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统管解决方案【193页】.docx
《一网统管解决方案【19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网统管解决方案【193页】.docx(18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网统管解决方案建设背景5建设目标6建设必要性6四、存在问题7,总体架构8六、总体建设方案86.1.监测预警平台8fi.1,1日常监督管理8fi12信息采集管理9fi11监测预警管理106.2.城市指挥调度平台14fi.2.1可视化指挥调度平台14S22协同工作子系统35A2综合评价子系统386.2.4督查监管子系统416.2.5.考勤管理子系统43A:1综治专题446.1I.GIS全景分析44fi.3.2.大数据分析466.工工网格化治理476a4综治管理52fi1S事件管理556.1fi工作管理566.3.7.政务管理596.4.市场监管专题61fi4I企业信用监管61fi.4.2.市场监
2、管投诉举报中心616.4.3.明厨亮灶监管65fi.4.4,智慧农贸市场监管69fi.4.5智慧药品监管786.4.6.智慧电梯安全监管86fi.4.7智慧叉车监管925. 4R智慧压力管道监管95工城管专题1026. 5.1.城市服务与管理综合指挥103fi.n.2.城市建设与管理业务信息103R市政园林管理103fin4智慧城市综合执法信息104fi.5.5公共安全事件应用处置信息1046.5.6.智慧城管大数据分析决策系统105fi.n7智慧城管应急指挥1056.6.城市大脑106fi.6I可视化展示平台1066.6.2.大数据分析平台116A7大数据中心平台119fi7I应用系统121
3、fi.7.2.数据流程1296.7.3.数据库系统183k.实施培训方案18571项目实施方案185711.项目实施的方式和策略185712项目实施的内容和阶段划分18671X技术文档提交18675项目培训方案1877.2.I培训目的1877.22.培训原则1877.2.工培训对象1887.2.4培训计划及方式188八、风险与风险管理190RI风险识别和分析190R1I技术风险190R12.管理风险190R.1.l组织风险191R.2.风险对策和管理191R2.I技术风险对策191R99管理风险对策192R.2.1组织风险对策192二建设背景2020-2021年间各地方政府也在密集出台相关文件
4、推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上海市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广东省数字政府省域治理“一网统管”三年行动计划等地方政府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一网统管”建设。国家主要领导2018年11月考察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指出: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2019年10月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指示: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50年全面实现国家会理体系和
5、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政法委2020年3月下发了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指引文件,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以3年为一期,2020至2022为第一期、2023至2025年为第二期。2020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和联网工作的通知2020年8月住建部等7部委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建设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推行城市楼宇、公共空间、地下管网等“一张图数
6、字化管理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国家发改委2021年4月发布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要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城市数据大脑”等数字化智慧化管理平台,推动数据整合共享,提升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推行城市运行“一网通管,拓展丰富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建设目标一网统管是通过流程变革、技术支撑、线上线下协同,提升城市的智治力”,不断发现客户关键问题,并对准这些问题,横向整合各委办局、纵向拉通区、街镇,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进行高位管理、协调、拉通的治理体系。以信息汇集、运行监控、监管指挥、协同联动为基本功能,通过共享、整合、优化、拓展、提升等手段,打造集常态运行与应急管理于
7、一体的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综合平台建立问题及时发现一自动流转一高效处置闭环机制,实现城市运行治理全区域覆盖、全天候运行和全过程闭环,提高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从多条线的以管理为中心向以用户、对象为中心的集成作战模式转变组织架构从分散到整体,组织职责从管理到服务,打造服务型政府将一体化、智能协同的理念贯穿到城市管理的全过程,促进政府运行机制的模式再造与机制革新,改进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实现管理能力的提升以5G、Ak大数据等技术全面赋能各项应用,形成科技驱动、可自进化的新型生产力,提升治理能力通过部门一体化协作,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综合效能,形成面向未来的新型生产关系。二、建
8、设必要性整合基层网格管理和指挥平台将上级部门在基层设置的多个网格整合为一个综合网格,依托村(社区)合理划分基本网格单元,统筹网格内党的建设、社会保障、综合治理、应急管理、社会救助等工作,实现“多网合一”。强化党建引领,将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网格上,选优配强支部党小组组长。合理确定网格监管任务和事项,科学配置网格员力量,实行定人、定岗、定责。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标准化建设,提高网格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整合现有设在乡镇和街道的党的建设、综合治理、社区治理、数字城管等各系统指挥信息资源,建立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和综合指挥平台。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
9、、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穷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边疆治理,推进兴边富民。川、存在问题一是信息化与城市规划结合得不够紧密。当前,城市分工越来越细,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城市运作的内容越来越多,特别需要有一个系统、科学、权威的城市建设与信息化互融的规划。没有统一的信息化领导组织和支撑平台,
10、缺乏统一的领导和协调组织,很难形成统一的网络平台、应用系统平台和技术标准,为以后的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带来很大难度。二是各类信息整合共享困难。在统一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工作实际的需要城市建设和相关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存在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信息不共享、数据不共用等问题,相当多的信息资源存在单调、重复、陈旧现象,直接影响应用系统的持续应用和持续发展。要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必将打破原有的信息利益格局。这需要各个部门以大局为重,打破部门利益的局限。三是信息化基础条件参差不齐。各区县、各部门的财政条件、技术条件和人员素质条件不一样,各自发展信息系统的力度和水平也不一样。信息应用限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人
11、才缺乏等因素处于偏低水平,跨部门应用很少。全民的信息化意识不强,存在条块分割、封闭经营现象,未能形成综合优势。四是基础设施统筹规划不够。网络基础设施、主机基础设施、数据资源目录标准、资源共享的法规、标准、协调机构等保障因素没有统筹,常常发生相互之间的脱节和制约,造成城市管理与服务效率急剧下降。五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由于经费不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跟不上智慧城市发展的要求,网络硬件资源利用率不高,应用项目的建设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及相关政策支持,信息化建设和应用难以有计划进行。方、总体架构用户政府企业群众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体系监测预警平台城市调度指挥平台城市专题管理平台城市大脑平台安全保障和运维保
12、障体系数据服务(DataAPI)数据目录数据汇鹏数据分析数据采集数据交换数据清洗质菖理数据分析数据采集一网通管整体架构图六、总体建设方案6. 1.监测预警平台A.11.日常监督管理日常监督子系统主要是对市场监管行业及重点企业和人员进行监督管理,有效监督检查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规程、标准的执行情况,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及时发现并消除各类事故隐患,建立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日常监督主要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督办、有整改、有奖惩、有总结的开展安全监督检查工作,落实重点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情况及安全生产情况并记录监督检查结果,有利于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安全隐患整改、应急
13、预案、有关法律法规及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实情况。fi.12.信息采集管理系统通过媒体和社会群众举报、网格巡查人员问题上报和多系统对接问题采集等多渠道实现向指挥中心报送城市部件和城市事件的相关信息。为调度人员对现场信息进行快速采集与传送提供支撑。其中现场工作人员的案件采集终端应用系统提供表单填写、现场拍照、录音和地理信息快速定位等多种采集手段,通过无线网络将所采集到的对城市部件、事件所发生问题的各种现场多媒体信息实时传送到指挥中心受理平台。6. 1.2.1.政府热线社会群众通过拨打政府便民热线电话等多渠道进行问题的举报。7. 12.2媒体和社会群众媒体和社会群众通过市民呼叫系统、一网通管网站和微
14、信公众号等多渠道进行问题的举报。8. 12.4网格巡查人员巡检人员、网格人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将现场音视信号从现场传到可视化指挥中心,也可在视频监控发现突发事件后第一时间指挥调度就近人员支援。12.I多平台对接1 .与“天网工程”对接将“天网工程”的实时监控数据和信息记录与本平台进行数据共享。对于视频中发现的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市政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第一时间传至本平台。2 .与“雪亮工程”对接将“雪亮工程”的监控信息资源和大数据与本平台进行数据共享。对于视频中发现的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市政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第一时间传至本平台。3 .其他平台对接除以上三个平台的对接,平台还可将市场监管、智慧城管、智慧
15、党建、综治平台,环保检测平台、智慧交通、,微信矩阵、气象监测平台等全部集中到本平台,形成覆盖全区域的信息数据集合中心。6.1.3.监测预警管理运用大数据思维,创新市场监管理念和手段,是市场监管在大数据时代的必然选择。形成数据整合、模型构建、风险研判、动态监测等全流程智慧监管,实现市场主体掌握更全面、风险认知更清晰、综合研判更精准、市场监管、党建、城管和综治更有效,不断提升日常工作的预见性、靶向性、时效性,及早发现防范化解苗头性和跨行业跨区域风险,让预警跑在风险前面,推动由粗放监测向精准监测转变、由传统监管向现代监管转变。针对网格化管理、信用监管、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相关业务条线,提供包括综合
16、查询、业务统计、决策支持、风险预警、综合分析、移动端APP等功能的数据分析。增加大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实现监管态势研判,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重点监管、信用监管和综合监管、协同监管、智慧监管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6.111.监测预警信息报送获取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对事件信息进行分级管理,调用有关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模型,进行模拟预测和综合研判,并将结果进行二、三维可视化;根据事件信息的模拟预测和综合研判结果,比对分级指标,确定事件目前预警级别,必要时可对分级进行调整;对预警分级指标(标准)进行管理维护。E.1.MI1.专业预警信息系统获取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种历史数据、各
17、类统计数据、各相关部门预测分析结果数据以及各种监测监控数据。其中历史数据、统计数据、预测分析结果数据主要通过各业务系统获取,监测监控数据主要通过监测监控系统获取。预测预警系统也提供信息的手工录入功能。信息获取的渠道基本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来源于突发公共事件报告(电话、传真、图片/像、文字等);二是来源于下级预警平台(专项指挥部或部门应急平台)报送的预警信息;三是来源于国家体系中其他预警平台和相关部委办局的各种预警信息。系统通过接口方式接入预警信息,并分类以列表形式进行显示和查阅。预警信息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可能波及范围、提醒事宜和应采取的措施等内容。&1.工1.2.综合预测分析依据突发事件
18、发展的规律,结合突发事件现场、周边环境及气候条件等信息采用各种事故发展与影响后果模型、人群疏散模型、危险性分析与安全评估模型、预警分级模型等各种预测模型,模拟预测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发展趋势、规模、影响范围、危险程度等。对事件后果以及次生、衍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等进行综合研判,为预警发布、决策指挥等提供基础。在分析识别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伤亡人数、发展速度和发展趋势预测以及可用的救援力量、应急资源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由系统自动给出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级别建议。根据可能发生的次生、衍生灾害,对事件涉及到的危害性、承载体受损情况
19、、人员伤亡情况、救援资源和能力相关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和展示。1.R.1工预警信息发布根据综合预测分析结果,和相关预案对于预警等级的指标规定进行对比,给出事件的预警级别建议。按照相关预案规定,形成预警发布信息,进入预警发布流程。对预警信息进行维护。根据预警级别,可将预警信息发布到相应的应急指挥部门,以及通过网络、短信、传真方式直接发送到成员单位。 门户网站:将通过审批的事件信息和进展信息发布到互联网上,准确、及时发布事件预警信息。 短信发布:通过本模块接口,可获取需要发送短信的内容和需要发送的人员接收的人员如果没有对应手机号码,需要在通讯录中匹配好手机号码。 传真:通过多路传真系统,发布预警相关信
20、息。&1.工1.1.预警分级指标管理对预警分级指标的具体内容及其事件类型关联关系进行维护管理。在预警管理时,可以根据具体事件类型查找到相关指标信息,提供定级参考。突发事件按其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等因素,预警级别划分为一般(IV级)、较重(In级)、严重(II级)、特别严重(I级)四个预警级别,并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来加以表示。6.1.3.1.5.模型管理对模型信息进行维护。实现预警预测模型的建立、修改、删除、查询等。包括模型名称、模型分类、模型生成日期、模型版本、模型的使用范围、限制条件和使用说明、部署方式、模型输入输出参数及推演过程。需分类建设各类模型库结构、存储格式,包括模
21、型实体和模型目录、模型元数据以及模型参数等。实体须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进行开发,可以独立运行或以Webservice接口封装,独立运行的模型应具有标准的输入输出数据格式定义。专业模型主要分为。142风险预警风险预警系统是通过对各类监管信息的大数据分析比对、关联计算、机器学习等多种技术手段,加强风险研判和预警预测,及早发现防范本地区苗头性风险,为辅助地方领导决策及开展重点监管、联合监管提供支持。一网通管系统风险预警系统是根据所监测对象的特点,通过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监测风险因素的变动趋势,并评价各种风险状态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向预警相关处置机构发出预警信号并提前采取预控对策的系统。因此,要构建预
22、警系统必须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类别加以分析处理;其次,依据预警模型,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判;同时,结合风险线索,关联生成风险预警;最后,依据评判结果设置预警区间,核查预警后,并采取相应对策。6.1.3.2.1.风险预警系统设计风险预警管理平台技术要求高,其整体技术架构需包括以数据管理、算法流程可视化编辑、模型管理、算法管理、任务管理、监控管理、系统管理等部分组成。6.1.3.2.2.风险模型管理风险预警模型主要包括模型名称、数据需求、分析算法、研判标准、输出结果等内容。建立风险预警模型验证、修正机制,通过实际应用不断迭代优化风险预警模型,提高模型准确性,不断拓展模型应用范围。61R
23、2R风险线索管理风险线索管理是通过对投诉举报信息、失信信息、日常监管信息等数据进行关联、分类、聚类等分析,发现投诉举报高频事件、舆情热点事件、检查异常集中爆发事件等本地区重要的风险问题线索。在此基础上,按照监管对象、监管行为、监管行业、监管区域等多个维度,定位问题线索涉及的各方面要素,为开展风险分析研判提供依据。6.1.3.2.4.风险分析研判风险分析研判是根据高风险对象的特点及相关联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利用风险分析模型,按照舆情指标、监管指标、违法指标、失信指标、生产经营指标以及行业特征指标等指标体系,对各类数据资源进行详细分析比对,研判出风险等级,后将研判结果输出到风险处置反馈子系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93页 一网 统管 解决方案 193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106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