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壁画绘画与摩罗之孩童发式探析.docx
《宋夏壁画绘画与摩罗之孩童发式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夏壁画绘画与摩罗之孩童发式探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宋夏壁画绘画与摩罗之孩童发SJ操所榆林窟西夏壁画、黑水城卷轴画、苏汉臣婴戏图及摩眠罗之孩童发式,均体现出同类风格,说明了少数民族风俗以及周边民族和艺术家对少数民族发式的猎取心理,并成为宋夏时期各地不同的艺术作品。在敦煌、安西榆林石窟被称为西夏的壁画,其上出现了很多孩童较为奇特的发式,这种发式在黑水城卷轴画、苏汉臣的婴戏图及摩眠罗上均有出现,很多专家学者,将这些艺术品,有的归为西夏、也有的归为宋朝,不相统一。笔者认为:应是党项族人,因商贸、朝贡、迁徙、旅居等原因,居住于宋朝的首都汴梁及周边地区。因他们的奇异发式,不同的生活方式,成为很多画家、艺术家猎取的素材,成为他们的作品和艺术品。在西夏地区展
2、现的是本民族的特性,在宋朝可能是为了宣传的需要,让画家特意画一些党项族人,体现党项族人归顺大宋及优厚待遇和安逸生活的景象,从而体现其优越的政治制度。借此学术研讨会期间专家云集之机会,进行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壁画绘画与摩眠罗中孩童发式概述纵观宋夏壁画、绘画与摩喉罗之孩童发式主要有秃发和撮发两种类型。(一)秃发秃发即“光头”,是将头上之毛发全部剃掉,称之为“秃发”。这种发式在壁画、绘画中较为少见,而在陶、瓷摩喉罗中较为常见,且发型单一、形态各异,仅以几例来说明。1 .瓷人头像1965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省嵬城遗址出土了一件瓷人头像(图1),高4.5、阔3.5厘米。头顶秃发,施褐色釉,其
3、余部分皆施白釉,面部塑造圆润,略带笑容。今藏宁夏博物馆。2 .陶人头像1995年,海原县宋夏临羌寨遗址出土,陶质,高6.9厘米,头顶秃发,圆脸,面目圆润雍容,目视前方(图2),今藏于海原县非遗博物馆。3 .抱球孩童1985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宁夏灵武窑发掘出土一件,时称“茶叶末釉供养人像”,应为抱球孩童(图3)。瓷质,高8.3厘米,西夏。此瓷孩童,光头,头微左倾,憨态,目视前方,屈膝而作,双手抱球于右侧。4 .抱球童子抱球童子(图4),高30厘米。红胎素烧,胎质比较坚硬,表面打磨光滑,制作规整,外施白色陶衣。童子光头宽额,眼睛细长,管状鼻,小嘴,五官较为集中,身着圆领外翻的套头衫,下身穿
4、裤,脚穿小尖头靴。童子盘腿于体前,小臂裸露在外,手腕上带有手镯状饰物。双手抱一瓜棱球。神态生动,着实可爱。出土于西安市西大街,2010年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征集。5 .持扇孩童1995年,海原县宋夏遗址临羌寨出土,孩童(图5),陶质,高8.5、底座长4.9、宽4.5厘米,光头、圆脸丰腴、大眼、隆鼻、小嘴、重下巴、双目前视;身穿衽领褂衫,袒胸露腹,右手握扇柄,左手附扇缘,盘腿而坐。6 .爬卧孩童1992,海原县宋夏遗址爬卧孩童(图6),红陶质,长3.5、宽2-2.5厘米。此陶模卷爬卧状态,憨头大耳、秃发、圆脸丰腴、大眼、隆鼻、小嘴、重下巴、双目上视;上身穿宝相花纹衣服,针脚清晰;两手相抱握,头枕左臂
5、;下身穿开裆裤,露出丰腴的屁股;双腿相交而爬,右脚搭在左脚上。似八九个月的童子。现藏于银川西夏博物馆。7 .卧童卧童(图7),质红陶,陶模,长7.5、宽3.5、厚2厘米,宋代河南洛阳出土。图中童子光头侧卧,其团领上衣脱露至肩膀,双臂趴置鼓形枕上,头枕左臂,回头观望,童子眉眼笑如弯月,双腿上下叠压呈嬉戏状,其神情喜人可爱。(二)撮发撮发,即在头顶、两鬓角或者脑后留有一块发式,其余皆剃光。1 .一撮发式头顶蓄发一撮,其余的发剃去。当这一撮蓄发长长时,或用绸条束扎蝴蝶结装饰,或编成辫,有些将发辫盘成发髻等。(1)桃形发式。就是剃发时仅留下桃子形状的发式。引路童子榆林窟第29窟普贤变,在普贤坐骑的前后
6、有数名童子,形象活泼生动,尤以引路童子的服饰新颖,额前留一小撮短发(图8),身穿圆领羽袖短衫,腰系带于右侧结花结,足穿短袜、麻鞋。灌佛戏婴图灌佛戏婴图(图9),宋代苏汉臣所绘,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纵159.8、横70.6厘米。描绘的是一群儿童类似“过家家”的游戏。灌佛是佛教的一种仪式,又称浴佛,用各种名贵香料所浸之水灌洗佛像。相传农历四月初八为释迦牟尼生日,每逢该日佛教信徒举行这种仪式。画面的背景为一处园林,雕栏玉砌,芳草萋萋,古树参天,青竹苍翠,鲜花盛开,湖石峭峻。大树下一个儿童双膝跪地,两手作揖,神情虔诚,模仿大人礼佛;一个孩童坐在地上,手捧一尊佛像,另一孩童手持水瓶,躬身灌佛;另外一个
7、孩童手捧花篮,装扮成佛教信徒模样。四个孩童表情严肃,煞有介事,令人忍俊不禁。青釉抱羊羔童子头顶留发一撮(图10)。双腿盘坐,双手抱一羊羔,仅面部施青釉,余深褐釉。高7厘米,仅存头部。戏绣球童子戏绣球童子(图11),质红陶,长9、宽3.7、厚2.5厘米,宋代河南开封出土。童子的形态呈卧俯状,舒眉展眼,头向上仰视,发留头顶前,呈“桃形”状,腰围绣花兜肚,双股微露双腿上下叠置并嬉戏,手紧抱绣球呈嬉耍状。该造型写实,童子情态顽皮可爱。(2)高发髻(鸦角)亦称“鸦角”,据宋史五行志三记载:“留之顶前,束以彩缙,宛若博焦之状,或曰鸦角一撮发长长之后,采用彩缙、护套、盘髻等保护秃发的一种方式。童首陶模髻发童
8、子头像陶模(图12),高3.5厘米,红陶质。圆脸且肉头憨脑,双目炯炯有神,头部周边发剔去仅留正中一结头发,并有绸带绑扎。海原县宋夏城池遗址出土,流向不明。拴鸳鸯童子拴鸳鸯童子(图13),高7.9厘米,前额上沿正中留盘髻施发,头皮部分施浅褐色釉,面部及身体施浅青白釉。童子身着紧袖衫,右手拴一鸳鸯斜搭于肩上,席地而坐,双目直视,面庞丰腴,神态安详。持壶童子苏汉臣的灌佛婴戏图中画有一孩童手持水瓶(军持),躬身灌佛,这一孩童的发式用编制的丝绸绳扎起来(图14),挽于脑后,以防滑落,孩童表情严肃,煞有介事,令人忍俊不禁。折枝童子折枝童子(图15),是苏汉臣长春百子图中所绘孩童的一个形象。孩童头顶蓄发一撮
9、,并结发髻,上身穿红色肚兜、褐色对襟褂,下身穿黄色裤子,蓝色鞋子;右肩搭一树枝,左手拿一树枝,并作小跑步、朝后观望之状。拴鸳鸯童子拴鸳鸯男陶人(图16),亦称男孩儿绳系鸳鸯陶人,或称男孩占鸳鸯陶人。此陶人,红陶质,高约7.1厘米。该男孩儿头上盘高发髻,圆脸且肉头憨脑,双目炯炯有神。身着左衽长衫,用长巾系于腰间并打成蝴蝶结,双腿合并而站。右手牢握住绳头,绳子的另一头拴系一鸳鸯的颈部。匍匐抱球童子匍匐抱球童子(图17),长26.5、高14厘米。2011年征集,出土于西安市西大街。童子匍匐在地,大头微微抬起,细眼直鼻小嘴,身着交领短衣,双臂袖子处收紧,双手抱一滚圆的小球,球上有许多孔,双腿在空中呈交
10、叉状,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手球。扮小鸡童子这幅画是苏汉臣绘的婴戏图(图18),为四个孩童正在玩老鹰抓小鸡游戏的画面。扮演小鸡的童子,身穿褐色外套、绿色内衣、白色裤子、白布鞋,头上蓄发一撮,将长发束起来,装进绿色绸子做的发套内。观蚣蝴童子这幅画也是苏汉臣绘的婴戏图。绘画的内容是几个孩童玩斗蝴螭的画面。画面上一个孩童正爬在桌子上观看游戏,身着绿色衣服,手戴红色手镯,撮发盘结并束扎(图19),憨态可掬。持荷童子持荷童子,长6.6厘米,白玉质,通身黄沁,头面部稍黑。憨圆脑袋,童子头顶梳髻(图20),面带笑容,五官清晰;身穿窄袖小翻领长衣襟胡服,下着肥裤,衣袖和裤子上以阴刻线饰衣褶,双脚交叉作行走状;双手握
11、一朵荷花,花茎修长,左手置于腹前握住茎秆,右手执莲于肩膀,莲花垂向童子头部后面。形象生动,具生活气息。(3)刘海式秃发刘海式秃发,指垂在前额的整齐的短发,其余的发剃去。在西夏壁画、摩喉罗中也比较常见。拜佛童子在榆林窟第3窟西壁北侧文殊变中的童子壁画,画中的童子似随侍文殊不时求教的善财童子,曾由文殊处发心南行五十三参访求知识。童子顶前留发一束(图21),发丝分披两鬓,裸身,戴项圈,长巾绕于双肘,手捧莲花,双足立于莲肉上,状甚虔诚,周身笼罩在圆光之中。捕蝶童子婴戏图页,天津市博物馆藏,宋代苏汉臣描绘婴儿身穿纱衣捉蝴蝶情节。图中一孩童身著薄衫衣褂、红色薄纱裤,头留刘海式秃发,扎有小辫,并用红头绳束扎
12、(图22)o右手持扇,作捕蝴蝶状。见蝴蝶已飞,没有捕着,回头张望。拍手舞童子在黑水城卷轴画中,有一幅水月观音画,这幅精美的水月观音像即是科兹洛夫从西夏古城带走的无数珍品中的一件,此画融合了汉藏两地艺术风格,堪称西夏绘画名品,现珍藏在俄罗斯冬宫博物馆。画面中水月观音游戏坐于铺着条毯的石凳之上,右腿半盘,左腿蜷曲而立,右手拄在石凳上,左手搭在左膝上,表情闲雅,背靠于岩石。岩石嶙峋,岩石间两棵竹树挺拔而立。在观音的左旁石凳上放置一个净水瓶,瓶口插着杨枝。水瓶上方是站在浮云之上有背光的童子。观音被淡淡的圆光所笼罩。石凳前边是一湾河水,靠近观音前边的水中荷花绽放,象征彼岸极乐净土。而靠近另外岸边则波涛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壁画 绘画 孩童 发式 探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009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