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注册测绘师大地测量讲稿.docx
《2024注册测绘师大地测量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注册测绘师大地测量讲稿.docx(1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a2024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大纲”(其次科目测绘综合实力第一篇大地测量)注册测绘师资格考前培训辅导(讲稿)【考试目的】考察测绘专业技术人员运用测绘专业技术理论,分析、推断和解决测绘项目实施过程中专业技术问题的实力,以及处理测绘专业之间综合性问题的实力。【考试内容】(一)、大地测量考试基本要求1.依据国家、区域和工程测量的不同需求,优化设计满足要求的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参考站网、卫星定位限制网、边角限制网、高程限制网和重力限制网等空间框架基准,并应充分考虑到对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工作的要求。2 .依据不同作业区域的地质、环境、地物以及气象等状况,选择满足设计要求的点(站)址,并建立适合该区域的测量标记。
2、3依据限制网的布设状况,编写实施方案,选择满足设计要求的仪器设备,进行相应的仪器设备检验,并依据设计的作业方法进行外业观测。对外业观测数据进行检核,获得合格的观测成果。4 .依据观测方法和工程项目的要求,选择经过验证、牢靠的数据处理软件对外业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处理结果应符合设计的要求。5 .依据卫星定位限制网的特点,依据工程须要进行似大地水准面(或高程异样模型)的精化工作,完成卫星定位三维限制网的建设。6依据作业区域的坐标系统状况,进行坐标系之间的分析,确定不同等级、不同年头限制网间的相互关系。第1章大地测量概论1.1O1大地测量的任务和作用大地测量是为探讨地球的形态及表面特性进行的实际测量工
3、作。其主要任务是建立国家或大范围的精密限制测量网,内容有三角测量、导线测量、水准测量、天文测量、重力测量、惯性测量、卫星大地测量以及各种大地测量数据处理等。它为大规模地形图测制及各种工程测量供应高精度的平面限制和高程限制;为空间科学技术和军事用途等供应精确的点位坐标、距离、方位及地球重力场资料;为探讨地球形态和大小、地壳形变及地震预报等科学问题供应资料。1 .1o2现代大地测量的特点20世纪80年头以来,由于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以电磁波测距、卫星测量、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等代表的新的大地测量技术出现,给传统大地测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形成了现代大地测量。现代大地测量具有以下特
4、点:(1)长距离、大范围。量测的篦围和间距,不再受天气及“视线”长度的制约,能供应协调一样的全球性大地测量数据。(2)高精度。量测精度相对于传统大地测量而言,已提高了1-2个数量级。(3)实时、快速。外业观测和内业数据处理几乎可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即实时或准实时地完成。(4)“四维”。能供应在合理复测周期内有时间序列的(时间或历元)、高于10-7相对精度的大地测量数据。(5)地心。测得的位置、高程、影像等成果,是以维系卫星运动的地球质心为坐标原点的三维测量数据。(6)学科融合。现代大地测量除对大气科学贡献外,由于它能获得精确、大量、在空间和时间方面有很高辨别率的对地观测数据,因此对地球科学、
5、海洋学、地质学、地震学等地球科学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它与地球科学多个分支相互交叉,已成为推动地球科学的前沿科学之一。1.1. 3大地测量的作用大地测量是组织、管理、融合和分析地球海量时空信息的一个数理基础,也是描述、构建和认知地球,进而解决地球科学问题的一个时空平台。任何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测绘都必需以法定的或协议的大地测量基准为基础。各种测绘只有在大地测量基准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统一、协调、法定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系统,才能获得正确的点位和海拔高以及点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尺度。在我国科学探讨、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国家权益维护、空间技术与航天工程、社会发展中均离不开大地测量技术供应的服务。1 .2大地测量
6、系统与参考框架大地测量系统规定了大地测量的起算基准、尺度标准及其实现方式(包括理论、模型和方法)。大地测量参考框架是通过大地测量手段,由固定在地面上的点所构成的大地网(点)或其他实体(静止或运动的物体)按相应于大地测量系统的规定模式构建的,是对大地测量系统的具体实现。大地测量系统是总体概念,大地测量参考框架是大地测量系统的具体应用形式。大地测量系虢包括坐标系统、高程系统、深度基准和重力参考系统。与大地测量系统相对应,大地参考框架有坐标(参考)框架、高程(参考)框架和重力测量(参考)框架三种。1. 2.1大地测量坐标系统和大地侧量常数大地测量坐标系统是一种固定在地球上,随地球一起转动的非惯性坐标
7、系统。依据其原点位置不同,分为地心坐标系统和参心坐标系统。从表现形式上分,大地测量坐标系统又分为空间直角坐标系统、大地坐标系统两种形式。空间直角坐标一般用(X,y,Z)表示;大地坐标用(经度、,纬度,大地高H)表示,其中大地高H是指空间点沿椭球面法线方向至椭球面的距离。大地测量常数是指与地球一起旋转且和地球表面最佳吻合的旋转椭球(即地球椭球)几何参数和物理参数。它分为基本常数和导出常数。基本常数唯肯定义了大地测量系统。导出常数由基本常数导出,便于大地测量应用。大地测量常数按属性分为几何常数和物理常数。2. 2.2大地测量坐标框架1.参心坐标框架传统的大地测量坐标框架是由天文大地网实现和维持的,
8、一般定义在参心坐标系统中,是一种区域性、二维静态的地球坐标框架。20世纪,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或地区都采纳天文大地网来实现和维持各自的参心坐标框架。我国在20世纪5080年头完成的全国天文大地网,分别定义在1954北京坐标系统和1980西安坐标系中。我国天文大地限制点(大地点)覆盖我国大陆和海南岛,采纳整体平差方法构建了我国参心坐标框架。2,地心坐标框架国际地面参考框架(ITRF)是国际地面参考系统(ITRS)的具体实现。它以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1.Bl)、卫星激光测距(S1.R)、激光测月(1.1.R)、GPS和卫星多普勒定轨定位(DORIS)等空间大地测量技术构成全球观测网点,经数据处理,得
9、到ITRF点(地面观测点)站坐标和速度场等。目前,ITRF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应用最广泛、精度最高的地心坐标框架。2000国家大地限制网是定义在ITRS2000地心坐标系统中的区域性地心坐标框架。区域性地心坐标框架一般由三级构成。第一级为连续运行站构成的动态地心坐标框架,它是区域性地心坐标框架的主限制;其次级是与连续运行站定期联测的大地限制点构成的准动态地心坐标框架;第三级是加密大地限制点。1.2,3高程系统和高程框架1 .高程基准高程基准定义了陆地上高程测量的起算点,区域性高程基准可以用验潮站的长期平均海面来确定,通常定义该平均海面的高程为零。在地面预先设置好一固定点(组),联测其至平均海水面的
10、海拔高程。这个固定点就称为水准原点,其高程就是区域性水准测量起算高程。1954年,我国确定用青岛验潮站验潮计算的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高程基准面,并在青岛市观象山修建了国家水准原点。1956年,通过对青岛验潮站7年的验潮资料的计算,求出我国青岛水准原点高程为72289m。1976年,我国进行了国家二期一等水准网布测工作。同时建立了1985国家高程基准。1985国家高程基准是我国现采纳的高程基准,青岛水准原点高程为722604mo2 .高程系统我国高程系统采纳正常高系统,正常高的起算面是似大地水准面。由地面点沿垂线向下至似大地水准面之间的距离,就是该点的正常高,即该点的高程,3 .高程框架高程框架是
11、高程系统的实现。我国水准高程框架由国家二期一等水准网,以及国家二期一等水准复测的高精度水准限制网实现,以青岛水准原点为起算基准,以正常高系统为水准高差传递方式。高程框架分为四个等级,分别称为国家一、二、三、四等水准限制网。框架点的正常高采纳逐级限制,其现势性通过一、二等水准限制网的定期复测来维持。高程框架的另一种形式是通过(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来实现的。1.2.4 重力系统和重力测量框架重力是重力加速度的简称。重力测量就是测定空间一点的重力加速度。重力基准就是标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肯定重力值的标准。重力参考系统则是指采纳的椭球常数及其相应的正常重力场。重力测量框架则是由分布在各地的若干肯定重力点和
12、相对重力点构成的重力限制网,以及用作相对重力尺度标准的若千条长短基线。在20世纪5070年头,我国采纳波茨坦重力基准,重力参考系统采纳克拉索夫斯基椭球常数。80年头初,我国建立了“国家1985重力基本网”,简称为“85网”。它由6个基准点、46个基本点和5个基本点引点组成。重力参考系统则采纳IAG75椭球常数及其相应正常重力场。1999年至2024年,我国完成了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建设,简称“2000网”。它由259个点组成,其中基准点21个、基本点126个和基本点引点112个;长基线网1个,重力仪格值标定场8处,联测了1985国家重力基本网及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重力网点66个。该网运用了F
13、GS肯定重力仪施测,并增加了肯定重力点的数量,覆盖面大,是我国新的重力测量基准。重力系统采纳GRS80椭球常数及其相应正常重力场。1.2.5 深度基准深度基准面的选择与海区潮汐状况有关,常采纳当地的潮汐调和常数来计算,由于各地潮汐性质不同,计算方法不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深度基准面也不相同。有的采纳理论深度基准面,有的采纳平均低潮面、最低低潮面、大潮平均低潮面等。我国1956年以前主要采纳了最低低潮面、大潮平均低潮面和实测最低潮面等为深度基准。从1957年起采纳理论深度基准面为深度基准。该面是按苏联弗拉基米尔计算的当地理论最低低潮面。1.1.1 .3时间系统与时间系统框架在现代大地测量中,为了探
14、讨诸如地壳升降和地球板块运动等地球动力学现象,时间也和描述观测点的空间坐标一样,成为探讨点位运动过程和规律的一个重要重量,从而形成空间与时间参考系中的四维大地测量。时间系统规定了时间测量的参考标准,包括时刻的参考标准和时间间隔的尺度标准。时间系统也称为时间基准或时间标准。频率基准规定了“秒长”的尺度,任何一种时间基准都必需建立在某个频率基准的基础上。因此,时间基准也称为时间频率基淮。时间系统框架是在某一区域或全球范围内,通过守时、授时和时间频率测量技术,实现和维持统一的时间系统。1.1.2 常用的时间系统大地测量中常用的时间系统有:(1)世界时(UniversalTime,UT):以地球自转周
15、期为基准,在1960年以前始终作为国际时间基准。(2)原子时(AtomioTim。,AT):以位于海平面(大地水准面,等位面)的铠(133Cs)原子内部两个超精细结构能级跃迁辐射的电磁波周期为基准,从1958年1月1日世界的零时起先启用。(3)力学时(DynamicTime,DT):在天文学中,天体的星历是依据天体动力学理论的运动方程而编算的,其中所采纳的独立变量是时间参数T,这个数学变量T,便被定义为力学时。(4)协调时(UniversalTimeCoordinated,UTC):它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时间,而是时间服务工作钟把原子时的秒长和世界时的时刻结合起来的一种时间。(5)GPS时(GPS
16、Time,GPST):由GPS星载原子钟和地面监控站原子钟组成的一种原子时基准,与国际原子时保持有19S的常数差,并在GPS标准历元1980年1月6日零时与UTC保持一样。1.1.3 时间系统框架时间系统框架是对时间系统的实现。描述一个时间系统框架通常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采纳的时间须率基准。时间系统确定了时间系统框架采纳的时间频率基准。不同的时间频率基准,其建立和维护方法不同。历书时是通过观测月球来维护;力学时是通过观测行星来维护;原子时是由分布不同地点的一组原子须标来建立,通过时间频率测量和比对的方法来维护。(2)守时系统。守时系统用于建立和维持时间频率基准,确定时刻。为保证守
17、时的连续性,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时间系统,都须要稳定的须标。(3)授时系统。授时系统主要是向用户授时和时间服务。授时和时间服务可通过电话、网络、无线电、电视、专用(长波和短波)电台、卫星等设施和系统进行,它们具有不同的传递精度,可满足不同用户的须要。(4)覆盖范围。覆盖范围是指区域或是全球。20世纪90年头自美国GPS广泛运用以来,通过与GPS信号的比对来校验本地时间频率标准或测量仪器的状况越来越普遍,原有的计量传递系统的作用相对削减。补充内容1.11. 1大地测量学的定义大地测量学是指在肯定的时间与空间参考系中,测量和描绘地球形态及其重力场并监测其变更,为人类活动供应关于地球的空间信息的一门学科
18、。经典大地测量:地球刚体不变、匀称旋转的球体或椭球体;范国小。现代大地测量:空间测绘技术(人造地球卫星、空间探测器),空间大地测量为特征,范围大。2大地测量学的基本体系应用大地测量、椭球大地测量、天文大地测量、大地重力测量、测量平差等;新分支:海样大地测量、行星大地测量、卫星大地测量、地球动力学、惯性大地测量。几何大地测量学(即天文大她测量学)基本任务:是确定地球的形态和大小及确定地面点的几何位置。主要内容:国家大地测量限制网(包括平面限制网和高程限制网)建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精密角度测量,距离测量,水准测量;地球椭球数学性质,椭球面上测量计算,椭球数学投影变换以及地球椭球几何参数的数学模型。
19、物理大地测量学:即理论大地测量学基本任务:是用物理方法(重力测量)确定地球形态及其外部重力场。主要内容:包括位理论,地球重力场,重力测量及其归算,推求地球形态及外部重力场的理论与方法。空间大地测量学:主要探讨以人造地球卫星及其他空间探测器为代表的空间大地测量的理论、技术与方法。1.3 大地测量学的基本内容K建立和维持国家和全球的测绘基准、坐标系统(天文大地水平限制网、工程限制网和精密水准网以及海洋大地限制网),以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须要。区探讨为获得高精度测量成果的仪器和技术方法。探讨地球表面对椭球面或平面的投影数学变换及有关大地测量计算。3,探讨大规模、高精度和多类别的地面网、空间网的数
20、据处理的理论和方法,测量数据库建立及应用等。1.5 大地测量学发展简史及展望1大地测量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阶段:地球圆球阶段从远古至17世纪,人们用天文方法得到地面上同一子午线上两点的纬度差,用大地法得到对应的子午圈弧长,从而推得地球半径(弧度测量)其次阶段:地球椭球阶段从17世纪至19世纪下半叶,在这将近200年期间,人们把地球作为圆球的相识推动到向两极略扁的椭球。第三阶段:大地水准面阶段第四阶段:现代大地测量新时期(数字地球时期)220世纪下半叶,以电磁波测距、人造地球卫星定位系统及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等为代表的新的测量技术的出现,给传统的大地测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大地测量学进入了以空间测量技术
21、为代表的现代大地测量发展的新时期。补充内容1.2时间的描述对于时间的描述,可采纳一维的时间坐标轴,有时间原点、度量单位(尺度)时刻刚好间间隔等要素,原点可依据须要进行指定,度量单位采纳时刻和时间间隔两种形式。时刻是时间轴上的坐标点,是相对于时间轴的原点而言的,是指发生某一现象的瞬间;时间间隔是两个时刻点之间的差值,是指某一现象的持续时间的长短。任何一个周期运动,假如满足如下三项要求,就可以作为计量时间的方法。D运动是连续的;2)运动的周期具有足够的稳定性;3)运动是可观测的。在实际应用中,依据须要选取满足上述条件的周期运动,从而定义了多种时间系统。例如,以地球自转运动为基础,建立了恒星时(ST
22、)和世界时(UT);以地球公转运动为基础,建立了历书时(ET),并进一步发展为太阳系质心力学时(TDB)和地球质心力学时(TDT);以物质内部原子运动特征为基磔,建立了原子时(TAI)。1.2.1 恒星时(ST)以春分点作为基本参考点,由春分点周日视运动确定的时间,称为恒星时。春分点连续两次经过同一子午圈上中天的时间间隔为一恒星日,分为24个恒星时,某一地点的地方恒星时,在数值上等于春分点相对于这一地方子午网的时角。依据关于地球自转的描述,由于岁差和章动的影响,地球自转轴的指向在空间是变更的,从而导致春分点的位置发生变更,相应于某一时刻瞬时极的春分点称为其春分点,相应于平极的春分点称为平春分点
23、,据此把恒星时分为真恒星时和平恒星时。真恒星时等于真春分点的地方时角(1.AST),平恒星时等于平春分点的地方时角(1.MST),真春分点的格林尼治时角(GAST).平春分点的格林尼治时角(GMST)与1.AST、1.MST的关系为:1.AST-1.MST=GASt-GMST=cos(2-1)G5T=1.0027379093v(7T1+24110.5484F+8640184.812866T八(2-2)+0.093104vT2-6.2IO-6T3GMST-1.MST=GAST-1.AST=A(2-3)其中,材为黄经章动,为黄赤交角,T为J2000.0至计笄历元之间的儒略世纪数。赤道图2-5恒星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注册 测绘 师大 测量 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100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