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docx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第1课时)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 .阅读课文,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2 .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课前学习任务回顾之前所学的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文学作品的方法,思考想象在文学鉴赏和写作中的重作用。课堂学习任务一、自主学习1 .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2 .写作背景。本文发表于1937年,节选自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是文章的第二节。原文共有四节,分别是“要认真阅读”“驱遣我们的想象”“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3 .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
2、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歌谣()桥墟()契合()旷远()海啸()苟安()拘泥()缕()炊烟()桥场契合:苟安:受用:拘泥:二、合作探究1 .了解作者观点,梳理论证思路。(1)这篇文艺论文探讨的内容是什么?(2)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3)请从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思考:作者的中心观点是什么?(先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然后注意区分一般观点和中心观点。)(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的论证思路。2 .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1)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速读课文第一部分,先梳理写作顺序,然后同桌之间交流这样写的作用。)(2)文艺与文字是什么关系?(
3、先找出课文中论述这个问题的文段,读一读,然后自主进行概括。)(3)阅读文章第二部分,思考作者、文字与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4)如何理解文字的桥梁作用?(作者在论述这个问题时说了哪几个层面的意思?)(5)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在理解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思考这三者对于文学作品鉴赏的重要作用。)本课小结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第2课时)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 .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2 .培养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体验阅读的快乐。课堂学习任务合作探究1 .深入理解本文内容。课文中的许多句子,讲的是文学艺术的道理,它们或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驱遣我们的想象 16 驱遣 我们 想象 导学案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973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