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理想与美国乡村文学.docx
《田园理想与美国乡村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田园理想与美国乡村文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田园理想与美国乡村文学摘要:脱胎于欧洲的美国田园理想移植到新大陆后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它摆脱了欧洲田园理想对田园生活的乌托邦式想象,呈现出世俗和功利性的一面,即对工业文明的接受和物质生活的追求。这种既崇尚田园生活又不排斥现代“艺术”的美式田园理想具有内在的悖论性和深刻的矛盾性特征。作为积淀在民族想象中的文化传统,美国田园理想深刻影响了美国乡村文学。它打破了美国乡村文学主题陈旧、形式落后的惯有认知,赋予美国乡村文学既崇尚田园传统又不拒绝现代性的双重特质,促成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美国乡村文学的繁荣,但其悖论性在一定程度上又暗示了美国乡村文学的悲剧性结局。关键词:田园理想;美国乡村文学;悖论性
2、;现代性田园理想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简朴的乡村生活理想,它是人们对自然的亲近,对田园的向往在思想意识领域中的集中再现与高度凝练。田园理想具有辽阔的地域流动性和长远的历史变迁性,不同地域、历史、民族的田园理想在表达形式和主旨内涵上各有侧重。田园理想在文学上主要表现为乡村文学,它重点描写发生在乡村环境中的人物与事件,是探讨人类生活与乡村世界之间关联的文学形态。田园理想与乡村文学在形式与内容上紧密相连,兼容并蓄,相互促进。美国学者利奥马克斯将田园理想和乡村文学置于美国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加以考察,给美国文学思想与民族价值观研究以深刻的思考和启迪。他在花园里的机器中指出:“自从发现美洲新大陆以来
3、,人们就用田园牧歌式的理想来定义美洲,这种理想至今仍深深沉淀在民族想象中。”马克斯的论断一方面表达了脱离旧世界的美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敏锐地把握住了积淀在美国历史与文化中的田园传统。值得注意的是,滥觞于工业革命和圈地运动背景下的欧洲田园理想一旦被移植到未受工业沾染、广袤无垠的美洲大陆便摆脱了欧洲田园理想的乌托邦式想象,呈现出有别于欧洲田园传统的地域风格,具备了政治与文学的双重维度,表现出既崇尚田园生活又接受现代“艺术”的悖论式世俗田园理想,造就了兼具田园传统与现代性双重特质的美国乡村文学。一、美国田园理想的悖论美国田园理想的悖论在第一批殖民地作家的论述中已初见端倪。罗伯特贝弗利的作品
4、弗吉尼亚的历史与现状(1705)成为最早由美国人全面记载北美田园生活与田园理想的著作。贝弗利在作品中深情描述了印第安人的快乐生活,“既没有工业的诅咒,也没有从事畜牧业的辛劳,这群快乐的人只种一点玉米和瓜果,在夏天几天功夫就能完成,其余的时间都花在追求快乐上了。”贝弗利将弗吉尼亚描绘成快乐的伊甸园,不仅吸引了大批欧洲移民涌入美国,也奠定了美国花园隐喻的基础。尽管如此,贝弗利在作品结尾处却流露出怀疑式的论调,“他们彻底依赖大自然的馈赠,完全不想通过艺术或工业化的方式努力改善这种馈赠”,暗示出贝弗利对原始主义的不满以及对真正文明社区所需物质生活的追求。可以看出,美式田园理想一开始就表现出不同于欧洲田
5、园传统的双重特征,他们追求美好的田园生活,但并不反对工业生产以帮助实现真正理想的田园生活。真正将美式田园理想作为文化传统确立下来的是美国总统杰弗逊。但就在杰弗逊的弗吉尼亚纪事(1785)出版前三年,法裔美国作家和博物学家克雷夫科尔在著名的一位美国农民的来信中第一个较为明确地阐述了美洲新大陆作为人间花园的理想,他将新英格兰描述成欧洲避难所、美洲伊甸园,引起了巨大轰动,为杰弗逊的田园理想做了完美的铺垫。杰弗逊在弗吉尼亚纪事中全面论述了弗吉尼亚的地理、历史、人口、经济等,阐明了农业立国的政治主张,确立了美式田园理想传统。许多学者对杰佛逊的重农思想进行过讨论,但不乏误读与曲解,他们往往断章取义,根据“
6、从事农业劳动的人皆为上帝的选民,如果上帝有选民的话,他特别赋予他们实实在在的美德”这句引用最多的表述武断地将杰弗逊的重农主张与原始田园理想结合,不加分辨地认为田园理想就是发展农业。然而如果将这句话置于整部作品中加以考察就会发现,杰弗逊的重农思想并非仅仅通过农业劳动实现田园理想,而是希望部分借助工业来实现。“所有人都从事农业劳动最好呢?还是让一半人为另一半人生产工业产品和手工艺品呢?”杰弗逊意识到制造业的价值,尽管在有限的范围内。因此杰佛逊的农业主张显然不能理解为通过农业劳动实现田园理想,而是在完全农业还是部分工业以实现田园理想之间徘徊。结合杰弗逊的信件和生活背景,可以发现杰弗逊在个人情趣与国家
7、政治之间犹疑,作为种植园主的杰弗逊更崇尚质朴的田园生活,但要为美国寻求一个远离欧洲战乱、腐败堕落、更加民主的社会,田园理想的实现部分依赖制造业为田园生活提供的物质条件。马克斯认为:“杰弗逊既想维持乡村社会,同时又致力于科技、艺术的进步。”理查德霍夫施塔特将“深深的悖论思想”视作“杰弗逊田园理想的本质”。因此,杰弗逊的田园理想并非来自维吉尔的欧洲乌托邦式的田园理想,而是介于试图调和原始主义与“过度文明”的中间地带,是基于农场基础上适当的制造业参与的世俗田园理想,是田园生活与工业艺术的有机融合。这种既崇尚田园传统又不排斥现代“艺术”的悖论式重农传统成就了美式田园理想,并深刻影响了美国文学特别是美国
8、乡村文学,赋予了美国乡村文学既崇尚传统又不拒绝现代性的独特气质。二、美国乡村文学中的田园传统美国乡村文学既崇尚田园传统又拥抱现代性的悖论态度既是对杰弗逊时代悖论式世俗田园理想的继承,同时又与时代紧密关联。1829年美国第一条铁路通车,预示了工业时代的到来,到40年代机器已经无处不在。就在多数人为科技进步和人类伟大感到欢欣鼓舞之时,部分目光敏锐的作家却深切感受到了科技对于田园理想的巨大威胁,“花园里的机器”逐渐走入梭罗、霍桑、麦尔维尔等伟大作家的视野,但此时对田园理想的探索并未形成规模。内战结束后,美国进入工业发展快车道,随着1862年宅地法的推行和1869年第一条横贯美洲大陆的铁路铺设完成,美
9、国土地扩张、资源掠夺的步伐加快,围绕土地扩张、农场买卖、城市与乡村、科技与花园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从而为乡村文学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出现了大量以农场、农村为题材的乡村小说,其中1891-1962的七十年间仅美国中西部地区就出现了至少140部以农场为题材的乡村小说。这些作品继承了杰弗逊悖论式世俗田园理想的伟大传统,又深深打上了时代烙印,表现出既向往田园传统又拥抱现代性的双重特征,成就了独具特色的美国乡村文学。美国乡村文学的田园传统主要通过直接书写浪漫田园和间接批判工业文明两种方式加以呈现。作为“上帝选民”,这批移民者来到“应许之地”,向往着建造一个独立于腐朽、没落的欧洲旧世界的“山巅之城”。然
10、而,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森林遭到砍伐,河流污染严重,铁路四通八达,工厂机器轰鸣,田园传统受到了工业文明的巨大威胁,“花园里的机器”正逐渐吞噬“富有美德”的人们的道德观念,挤压人们的田园生存空间,阿卡迪亚渐行渐远。深感工业化生产带来的严重弊端,具有怀旧情绪的传统作家将目光对准过去,他们以浪漫的笔触书写艰苦的农业劳动及枯燥的农民生活,以抒情的方式歌颂美丽的田园生活,用逃避的手段应对工业化弊端,试图从过往的田园传统中寻找救治现代性痼疾的良方。海伦亨特杰克逊在小说蕾蒙娜(1884)中成功刻画了一位小麦农场主的英雄形象。不过对艰苦的农场生活和农业劳动进行浪漫化处理最为成功的是薇拉凯瑟。作为詹姆斯的追
11、随者,凯瑟在创作上一直秉承以道德作为问题和关注的中心这一理念,在她的文学创作中,“道德与精神追求向物质主义挑战是永恒的主题。”面对工业文明的肆虐和物质主义的泛滥,凯瑟更加怀念杰弗逊时代的田园理想和淳朴的道德观念,在著名的草原三部曲中她以浪漫的笔触、优美的文字表现了内布拉斯加高原旺盛的生命力,展现了女主人公亚历山德拉面对困境依旧乐观向上的道德品质,颂扬了田园主人们的高尚情操和美好心灵。这三部小说都以凯瑟度过少年时代的内布拉斯加高原为背景,在她的笔下,破旧的房屋蕴藏着田园乐趣,贫瘠的土地流露出诗性之美,艰难的农场生活充满着温馨。她始终坚持美国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和田园传统,广袤无垠的边疆作为未受工业沾
12、染的田园承载着凯瑟对传统价值的向往与追求。如果说以凯瑟为代表的传统作家通过格调浪漫的怀旧小说直接表现对田园传统的缅怀,那么以加兰、诺里斯、斯坦贝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作家则以冷峻的眼光审视工业文明的弊端,以激进率真的方式表达对工业文明的不满,间接表达对田园传统的怀念。哈姆林加兰作为真正书写美国农场生活第一位有影响力的作家,主要采取写真主义的手法表现中西部农村的现实生产生活,大胆揭露工业发展对经济、政治、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其代表作大路采取写实主义手法以家乡为背景展示了世纪之交社会、经济力量对中西部家庭农场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农业文化在向工业文化转型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在小说中,拓荒者们
13、忍受着田园牧歌景色和农业资本压榨鲜明对比的煎熬,阳光下的田园乐趣与农场经济的压抑感交织在一起,对他们心理的折磨不言而喻。弗兰克诺里斯基于真实事件创作的小说章鱼通过描写铁路公司与农场主之间的冲突控诉了工业化社会中土地投机商、大垄断资本对农民的剥削与压迫,折射出铁路托拉斯的残酷无情与农场主们的悲惨命运,极富意蕴的标题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像章鱼一样无所不入的铁路对农场以及农民的渗透、控制与压迫。垄断资本在西进运动中逐渐形成,作为记者的诺里斯敏锐地察觉到垄断资本对田园经济的破坏与打击,但又无奈地表示,这个巨大的“铁章鱼”有其自身存在的巨大价值,它把农场生产的小麦高效而便捷地输送到城市,带动了农场经济的现代
14、化。诺里斯对待垄断资本的矛盾心理正是田园传统与现代工业的激烈交锋在文学作品中具体而生动的体现。斯坦贝克的小说愤怒的葡萄作为美国左翼文学的杰出代表成为所有批判性乡村文学中的扛鼎之作,它描写了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恐慌期间大批失去土地的流民被迫从中部地区移民到加利福尼亚寻找出路的艰难逃生历程,反映了惊心动魄的社会斗争图景,因此被冠以“愤怒作家”的称号。事实上这个称号恰恰反映出斯坦贝克根深蒂固的田园情结和对美国田园传统的缅怀,作品中的母亲形象与大地的关联以及女性作为治愈现代性痼疾的良方显露出斯坦贝克对早期质朴生活的向往。不同的美国乡村文学作家基于不同的生活经历、个性特征、意识形态就工业化对美国田园
15、理想的冲击进行了多元化表达。面对工业文明的强势进攻,新大陆上的伊甸园渐行渐远,工业文明导致人的异化,传统价值错位,生态遭到破坏,传统浪漫主义作家选择退守到理想国以浪漫的笔触书写田园生活,而激进的现实主义作家则以冷峻的姿态对铁路、机器象征的现代文明进行了强烈批判。然而不管选择何种应对方式,镌刻于美国文化范畴中对田园传统的向往和留恋这条主线却贯穿始终。这些乡村文学作品既是对美国田园传统的继承,反过来又加强了美国乡村文学的田园传统。三、美国乡村文学中的现代性现代性(modernity)一词最早可追溯至中世纪的经院神学,其拉丁词形式是“modernus”。德国当代哲学家哈贝马斯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梳理
16、了“现代性”的概念史,认为“现代性”一方面带有“历史痕迹”,是古往今来变化的结果;另一方面,“现代性”用于标识新旧世界不同的概念,体现出新世界的开放性特征。“现代性概念涉及到一系列的过程:资本的积累和资源利用;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政治权利的集中和民族认同的塑造;政治参与权、城市生活方式、正规学校的普及;价值规范的世俗化等。所有这些过程既相互累积,又相互转化。”早期美国乡村文学往往围绕自然、农村、农场、农民等主题进行描写,因主题陈旧、形式老套被贴上了落后的标签,在都市文学大行其道的当下黯然失色,日益边缘化,甚至遭到美国文学史的无情忽略。事实上,美国乡村文学在内战后到二战前特别是农业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田园 理想 美国 乡村 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111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