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2—2035年)》.docx
《《龙门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2—203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龙门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2—2035年)》.docx(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龙门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2-2035年)规划文本规划图纸2023年3月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1第一条规划目的1第二条规划范围与面积1第三条风景名胜区性质与资源特色1第四条功能分区2第五条规划期限3第六条游客容量3第二章保护培育规划4第七条资源分级保护4第八条资源分类保护5第九条建设控制管理6第十条生态环境保护9第三章游赏规划10第十一条风景游赏规划10第十二条典型景观规划11第十三条游览解说系统规划11第四章设施规划13第十四条旅游服务设施规划13第十五条道路交通规划13第十六条综合防灾避险规划15第十七条基础工程规划16第五章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19第十八条居民点调控类型19第十九条居民点
2、调控措施20第二十条经济发展引导21第六章相关规划协调22第二十一条国土空间规划协调22第二十二条其他相关规划和管理规定协调23第七章分期发展规划25第二十三条近期实施重点25第二十四条远期规划目标27附表1-1风景名胜资源类型表附表1-2风景名胜区游客容量测算表附表1-3风景名胜区极限游客容量测算表规划图纸图OT区位关系图图0-2综合现状图图0-3规划总图图0-4景源评价与现状分析图图IT风景名胜区界线坐标图图1-2核心景区界线坐标图图1-3功能分区规划区图27分级保护规划图图3-1游赏规划图图4T道路交通规划图图4-2游览设施规划图图4-3基础工程规划图图57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图图6-1土
3、地利用规划图图77近期发展规划图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加强龙门山风景名胜区的严格保护,强化科学规范管理,实现永续利用,促进风景区所在地区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其成为全国著名的风景资源保存地和展示地,依据风景名胜区条例等规定,特制定本规划。第二条规划范围与面积风景区地理位置为东经10348,-10354、北纬3113,3121,o东与什那市交界,西与大熊猫公园界为界,北与大熊猫公园界为界,南与国有林场天台山为界,风景区范围为63.92平方公里(见图1-1)o规划范围涉及与其他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的区域包括:与白水河森林公园交叉重叠区域的面积为8.52平方公里,与龙门山地质公园交叉
4、重叠区域的面积为17.11平方公里,与彭州飞来峰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区域的面积为30.18平方公里,与白鹿森林公园交叉重叠区域的面积为0.10平方公里。按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关于做好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预案编制工作的函(办函保字202299号)文件中的优化规则,规划将交叉重叠区域全部整合为龙门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不再保留其他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后龙门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其他自然保护地无交叉重叠。基于对龙门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保护,从典型资源的分布、龙门山地貌的发育年龄与肌理、风景环境保护与培育的需要,对核心景区范围进行划定。核心景区总面积23.97平方公里,占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的37.50%(见图
5、1-2)。第三条风景名胜区性质与资源特色龙门山风景名胜区,是以雄浑壮阔的龙门山地貌景观为主要特色,兼有森林、水域、历史文化、山区民居景观等,可供开展观光游览、科考科普、避暑休闲等活动的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龙门山风景名胜资源由二大类六中类十五小类构成,其中自然景点37个,人文景点4个,共计41个(见附表1-1)o根据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GB/T50298-2018中的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标准,以景源分类调查与筛选为基础,选择景源价值、环境水平、利用条件、规模范围作为评价指标对景源进行等级评价,龙门山风景名胜区共有10个特级景源、13个一级景源、5个二级景源、13个三级景源。第四条功能分区根据保
6、护和发展需要,将风景区按功能划分为特别保存区、风景游览区、风景恢复区、旅游服务区和发展控制区(见图1-3)o1 .特别保存区风景区内景观和生态价值突出的区域,需要重点保护、涵养、维护。该区域包括飞来峰景区与下卧龙谷景区,以生态保护为主要功能,除必需的科研、监测和保护外,严禁开展其他建设活动。2 .风景游览区风景区内景物、景点等游赏对象集中区域。该区域主要包括天台山景区,以展示风景区的景观、文化、生态和科研价值及提供游客游览、服务为主要功能,是开展游览欣赏、科普休闲等活动的主要区域,可开展必要的景观建设。3 .风景恢复区风景区内需要重点恢复、修复、培育、抚育的区域。该区域主要包括风景区与大熊猫国
7、家公园核心保护区相接壤区域,为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的缓冲区,以生态恢复与保护为主要功能。4 .旅游服务区风景区内旅游服务设施集中区域。该区域以满足规划期内风景区旅游发展需要为主,不得进行旅游地产开发。5 .发展控制区乡村集中建设分布的区域。该区以环境维护、景观协调为主要功能,保留现有土地利用形式,是风景区居民聚居与旅游服务的主要区域。规划建设滑雪场。第五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22年至2035年,其中,规划近期2022年至2025年。第六条游客容置风景名胜区日游客容量9300人次、日极限游客容量15800人次,年游客容量307万人次。其中天台山景区的日游客容量4000人次、日极限游客容量
8、为6800人次;飞来峰景区的日游客容量3400人次、口极限游客容量为5800人次;下卧龙谷景区的日游客容量1900人次、日极限游客容量为3200人次。(见附表1-2、1-3)第二章保护培育规划第七条资源分级保护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保护区三个层次,实施分级保护控制,并对一级、二级保护区实施重点保护控制(见图21)o1.一级保护区(核心景区一严格禁止建设范围)一级保护区总面积23.97平方公里,占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的37.50%,为龙门山地貌的集中展现区域,重点保护区内龙门山典型地貌景观。一级保护区与功能分区的特别保存区相对应。除必需的科研、监测和防护设施外,严禁建设任何建筑设施。风景游览区内严禁
9、建设与风景资源保护和游赏无关的设施,不得安排旅宿床位,有序疏解居民点、居民人口及与风景区定位不相符的建设,禁止安排对外交通,严格控制机动交通工具进入本区。进行野生动植物物种调查,对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栖息地生态环境进行严格保护。2 .二级保护区(严格限制建设范围)二级保护区总面积16.54平方公里,占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的25.87%,为森林植被培育与地貌保护的重点区域。二级保护区与功能分区的风景游览区相对应。应恢复生态与景观环境,限制各类建设和人为活动,可安排直接为风景游览服务的相关设施,严格限制居民点的加建与扩建,严格限制游览性交通以外的机动交通工具进入本区。3 .三级保护区(控制建设范围)三
10、级保护区总面积23.41平方公里,占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的36.63%,为风景名胜区范围内一二级保护区之外的所有区域,是风景名胜区重要的设施建设区、环境背景区和居民生产生活区。三级保护区与功能分区的风景恢复区、发展控制区、旅游服务区相对应。可维持原有土地利用方式与形态。根据不同区域的主导功能合理安排旅游服务设施和相关建设,区内建设应控制建设功能、建设规模、建设强度、建设高度和形式等,与风景环境相协调。第八条资源分类保护1.地质地貌保护(1)保护“龙门山地貌”分布区的地质遗迹与地貌形态,禁止采石、凿刻、涂抹等破坏性行为。(2)建立地质地貌变化监控机制,对其变化原因、变化过程进行长期观测研究,维护龙门
11、山地貌的自然演化过程。(3)对由于风化与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地质地貌变化,最低程度地实施人工保护与处理,以保持地形地貌变化的自然性。2 .水景水域保护(1)控制风景名胜区内的村民居住建设及常住人口规模,鼓励人口逐步外迁,减少对水量的消耗与浪费。(2)严禁居民生产生活与服务设施的污水任意排放。(3)保护山体植被,涵养水源。在保障防洪泄洪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对护坡、管渠等进行生态化处理,保护水文格局及水文地貌。3 .森林植被保护(1)禁止乱砍滥伐、放牧等破坏山林及植被的行为,防止水土流失。提倡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并加强森林植被结构的调整。(2)根据四川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对古树名木进行全面摸底、
12、挂牌保护;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加大政府资金支持,落实古树名木养护措施;建立古树名木健康信息监控机制,安排专人定期督查巡查。(3)适地适树,选用当地的乡土树种,加强乡土植物多样性保护。(4)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提倡无公害防治。(5)严禁非科研性的采集化石、地质标本和动植物标本的行为。4 .野生动物保护(1)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加强巡护,严厉打击伤害野生动物及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行为。(2)对野生动物的主要生息繁衍地实行专门保护。(3)完善野生动物抢救设施设备。(4)建设项目选址应避开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区,道路建设预留动物通道。(5)实时监测旅游开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保护野生动物生存
13、环境,维持其数量的动态平衡。(6)加强对游客和周边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减少可能危及野生动物安全的行为。5 .文物古迹保护(1)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根据风景区内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划定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2)文物古迹的保护、修缮应按相关法定程序报请主管部门批准同意后实施。(3)做好消防及防火安全工作,制定措施,强化管理。6 .宗教活动场所管理严格执行宗教事务条例和国家宗教局等10部门关于处理涉及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等相关规定,维护宗教活动场所周边环境和景观风貌。第九条建设控制管
14、理按照分级保护的要求对风景名胜区内十种设施建设类型提出具体控制管理要求。表2-1分级保护区域中设施建设控制分级保护区设施类型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1.道路交通栈道OO土路OO石砌步道OO其它铺装XX机动车道、停车场XO索道等XXX2.M饮食点O野餐点O一般餐厅X中级餐厅XO高级餐厅XX3.住宿野营点XOO家庭客栈XO一般旅馆XX中档宾馆XX高级宾馆XX4.宣讲咨询解说设施咨询中心X博物馆XO展览馆XO艺术表演场所XO5.购物商摊XO小卖部XO商店XO银行XX6.卫生保健卫生救护站O医院XX疗养院XXO7.管理设施景点保护设施游客监控设施环境监控设施行政管理设施XO8.游览设施风雨亭X休
15、息椅凳X景观小品XO9.基础设施邮政设施XX电力设施XO电讯设施XO给水设施XO排水设施XO环卫设施XO防火通道OO消防站OO10.其他科教、纪念类设施XOO节庆、乡土类设施XO宗教设施注:应该设置;。可以设置;可保留不宜新设置;X禁止设置;一不适用。第十条生态环境保护对景区内各级保护区大气、水、噪声、植被覆盖率实施严格的指标控制。大气环境质量应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规定的一级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I类标准执行,风景区室外允许噪声级应优于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规定的0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第三章游赏规划第十一条
16、风景游赏规划龙门山风景名胜区共分为3个景区(见图31),总面积40.51平方公里。依据景源的分布特征、景观特色、开发现状、开发方向及其旅游活动的组织与服务设施安排等条件,将其划分为3个景区,即天台山景区、飞来峰景区、下卧龙谷景区。根据景源空间分布与游线组织特征,形成风景名胜区一一景区一一景线一一景点的游赏体系。表3-1景区景点一览表景区景区面积(kItf)景区景点天台山景区16.54天台寺、华光寺、天台山、杜鹃花林、峨眉含笑、龙池、尖尖山岩溶峰丛群飞来峰景区20.34尖峰顶飞来峰、南方红豆杉、日出云海、一线天、仙山飞来、冒水洞瀑布、松风水月、琪桐林海、白鹿颈峡谷、天麻坪、乱草包、菜园地、鹅颈项
17、、天蓬沟、将军坪下卧龙谷景区3.63和尚山、涵青亭、独乐晨光、坐石临流、大龙潭、鸳鸯泉、火夹子沟、城墙崖、象鼻子、鹰嘴岩、大火地1.天台山景区天台山景区海拔约为1500米至2450米,面积16.54平方公里,包括天台寺、华光寺、天台山、杜鹃花林、峨眉含笑、龙池、尖尖山岩溶峰丛群等多个景点。该景区内遗存了天台寺等宗教寺庙的遗址,也遗存了部分地质遗迹景观。天台山区域海拔适中,冬季冰雪资源丰富。景区以冬季赏雪、遗存观光为游赏主题。应保存天台山现状资源遗存,形成步行线路提供游览需求,利用冰雪资源,10开展徒步登山和冬季玩雪的休闲游览体验。2 .飞来峰景区飞来峰景区海拔约为1300米至2260米,面积2
18、0.34平方公里,包括尖峰顶飞来峰、南方红豆杉、日出云海、一线天、仙山飞来、冒水洞瀑布、松风水月、琪桐林海、天麻坪、白鹿颈峡谷、乱草包、菜园地、鹅颈项等多个景点。该区域以飞来峰地质地貌景观为主体,兼有南方红豆杉、琪桐等珍稀动植物。在飞来峰可观看日出、雾海等天象景观。景区以天象观测、山岳揽胜为游赏主题。应规划登山线路,提供观看天象和动植物景观的区域。3 .下卧龙谷景区下卧龙谷景区海拔约为1300米拔高到2060米,面积3.63平方公里,包括和尚山、涵青亭、独乐晨光、坐石临流、大龙潭、鸳鸯泉、火夹子沟、城墙崖、象鼻子、鹰嘴岩、大火地等多个景点。该景区水景资源丰富,有大量的地震遗迹。景区以遗迹观测、
19、林间听瀑为游赏主题。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放展示地质遗迹景观。在峡谷开敞区域,设置亲水活动的场地,在瀑布区域建设观景平台、风雨亭等游览设施,发展亲水生态游,体验空气浴和森林浴。第十二条典型景观规划科学展示风景名胜区的地质地貌景观、森林植被景观、天景天象景观三大特色景观。以特色景观与科普教育功能为核心,编制解说系统专项规划,突出并实现风景展示、环境教育、科普宣传和文化传承的教育启智功能。第十三条游览解说系统规划建立完善的解说系统,需要有多层次的解说场所,展示特色景观,突出核心解说主题,支撑游赏展示、环境教育、科普宣传、文化传承。旅游镇、旅游村作为集中解说展示场所,景区入口、旅游村、旅游点、服务部
20、及重要景点和步行游览路沿线设立图文并茂的解说牌、指示牌和警示牌,作为重要的解说与标识设施。各级标志应符合风景名胜区游览解说系统标准要求,并与景点特色及周围环境相协调。针对龙门山风景名胜区特有的三大类典型景观,将在解说主题与方式上,突出各类景源的特征,选取不同的展示与利用方式,以强化景源的价值。第四章设施规划第十四条旅游服务设施规划1 .游人规模预测综合分析龙门山风景名胜区的游人数量与结构、时空分布、出游规律等,利用增长率预测游人规模,为旅游设施规划提供支持。经过计算,2025年游人规模为129万人/年,2035年游人规模为174万人/年。2 .旅游服务设施布局规划风景区内和区外结合布置,分为四
21、级:旅游镇一一旅游村一一旅游点服务部。规划建议旅游镇为龙门山镇(风景区外);规划肖家坪1处为旅游村;规划茶园坪、水田坝、白果坪、东林寺、偏坡坪5处为旅游点;三边坪、刺竹湾、龙池、刘家坪4处为服务部(见图4-2)。3 .旅游床位分配风景区内床位规模:远期500床,设置在各级旅游村(肖家坪200床)、旅游点(水田坝、白果坪、东林寺各100床)。风景区外床位规模:远期9400床,设置在龙门山镇镇区。第十五条道路交通规划1 .对外交通规划保留现状已有道路彭白路、下卧龙谷景区至什加市的村道(防灾避险通道),龙池至仙女洞的防火通道;改扩建刘家坪至九银桥的旅游公路和龙门山镇经桂花坪至宝印寺的旅游公路。根据彭
22、州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预留成都至汶川高速公路彭州至汶川段的建设空间。保留九银桥出入口;新增麻柳坪、桂花坪、庙子坪、刘家坪四处出入口(见图4-1)。2 .内部交通规划(1)交通组织风景区内的道路为控制型道路,对机动车辆的通行进行控制。建议采用环保型观光车作为控制区主要的机动交通方式,形成以观光车为主,步行道相结合的观光游览交通系统。(2)车行道规划在风景区内形成“两纵一横多支”的车行道路系统,其中“两纵”为现状彭白路、经桂花坪至宝印寺的旅游公路两条主要道路;“一横”为九银桥入口至刘家坪入口的主要道路;“多支”分别为鸳鸯泉至肖家坪、庙子坪至宝印寺等数条次级路。(3)步游道新建从宝印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龙门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22035年 龙门 山风 名胜 总体规划 2022 2035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097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