行,达到随灌随渗随结冻;渗漏量大的地块,一般在封冻后(12月中旬到1月中旬)开始进行冬灌。张汜雨雪辞所在地区多砂姜黑土,即便是结冰后,也需要贮存水分。如上表所示,驻马店冬季总体降水偏少,般只占全年降水量的6%-8%,时有连续长时间无降水的情况。由上可知,春秋至东汉时期
14、,冬小麦在中国北方地区的种植范围逐渐扩大,冬小麦在冬季需要一定的用水量,连续长时间的干旱影响冬小麦的生长和来年的收成。人们在年复一年的农业生产中,能够意识到冬季降水量的多其与冬小麦来年收成之间的显著联系,冬季祈雨因之而生。五、先秦两汉仲秋、季秋祈雨及冬旱、冬等少见缘由先秦两汉时期存在仲秋、季秋求雨现象。例如,春秋载零凡22次,其中21次在秋季(仲秋),一次在冬季。值得注意的是,春秋载有月份的秋季祈雨中,七月两次,八月5次,九月7次,主要在仲秋、季秋。又如,王充论衡卷十五明心云:“春二月零,秋八月亦察12(P678)如前所述,先秦两汉时期,宿麦的种植时间在仲秋八月前后。此时粟、黍等主要粮食作物已
15、经成熟,宿麦可以在栗、黍收获之后进行播种。今天华北地区在降水不足的情况下,常在冬小麦播种前后进行浇水(蒙头水),以增加土壤墙情。与之类似,西汉农书泡胜之书提及小麦秋季播种前后天旱浇水事宜云:“当种麦,若天旱无雨泽,则薄贡麦种以酢浆并蚕矢,夜半渍,向晨速投之,令与白露俱下。酢浆令麦耐旱,蚕矢令麦忍寒。秋早,则以桑落时浇之。秋雨泽适,勿浇之。14(P132133)因此,我们认为春秋以来出现的仲秋、季秋祈雨现象,与冬小麦播种前后的用水需求密切相关。可以佐证的是,据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16(P225-232)统计,两汉时期(前202-220)文献有载的秋旱共15次。仲秋、季秋时节的旱灾直接影响冬小麦
16、的生长,导致祈雨的出现。祈雨与旱灾密切相关。总体来看,先秦两汉时期的冬早、冬等是很少见的。据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16(P225-232)统计,先秦两汉时期的冬旱记录只有7次。如前所述,张氾雨雪辞之外,先秦两汉时期的冬雪记录只有两次。先秦两汉时期冬旱、冬雪的数量远少于夏旱、夏雪,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O第一,春秋至东汉时期,冬小麦在北方的种植范围不断扩大,趋于普遍,但尚未能取代粟、泰等传统粮食作物的主导地位。当时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粟,i般春种秋收;另种常见粮食作物是黍,一般夏种秋收。崔富四民月令、贾思畿齐民要术等农书中,爰均排列在粟、黍之后。先秦两汉时期需要过冬的粮食作物主要为冬小麦,当时种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张汜雨雪辞 东汉 摩崖 石刻 雨雪 冬季 祈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111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