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病理.docx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病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病理.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病理(一)发病机制HIV对CD4T淋巴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等)有特殊的亲嗜性。根据HIV株对不同类型细胞的亲嗜性,可将之分为嗜T细胞毒株(X4型)、嗜巨噬细胞毒株(R5型)和双嗜性毒株(X4R5型)。R5型病毒通常只利用CCR5受体,而X4型和X4R5型病毒常常同时利用CXCR4、CCR5和CCR3受体,有时还利用CCR2b受体作为辅助受体。1. HIV进入细胞和复制的过程HlV需借助于易感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包括第一受体(CD4)和第二受体。HIV-I的外膜糖蛋白gpl20首先与第一受体结合,然后gpl20再与第二受体结合,gpl20构象
2、改变,与gp41分离,最终导致HIV与宿主细胞膜融合进入细胞。HIV进入人体后,在2448小时内到达局部淋巴结,约5天左右在外周血中可以检测到病毒成份。继而产生病毒血症,导致急性感染。HIVT感染人体后,选择性的吸附于靶细胞的CD4受体上,在辅助受体的帮助下进入宿主细胞。病毒RNA在反转录酶作用下,形成cDNA,在DNA聚合酶作用下形成双股DNA,在整合酶的作用下,新形成的非共价结合的双股DNA整合入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中。这种整合的病毒双股DNA即前病毒。前病毒被活化而进行自身转录时,病毒DNA转录形成RNA,一些RNA经加帽加尾成为病毒的子代基因组RNA;另一些RNA经拼接成病毒mRNA,
3、在细胞核蛋白体上转译成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合成的病毒蛋白在内质网核糖体进行糖化和加工,在蛋白酶作用下裂解,产生子代病毒的蛋白和酶类。Gag蛋白与病毒RNA结合装配成核壳体,通过芽生从胞浆膜释放时获得病毒体的包膜,形成成熟的病毒颗粒。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完全清除病毒,形成慢性感染,在临床上可表现为典型进展者、快速进展者和长期不进展者三种转归。影响HIV感染临床转归的主要因素有病毒、宿主免疫和遗传背景等。2. CD4淋巴细胞受损伤的方式(1)直接损伤:HIV在细胞内大量复制,导致细胞溶解或破裂。(2)间接损伤:受感染的CD4T淋巴细胞中的HIV-env基因编码gpl20和gp41,使受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获得性免疫 缺陷 综合征 发病 机制 病理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975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