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第四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docx
《04第四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第四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第一节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概述一、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概念与特点(一)基本权利的概念与特点所谓权利是指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从事某种行为的可能性;义务则是指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从事某种行为的必要性。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主要的、必不行少的权利。众所周知,公民的法律权利名目繁多、范围广泛,既包括基本权利,也包括一般权利。但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既不行能,也无必要对公民的各种权利进行规定,因此,宪法规定的只能是一些基本权利。尽管基本权利和一般权利在本质上相一样,但基本权利具有其自身的法律特性:第一,基本权利确定着公民在国家中的法律地位;其次,
2、基本权利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最主要、最基本而又不行缺少的权利;第三,基本权利具有母体性,它能派生出公民的法律权利;第四,基本权利具有稳定性和排他性,它与人的公民资格不行分,与人的法律同等地位不行分。(二)基本义务的概念公民的基本义务也称宪法义务,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需遵守和应尽的根本责任。公民的基本义务是公民对国家具有首要意义的义务,它构成一般法律所规定的义务的基础。公民的基本义务与基本权利一起共同反映并确定着公民在国家中的政治与法律地位,构成一般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义务的基础和原则。(三)基本权利主体基本权利的主体主要是公民。有些国家的宪法规定,法人和外国人也可以成为基本权利的主体。公民是指具
3、有一国国籍的自然人。我国现行宪法第33条第1款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这就表明,任何自然人要成为我国公民,除具有我国国籍外,并无其他资格要求。在我国宪法文本中同时出现公民和人民两个概念。一般说来,“公民”与“国民”的含义相同。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将“国民”作为“公民”的同义语运用过,从1953年选举法起先,才用“公民”取代了“国民”的称谓。但在我国,“公民”和“人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区分主要在于:第一,性质不同。公民是与外国人(包括无国籍人)相对应的法律概念,人民则是与敌人相对应的政治概念。其次,范围不同。公民的范围比人民的范围更加广泛,公民中除包
4、括人民外,还包括人民的敌人。第三,后果不同。公民中的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一切公民权利并履行全部义务;公民中的敌人,则不能享有全部公民权利,也不能履行公民的某些义务。此外,公民所表达的一般是个体概念,而人民所表达的往往是群体概念。二、基本权利效力(一)基本权利效力概念与特点所谓基本权利效力是基本权利对社会生活领域产生的拘束力,其目的在于保障宪法规定的人权价值的实现。基本权利效力源于宪法本身的效力,通过详细主体的权利活动体现基本权利的价值。在宪法实践中,基本权利效力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基本权利效力的广泛性,即基本权利拘束一切国家权力活动与社会生活领域。二是基本权利效力的详细性,即基本权利效力通
5、常在详细的事务中得到实现;特定主体在详细的活动中感受到权利的价值,并通过详细事务解决围绕效力而发生的宪法争议。三是基本权利效力的现实性。即基本权利对今后的立法活动供应法律基础;但本质上基本权利是调整现实社会中主体活动的详细权利形态,一旦规定在宪法上便具有干脆的规范效力。部门法对基本权利的详细化只是基本权利实现的一种形式,并不是唯一的形式。四是基本权利效力的可诉性,即在宪法实践中如发生基本权利效力的争议,应通过详细的诉讼或其他形式得到解决。基本权利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反映了基本权利的性质与详细的运作过程,有利于我们详细分析基本权利效力的形式。(二)基本权利效力的体现基本权利的效力干脆拘束国家权力活动
6、是现代各国宪法普遍确认的一项原则,同时也是宪法的基本功能之一。其实,基本权利产生与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动力源于限制国家权力的客观必要性。基本权利效力详细表现在:1、基本权利效力对立法权的制约。基本权利价值的实现是法治国家首要的任务,而立法是建立法治的基础。立法者通过肯定形式制定反映民意的法律,推动基本权利价值的详细化。能否制定良法对于法治价值的实现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保障立法过程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宪法规定了立法的基本目标与基本原则,对立法者的活动进行了必要的限制。维护与敬重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进行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基本权利的效力干脆约束立法者与立法过程,以防止立法者制定侵害人权的法律。立法者在立
7、法过程中应遵循过剩禁止原则和比例原则,限制其立法裁量权,保证立法的民主性。随着基本权利强化对立法权活动的限制,传统的宪法与法律关系的命题发生了相应的变更,法律本身被纳入到基本权利价值体系之中,成为实现基本权利的形式。过去那种法律存在于基本权利之外,基本权利的实现单纯依靠于法律并通过法律得到实现的思维方式起先发生变更,形成了基本权利与法律之间的合理关系。2、基本权利效力对行政权的制约。基本权利对行政权的活动产生干脆的约束力,有关行政的一切活动都要体现基本权利的价值,以保障行政权的合宪性。受到基本权利效力拘束的行政活动主要包括行政机关活动、公务员的活动、公法上的法人及其各种管理行为。当行政机关行使
8、自由裁量权时基本权利效力的拘束功能可能受到肯定的影响,尤其是详细发生基本权利受侵害的事务时难以把握推断标准与界限。在实践中行政权侵害基本权利的现象是大量存在的,须要进一步强化对行政权的限制,扩大基本权利在行政权活动领域中的效力,刚好解决基本权利与行政权之间出现的各种争议。3、基本权利效力对司法权的制约。基本权利干脆拘束一切司法权的活动。由于司法活动是保障人权的最终堡垒,人们自然对司法权的行使寄予期望,要求司法活动中体现基本权利的价值。不敬重基本权利价值的司法活动是缺乏正值基础的,不行能获得必要的社会基础。现代司法权运行的动身点与最终目标是实现宪法爱护的人权价值,使司法权具有深厚的人文基础。为了
9、实现基本权利效力,各国在宪法实践中不断摸索新的权利救济制度以防止因司法权滥用可能导致的侵权现象。宪法诉愿制度的建立是防止司法权滥用的有救机制,在宪政实践中已产生了主动的效果。尽管世界各国采纳的司法体制不尽相同,但司法的中立性与权威性有利于在司法领域中实现基本权利的价值。除司法体制本身对基本权利的救济供应有效的保障外,以司法程序解决基本权利争议的各种宪法保障制度已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宪法与司法的相互关系看,司法权运作的合宪性主要取决于实现基本权利价值的程度。三、基本权利限制界限(一)限制基本权利的概念与依据限制基本权利是指确定基本权利的范围,使之不得超过肯定的限度,超过限度则构成权利的滥
10、用。基本权利的受限制性详细表现为对基本权利主体和基本权利详细活动形式的限制。详细地说限制基本权利主要包括:1、剥夺一部分主体的基本权利。一般作为刑罚的附加刑采纳。如选举权是公民的政治权利之一,是进行政治活动的基础。我国刑法规定,对于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停止行使某种基本权利。出于某种缘由,对基本权利主体的活动加以短暂性的限制,等条件复原时再准予行使基本权利。3、出于社会公益,对基本权利特殊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如对公务员的政治活动、军人的政治权利进行限制等。(二)限制基本权利的目的由于各国宪法的性质不同,在限制基本权利的目的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从各国宪法的规
11、定看,限制基本权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目的,即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国家平安和维护公共利益。1、维护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是社会有序状态或动态平衡。正常的社会秩序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秩序包含着相应的社会关系内容和某些社会规范与原则。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要求是:合理地确定社会成员的权利与义务;明确社会主体的宪法地位;对侵扰基本权利的现象规定预防和解决的程序;爱护社会成员的主动性。宪法秩序是社会秩序的基础,稳定的社会秩序有赖于宪法关系中权利主体正确地行使权利,不得滥用权利。当权利被滥用的行为危及社会秩序的基础时。出于复原或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可对基本权利的某些内容进行必要的限制。2、保障国家平安。限
12、制基本权利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保障国家平安。在一个社会里,保障基本权利首先要保障国家平安和领土完整,即国家政权的稳定。当发生国际、国内危机时,正常的宪法秩序就要受到破坏。基本权利的保障也就失去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平安是基本权利保障的前提之一。我国国家平安法规定:国家平安机关在国家平安工作中依法行使侦查、拘留、预审和执行逮捕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职权;国家平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国家平安工作中,应当严格依法办事,不得超越职权、滥用职权,不得侵扰组织和个人的合法权益。这些限制性规定的目的是规范国家平安机关的活动程序,防止滥用职权与侵扰公民基本权利。3、维护公共利益。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各国宪法普遍规定
13、了对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加以限制的范围与详细形式。尽管各国宪法对公共利益内容的规定及表述有所不同,但都遵循一个总的原则,即行使权利和自由不得违反社会的公共利益。我国宪法第51条对基本权利的限制目的作了如下表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一条是对公民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总的限制性规定,同时也表明限制的基本目标。在我国,公民合法地行使基本权利的基本前提是不损害社会、国家与集体利益,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为了维护社会、国家与集体利益,在必要时可以对公民的基本权利进行限制,以取得权利主体之间利益的平衡。除宪法规定外,其他法律、
14、法规中也相应地规定了有关限制权利的目的、内容。宪法的总体限制目的一般通过一般法律得到详细表现。如有关民事权利限制方面。我国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敬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支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三)限制基本权利的基本形式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限制基本权利的形式主要有:1、基本权利内在的限制。基本权利内在限制主要指基本权利内部已确定限制的范围,不是执外部设定的条件。主要分为两种状况:一是基本权利本身的限制,即宪法中规定的基本权利概念本身对其范围与界限进行了必要的限定;二是通过详细附加的文句对其范围进行了限定。如行使集会游行示威时要求不得侵扰他人的权利与自由,规定
15、言论自由时要求遵循社会公德等。2、宪法和法律的限制。现代各国宪法一方面规定了保障基本权利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规定了限制基本权利的界限。这种界限也叫基本权利的宪法界限。宪法为基本权利运行确定了总的原则与程序,以此作为基本权利保障的内在条件。我国宪法第51条的规定是宪法对基本权利活动进行限制的总的原则与标准,确定了宪法内在界限。在宪法上保障与限制基本权利是有机的统一,通过宪法的任何限制应具有合理的界限,不应超过宪法原则与精神所要求的范围与限度。制宪者在宪法中明示限制基本权利的界限,其目的是约束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敬重基本权利价值,依法正确行使立法裁量权。在宪法原则的指导下,对基本权利的详细活动可通过法
16、律进行适当的限制,它是常常被运用的形式。通过法律限制基本权利具有两种功能,即作为限制基本权利的手段和不依法律不能限制基本权利的一种界限。合理的限制不仅能促进基本权利的制度化、法律化。而且可以消退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对立,协调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详细的限制方式有两种形式:(1)法律的一般保留,即法律规定的保留适用于全部基本权利,全部权利受法律限制。(2)法律的个别保留,即依据法律的详细条文而对基本权利进行限制。在详细限制基本权利时一般保留和个别保留有时会出现重复的现象,有些国家只规定个别保留,而没有一般保留,如韩国、日本等国。法律保留主要以行政权活动为对象;但在必要的状况下,也可约束立法权活动,以
17、保障基本权利不受立法权侵害。我国宪法实行了一般保留的形式,法律对基本权利的限制适用于全部领域;但这种限制是有界限的,是在宪法原则指导下的限制。(四)紧急状态下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所谓紧急状态。就是指在肯定范围和时间内由于突发重大事务而严峻威逼和破坏公共秩序、公共平安、公共卫生、国家统一等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须要紧急予以特地应对的社会生活状态。在紧急状态下,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社会公共利益、快速复原经济与社会的正常状态,有必要赐予国家机关肯定的紧急权力。如何既要保障基本权利价值,又要保证国家权力能够有效运作,如何在基本权利的保障与限制之间寻求合理平衡是现代宪法学须要探讨的重要课题。我国宪法修正
18、案第20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须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赐予补偿。”宪法修正案第22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须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赐予补偿。”这两条都规定了征收、征用的合目的性原则。宪法修正案第23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宪法第51条对基本权利限制作了详细的界限。这里对限制基本权利作出了总的要求,即只能基于维护公共利益和其他人的基本权利的目的而限制基本权利。四、基本权利与人权人权是基本权利的来源,基本权利是人权宪法化的详细表现。人权与基本权利的区分主要在于:人权是一种自然权,而基本权利是实定法上
19、的权利;人权具有道德和价值上的效力,而基本权利是法律和制度上保障的权利,其效力与领域受到限制;人权表现为价值体系,而基本权利具有详细权利性;人权源于自然法,而基本权利源于人权等。人权与基本权利的区分确定了宪法文本中的人权须要法定化,并转化为具有详细权利内容的基本权利形态。人权一旦转化为宪法文本中的基本权利后,公民与国家机关都应受基本权利的约束。自然法意义上的人权并不是或者不能成为推断宪法和法律的尺度。人权所体现的基本价值是宪法制定与修改过程中的最高目标,表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要求、理念与期盼。五、“国家敬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关于“国家敬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体现了社会主义制
20、度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宪政的重大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达到一个新水平的标记。第一,“敬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宪法原则,对我国的立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人权是在详细的法律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敬重和保障人权,意味着社会关系的调整要更加留意权力和权利的平衡、权力与责任的平衡、权利和义务的平衡。通过立法,合理配置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详细到我国的立法实践,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原则,忠实于人民的利益,对人民负责。立法为民,重点在于依法配置权力:一方面要确保行政权力可以依法得到有效行使;另一方面要对行政权力进行规范、制约和监督,促使行政机关依照
21、法定的权限和程序正确地行使权力,确保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的侵害。其次,有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树立保障人权的意识。敬重与保障人权要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履行公仆职责,任何政治决策和管理措施,都要考虑人民的利益。人权意识也有利于发扬民主,抑制官僚主义。管理者不得滥用手中的权力,更不得颠倒主仆关系。第三,将指导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全面发展和人文关怀,必定导致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经济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敬重和保障人权,还要求我们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创建条件,逐步变更城乡二元结构。第四,指导人与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在人与自然的
22、关系、人权与自然的关系上,现代人必需相识到,只有敬重自然规律,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才能使人享有人权。我国宪法对人权的爱护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人权主体特别广泛。宪法不仅爱护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也爱护外国人的权利;不但爱护个人的权利,也爱护群体的权利。二是权利内容特别广泛。宪法所确认的人权,包括受法律同等爱护的权利,也包括当家做主的权利,还包括财产权和继承权等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六、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主要特点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反映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体现了公民的宪法地位,并成为公民其他权利义务的法律基础。从总体上讲,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具有广泛性、同等性、现实性和一样性四
23、大特点。(一)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享有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主体特别广泛。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享有权利的主体特别广泛。我国现阶段的权利主体包括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以及其他听从国家法律的人。即使那些极少数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也仍旧享有与其身份相适应的公民权利。比如依据法律的规定,罪犯除依法被剥夺或限制的权利以外,享有申诉权、辩护权、合法财产不受侵扰权、控告权与检举权等。其次,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的范围特别广泛。依据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
24、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化以及人身等各个方面。从基本权利体系来看,包括政治权利、人身权利、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化权利等。随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与自由的范围将得到进一步扩大。(二)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同等性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同等性也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第一,公民在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方面一律同等。详细说来,一是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出身、职业、宗教信仰、教化程度、财产状况和职位凹凸,都一律同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一律同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二是公民的正值权利和合法利益都同等地受到法律的爱护,任何国家机关不得以任何理由卑视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4第四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04 第四 公民 基本权利 义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099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