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docx
《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作者:蒋文华作者简介:蒋文华,兰溪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兰溪321100)o原发信息:教学月刊:中学版(杭州)2017年第20171/2期第4-8页内容提要:整本书阅读是一种基于真实阅读语境的阅读方式。整本书阅读应该采取比较系统完整的教学策略,并以此来指导阅读教学的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实施定位在三个方面:整本书阅读教学课程化,整本书阅读教学系统化,整本书阅读教学生本化。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语文核心素养期刊名称;初中语文教与学复印期号:2017年05期整本书阅读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新亮点。但是整本书阅读并不属于阅读教学新的模式或类型,更谈不上什么阅读教
2、学的新理念。整本书阅读只是针对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某些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具体的要求,或者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拨乱反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On年版)早就明确提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口23文选型教材的选文,有的是独立成篇的,有的是从整本书中摘选的。由于语文教材篇幅的限制,选文不能超过一定的长度,这就导致了阅读教学往往停留在有一定字数限制的篇章教学的层面上。篇章式阅读教学比较重视精读,教师在课堂上往往采取条分缕析、抽丝剥茧的方式,花去了绝大部分的教学时间。但是,这种阅读教学的效果并不见得有多好,学生单单依靠篇章式或选文式阅读是很难提高实际的阅读素养的。语文教学要倡导真实
3、的阅读语境,片面强调篇章式或选文式阅读就不符合这种实际的语境,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面对的主要还是整本书。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这些历史与文明主要是以完整的典籍(整本书)的形式保留下来的。我们古代教育方式主要就是整本书的教学,从启蒙阶段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简单的读本开始,到“四书五经经史子集,无不以整本书的形式来教学。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也主要以完整的译本形式进入中国,一代代中国读者也都是通过浸淫整个译本的方式打开对世界的认识之窗。尽管课程标准提倡和呼吁语文教学要读整本的书,但是对如何实施没有明确的建议,只是笼统地提出: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
4、,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口23把整本书的阅读仅仅作为一种课外阅读,本身就有弱化整本书阅读的嫌疑,因为在绝大多数教师心中,课内阅读的地位显然大大高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补充而已。随着大家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认识的提高,整本书阅读应该采取比较系统完整的教学策略,并以此来指导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我们把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实施定位在三个方面:整本书阅读教学课程化,整本书阅读教学系统化,整本书阅读教学生本化。一、整本书阅读教学课程化(一)明确整本书阅读教学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整本书阅读属于作为基础性课程的语文学科的必修内容。整本书阅读要明确地列入语文教学的课程计划中,确定长期(整个学段)
5、、中期(每学年)、短期(每周)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周计划中更应该明确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内容和课时。既然是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就要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作为基础性课程的教学内容,整本书阅读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应让所有学生通过学习达到相应学段的整本书阅读的能力层次和素养,不能把整本书阅读作为拓展性课程而只让部分学生去选择,更不能把整本书阅读等同于纯粹课外阅读或兴趣爱好,放任自流。(二)构建整本书阅读教学自身的课程体系整本书阅读当然是包含在整个语文课程体系之中的,按理无须再构建新的体系。但是教师往往只是把阅读教学等同于篇章阅读教学,忽略或轻视整本书阅读,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整本书阅读排除在
6、课程体系之外。同时,由于整本书阅读具有内容篇幅长、学习时间长等特点,很难以教材的形式去落实具体的教学,而我们的教师又习惯于通过施教教材的方式来完成语文课程计划,这就导致了无人构建整本书阅读教学体系的局面。因此,我们应该在与整个语文课程体系不冲突的情况下,再构建相应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子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是笔者构建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子课程体系。(三)落实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对督促整本书阅读能够顺利有效地完成十分关键。过程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能否真正地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可用完成基本完成未完成”等词来记录,而阅读的状态可用很投入较投入不情愿等词来表述。以名著阅读为例,当前普遍存在只看
7、名著导读或内容简介代替整本书阅读的现象,还有只读简化版、精选版、青少版等改编性著作的现象,更有甚者只通过看影视作品来代替阅读原著。过程性评价旨在引导学生要踏踏实实地阅读,耐心细致地阅读,体验阅读的过程。形成性评价旨在以考查和检测的方式来提高整本书的阅读效果,实现考与教的结合。仍旧以名著阅读为例,考查评价题目的编制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情节、形象等表层信息的识记和理解,也关注学生对名著作品的独到体验、感悟甚至鉴赏能力。比如浙江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说明)要求学生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涉及的中外名著的内容,了解适当增加的初中生名著阅读推荐书目(说明附录
8、5)的作品内容。但是,了解不能等同于机械记忆,让学生机械记忆整本书的所有内容既不现实,也没有意义,了解”是建立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的,既是阅读,就不能回避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感受、体验、思考。比如2016年浙江省某市中考卷第4题第2小题:好的封面画,或传递书的整体内容,或呈现代表人物,或展示主题情感或兼而有之。结合你的阅读思考,为城南旧事选择一幅最合适的封面画,并简述理由。(3分)这道题目表面上以是否适合做封面为问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学生对封面图画对应内容在整部作品中地位作用的理解把握。这样的评价方式能有效地考查学生对整部作品的真实阅读情况,又不只停留在粗浅内容的了解,而且是进一步考查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阅读教学 策略 探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033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