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对就业的影响实证分析》12000字(论文)】.docx
《【《财政支出对就业的影响实证分析》12000字(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支出对就业的影响实证分析》12000字(论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财政支出对就业的影响实证分析目录1 .引言22 .财政支出和就业的对比分析32.1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31. 1.1从财政支出的纵向配置看,财政支出分权化趋势明显32. 1.2从财政支出的横向配置看,地区与项目间配置不均衡32.2我国就业的现状53.国内外财政支出(就业)政策的差别及影响比较73.1我国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73.Ll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后的10年73.L2第二阶段:亚洲经济危机前后10年83.L3第三阶段:美国金融危机前后10年83.2国外解决就业的财政政策93.2.1财政拨款93.2.2税收减免93.2.3转移支付93.2.4增加就业岗位103.2.5鼓励创业103.2.6加
2、强培训104.财政支出对就业的影响的实证研究114.1财政支出对就业影响的传导机制114.1.1财政支出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机制分析114.1.2财政支出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机制分析114. 2财政支出对就业的地区差异影响分析121. 2.1模型设定与变量124. 2.2数据说明135. 2.3模型估计结果145.研究结论和政策启示165.1 研究结论165. 2政策启示161. 2.1适当降低政府投资性支出比重,保证重点投资165. 2.2完善科教文卫支出投入机制,促进就业效应显性化166. 2.3完善社会保隙制度,充分发挥就业促进作用177. 2.4合理规划财政就业支出规模与结构,切实提高资金使用
3、效益17参考文献18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1.引言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及国际收支平衡是各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目标。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并且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国内受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的影响,国际上受世界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失业问题严重的制约,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首先,从就业规模看,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在相当长时期里绝对数量首次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劳动力供给出现拐点,结束无限供给阶段。尽管劳动
4、人口供需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但城市仍然有大量闲置劳动力、农村也有大量可转移劳动力,未来短时间内就业供需总量矛盾的压力仍不能得到实质性缓解。其次,就业结构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产业就业结构、城乡就业结构和区域就业结构矛盾三个方面。其中,产业就业结构、城乡就业结构的失衡尤为突出,对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升级、统筹城乡共同富裕、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就业问题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财政政策,尤其是财政支出政策,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对国民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统筹城乡发展、就业促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中国仍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那么,我国财政政策是否能有效调控宏观经济
5、?政府财政支出增加能否有效促进就业?在我国就业总量和结构双重矛盾突出的背景下,政府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在“中国式分权”的制度下,地方政府在受财政自主权增强而产生的“财政激励”以及官员晋升绩效考核制度下产生的“政治激励”,使得政府存在生产性支出的结构偏向特征,即“重投资建设性支出,轻公共服务性支出”(傅勇,张晏,2007)。由于不同财政支出项目对就业具有不同影响。因此,分析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的就业效应必须考虑财政支出结构偏向的特征,具体分析不同财政支出结构对就业影响的差异性。基于以上分析,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财政支出与就业的影响,无疑是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2
6、.财政支出和就业的对比分析2.1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一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表明该国政府正在履行的重点职能以及变化趋势。2.1.1 从财政支出的纵向配置看,财政支出分权化趋势明显财政支出在不同层级政府间进行分工,是因为地方政府具有效率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渐进式分权,越来越多的财政支出权被赋予了地方政府。中央财政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在下降,由1982年的53%下降到2016年的15.1%;地方财政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上升,由1982年的47%增长到2016年的84.9%,30年增长了37.9%,财政支出分权化趋势非常明显。但这并不表明中央政府责任下降。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包括两部
7、分:中央本级预算支出和中央补助地方支出,而用于补助地方支出的比例不断提高,由1994年的57.6%增长到2016年的70.7%。(如图2.1)单纯从中央本级预算支出并不能看出中央财政支出的全貌,甚至可能会误导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尽管在收支的初次分配中,财政支出的相对压力明显偏向地方,但经过财政收支的再分配,得到补助后的地方财政压力较小。I所以从这一点看,我国地方政府财力与事权基本吻合,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等导致的地方财政困难由中央财政补助填补。补一扑时*图2.1中央政府补助地方支出数据来源:根据中国财政年鉴和财政部中国财政基本情况(1990-2016)计算得出。2. 1.2从财政支出的横向配置看,
8、地区与项目间配置不均衡2.1. 2.1财政支出地区间配置不均衡财政支出的地区间配置主要是比较各省财政支出水平,为排除规模因素对分析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采用人均支出指标。其中,通过变异系数可看出地区间的差异程度,差异程度越低,表明财政支出在地区间配置的均等化程度越高。(见表2.1)总体看,1987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地区差距呈现“下降一一上升一一下降”的状况。19871995年,人均财政支出变异系数由0.73下降到0.56,说明财政支出地区间的差异缩小、均等化程度提高,1995年人均财政支出最高的北京市是最低的河南省的5.95倍;19962008年,人均财政支出变异系数不断上升,2008年达到0
9、.77,为301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支出/收入,1990年财政压力为1.07,补助地方后财政压力为0.82,结余450.84亿元;1994年财政压力为1.74,补助地方后财政压力为0.86,结余662.5亿元;2000年财政压力为1.61,补助地方后财政压力为0.93,结余704.72亿元;2011年财政压力为1.76,补助地方后财政压力为1,收支相等。年的最高值,财政支出的地区间差距不断扩大、均等化程度不断降低,2008年人均财政支出最高的上海市是最低的河南省的9.23倍;2008年以后人均财政支出变异系数不断下降,2016年下降到30年来最低值,反映出财政支出的地区间配置逐步缩小,呈逐步均等
10、化趋势。表2.1地区间人均财政支出差异(单位:元)1987年1991年1995年1999年2003年2008年2013年2016年最大值280.2462.3632.61413.73218.46361.411879.525020.1最小值32.487.7106.2187.7348.7741.21998.34525.8极差247.8374.6526.412262869.75620.29881.220494.3极值比8.645.275.957.539.238.585.945.52标准差65.7120.3142.4300.6620.21384.72497.84600.5平均值89188.3254.64
11、44.88141791.73773.68799.8变异系数0.730.630.560.670.760.770.660.52数据来源:根据中国财政年鉴(19872016)计算得出。2.2. 2.2财政支出项目间配置不均衡该配置能反映财政资金的流向,也能进一步反映政府的财政支出偏好。可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对我国财政支出项目间横向配置情况进行分析。从国家层面看我国财政支出项目间配置情况。由图2.2可见,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由1987年的54.9%下降到2011年的26.5%,下降非常明显,但2011年以后经济建设支出比例又开始上升,2016年达36%;社会文教支出占比呈大幅上升趋势,由19
12、87年的19.7%上升到2016年的39.8%,说明国家对社会文教的重视;行政支出占比由1987年的7.3%逐步攀升至2012年的24.1%,此后不断下降,2016年降至15.8%o值得注意的是,其他支出由1987年的3.8%上升到2011年最高值的20.7%,2016年又下降到2.6%,由于其他支出的混杂性,不利于监督,很大一部分为政府的运行成本。从这一点看,我国政府运行成本较高;国防支出比例不断下降,由1987年的14.3%下降到2016年的5.8%o图2.2国家财政支出在项目间的配置比例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7-2016)计算所得。从地方层面分析财政支出项目间配置情况。根据人
13、均GDP的高低把全国分为四个地区,2用四个地区同类财政支出占比的均值表示该地区的相对结构变化趋势。如表2.2所示,经济支出与社会文教支出是四个地区财政支出的主要项目,两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50%60乐其他三项支出比例都不高,特别是农业支出比例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说明农业还处于弱势地位。从动态看,各地区对经济支出呈下降趋势,对社会文教支出、农业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呈上升趋势,这一趋势符合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四大地区财政支出差异明显。其中,社会文教支出差距最大,最不发达地区高出发达地区近10%,主要原因是前者经济比较落后及存在福利刚性;在行政支出上,发达地区比例较低,中等地区其次,最不发达地区比例最
14、高;农业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差异最小,比例也不高,说明政府对农业与社会保障重视程度不够。财政支出结构配置的地区间差异意味着我国地区间财政职能分化非常明显并呈逐步扩大之势。表2.2四大地区财政支出横向配置差异(单位:%)发达地区中等地区欠发达地区最不发达地区2000年2016年2000年2016年2000年2016年2000年2016年经济支出29.627.333.826.430.123.631.922.6社会文教26.131.830.435.633.837.735.239.4行政支出7.79.39.912.110.711.611.412.2农业支出5.27.66.110.68.610.18.91
15、1.3社保支出6.110.65.411.93.112.34.813.6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6).2. 2我国就业的现状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总体形势较为严峻,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随后几年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劳动市场。据统计,200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2002年开始大量增加,2004年达到了280万人,2006年更是达到了413万,到2016年达到756万人3。2发达地区为: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广东、内蒙古;中等地区为:山东、辽宁、福建、河北、湖北、黑龙江、河南、湖南;欠发达
16、地区为:四川、安徽、广西、陕西、吉林、山西、重庆、新疆;最不发达地区为:宁夏、海南、青海、江西、西藏、云南、甘肃、贵州。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O图2.32000-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图单位:万人资料来源:http:W近10年时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以500%的速度增加,而我国GDP以每年10%的高速增长,其提供的就业岗位远容纳不了600多万的大学生就业。从2002年开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在持续下降,2002年80%。2006年72%,到了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就业率只达到了68%,这与八年前的80%相比,下降了12个百分点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多是
17、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物以稀为贵”的经济定律,如果把大学毕业生看做一种人力资源,那么从整体看来,大学毕业生这种资源的稀缺性几乎为零。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绝对劣势地位,而处于优势的用人单位有机会有条件实施一些不利于大学生的限制条款,如性别歧视、户籍限制和专业限制等,再加上这些限制与社会制度、思想观念以及经济因素有一定的联系,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户籍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人才的自由流动,这个限制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最为凸显。以北京为例,去年北京大幅缩减了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户口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北京流动人口的数量,但是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在京就业取得户口的难度,面对一线城市激烈的
18、竞争压力,许多人才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二线城市。这项举措打击了高校毕业生的留京热情,不利于大学生在京就业,更不利于北京地区今后经济发展。其他城市的户籍限制也较为突出,如青岛岛外户口人员不能在岛内买房;在校园招聘中,某些专业、学历、学校的学生就业受到户籍的限制,一些商业零售单位、银行、建筑公司招聘时要求“限本地学生生源”。性别歧视是大学生就业中的另一重要问题,很多招聘单位在招聘广告中要求“只要男生”或“男生优先”等字样。在对大学生的就业调查问卷中发现,大部分女生都受到过性别歧视,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男女大学生的就业率中,女生比男生低8个百分点5。另外,性别歧视还表现为男女同工不同酬,签订合约
19、规定5年内不碍生育等不公平要求。专业和学校对就业的影响也是比较明显的,根据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地质工程、金融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石油等专业就业率较高,而临床医学、动画、法学等的失业率较高。连续两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排在前10名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文学、法学、医学和教育学等专业大类中。而一些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却在高考报考中成为热门。除了供求不均、户籍专业限制及性别歧视外,大学生就业难还涉及国家产业结构设计不合理,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高校管理教育质量不过关等其他因素。从经济学“供需原理”出发,大学生供给数量急剧扩大是造成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所以,我国政府要增加“有效需求”,须从根本上解决
20、大学生供大于求的现状。3.国内外财政支出(就业)政策的差别及影响比较3.1 我国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从建国初到今天,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这30多年,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随就业状况和经济发展经历了扩张一紧缩一扩张一紧缩等上下波动。对此分为3个阶段进行分析:3. 1.1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后的10年1978年改革开放,我国进入经济恢复期,国家领导人在市场经济规律的指导下,不断探索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策手段和方式,逐步深化对整体国民经济的控制,摸着石头过河,积累了一定的经验。1979年,政府同时采取了三大措施,即提高农副产品价格、提高职工工资水平和对企业减税计划。这时期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
21、了基础设施、企业、农业等的投资支出。3.1. 1.1财政支出1979年,政策采取的三大措施之一提高职工工资水平,极大的鼓舞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1991年我国为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等投资85亿元,基础建设投资增长了19.7%o1992年为基础建设和企业改造及新产品研发等投资增长了7个百分点,农村生产及各项事业支出增长了10个百分点。3.2. 1.2税收减免在增加财政支出的同时,配合适当的减税政策,有力的刺激了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在1991年,5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对新办城镇企业中安置待遇人员超过企业从业人员60%的集体企业实施免除23年的
22、所得税的政策,1992年,降低部分国有中型企业所得税近20个百分点,极大的促进了企业的效益,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就业。另外,一些经税务机关批准的企业免征两年营业税,这些企业涉及旅店、饮食、修配、修理、加工、浴池、理发、缝纫等.。3.1.1.3增大出口出口对提高就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出口有利于企业的经济增加,扩大生产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复旦大学博士蒋荷新在我国贸易自由化的就业与工资效应研究中表明“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制成品贸易总额及制成品进出口贸易的扩大都对劳动者收入比例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出口的作用更为明显,并且贸易自由化对劳动者相对收入的推动作用主要以就
23、业增长形式实现。对不同技能劳动者收入比例的实证检验结果也表明,不同技术行业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对所在行业劳动者收入比例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且在非熟练劳动密集的低技术行业,这一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实施,带动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就业的增加。据有关统计显示:1990年到1992年三年间,就业人数从64749万人上升至66152万人,增加了1403万人,失业率也从2.5%下降到了1992年的2.3%3.1.2 第二阶段:亚洲经济危机前后10年改革开放初期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原来封闭的自给自足经济活跃起来,国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就业人员增多。但是1993年上半年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财政支出对就业的影响实证分析 财政支出 就业 影响 实证 分析 12000 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049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