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伟业》“辫子”意象之内蕴与叙事功能探析.docx
《《建党伟业》“辫子”意象之内蕴与叙事功能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党伟业》“辫子”意象之内蕴与叙事功能探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建党伟业“辫子”戢之内蕴与叙事功蒯瓣斤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而制作的电影建党伟业,于2011年6月公映,其叙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至1921年中共成立间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一部政治献礼片,建党伟业在媒体的商业化包装下,形成了集历史、政治、经济、娱乐、媒体等于一身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电影文化奇观。”1近10年来,学界对这一“奇观”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究,知网上标题中包含“建党伟业”的论文就有60多篇。其中有关主旋律电影或红色电影爱国情怀、创作模式、话语建构、审美教育、文化传播、营销策略的研究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其余则涉及叙事策略、历史表达、艺人表演、美术设计、音乐配置、摄影创作、艺术风
2、格、导演感想诸方面的问题,但鲜有文本细读与意象分析之文。辫子的去留,曾成为满清兴亡的标志与辛亥革命成功与否的象征,在鲁迅阿Q正传头发的故事风波等诸多作品中,辫子也是塑造人物、表达思想的重要意象,电影建党伟业中也多处言及辫子、展现辫子。梳理这些与辫子有关的事件、话语及形象,分析它们的内在意蕴,探究这些意象的叙事功能,对更深入地认知建党伟业不乏参考价值。-建党伟业中的“辫子”意象及其内涵电影建党伟业中涉及辫子话题与形象的事件有毛泽东理发、张勋攻占南京、教育总长为辜鸿铭等颁发聘书、张勋入京解散参议院、张勋复辟宣统复位、张勋用辫子放风筝、辜鸿铭参加北大图书馆新旧文化之争、罗家伦质问辜鸿铭等,这些与辫子
3、有关的镜头与意象在电影里占了相当多的篇幅。按杨义先生的说法:“叙事作品之有意象,犹如地脉之有矿藏,一种蕴臧着丰富的文化密码之矿藏。”2267辫子是身体的一部分,而在哲学们家看来,身体也是社会符号,身体常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政治领域,被打上意识形态标签,用福柯的话就是:“权力关系总是直接控制它,干预它,给它打上标记,训练它,折磨它,强迫它完成某些任务、表现某些仪式和发出某种信号。”3文艺作品中刻意建构的身体意象都有特定的内涵,电影建党伟业中的“辫子”意象同样也蕴含着生活习俗、政治制度、文化价值等各个层面的特定内涵。(一)关乎生活习俗的“辫子”意象留辫作为社会习俗,最初肯定与生产生活有关,然后才逐渐
4、成为群体自觉或不自觉共同遵从的生活方式与伦理规则,最后还有可能成为政治的标签与文化的符号。其间有现实的需要、从众的心理、伦理的约束、政治的强制,也有文化与宗教的认同,而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意味着现实需要、从众心理、伦理约束、政治强制、文化认同的改变。比如,满人骑马、结辫的习惯便与这种现实的需要有关。满人的祖先金人,也是剃发蓄辫的,说明这种习俗形成很早。游牧与农耕的生产方式及生活习俗大相径庭。当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是为了抵御胡人而主动向胡人学习,现在满人入关则反行其道。在农耕文明里,剃发蓄辫不特无用,还带来种种不便,比如劳作的不便、打架争斗的不便。可以想见,当扯辫成为控制他人的手段时,人们心中就多
5、了一种担忧。官场现形记便不乏这类叙述,如:“过老爷已被阿毛一把拉住辫子,狠狠的打了两下嘴巴”(第三十六回)4264;“其中很有几个体面人,平时也到过府里,同万太尊平起平坐的,如今却被差役们拉住了辫子”(第四十七回)4342。一旦走出国门,接触到现代工业文明之后,辫子带来的不便更加显著。比如早期的留美学生与人踢足球时,“将辫子塞进内衣里,有时候缠在头上,辫子一闪开,对对手的诱惑过大5。辫发更不便于机房工作,康有为1898年向光绪所上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中即提到:“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
6、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按康有为的说法,在“万国同风”的“机器之世”,辫发不仅不利于工作,也不便于生活,其对军事自然也有害,而且妨碍走向世界。可见风俗的形成与改变源出于现实的需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早在孔子那里,头发就具备了伦理意
7、义。在传统中国,伦理与政治相伴相随,一面是伦理政治化,一面是政治伦理化,以至于家国同构,所以头发也逐渐具备政治的意义。如果说曹操以割发代枭首,后儒以解辫削衽为王风被化四夷的象征,还只是伦理政治对风俗温和的侵染,满人以剃发蓄辫为归顺标识,则是基于强暴残酷的政治运动,也更使辫子成为显在的政治符号。据清世祖实录卷5元年5月庚寅条记载,清兵占领北京后,即颁发“剃发令”,声称:“雍(同“剃”)发归顺者,地方官各升一级,军民免其迁徒有虽称归顺而不筵发者,是有狐疑观望之意如过限不至,显属抗拒,定行问罪。”7极端的时候,甚至出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8一人不剃发全家斩,一家不剃发全村斩”9等严酷禁令,史称
8、“发厄”与“辫祸工反过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因应从众的心理,强力政治也推生出新的风俗。在无数的反抗与镇压、希望与绝望之后,多数人变得麻木与顺从,留辫也渐渐成为中国人的当然之俗,甚至可以给人以自豪的资本。周晓琳研读清代小说时即发现:“满族的民族习俗通过政治法令的强制、经济手段的调控和文化心理的渗透,逐渐收到人人以为俗、家家以为常的社会效应,以致于男人光头上打着一条大壮的油松辫子居然可以给人光华夺目(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二回)的视觉感受,得到喉过得去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九回)的赞许。Tl0辛亥革命后,剪辫风潮迅速蔓延,毛泽东也在长沙与胡崇诚等发起剪辫运动。1911年10月底,毛泽东参加新
9、军,过了半年的列兵生活11。电影开篇就有毛泽东理发的镜头,剃头匠跟毛泽东说:“想当年顺治爷坐江山,那要留了辫子才有头哦,那个时候,我们这行生意好的噢,现如今啊,是反过来了,留了辫子要砍头。”然后传来画外音“新军招兵喽”,毛泽东闻声转过头来,跑过去,报名参加光复新军。这个情节简括地交代了清初颁剃发令、辛亥革命时出现剪辫运动,以及毛泽东剪辫参加新军等背景与事件,也隐喻着留辫习俗在传统游牧、农耕及近代工业文明中的变迁。(二)表征政治制度的“辫子”意象“渗透着泛政治文化传统的辫子问题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成为清廷树立专制权威的工具,也可以变为反清政治派别打倒清王朝的杀手铜17。所以剪除辫子,也顺理成
10、章地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成为辛亥革命的象征。早在1895年,孙中山就剪掉了辫子;1900年章太炎剪辫断发,19021903年,邹容、黄兴、陈天华、蔡元培、陈独秀、鲁迅等也剪掉了辫子;1910年前后,新军中也时有剪辫事件发生12115-121。自孙中山剪掉自己的辫子开始,革命党人时常以剪辫为号召,引领反清与共和的道路。有了这种长时期的关联与铺垫,武昌起义一经发动,剪辫运动也顺势铺展开来,连黎元洪、袁世凯也不得不剪掉自己的辫子,以示与革命同流;但张勋与他部下的辫子还在,袁世凯等人心中的辫子还在,继续专制还是走向共和的狐疑与争辩还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剪辫运动与有关剪辫的论述,不仅是反清的标志,也注入了
11、拥护民主共和、反对封建专制的新内涵。电影建党伟业不仅为有辫没辫的人设置了许多有关国体政体的讨论,也以较多的篇幅叙述了二次革命的失败与张勋复辟的闹剧。在开篇毛泽东理发后的镜头里,就有小兵问毛泽东啥是共和,毛泽东铺陈共和历史,小兵不懂,毛泽东简单地说,“人民说了算工又有军官问毛泽东,为什么是袁世凯当总统,毛泽东说,因为袁手里有枪。这里表现的既是大众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原初认识,也是电影对后续情节发展的必要铺垫。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推翻袁世凯的独裁统治,2012年孙中山发起了反袁的“二次革命”,但终归失败,孙中山自己流亡日本,国民党解散。电影安排T1913年八九月间北洋军张勋攻占南京的镜头。电影
12、首先展示的是张勋的辫子背影,然后是他正面拿望远镜的头像,以及辫子军进城的背影。接下来是袁世凯与徐世昌、杨度、黎元洪等人的对话。徐引出话题,说举国议论国体,言及日本君宪制、法兰西内阁制、美利坚总统制,袁问“哪一个适合我们”,徐说日式君主立宪已经过时,如今世界时兴共和。杨则说问题就在这里,“昨天学英,今天学法,明口学美利坚,学到最后,四不像。”袁追问:“您想说什么?”杨回答:“继续师法日本,走君主立宪之路,先前若能始终如一,今日中国早己国富民强,我们也不会像现在这样饱受列强欺辱。”再问黎,黎说“大总统指到哪里,臣就打到哪里”。袁说“已经是民国了,不要老是臣臣的啦二接下来还有冯国璋质问袁世凯是否有称
13、帝意愿。冯问:“近闻有总统欲改帝制的传说,不知确否?”袁说:“华甫,你我自家人,不妨跟你说明,历史上开创之主,年皆不过五十,我将近六十,鬓发尽白,无此野心啦!”冯回复:“那便好,今日,如还有人想当皇帝,妄改国体,必遭举国讨之。”可见共和是大势所趋,但袁世凯心中还是有称帝意愿的。不久以后,袁克定便通过一番操作,使参政院全票通过袁世凯称帝的提议,谕称:“国体已定,天命攸归推戴中华民国大总统为中华帝国皇帝。”解散国民党,取消议会,就任终身大总统,妄称洪宪帝制,这都是头上没辫心中留辫的袁世凯们干出来的事。为此,孙中山不得不发表讨袁宣言,发起护国运动,袁世凯被迫撤销帝制。革命几经反复,袁世凯死后,中国再
14、次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拥立溥仪为帝;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再发起护国运动;张勋复辟失败;此后还有黎元洪的独裁与护法运动。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电影安排了1917年六七月间张勋复辟的几个情节。先是张勋入京解散参议院:除张勋骑马、入参议院的镜头外,还有辫子军张贴北洋军政府告示、抬着重机枪走过来等镜头。然后是张勋、康有为等拥戴宣统复位:留着辫子的张勋爬行着喊皇上,口称:“皇上,臣来得太晚了。皇上,没主子,国将不国。”康有为也系着辫子站立旁边。最后是小皇帝让张勋用辫子放风筝:张勋辫子上系风筝,奔跑着放风筝,忽然风筝落地,有飞机飞过,丢下炸弹,大臣喊“不要慌,不要慌,成何体
15、统啊。太监嚷“这,这还没有宣诏呢”。皇太后大哭“你们就别逼他做这个皇上啦,只要我们平安就好啦”。这场闹剧可以说是“民国乱象的高潮与缩影。为此,陈独秀慷慨陈词反对复辟,说复辟是莫大的耻辱,是我中华民族的耻辱。他说:“共和是大势所趋,是人心所向,可是仅仅六年,仅仅六年的时间,就出现了两个皇帝,请注意,民国是共和之国,在共和国里做皇帝,这是对共和天大的讽刺。”电影让孙中山也出来重申民国的精神,表达对复辟的愤慨:“民国的精神,是自由、平等、博爱,然则成立以来,平等被无视,自由被蹂蹒,博爱精神荡然无存,以先烈无量之鲜血,以获得共和二字之空名,是可忍孰不可忍!”由此可见,“辫子”意象关联“国体”“政体”,
16、有辫无辫象征着专制与共和。(三)渗透文化价值的“辫子”意象革新国体,走向共和,终归离不开文化与思想的认同。在打倒张勋复辟的演讲中,陈独秀明确提到:“辛亥革命,共和口号喊得震天响,然山野之间,依然有人祭祖祀孔,不解民主自由之真谛,回顾数十年历史,每逢共和革命失败一次,皇权思想便回潮一次,袁世凯、张勋的复辟就是如此。封建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要想存其一,必先废其一,要使民众觉醒,国家强大,就必先将民众心中两千年的这座大山彻底推倒。”陈的演讲中,除了“封建”与“共和”的对立,“祭祖祀孔”连带“皇权思想”,也是与“民主自由”对立的,所以电影设置了北大图书馆辜鸿铭关于辫子的“演说”与围绕新旧文化坐而
17、论道的情节。电影首先展现的是:北大图书馆里,民国政府教育总长范静生为陈独秀、朱希祖、李大钊、辜鸿铭等新聘贤达颁发聘书。辜任英文教授,最后一个上台,他头系辫子,身着长袍,手拿手杖、雪茄。陈独秀对身边的李大钊说:“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学界耆宿。,辜吐了一口烟,陈说:“怎么这么身打扮?”辜不是双手接过聘书,而是单手行现代握手礼仪,台下传来掌声与笑声。辜开始说话:“可笑吗?”“我的辫子长在脑后,笑我的人,辫子长在心头,老夫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诸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据吴远思先生考证,辜鸿铭“正式进入北京大学教书的时间为1914年9月”,开设的第一门课程为“文学概论Tl3。蔡元培1916年12月底被任
18、命为北大校长,1917年1月初到任,学界普遍认为辜鸿铭这次算是“续聘”,而非“新聘”。至于辜鸿铭的这些话倒未必是在聘任典礼这种场合上说的。在后续北大图书馆坐而论道的情节里,作为旧文化的代言人,辜鸿铭拖着他那条标志性的辫子再次出场,他的对立面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罗家伦。他先说陈独秀:“陈独秀先生大言不惭,借推崇新文化,埋葬旧文化之名,将国人近代之磨难,归罪于孔家旧学,试问,两千年前之孔子,何罪于今人哪。学生罗家伦起来插话:“辜先生,您学贯中西,难道对孔子之学难得用于今日的状况视而不见吗?”辜趁机发挥:“孔子教人之方法,如数学家之加减乘除,两千年前是三三得九,今日仍是,不会三三得八,自家不精将
19、题目算错,却怪发明之人,毫无道理,若这也算新文化,那就是瞎扯。”辜鸿铭辩才无碍,连陈独秀也忍不住跟旁边的胡适说:“虽是诡辩,却难掩其才华。”号称“怪杰”的辜鸿铭精通多国语言,曾以英文德文向西方译介论语中庸,是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功臣,加之是兼容并包的蔡元培主持论坛,陈独秀们自然也不敢随便否定这一文化“怪杰”。接下来是胡适关于白话文的演说,他认为:“文化总该革新的,因为时间在前行,有人讲文言文文雅古朴,而白话文粗鄙不文,我们说科举误国,误在八股文言,八股文做得再好,不通新学,便不堪实务,不会做事,只会考试,我们的国家需要实务人才,脚踏实地,强健国力。”这一段情节里没有插入史实中辜鸿铭异议的片段,而
20、是插入了现场两位女生质疑白话文的片段。其实,辜鸿铭发表过反对中国的文学革命之类的文章,力主尊孔读经,宣扬“春秋大义”,并以“面包”与“烤鸡”比拟白话与文言14。辜氏还经常奚落胡适,胡适当然也不乏反击之辞。这样的历史桥段似乎难登大雅之堂,电影自然也不会取用。再往下由蔡元培、陈独秀关于到底该学哪个国家的对话,铺垫出辜鸿铭与李大钊的争执情节。辜强调的是本土与传统:“笑话,纵观世界,哪个国家统治的精神,不是自己国家和文化所孕育出的思想。”这话放在今天观众会觉得有理,但那是五四时期,辜的话显然也是针对李大钊而发。对此,李大钊回复道:“放眼世界,从更加宏观的视野看人类未来,何谈可笑,在俄国,有一个叫列宁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党伟业 建党 伟业 辫子 意象 内蕴 叙事 功能 探析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006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