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论自贡盐商的首创精神.docx
《初论自贡盐商的首创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论自贡盐商的首创精神.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论自贡盐商的首创牖纵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有价格差异就有商业活动,有利益利润就有投资行为,古今中外皆是如此。商业将人类连系成互相依赖,休戚相关而又充斥着矛盾和冲突的整体。盐商巨贾,是中国历代商人中最为富有的群体之一。随着盐业生产的发展,盐业经济的繁荣,各地盐商,发迹起家。谁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盐商,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应为月蓼鬲。据孟子告子篇和朱熹注,胶鬲是殷商末期人,原为商纣王的大夫,遭商纣之乱,隐遁经商,贩卖鱼盐,最后被周文王发现,举以为重臣,后世尊月蓼鬲为盐商的鼻祖。然其崇祀先辈又可追溯到虞舜时代。舜曾“贩于顿丘”“债于传虚”,他的商业活动,必与解盐的早期流通有关,所以说大舜是最早的盐商亦不
2、为过。关于中国早期盐商的记载,还有史记货殖列传“猗顿用欧盐起,与王者埒富”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即端木赐,贩盐致富。汉初人刁间,“逐渔盐商贾之利,起富数千万”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0汉代时的四川,“其豪门亦家有盐井”常骁.华阳国志巴志M.济南:齐鲁书社,2000.。著名的齐人东郭咸阳,司马迁称之为“大煮盐”,他以煮海致富,家资“累千金”司马迁.史记:卷一百六十吴王潺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汉初吴王刘潺,“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不仅自己拥有巨额财富,而且“招致天下之
3、喜游子弟”,使吴地繁华起来,成为“江东一都会”司马迁.史记平准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蜀中巨富卓王孙,在垄断冶铁的同时,亦利用当地资源,经营井盐业致富。以上史乘说明,中国盐商自发迹起家,即逐渐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五方之贾,以财相雄,而盐贾尤炽。”刘禹锡.刘宾客集:卷二十一贾客词Z.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盐商及其资本的作用十分复杂。就其积极贡献而言,至少涉及到传统市场、交通运输、货币税收、商业信用等诸多方面。盐商一族不仅拥有巨额的社会财富,而且具有巨大的社会能量,在中国社会的构成中,各地的盐商形成一个相当特殊、极为活跃的组分,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大众心态、社会文化,都曾产生了重
4、大的影响。一、自贡盐商的形成与崛起在四川井盐业的发展和演进中,自贡盐业不是最早的,但确实是最好的。中国井盐,与蜀守李冰建都江堰同步,肇始于战国末期。而自贡盐业,则发端于东汉,晋代初具规模,唐宋时闻名全川,明代成为四川26个产场之一。当时的井盐生产,还处于“单夫匹妇”的小作坊生产,富商巨贾,为数甚少。南宋时曾到荣州摄理州事的陆游,写下了“卖蔬市近还家早,煮井人忙下麦迟”陆游.剑南诗稿:卷六晚登横溪阁Z.的诗句,说明当地的农民一面进行农事活动,一面进行井盐生产的情状。入清以来,随着四川地区战乱和杀戮的终结,随着移民入蜀的推进,亦随着盐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蜀盐始跚而复振”,井盐技术不断进步,井盐产
5、量不断增加,市场信息不断扩大,自贡地区出现了不少“富甲郡邑”的盐商。清中叶以后,在“川盐济楚”的发展机遇中,自贡盐商异军突起,从工场手工业向近代企业迈进,不少盐商成为集井、宽、灶、号于一体的实业家。这块盐场称富荣的土地,更被誉为“富庶甲于蜀中”的“川省精华之地”,独执四川井盐业之牛耳,成为名闻遐迩的中华盐都。这时,一些富甲全川的盐商和盐业家族开始出现,他们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川南一隅,创造了经济的奇迹,书写了工业的文明,缔造了财富的宝典。清光绪十四年(1888),一名叫弗吉尔哈特的美国人来到了自流井,他被这里井盐生产场景的宏大、街道的繁华、盐商的富有深深地震撼了,回国后即撰写了自流井考察记。他在文
6、中写道:“这些工厂显示出巨大的工业能量,也许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现在毫不怀疑有数千口盐井在生产,而不是一千多口盐井在生产这里是个巨大的贸易中心在全世界我们能再找到一个年代这样久远和规模这样宏大的企业吗?”弗吉尔哈特.自流井考察记J梁鹰,译.盐业史研究,1991(4).李榕在其所著十三峰书屋文稿卷一之自流井记中,也记述了这里的繁荣景象:“担水之夫约有万盐船之夫其数倍于担水之夫担盐之夫又倍之盐匠、山匠、灶头,操此三艺者约有万,积巨金以业盐者数百家,贩布帛、豆粟、牲畜、竹木油麻者数千家。”李榕.十三峰书屋文稿:卷一自流井记Z.龙州书局,1890(光绪十六年).当时的四川总督丁宝桢在给清廷的奏折中称,每
7、年全厂所入,约银500万两上下,年征税银达170万两之谱。1917年4月出版的科学杂志刊载了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撰写的四川自流井盐矿一文,他写道:“游子初抵此者,闻各处盐井机械叮之声,以为身入欧美工厂矣!此在我国固罕见而在内地直不啻凤毛麟角。”竺可桢.四川自流井盐矿J.科学,1917(4).林振翰更在其1916年出版的川盐纪要中慨叹道:“自贡两场毗连,盐业劳动家不下十余万人,牛马亦数万匹,诚吾国唯一之大工场也。”林振翰.川盐纪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在言午涤新、吴承明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一书中,把自贡盐场称作“十九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手工业工场”,把自贡盐商群体称作当时全国最大的手工业
8、资本集团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曾小萍(MadeleineZelin)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曾多次到自贡考察盐商们的历史足迹,她在其所著的自贡商人:早期近代中国的工业企业家一书中写道:“它的企业家们,不论大小,是创建产业资本并发展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先驱。最成功之处在于建立了大规模的横向、纵向一体化企业,它们主导着四川南部的经济,也使得它们的股东们跻身中国最富有之人的行列。”“自贡商人筹集资本、发展和利用新技术、占据市场以及组建和维持合作商业组织的能力,表明他们对于极幸运的地质条件的依赖是很有限的。同任何地方的企业家一样,他们是在塑造
9、了他们商业行为的文化资源和政治现实的综合体中奋斗,而在他们追求利润时,这一综合体也被他们所利用。”MadeIeineZelin:TheMerchantsofZigong:IndustrialEntrepreneurshipinEarlyModernChina.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2005.诚哉斯言!自贡盐商,种类繁杂,名目甚多。有专营一业者,有兼营数业者;有直接经营盐业者,也有经营与盐业有关的其他行业者;有独资经营者,也有合资经营者。井商、灶商、宽商、银钱商,还有炭商、木商、竹商、油麻商,正是这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盐商群体,与广大盐工一道,共同造就了
10、自贡这座遍地盐井的都市,使这里成为了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的诞生地,成为了世界钻井之父,成为了中国的盐都。叩问盐都的记忆,倾听历史的足音,寻访盐商的足迹,我们可以看到:自贡盐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商帮,是一个值得解读的族群。他们同晋商、淮商、长芦商有明显的不同。他们并没有闯关东,也没有走西口,更没有下南洋;他们并没有依附清廷、报效清廷,以取得清廷的庇护和政策优惠;他们并没有把自己的经营锁死在销售、物流的环节,而是守望着脚下这块广袤而神奇的土地,靠着锲而不舍的精神,探索着地下的奥秘,凿井煎盐,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实体,既不仰人鼻息,又能抗御风险。他们靠着诚信天下的品德,引进了外地的商人和资金。他们靠着睿智
11、精明的谋略,抓住了机遇,拓展了市场,赚取了利润,积累了财富。驰骋盐场300年的自贡盐商,以自己的首创精神给“因盐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的自贡留下了一段辉煌的创业史。自贡盐商是富有的,资力是雄厚的。鼎盛于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的“王三畏堂”“李四友堂”“胡慎怡堂”“颜桂馨堂”四大盐商家族,拥有大量的产业资本和土地资本。当时盐场流传的俗语称:“河东王、河西李”,“不姓王、不姓李,老子不怕你,折射出王李两大家族的财势威权。“王三畏堂”在极盛时,拥有黄黑卤井数十眼,推水牛只一千二三百头,天然气盐灶锅口700多口,日产花盐96000斤。三畏堂总部设在金丰井,其掌柜、职员200多人,常年雇用的工
12、人达2000多人。据闻当年的道光皇帝,只知道自贡地区的三口井名:一是因盐井名演化为地域名的自流井;一是被誉为“古今第一大火井”的磨子井;再就是这里最富有的盐业家族“王三畏堂”的总部金丰井。其时,“三畏堂”开设的盐号遍及重庆、宜昌、武汉、沙市、洋溪。其田土乡庄更广布内江、威远、宜宾,年收租谷17000多石。“李四友堂”在其极盛时,拥有水火井IoO多眼,火圈800余口。仅在“四友堂”挑盐水的工人就在千人以上,在外地开设的盐号达70余家,在贵州仁怀和四川泰江开设的盐号,就拥有武装家丁500人。“四友堂”帐房里常年储备的现银达30万两。总之,王、李两家的资本额都在百万两以上,这在19世纪的中国,堪称绝
13、无仅有。光绪年间,“四友堂”总办李祥庵的妻子去世,其葬礼持续一个多月,遍请附近州县高僧合做道场9天,连续放焰火3天,通宵达旦。川内著名戏班名角登台唱戏,奠酒开3天,来宾数千桌,耗银数万两。“三畏堂”总办王达之嫁女,其陪嫁有祖国800余石、火圈60口、被褥床帐达120套,堪称豪华婚礼了。散处全市的盐商会馆、宅邸宗祠,更向今天的人们诉说着盐商们昔日的豪富。西秦会馆是由陕西籍盐商集资修建的同乡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历时16载竣工,道光七年至九年(18271829),又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维修与扩建,前后耗银5万多两。会馆殿宇巍峨、画栋雕梁、金碧交辉,是中国会馆建筑的珍品,也是中国古代建筑
14、的瑰宝。湖北籍盐商修建的禹王宫;广东籍盐商修建的南华宫;福建籍盐商修建的天后宫;贵州籍盐商修建的霁云宫;湖广籍盐商修建的湖广庙;本地盐商修建的井神祠、文武庙;盐运商修建的王爷庙;银钱商修建的财神庙,各具神韵,各领风采,使自贡一时会馆林立,蔚成大观。大盐商李星桥,拥有五房妻妾,其居所名为“五云村”,寝所称作“五美堂”。大夫第、天禄堂、胡元和,这些盐商豪宅,无不锁定了一段历史,一段时光,折射出当年盐商颐指气使的众生相。涵院,是抗日战争中崛起的新四大盐商之一的侯策名私宅,别墅洋楼,花木扶疏,比起老盐商的深宅大院,又是一番气派。二、自贡盐商的首创精神“咸泉上涌,水火既济”,是自贡盐商的期冀;“盐泽天下
15、,德润家邦”,是自贡盐商的理想;“偷得余年勤垦凿,积念勿忘在读书”,是自贡盐商的理念。在当时严苛的政治、盐法、律令桎梏下,自贡盐商既不能通融朝廷,多数盐商又不愿结交官府、贿赂盐官。而严峻的现实是:不创新井盐技术和管理模式,便不能提升生产力;井老水枯,不开新井便不能补旧课;山童柴少,不开辟新能源便不能维系生产。这就练就了自贡盐商自立自强、开拓进取的品性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四川地域史上盐卤、天然气资源的开发与合理配置,科学技术与经营方式的重大革新,大都同盐商资本的活跃有关。当然资本的原始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自贡盐商的发迹起家,大都经历了一番隼路蓝缕,勤俭聚敛的过程。在大盐商王和甫的子诚公祠,供奉祖
16、宗的神龛前,摆放着一根挑盐水的扁担,这是王和甫的祖父王向荣留下的。王向荣自幼家贫,中途辍学,靠挑盐水养家度日,后来凭借眼力过人,看地脉、选井位,每发必中,闻名远近,逐渐经营井灶发切,成为盐场巨富;他也是咸丰三年(1853)“川盐济楚的倡首人,所创设的“仲兴祥”延续百余年。王向荣的子孙祭祖时拜祭的这根扁担,实际上是倡导传承勤勉俭朴精神的文化符号。“胡慎怡堂”的发家人胡元海,是靠从江西迁徙贡井时带来的棉布到自流井贩卖,赚钱后开设棉布店,资金日积益多,再开始经营盐业的。“李陶淑堂”的发家人李振亨,给自贡人民留下了一个十分经典的故事。李振亨自幼家贫如洗,与其弟振修一起学铁匠手艺,起早贪黑,技艺日精,后
17、自开铁匠铺,专为东西两场盐井锻制凿井的锂头,因其质量最好,深为井商赞许,声誉日隆。在积累一定资金后,李振亨于清道光初年在自流井张家沱投资开凿盐井,起初还顺利,但经年累月,仍不见功,而凿井的资金己经用尽。百般无奈之下,李振亨选择了放弃。他见老母亲头上有支金挖耳,便祈求母亲给他去当铺当了点散碎银两,请工人吃上一顿散伙饭。工人们感念东家的情意,便商量好第二天免费再为之凿井一班。翌日开凿不久,即将盐井打穿,李振亨获得了经营盐业的第一桶金,从此逐年发展,以至跻身于盐场巨擘和“老四大族”的行列之中。这口盐井,即取名为“挖耳井工现虽囿于学识,仍将自贡盐商在井盐科技史和经济史上的重大首创略加梳理于下,以求教于
18、方家并期盼匡正。(一)首创精湛的井盐生产技术明清时期,自贡盐商依靠和组织盐工,首创了以自流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深井钻凿技术,掌握了当时最为先进和科学的盐井钻井、修治井技术和工艺,盐井也越钻越深O清乾隆三十年(1765),老双盛井钻到500米深;嘉庆二十年(1815)桂咸井钻到797.8米;道光十五年(1835),集海井钻达100l.42米,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咸同以降,自贡地区超过千米的盐井,己比比皆是。可以说以自流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深井钻凿技术,在当时是远远走在世界前列的。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将古代深井钻凿技术列为中国对世界文明所作出的26项重要发明之一。在
19、波士顿博物馆、旧金山地质博物馆、德国波宏矿业博物馆,都曾以自流井的钻井技术揭开陈列序幕。美国地质大学的钻井教科书,第一课就是自流井;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钻井技术条目的第一条也是自流井。历史学家徐中舒撰文道:“这是我国劳动人民继造纸、印刷、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文明又一卓越贡献。”徐中舒.古井杂谈G彭久松,陈然四川井盐史论丛.成都泗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12.本著名学者岛恭彦说:“这种钻井工艺,体现了前科学之技术所能达到的最高极限。宋良曦.盐史论集:第四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自贡因自流井而得名,直到现在,海内外知道自流井的人也远比知道自贡的人为多。自流井成了中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贡 盐商 首创精神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018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