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同课异构教学设计(精选).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同课异构教学设计(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同课异构教学设计(精选).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同课异构教学设计(精选)1草原教学目标1 .会写“毯、玻”等9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背诵第1自然段。3 .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毯、玻”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绿毯、线条、柔美、襟飘带舞、热乎乎”等词语。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 .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描述的生动情景。6 .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 .展示草原图片,播放背景音乐(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引领学生进入美丽的草原的氛
2、围之中。导语:同学们,有一个地方我特别向往,那儿天蓝地绿,有奔驰的骏马和雪白的绵羊。如果你到了那儿呀,一定会被那里无边无际的绿色震撼。你们知道我说的这个地方是哪里吗?对,就是辽阔的大草原。现在,就让我们用眼睛、用耳朵,去感受一下草原的美吧!2 .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说说美丽的草原。提示:草原的景色如何?草原上的人们有什么特点?草原上有哪些风俗?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3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朗读时圈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绿毯境界玻璃衣裳襟飘带舞彩虹马蹄豆腐拘束稍有羞涩摔跤洒脱飞
3、驰会心微笑勾勒目的地蒙古包好客(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 .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与同学交流。(课件出示)明确:这篇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首先描绘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接着又展示了人们欢迎远方客人和草原联欢的隆重场面,最后写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用简洁的话可概括为:初见草原一一喜迎远客一一热情会见一一盛情款待一一依依惜别。2 .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他学生圈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3 .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和优
4、美语句。(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学生选择、比较词语: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清鲜”更突出“鲜”,可见草原的空气非常好;“明朗”除了“晴朗”之意,还给人一种明丽、开阔之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含义,感受作者在此景之下的愉悦心情。(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出示草原“一碧千里的图片,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表示“绿”(如: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引出“翠色欲流”。思考:为什么说“
5、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课件出示)(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重点理解“渲染”“勾勒”。“渲染”和“勾勒”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画出轮廓。老舍先生将草原比作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写法提示:“那些小丘的线条云际”是直接描写草原景色,“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则写了作者的感受。这里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常常自然流露
6、出感叹赞美之情。(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回味”即细细地回忆,品味。草原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这里风光如诗如画,因此连牛马都似乎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可指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拟人句。)小结:同学们,通过品读这些句子,我们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我们可反复地朗读文中优美的语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同时,还要学习其中的一些修辞手法,感受文字表达的优美。如果同学们没有去过大草原,可以多看看草原的图片,结合本课文字,展开想象,你一定能感受到草原美丽而独特的风光。4 .指导背诵第1自然段。师:作者在写
7、这段文字时,从草原的天空写到天底下一碧千里,这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从远处的小丘写到近处的羊群、骏马、大牛,这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同学们在背诵时,可以抓住关键词,按照写作顺序来背:(天)空气一一天空一一(地)天底下一一羊群一一小丘一一(感受)这种境界一一在这境界里一一。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和蕴含的感情。2 .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
8、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3 .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重温“风光美”。(1)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指名背诵第1自然段。(2)让学生简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草原风光美的。(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大牛)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风光美,但大草原除了景美,这里的人更美。草原上的人们非常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人情美。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 .自读自悟,交流印象。(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圈画重点。阅读与思考:用”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关于主人迎客、相见、款待、
9、话别的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小组合作交流,品读自己找到的语句,说一说蒙古族人民给自己留下的印象。2 .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1)学生汇报交流结果,说说阅读后的印象和感受,教师相机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词?(热情好客)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了哪几层内容?发挥想象,将它们想象成一幅幅画面,给每层内容加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喜迎远客图、主客相见图、主客联欢图、依依话别图。)(2)师生共同品读重点语句。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
10、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a.这幅画面表现了草原人民怎样的特点?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课件出示)b.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明确: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眼前所见之景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读这个句子,大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的欢笑声,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和热情。)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预设:出示套马、摔
11、跤、民族舞蹈图片,让学生了解蒙古族同胞特有的活动。3 .情感升华,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浓厚情谊。(1)出示诗句,逐字逐句理解。明确:“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是指蒙古族人民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下,在那天涯碧草之上,大家亲切地交流着。(2)学生试着说说整句诗的意思。生: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谊很深,哪里舍得马上就分别呢?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3)体会这句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明确:这句诗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
12、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处处都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4.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1)讨论课题: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明确:草原是蒙古族同胞的家园,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风光美,后面写了人情美。风光美和人情美都表现了作者对草原的赞美和依恋,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因此以“草原”为题。(2)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个场面进行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悟。小结:草原这篇文章要多读,有感情地读,读出其中的美感和情感。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置身于老舍先生笔下的大草原中,那里的美无处不在,天美、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草原 部编版 六年级 上册 课异构 教学 设计 精选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022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