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D伴发胆石症的发生率、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2024.docx
《IBD伴发胆石症的发生率、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202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BD伴发胆石症的发生率、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2024.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IBD伴发胆石症的发生率、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2024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是一种以消化道受累为主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也可出现多种肠外表现或共患疾病。已知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IBD的肠外表现,其他常见的肝胆系统疾病如脂肪肝、胆石症常与IBD共患。胆石症作为IBD的常见共患疾病,也是IBD患者合并急性胰腺炎的常见病因之一。症状性胆结石及其相关并发症增加IBD患者的疾病负担。因此,探究IBD患者胆石症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潜在机制,尽早识别高危
2、患者并采取预防及干预措施至关重要。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较少,本文现就IBD伴发胆石症的发生率、发生机制、危险因素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参考。一、流行病学多项研究表明,IBD患者胆结石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系统综述显示CD和UC患者胆石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1%34%和4.6%36.4%,而普通人群的发生率为5.5%15.0%并且CD患者胆结石发生率高于UC患者。一项Meta分析表明IBD患者的胆结石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OR=1.72,95%CI:1.40-2.12,P0.0001),亚组分析显示CD患者胆结石发生率更高(OR=2.05,95%CI:1.61-2.63,P0.0001),而UC患者胆结石
3、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rente等的队列研究结果也提示UC患者患胆石症的风险与无胆结石的配对组相同。然而另外一项大型队列研究表明,与非IBD患者相比,UC患者发生胆石症的风险增加(AHR=I.47,95%CI:1.221.76考虑可能与地理区域不同相关,后续需进一步探究我国发病率情况。有学者对IBD伴发胆石症患者的胆汁成分进行分析,发现胆红素浓度升高、胆固醇饱和度增加,表明IBD患者均有可能合并胆固醇结石或胆色素结石。我国一项回顾性分析纳入了606例IBD患者及606例健康体检者比较了两组胆石症的发生率,结果显示CD和UC患者胆石症的发生率均高于普通人群(均P0.01),发生
4、率分别为51.47%(OR=10.96,95%CI:4.1828.72)和34.01%(OR=5.79,95%CI:4.05-8.26二、胆结石形成的机制1.胆汁酸肠肝循环受损导致胆固醇结石:胆汁酸吸收不良致胆固醇过饱和,从而导致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被认为是IBD患者中胆结石形成最重要的机制之一。胆汁酸主要在回肠末端被主动吸收,其次可沿整个肠道被动扩散。CD患者中,回肠切除或炎症引起胆汁酸肠肝循环障碍,其在回肠末端重吸收减少,导致胆汁酸池减小和胆汁胆固醇饱和度增加。而在UC或CD结肠炎患者中,有研究表明只有少数接受过结肠切除术的患者存在胆固醇过饱和,但胆结石形成的风险仍然增加,因为切除结肠本身会
5、阻碍结肠上皮对胆汁酸的被动吸收。但上述机制也存在争议,有研究表明CD患者胆汁中的胆固醇饱和度正常甚至低于健康受试者。其原因可能是肝脏有强大的胆汁酸合成和储备能力,回肠疾病或手术切除回肠患者的胆汁酸饱和度的变化是短暂的,在慢性病变的状态下,胆汁酸分泌速度可能不会受到显著影响,产出量减少可能是由于重症患者粪便中胆汁酸的损失超过肝脏胆汁酸合成。2.胆汁酸肠肝循环受损导致胆色素结石:另一种机制可能是由于未被回肠末端吸收的胆汁酸溶解了结肠中未结合的胆红素,增加其肠肝循环,提高了胆红素分泌到胆汁中的速度,进而增加了色素结石形成的风险。根据对草原犬和豚鼠的研究,提示回肠切除可能与胆色素结石的形成有关。Hea
6、ton和Read在1969年通过胆囊造影术发现CD患者的胆结石往往是不透射线的,表明其中可能含有包括胆红素钙在内的丰富钙盐。近期多项研究报告了CD患者回肠疾病或手术切除回肠后胆汁中胆红素含量增加。其中Lapidus和Einarsson发现,回肠切除患者胆固醇结石形成的风险没有增加,而胆红素浓度比健康对照组高45%50%,有发展成色素结石的风险。有研究取29例CD患者和19例UC患者的无菌胆汁标本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回肠疾病和(或)手术切除回肠患者胆汁中胆红素水平升高310倍,未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浓度均升高,且胆汁胆红素浓度与回肠病变的解剖长度和病程呈正相关。3 .胆囊动力减低:除上述机制
7、外,有研究还发现CD患者胆囊动力减低、排空减弱,导致胆汁淤积,增加了黏膜重新吸收水分的时间,有利于晶体形成,从而促进结石发生。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D患者空腹胆囊体积相似,残余胆囊量增加(9.6mlvs.5.9mlfP0.001),胆囊体积最大缩小量显著降低(体积:14.8mlvs.19.9ml,P=0.003,占比:60.9%vs.77.8%,P0.001),表明CD患者在脂肪餐刺激后的胆汁排空减少。胆囊动力减低的原因分析如下(1)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被证明参与调节胆囊运动。IBD患者中一氧化氮合成增加,一氧化氮通过刺激鸟苗酸环化酶抑制胆囊收缩,导致胆囊收缩力减弱。(2)CD与多肽异常产生相关
8、,除胆囊素外,血管活性肠肽、多肽YY和生长抑素等胃肠道多肽也参与调节胆囊运动。上述物质在CD患者的组织或血浆中含量增加,均能促进胆囊松弛。(3)现已证实胆囊肌收缩的强度受到细胞膜胆固醇和磷脂比的影响。CD患者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可致胆囊壁平滑肌细胞膜胆固醇含量升高,进而影响胆囊收缩。4 .其他机制:(I)CD患者中存在Thl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的激活,可以促进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而在UC患者中主要为Th2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激活,与结石形成无关。(2)IBD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亦可由于肝内和肝外胆管树的慢性炎症和纤维化而导致结石形成。(3)当IBD患者末端回肠切除后,回肠微环境改变,导致细菌过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IBD 胆石 发生率 发生 机制 危险 因素 2024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997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