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打击乐伴奏的艺术魅力——以扬琴独奏曲《林冲夜奔》为例.docx
《浅谈打击乐伴奏的艺术魅力——以扬琴独奏曲《林冲夜奔》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打击乐伴奏的艺术魅力——以扬琴独奏曲《林冲夜奔》为例.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阴:陆乐腭的艺术魅力一u三琴独奏曲林冲降为例林冲夜奔是由我国著名扬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项祖华先生于1984年创作的一首大型扬琴独奏曲。该作品取材于我国古代名著水浒传中林冲风雪夜奔上梁山的故事,以新水令雁儿落等昆曲曲牌的音乐元素为基调,融合了中国传统民族器乐多段体结构和西方古典作曲手法,同时还突破性地使用了大量的传统民族打击乐作为伴奏,增强了音乐氛围的渲染和情感的表达,鲜明地刻画出了英雄林冲含冤落难、悲愤苦闷的人物形象。林冲夜奔这首作品由项祖华先生的学生,现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李玲玲女士进行了首演,并在1989年获得文化部文艺作品大奖。作品一经面世便受到一致好评,不仅被业内的专家学者广泛研究和
2、探讨,还常常在各大重要比赛中被选为规定曲目,是一首经久不衰的大型扬琴独奏曲。笔者有幸参加了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的“中国民族打击乐青年教师人才培养”项目。项目邀请了多位业内知名专家教授,从演奏、作曲、音乐理论、指挥等不同方面对打击乐这门学科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讲解。笔者在此次培训学习中深受启发,受益良多,在此以经典扬琴独奏曲林冲夜奔为例,结合自身所学,浅谈打击乐在这首作品中的运用和作用。一、塑造形象,增强戏剧效果林冲夜奔这首作品是以水浒传中故事情节为背景的叙事性音乐,主要讲述了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因得罪权贵而遭到陷害,被几次三番设计差点被谋害致死,最后报仇雪恨,于风雪中夜上梁山的故
3、事。作曲家吸收了昆曲和京剧的戏曲元素,采用了带标题的中国民族器乐多段体,按照“起、承、转、合”的结构进行创作,将此曲共分为引子一愤慨一夜奔一风雪一上山”这几个部分。俗话说“一台锣鼓半台戏”,由此可以看出打击乐在中国传统戏曲里不可或缺的地位。作曲家项祖华老师在为林冲夜奔这首曲目编配打击乐声部的过程中,并没有生搬硬套戏曲打击乐的板式,而是根据音乐形象的需要,结合戏曲锣鼓的特点加以衬托,突出了音乐的戏剧性,丰富了听众的想象力。笔者就林冲夜奔的创作过程对中国音乐学院打击乐教授王以东老师进行了采访,他对项祖华老师创作林冲夜奔打击乐声部的过程进行了回忆。在创作这首作品时项老师希望为作品添加戏曲风格的元素,
4、提出以传统民族打击乐作为伴奏乐器,经过不断地尝试,并综合考虑了音响效果、演奏形式以及乐器携带等各方面因素后,最终形成了现在的版本。【引子】段中作曲家为突显人物形象的厚重感,使用了双音琴竹和创新技法双手敲击四部和声,为这首作品添加了新意。强而有力的齐竹和大鼓相呼应,通过强烈的力度变化和节奏变化表达了人物的内在情绪,展现出英雄人物林冲落难的形象。随着情绪的变化和音乐的需要,旋律音不断增多,给听众们赋予了更多想象的空间。同时还加以吊钺和大锣进行装饰,在音色上做出了对比,使音乐更加戏剧化。【上山】段中同样使用了双音琴竹来演奏八度齐竹和轮音的演奏技法,音乐形象鲜明而富有感染力。其音乐同时配合各种戏曲打击
5、乐伴奏如大鼓、小锣等所营造的氛围,使音乐展现出了一种云开雾散、豁然开朗的意境,不仅将作品的情绪推向了高潮,还成功塑造出林冲奔上梁山的英雄形象。二、表达情感,刻画人物内心情感是人们对于外在事物的一种特殊反馈形式,是对某种精神体验或自身发泄需要的一种动态反应。情感的表达方式从古至今种类繁多,有诗词、美术、音乐、舞蹈等。其中音乐虽不像诗词可以用文字和语言直观地表达心中情感,也不像舞蹈可以用动作和场景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但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产物,其无形性、不明确性、时间性等特质与同样无形无质的情感最为相似,这使得音乐在传达内心情感的过程中,可以给予听众更多的理解与想象,也更容易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林冲夜奔 浅谈 打击乐 伴奏 艺术 魅力 扬琴 独奏曲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100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