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住房保障问题及优化建议》10000字(论文)】.docx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住房保障问题及优化建议》10000字(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住房保障问题及优化建议》10000字(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住房保障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目录1引言21.1研究背景21.2 研究综述21.3 研究思路31.4 研究内容32相关概念界定与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现状32.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概念32.2 住房保障的概念42.3 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现状42.3.1农业转移人口的购房比例提高42.3.2居住困难的农业转移人口占比下降42.3.3农业转移人口居住条件总体有所改善53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住房保障困境分析53.1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住房保障存在的问题53.1.1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保障类型单一53.1.2 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资源配置不均衡53.1.3 绝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尚未纳入
2、住房保障制度范围内63.2问题的原因分析63. 2.1资金和土地供应存在巨大缺口64. 2.2住房保障法制建设滞后65. 2.3各地出台的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政策申请门槛偏高74国外住房保障措施的经验借鉴74.1 美国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74.2 2新加坡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84.3 中国香港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84.4 经验借鉴85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住房保障的对策建议95.1 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实行差异化的住房保障政策95.2 2根据转移人口类别的多样化进行住房供给95.3 扩大保障房的供给95.4 扩大保障房建设的融资渠道95.5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住房公积金制度105.6 6合理制定经济
3、租赁住房的租赁价格10结论11参考文献121引言1.1 研究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渐进式的改革开放政策,由此拉开了一个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转化,农业生产向非农生产转向,农业户口身份向城镇户口转变,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逐渐与城市市民趋同,社会权利和福利方面与城市市民共享的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大幕。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1996年首次超过30%,达到30.48%的水平。2000年随着统计口径的调整,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农业转移人口被统计为城镇人口之后,城镇化率大幅提高。2014年全国城镇常住人口为749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比上年末提高1.07个百分点。按照城镇化发展
4、的“S”形曲线规律,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中期,即快速城镇化阶段。在此阶段,人口流动的推力和拉力增大,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农民工”日益增多。但由于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等原因多数农业转移人口从事体力劳动,收入水平很低,无论是居住空间还是居住水平均导致了城镇住房问题随着农业转移人口数量的增多日益凸显。可见农业转移人口住房问题发展与我国城镇化进程及其所处阶段密切相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住房保障问题是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重大民生问题。农业转移人口能否融入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最大挑战,而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保障问题则是其市民化进程的关键难点。对我国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问题进行研究,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扩
5、内需促消费和统筹城乡发展,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与体系,丰富我国城镇化发展理论和社会保障理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实现“住有所居”目标,促进社会和谐公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1.2 研究综述1.2.1 国外研究现状农业转移人口概念源于我国特殊的二元户籍制度,在国外研究中缺乏直接的论述,只有与农业转移人口相近的如移民工人、贫民窟居民等概念。一些外国学者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口在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普遍出现的贫民窟问题。认为不仅农村人口在贫民窟中的居住环境十分恶劣,而且农业人口转移速度越快的城市,贫民窟现象越集中和普遍。对于农业转移人口选择居住贫民窟的原因,迈克尔认
6、为是由于多数农民长期在农村生活,缺少能立足城市的职业技能,普遍收入低下,难以短期内融入城市生活。因而选择居住贫民窟实乃现实所迫。TUeler(1968)认为移民在进入城市后在住房安置方式上会出现分阶段性发展特征,即从早期城市贫民区的初步居住安置向在城市边缘地带自建房屋的再安置发展。移民住房状况要经过两个阶段的努力才得以改善。对于如何保障这些移民能够拥有住房,阿巴本建议政府推出“位置和公共事业”计划,一方面为低收入移民提供已开发土地,另一方面降低开发商建设土地成本等方式落实。1.2.2 国内研究现状关于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发展模式方面,谭安富2014年在论住房保障对农业转移人日市民化的推拉效应提
7、出住房保障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刚性需求,也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成本,住房保障阔与否会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产生推拉效应。提出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主要有福利型住所、私租型住所、自购型住房、自建型住房、保障性住房五种形式,但是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关于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的运行机制方面,方蔚琼在其博士论文我国农民工城镇住房保障研究(2015)中挑出农业转移人口城镇住房保障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系统研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城镇住房保障理论,认为应该着重从动力、供给、融资和管理四个层面的运行机制来完善和推进农民工城镇住房保隙的市民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关于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方面
8、,卢昇认为,住房是居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住房问题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最大的绊脚石。提出主要从政府方面来健全住房保障体系,通过鼓励企业改善农业转移人口住宿环境、通过加大在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方面的财政支出、以及慈善或企业捐助三种方式逐步消除住房对市民化的障碍。1.3 研究思路本论文首先阐述农业转移人口及住房保隙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提出几点针对性的住房保障的对策建议。1.4 研究内容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等,;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界定及我国农业转移人
9、口住房保隙的现状,第三部分是我国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隙的困境分析,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国外住房保障措施的经验借鉴,对美国、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的住房保障措施的经验进行分析,提出可借鉴的经验;第五部分是完善我国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的对策建议;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主要对本文的观点进行总结性概述。2相关概念界定与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现状2.1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概念我国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研究相对较少,大多数学者都是将农业转移人口和农民工区别开来,对农民工和农民市民化的研究较为多。邱鹏旭认为农业转移人口的内涵远比农民工的内涵丰富,他认为农业转移人口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户籍
10、仍在农村,但已经从农村迁移到城镇工作生活或在农村与城镇之间流动的农业人口,另一类是户籍已在城镇,且已在城镇工作生活的一小部分城镇居民。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农村户口居民向城镇转移并能够享有同城镇户口居民同样社会权力以及依法享有同样社会服务的过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不是简单实现职业和身份的转换,而是让农民在城市扎根落户,在城镇享有和城镇居民同样均等的城市公共服务,并且确保进城农民工在就业、住房、教育、养老、医疗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和完全平等的社会权利。2. 2住房保障的概念住房保障是政府为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制定和实施的一切住房福利和救助政策的总和,是政府职能在住房领域的体现。住房
11、保障对象是无力进入市场买房或者租房的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是在住房领域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实质是政府向居民提供的公共产品之一,是通过政府转移支付来实现社会的收入再分配,以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使低收入家庭和中低收入家庭能够共享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果,保障他们的基本居住权利。2.3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现状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发布的监测报告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继续快速提高,2016年城镇常住人口为79298万人,乡村常住人口为58973万人,城镇常住人口比重为57.35%,与2012年相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4.7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L20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增加8116万人,
12、年均增加2029万人,乡村常住人口减少5249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发布的2016年农业转移人口监测调查报告显示,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居住状况如下:2.3.1农业转移人口的购房比例提高在进城农业转移人口中,租房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占62.4%,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其中租赁私房的农业转移人口占61%,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购房的农业转移人口占17.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购买商品房的农业转移人口占16.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单位或雇主提供住房的农业转移人口占13.4乐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以其他方式解决居住问题的农业转移人口占6.4%,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
13、点。购买保障性住房和租赁公租房的农业转移人口不足3%02.3.2居住困难的农业转移人口占比下降进城农业转移人口人均住房面积为19.4平方米,与上年基本保持一致。其中,人均住房面积在5平方米及以下居住困难的农业转移人口户占6%,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在6-15平方米的农业转移人口户占37.4%,在16-25平方米的农业转移人口户占25.5%均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在26-35平方米的农业转移人口户占12.6%,在36平方米以上的农业转移人口户占18.5%,分别比上年下降1.1和0.9个百分点。2. 3.3农业转移人口居住条件总体有所改善农业转移人口户住房配备电冰箱和洗衣机的比重分别为57
14、.2%和55.4%,分别比上年提高2.9和3.8个百分点;86.5%的农业转移人口户住房有自来水,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77.9%的农业转移人口户住房有洗澡设施,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69.6%的农业转移人口户住房有独用厕所,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85.5%的农业转移人口户能上网(计算机或手机),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18.6%的农业转移人口(户)拥有汽车(生活和经营用车),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咒3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住房保障困境分析2.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住房保障存在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我国农业转移人口总量超过2.5亿人,20%的农业转移人口子女无法入读全日
15、制公办中小学校,参加除工伤保险之外的其他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比率均未超过30机大部分地区未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对象。中央和各地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陆续出台了一些针对农业转移人口住房的政策,但不够完善。2.1.1 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保障类型单一2009年,国家提出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范围,但是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我国目前住房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经济适应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和限价房四种类型。但是能够覆盖到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保障政策少之又少,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保障性住房主要是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积金住房。而且农业转移人口的收入普遍较低,需要得到住房保障的
16、支持。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流动性的,他们技能比较低,在城市定居的意愿较低。另一类是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定居城市的意愿较强。由此可见,住房保障供给的不足以及形式单一化,与农业转移人口的多样化需求形成尖锐的矛盾。2.1.2 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资源配置不均衡我国一线城市的城镇化进程发展较快,各方面配置比较齐全,资源相对比较集中。相比一些三四线城市,住房保障供给资源相对有限。但住房保障资源配置上不均衡,导致农业转移人口更多地向大城市流动,加剧了城市的两极分化。总体而言,保证性住房覆盖面太小,作为一种为广大中低收入人群服务的住房类型,很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还没有覆盖足够的低收入农业转移
17、人口,廉租制度的推广,经济适用房的改进等都无法保证每一个中低收入的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需求。但部分地区的廉租房等却没有有效的需求,从而大量闲置,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3.1.3绝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尚未纳入住房保障制度范围内虽然我国住房保隙体系已经初步建成,但现在的一线城市把户籍作为一个主要的制约因素,虽然很多城市已将非本地户籍人口纳入到住房保障体系中来,但在条件的设置上仍与户籍隐形关联,要求必须签订一年以上的劳动合同和连续足额缴纳社会保险,长期在本地工作而又没有缴纳社会保险人群被排除在住房保障体系之外。而部分流动的农民工正受户籍地限制,无法享受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住房公积金等保障性住房制度。美国著
18、名的公共行政学者艾莉森指出,达到政府目标的过程中,10%取决于方案本身,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尽管近年来各地纷纷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内,住房保障体系逐渐趋于完善,但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部门利益,对上级文件的执行力度不够或者选择性执行,直接导致一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无法申请到保障房。2.2 问题的原因分析3. 2.1资金和土地供应存在巨大缺口根据我国的国情,处于中低收入的家庭仍然占有很大比例,解决这部分群体的保障性住房已成为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也给政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现在随着农业转移人口进城数量不断增长,对住房保障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但是城市土地供应和资金却不够充足,从而导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住房保障问题及优化建议 农业 转移 人口 市民 住房 保障 问题 优化 建议 10000 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049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