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27篇(原文+译文+赏析+考点).docx
《八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27篇(原文+译文+赏析+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27篇(原文+译文+赏析+考点).docx(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八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27篇(原文+译文+赏析+考点)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27首Ol野望(王绩)【原文】东皋薄暮望, 树树皆秋色, 牧人驱犊返, 相顾无相识,【译文】黄昏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徙倚欲何依。山山唯落晖。猎马带禽归。长歌怀采薇。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互不相识,相对无言,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赏析】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入薄薄的暮色;次句
2、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颔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颈联写秋野动景,在以上背景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颇具典型性。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然而井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藉,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式,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
3、,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主题】全诗通过对萧瑟恬静的秋景描写,表现了作者百无聊赖的彷徨和孤独无依的抑郁心情。【写法】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用几个动词进行动态描写,以动衬静;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抒发了抑郁之情,同时兼有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常见考题】一、理解性默写1 .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O2 .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o3 .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
4、句子是:,;O4 .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徙倚欲何依 山山唯落晖 猎马带禽归 长歌怀采薇【答案】1 .东皋薄暮望2 .树树皆秋色3 .牧人驱犊返4 .相顾无相识二、阅读理解1 .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2 .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3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 .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5 .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6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 .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8 .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答案】
5、1 .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之情。2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景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3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4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
6、友。5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6 .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7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景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8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02黄鹤楼(崔颍)【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
7、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个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千万年来只有白云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赏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洪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颍题诗在上头。
8、”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画面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
9、此楼枕山临江,峥蛛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画面美。总之,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主题】这首七言律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游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
10、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和游子的乡愁。【写法】前两联,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常见考题】一、理解性默写1 .唐代诗人崔颍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O2 .崔颍运用对偶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O3 .崔颍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
11、是:?O4 .唐代诗人崔颖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答案】1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2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3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4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二、阅读理解1 .解释下面的词语。历历:O乡关:O2 .诗中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3 .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4 .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
12、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5 .崔颍的黄鹤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 .历历:指(汉阳林木)清晰可数(或“分明的样子”)乡关:故乡2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3 .不重复。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一、二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4 .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5 .表达出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诗人的忧愁心情与思乡、无奈之苦。03使至塞上(王维)【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1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译文】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此句有两解)。我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到燕然。【赏析】使至塞上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此诗
14、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主题】这首五言律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感。【写法】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常见考题】一、理解性默写1 .使至塞上叙述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
15、作的诗句是:,。采用对比手法,点明时间,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是:,O2 .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是:;,;O3 .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O4 .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5 .,;o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6 .由名句“,可以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句子是:长烟落日孤城闭。7 .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诗句是:;O8 .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
16、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O9 .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O【答案】1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2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3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8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9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二、阅读理解1 .作者,代诗人。2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赏析。3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4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炼字赏析(从意境和炼字方面)。5 .“大
17、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从“诗中有画”方面)。6 .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7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8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 .王维唐2 .山高路远,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的抑郁、愤慨。3 .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
18、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4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5 这两句话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景色虽不多,但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
19、,仿佛是抽象派的作品。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边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辉映着波澜不惊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6.示例一:图画的构图美。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示例二:图画的线条美。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示例四:图画的意境美。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
20、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7 .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8 .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和看到大漠景色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04渡荆门送别(李白)【原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一一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21、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展楼。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赏析】首先,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其次,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再次,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比较成功的
22、,写得曲折含蓄、波澜起伏,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写太空的奇异景象;忽而写白天对山峦起伏、江流奔腾的大自然的欣赏,忽而又写夜晚对太空景象变幻的享受。最后才用拟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现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我们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尤其“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逼真地描写出诗人乘船穿过三峡,崇山峻岭,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原野上;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随着山势的消失,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缓缓东流诗人就使用这种白描的笔触,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幅非常真实的山水画卷,给后人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主题】这首五
23、言律诗描写了诗人从蜀地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情感。【写法】“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像大胆、奇特,被人誉为“神来之笔”,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视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面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尾联中“送”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常见考题】一、理解性默写1 .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和目的地的语句:,。2 .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上册 古诗文 27 原文 译文 赏析 考点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007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