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梅岭三章(教案).docx
《2.梅岭三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梅岭三章(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梅岭三章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2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3 .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4 .分析三首诗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关系。5 .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教学重点1 .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2 .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教学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 .出示字卡,指名学生朗读:伏旋旌悬2 .熟读这三首诗(抽上、中、下游学生各一名朗读)二、导入新课展示陈毅同志的画像,简介作者生平,介绍时代背景: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
2、斗争。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说明如有条件可用多媒体打出陈毅同志的画像,该环节的目的一在激趣,二在让学生在了解背景的情况下为学好本课做准备。三、课文导读(一)整体感知1 .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
3、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2 .学生齐读小序部分,边读边思考:小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提示:“小序”是全诗重要组成部分,告诉了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交代了梅岭遇险的经过。“伤病伏丛莽间”指出处境的艰难,“虑不得脱”讲情况的危急,“得诗”显出态度的镇定自若。“小序”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有条件可配乐朗读,同时配以陈毅梅山被围的画面。)3 .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提示: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
4、“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三章在思想内容上紧密联系,又有所侧重,第一章集中抒发视死如归,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第二章表达对战友的勉励;第三章主要表现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说明该环节可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一)精读细研1.分析一一在朗读中穿插下列问题:(1)解读第一章:指名朗读全诗。学生分小组讨论: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提示: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
5、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有似李清照乌江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意。)教师引入李清照乌江诗,学生齐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提问: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提示:一个“招”字,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声势的浩大。一个“斩”字,把百战将军、十万部属的断头之恨、未竟之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地流露出来了。)提问: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提示:诗中“旗旗”借代部队;“阎罗”影射反动势力的头领;首句设问,总领全篇。学生小组讨论:这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提示: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后两句生发奇特的想象。朗读指导:要读出“生当作人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梅岭三章 教案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045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