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深远海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docx
《我国深远海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深远海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深远海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引言我国是世界第一渔业生产大国,截至2020年水产品养殖总产量为5224.20万t,约占世界水产品养殖总产量的66%,其中海水养殖产量约占我国水产品养殖总产量的42虬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业取得长足进步,部分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海水养殖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目前主要集中在水深不超过20m的潮间带和近浅海区域,导致出现养殖密度过大、养殖容量趋于饱和、养殖海域富营养化、养殖挤占港湾航道和影响海岸带景观、养殖病害频发以及养殖水产品质量堪忧等一系列问题。相关研究表明,深远海养殖可利用更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将养殖
2、作业拓展到水深更深(通常超过20m)和水流交换条件更好的深远海,并增强养殖海域生态系统对养殖排放物的扩散和同化能力,从而提升养殖水产品质量。因此,与传统近海养殖相比,深远海养殖具有技术先进、环境友好和成鱼品质高等优点。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控制近海养殖密度以及积极拓展海洋离岸养殖和集约化养殖的建议。相关专家表示,我国亟须进一步拓展海水养殖空间,减轻传统近海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2019年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未来我国将积极支持发展深远海绿色养殖,鼓励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渔场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水产品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
3、。2022年关于加强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监管的意见提出规范部分近岸海域的海水养殖活动,进一步优化海水养殖空间布局,推进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因此,推动海水养殖从近海向深远海拓展是当前缓解近海养殖压力、改善近海生态环境、优化海水养殖空间布局和促进海水养殖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作为“深蓝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深远海养殖对于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实现海洋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蓝碳计划”和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研究通过总结国内外深远海养殖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深远海养殖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发展深远海养殖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深远海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1、国内外深远海养
4、殖发展现状1. 1国外随着深远海养殖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已有20余个国家或地区通过试验、研究和风险投资等方式积极参与深远海养殖。挪威、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深远海养殖的技术探索和应用,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展深远海养殖网箱的设计和建造工作,并将深远海养殖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尤其在深远海养殖网箱材料、网衣清洗与防污损、鱼类自动投饵与起捕以及养殖技术标准体系等方面开展大量研究与应用,并取得一定成果,先后实现深远海养殖过程中鱼苗输送、投饵、捕捞、增氧以及水质监测和净化等的自动化,并相继推出智能化洗网系统和渔获规格分级系统。作为海水养殖技术先进的国家之一,挪威先后发布海洋渔场一一
5、场址勘察、风险分析、设计、选型、生产、安装和运营海洋渔场装置安装规范和锚泊定位等深远海养殖技术标准。此外,上述发达国家在深远海养殖海域规划、养殖品种选择和养殖系统构建等方面也开展大量技术研究与应用,为提高深远海养殖技术水平提供重要支撑,进一步推动全球深远海养殖的发展。1.2国内随着近海养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进一步明确,我国深远海养殖逐渐引起政府和相关专家的重视。我国深远海养殖起步较晚,1998年海南率先从挪威引进第一套高密度聚乙烯(HDPE)圆形双浮管深水网箱,标志着我国海水养殖由近海向深远海拓展。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02020年我
6、国深远海养殖进入快速发展期,养殖装备以深水网箱为主,装备容积和养殖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图DO一装备容积T-养殖产量QIlAJI,&J,二,_JAJ_O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年份图120102020年我国深水网箱的装备容积和养殖产量自2017年以来,我国深远海抗风浪养殖装备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深远海养殖模式逐步实现多元化,开发并建造10余种结构复杂的深远海养殖装备,主要分布在山东、福建和广东。在山东青岛海域投放的“深蓝1号”是我国首座自主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潜式深远海养殖装备,并于2021年6月成功实现首批国产深海三文鱼
7、收鱼;在山东烟台海域投放的坐底式深远海养殖装备“长鲸1号”拥有网箱自动投饵和环境监测系统,实现我国深远海养殖的生态化和智能化,是目前我国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深远海养殖装备;在广东珠海万山海域投放的“德海1号”是全球第一艘浮体与桁架混合结构的万吨级半潜式智能化养殖装备,成功抵御2018年台风“山竹”的侵袭,结构安全得到检验;在福建福鼎海域投放的“海峡1号”是国内首座单柱式半潜式深远海养殖装备,以大黄鱼为养殖对象,通过仿野生养殖的方式,缩短仿野生大黄鱼的养殖周期,并提升养殖风险抵御能力。除上述代表性深远海养殖装备外,2017年后我国创新设计“澎湖号”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位于珠海万山海域)、“振渔1号
8、”深远海机械化养殖平台(全国首创带转网装置的机械化海鱼养殖平台,位于福建连江海域)、“蝶海1号”全潜式深远海大黄鱼养殖平台(位于浙江舟山海域)、“耕海1号”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体(位于山东烟台海域)以及试运行的“5G+海洋牧场”(位于海南陵水海域)等深远海养殖装备,引领我国深远海养殖现代化建设,为我国深远海养殖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山东作为我国率先发展深远海养殖的地区之一,积极开展深远海综合养殖示范平台建设,2020年青岛设立全国首个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并编制建设方案,在全国率先开启深远海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集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深远海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和陆海统筹体制创新先行区于一体,在积极稳
9、步扩大深远海养殖规模的同时,努力发展关联产业,推动高技术产业集聚。福建和广东等地也十分重视深远海养殖的发展,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先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生产操作、网衣维护和灾害天气防御等方面不断提高深远海养殖装备技术水平,并积极编制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规划,科学拓展“蓝色粮仓”生产空间。目前我国正大力开展深远海养殖定义、网箱材料、网箱系统、养殖技术及其配套装备等方面的研究,部分成果已实现应用,深远海养殖已逐步向大型化、智能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2、我国深远海养殖存在的问题深远海养殖是集养殖装备及其配套设施、工业化绿色养殖技术、渔获物起捕与搭载、物资与能源补给、水产品海上加工与物流、基地化保
10、障、休闲旅游以及数字化管理于一体的渔业综合生产体系,是“养-捕-加”相结合和“海-岛-陆”相连接的全产业链渔业生产新模式。同时,深远海养殖还须考虑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影响以及防灾减灾策略的制定等方面因素。结合国内外深远海养殖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发展深远海养殖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3个方面。2.1装备技术与标准体系不完善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目前我国深远海养殖装备技术在网箱材料和结构、抗风浪能力、配套设施以及灾害天气应对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尤其在饵料精准投喂、网衣清洗、渔获起捕和鱼类生长情况的远程自动化和智能化监控方面的技术及应用水平不高。尽管我国已研发一批养殖装备及其配套
11、设施,但实用性、安全性、耐用性和经济性仍有待提升,装备体积大、耗能高、生产效率低、可靠性差和维护成本高等问题仍较为突出。同时,虽然我国已发布10余项海水养殖技术标准,但主要适用于近海养殖领域,覆盖范围较窄且类别不全,在深远海养殖选址、水文与地质勘察、监测监控、配套装备以及网箱设计等领域尚无相关标准,深远海养殖装备技术标准体系仍不完善。2. 2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目前海水养殖发达国家对深远海养殖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而我国由于深远海养殖发展较晚,大多数研究仍集中在深远海养殖定义、国外经验、海水养殖空间拓展、深远海养殖模式和发展趋势等理论探讨,而对深远海养殖规划、产业特性、养殖技术(如品种选择和生
12、产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同时,虽然我国深远海养殖装备的设计建造能力已有较大提高,但在养殖系统构建(如抗风浪能力、网箱材料和配套设施)等方面的研究仍然缺乏,养殖网箱自动化配套装备的自主研发能力仍较薄弱。总体而言,与挪威、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海水养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深远海养殖的科学技术水平仍较低;其中,借用技术和集成创新多,而核心技术和原始创新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产业化程度较低,对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支撑作用不足。与近海养殖相比,深远海养殖远离大陆,既要面临更为复杂的气象和水文水质条件,也要考虑养殖品种的经济价值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保证养殖收益以及足够的成本分摊空间,这就对深远海养殖科学技术提出更
13、高的要求。目前我国深远海养殖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对落后,相关基础研究仍较薄弱,对深远海水质水文、气象和底质等情况了解不够深入,在养殖品种、生产工艺、苗种繁育、饲料生产、病害防治、渔获保鲜和加工、养殖管理以及运输等方面的技术缺乏系统性研究,国际化养殖品种不足,难以推动深远海养殖的快速发展。此外,由于我国对深远海养殖的基础研究仍较缺乏,养殖技术和装备技术体系仍不完善,加之深远海养殖自身具有风险大和成本高等因素,导致我国深远海养殖方式较单一、生产规模小和生产效益低,总体生态能力呈较低水平。与传统海水养殖相比,深远海养殖是全产业链渔业生产新模式,这就对产业链的技术性和完整性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国深远海养
14、殖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配套产业(如物资与能源供给、渔获加工与冷链物流、数字化管理和生活保障系统)以及相关技术与深远海养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足,产业链条仍不完善,产业链后端的市场营销也十分缺乏,与远洋捕捞和国际水产品贸易的互补和衔接等也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2. 3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不到位迄今为止,除少数地区外,国家和省级层面缺乏对深远海养殖的顶层设计,缺少对深远海养殖开展全面和科学的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研究,深远海养殖试验区建设和相关法律法规等配套服务较为缺乏。同时,由于配套产业发展相对不足,海域使用金征收和渔业补贴等政策尚未对深远海养殖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导致深远海养殖企业融资和生产运营较困
15、难,无法有效应对风险,严重阻碍深远海养殖的规模化发展。3、重点任务与政策建议针对当前我国深远海养殖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渔业养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技术规范,基于统筹规划和重点突出的原则,本研究提出未来我国深远海养殖发展的重点任务与政策建议。3. 1重点任务3.1.1全面开展深远海养殖区域规划和环评深远海养殖远离大陆,与传统近海养殖相比面临的气象与水文条件更复杂,生产成本更高,风险更大。因此,在结合沿海地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展深远海养殖区域规划,对于提高深远海养殖的适宜性、安全性、经济性和风险防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亟须从地理位置、气象、水文、水质、水深、污损生物和自然灾害等方面充分考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深远 养殖 现状 发展 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090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