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与科学教育的核心问题.docx
《科学哲学与科学教育的核心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哲学与科学教育的核心问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科学哲学与相缴育的核心问题实在论与反实在论很多科学提出的基本哲学问题,也可以在科学课堂中提出来。其中一些科学问题的哲学特征,已经在本书第四章论述“形而上学与大气压”、第五章论述“麟中的哲学”、第六章论述嶂摆运动”以S笫七*论述“普里斯特利(Priestley)与光合作用”的时候探讨过,并将在第十一章“科学的本质”探讨其他部分。令人高兴的是,哲学无需被带入科学课堂因为它已经存在于科学课堂:学生自身可以理解科学的哲学维度,并采用哲学的思考方式,以便对哲学进行识别和探讨;哲学对教师来说并非额外的负担,它本身就是教师所教科目的一部分。任何科学哲学的教材、文集或者百科全书都会有关于以下内容的章节:理论变
2、革、实验研究、理想化、科学革命、定律、归约、比喻、类比、模型、因果关系、说明、价值观、方法论、观察、真理、近似真理,等等。当在课堂中教授类似进化论、遗传学、氧化作用、力学、相对论、电学、古生物学和光合作用等日常主题时,这些哲学特征就能得以识别与阐述。当学生开展调查、进行实验、收集数据、提出及评价假设等时,这些特征或方面就得以恰当地展现。同样,哲学也出现在教师、课程编写者以及管理者参与研究的大多数理论问题中:宗教信仰、多元文化论、学科结构等。上一章谈到的建构主义正是这些理论问题中的一个,它自发地引出了一个贯彻整个科学史的核心哲学问题,并瞄准了科学本质的教学内容,即“实在论者与反实在论者关于科学目
3、标的争论”,以及关于“用以解释事件和现象的科学理论中所假定的理论实体的实在性与可知性的争论”。这个根本性的争论引起了科学哲学中许多其他争论的共鸣,并在科学教育的舞台上频频上演,实在论者和反实在论者双方的阵营里都有声名显赫的研究者和教师。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展现科学哲学维度的方式,理解并参与这一讨论。实在论者与西在论者的实在论者最基本的信念是认为世界和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我们怎样认知事物和事物本身是相同的。人不是万物的尺度一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也许没有这样说过。巴斯范弗拉森(BasvanFraassen)为实在论提供了如下简明的定义:“科学的目标是通过其理论,给我们
4、描述一个确切真实的世界。接受某个科学理论就意味着相信它的真实性。”(vanFraassen1980,p.8)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展开的讨论是关于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而不是关于哲学唯心主义和怀疑主义中所说的“全面”反实在论。唯心主义主张,没有任何事物是真正超越认知主体而存在的,外部世界是一种幻象。怀疑主义主张,“客观事实”是存在的(如建构主义者通常所说),但我们无法感知这一事实,甚至可感知世界(例如桌子、椅子、树木)也永远超越我们的认知。所有科学家和绝大多数的科学哲学家都反对这些彻底反实在论的观点,科学教师们也不支持这些观点。然而,一些科学家以及许多有声望的科学哲学家是维护科学反实在论的,本章
5、将会对这一观点进行评价。同样需要注意的是,科学理论是否能够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一这是核心的、或许也是唯一的争论。这些争论是关于解释性的、不可观察的、理论的建构和实体,如磁场、电子、万有引力等。哲学论证通常并不是可见的科学主张,至少不是直接与数据和测量读数相关,而是对它们的解释。认识到实在论中存在“维特根斯坦派(WittgenSteilIian)大有裨益1他们的共tt口下: 本体论层面,承认世界的真实性和独立性,包括不可观察的事物在内的外部事物、事件独立于认知主体而存在; 语义学层面,承认科学主张和外部事物、事件的联系,科学是关于世界的主张; 认识论层面,即科学针对可观察世界、不可观察世界的实体和
6、过程,提出了一些真实或者近乎真实的主张,前者是普通视觉所能观察到的日常世界(台球、鱼、云等),后者是由工具和推理呈现出的世界(分子、原子、磁场、蛋白质等);价值论层面,承认科学的目的是提出关于真实世界的陈述和理论,其他目的-一如公共事业或经济收益都是次要的,这些目的只是真实世界的副产品2。同样,由于实在论者反对本体论、语义学、认识论和价值论中的某个或全部主张,有时也出于其他原因,反实在论者达成了一致立场。反实在论家族包括实证主义、经验主义、工具主义、建构主义、建构经验主义、唯心主义,当然还有所有的后现代主义流派。反实在论者相信,科学知识受限于经验世界或感知现象,任何超越经验的理论假设实体必须被
7、看做是协调感知或观察现象的助手、工具、模型或启发装置,但它们并非真实存在。进一步说,科学的目的是提出可以预测现象、可以简练准确地联系经验的理论。关于实在论者和反实在论者立场的详细阐述、细化和辩护可以阅读注释里的参考文献。为与本书所有的方法论保持一致,此处的争论将选用科学教师熟悉的、教材和课程中普遍使用的历史案例来进行详细阐述3。从古代天文学的水晶球宇宙体系之争,到红衣主教贝拉尔米内(Bellarmine)支持伽利略(Galileo)工具主义的观点,再到牛顿学说追随者与笛卡尔思想追随者之间关于万有引力真实性的激烈争论,以及同样激烈的18世纪关于热量等无重量流体是否存在的争论、19世纪恩斯特马赫(
8、EmstMach)等参与的关于原子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论,再到实在论者爱因斯坦(EinStein)与工具论者玻尔(Bohr)对哥本哈根量子力学解释的争论,实在论者与反实在论者对科学理论解释的抗衡问题,始终处于关于科学的哲学争论的中心位置天文学:动所有的人类社会,自形成起便开始寻求对宇宙构造的认识恒星、行星、太阳、月亮、彗星,等等。这种认识混合了宗教、形而上学、宇宙学、神话、占星术和天文学(用现代术语进行大致描述)等多种元素。在大多数社会里,这些元素是一起出现的,但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其中某个元素可能或多或少占据主导地位。天文学史作为一门普通的学校科目一一至少对太阳系从日心说到地心说的转变这一
9、理解而言一为展现实在论者和反实在论者对科学认识的根本差异提供了绝佳的思路(此外,还有数学与技术在科学中的作用、对人类观察的“解释”、科学中权威与真理的冲突来源等众多反复出现的主题)O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AssociationfortheAdvancementofScience,AAAS)在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中介绍天文学时这样写道:“站在地球上观察,地球好像是静止不动的,而别的东西都围绕地球运转。因此,在古代,人们推想宇宙运转原理时,以这种显而易见的真理开始是很有意义的。古希腊思想家,特别是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创立了一个运转模式,一直沿用了2,000年。这个模式为:一个
10、很大的、静止的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的四周围绕着太阳、月亮和小星星。它们分布在一个正圆形的轨道上,所有这些物体都以恒定的速率沿着正圆形轨道旋转。”(AAAS1989,p.112)这是一幅美丽且令人满意的关于宇宙的感知图像,但是古代的自然哲学(或者说早期科学)一直在推测宇宙运转的原因和机制。这正是实在论者和反实在论者产生分歧的地方。柏拉图的经验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论古代关于行星动力学(或者说行星运动机制)的争论,被视为旷日持久的实在论者与反实在论者对科学认识之争的开端。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lIder)(约公元前488428年)、欧多克索斯(EUdOXUS)(约公元前409356年)、卡
11、里普斯(CalIiPPUS)(约公元前370300年)和亚里士多德(约公元前384322年)先后提出将按规律运转的星球置入一个旋转的透明的星球内,并保持这些星球之间、星球与地球之间以及与其他星球之间的平稳运动和固定距离,而水晶球最外面的一层即为世界的极限。逆行、“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是由于球的数目增加所导致的,欧多克索斯假设有26个球层,卡里普斯假设有33个球层,亚里士多德假设有47个球层,以便与更多的天文学观测结果相吻合4。这些日益复杂的机制是为了满足“拯救现象”(即从地球所观测到的天体运动现象)的需求。关于前亚里士多德学派如何真实地解释“假设球层”,在学术界曾有过许多争论,伴随着亚里士
12、多德的著作形而上学和论天的问世,这些球体被赋予了实体存在的属性,它们是由永恒不变的第五元素以太构成的。这就是后来自然哲学所说的“水晶球”。这些球体当然需要它们自己的动力,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第一推动力”,后来这一推动力被认为是希腊基督教传统中的上帝5。然而,天文学实在论也受到了来自反实在论的挑战。柏拉图(PIatO)使关于自然哲学的反实在论解释合法化。这点可由新柏拉图主义学者辛普利丘斯(SimPIiCiUS)(公元490560年)的注释得知。他是这样评价柏拉图的:“他(柏拉图)提出了天体运动的规律是匀速圆周运动。随即他又向数学家提出下述问题:什么样的规律性匀速圆周运动,才能符合行星运动所呈现的
13、形式,从而使假说被大家接受?”(DUhem1908/1969,p.5)柏拉图给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模型符合且能够预测天体运动现象?这些现象包括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的阴晴圆缺、星球周期性的上升下沉、四季的更迭、行星的回归、行星的周期、昼夜平分等。模型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符合实际,它只要能够符合天体圆周运动规律、与天文现象保持一致、能预测天文现象等形而上学的原理即可,数学模型只是一种计算工具。柏拉图的学生欧多克索斯接受了这个挑战。托马斯希思(ThOmaSHeath)写道:“欧多克索斯既没有推测这些旋转运动的原因以及它们如何从一个球体发射信号到另一个球体,也没有探究它们的构成材质。看
14、起来他没有赋予这些球体模型任何物质或是力学联系,整个系统是纯粹的几何假说,或者说是一套可以呈现行星的外在路径并可以用于计算的理论建构。”(Heath1913/1981,p.196)随后,克劳迪厄斯托勒密(CIaUdiUSPtolemy)(公元90-168年)348在他的著作天文学大成中,反驳了数学天文学和工具主义天文学所支持的球体模型。他认为,行星在被称为本轮和均轮的圆周上运动,它们按照天文学家提出的“拯救现象”的模式运行。托勒密继承了柏拉图的圆周运动这一形而上学的观点,但是摒弃了亚里士多德现行的水晶球模型这一顽固实在论观点,水晶球模型由纯粹的几何构思支撑,顶多是在形式上承认如行星灵魂或智能之
15、类的机制。托勒密认同亚里士多德将哲学划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分支,之后他曾写道:“亚里士多德颇为恰当地将理论哲学划分为物理学、数学和神学三类(PtOIemy1952,p.5).,托勒密避开物理学和神学拥护数学,他说:“理论的另外两个大类可以阐述为猜想,而不是科学理解:神学是因为它无法被感知、触及,物理学是因为其问题模糊且易变,因此哲学家们决不会认同它们只有数学,如果人们带着怀疑靠近它,那么它将会把准确可靠的知识带给它的实践者。”(Ptolemy1952,pp.5-6)亚瑟凯斯特勒(ArthUrKoestlerX19051983)这样描述这种情况,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天文学脱离了物理现实,变成了一门抽象
16、的天空几何学它的一个实际用途是为太阳、月球和行星的运动提供一种计笄表格,但对宇宙的真正本质而言,它却没做任何说明。”(Koestler1964,p.77)就行星机制而言,一些具有传统工具主义思想的人其实是认知层面的反实在论者,他们认为这些机制有可能存在,只是我们无法接近它们。另一些人则是这些机制本体论层面的反实在论者,他们认为我们没有理由去假设这些机制的存在。当然,对待行星和天体,所有人都是实在论者,物体的存在与否取决于人们是否对其进行思考或假设,然而认为天体进入视线但并不存在这一观点想要普及可能还需要2,500年。无论如何,反实在论最终并没有取得胜利,因为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兼具哲学性和“科
17、学性”的系统,该系统与行星动力学巧妙契合,亚里士多德的天文学实在论和实体同心球理论,在此后的1,500年里一直占据统治地位6。哥白尼、伽利略的实在论与奥西安德工具主义的对阵尼古拉斯哥白尼(NiCOIaUSCopernicus)(147311543)撰写的六卷本天体运行论(CoPCrniCUS1543/1952)使天文学中古老的实在论得以复兴。哥白尼相信,天文学和物理学都需要提出假说,这些假说都能够对柏拉图的可预测性和拯救现象的需求予以回应,而且都与现实世界相符。最终,他重塑了古老但被人忽视的日心说,即萨摩斯人(SamoS)阿利斯塔克(AriStarChUS)的地球转动模型。哥白尼的著作在对教皇
18、保罗二世(POPePaUlH)的献辞中,如此评价托勒密体系:“另一方面,尽管那些设计偏心圆系统的人通过适当的计算,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决了显而易见的运动问题,然而他们引入了许多看上去与匀速运动基本原则相悖的概念?。”在哥白尼生命垂危之际,路德教会(theLUtheran)的教士安德烈亚斯奥西安德(AndreaSOsiander)(14981552)受托去安排天体运行论的出版事宜,他增加了体现经验主义者和工具主义者对科学理论认识的序言。部分陈述如下:“天文学家的工作包括以下内容:通过努力且有技巧的观测来收集天体运动的历史资料,然后依自己的喜好想象或构造某一假说因为天文学家无论如何也推导不出这些
19、运动的真正原因,他们所设想的关于过去或将来的运动,可以通过几何学的原理进行计算这些假说并非必须为真,甚至不需要看起来像是真的。他们所进行的计算与观测结果相符,这就足够了。”(Duhem1908/1969,p.66)这篇充满工具主义色彩的序言,与恩斯特冯格拉塞斯费尔德(EmStvonGlasersfeld)最后一章的叙述如出一辙:“我们的知识是有用的、相关联的、可行的如果它是由经验支持,且能够使我们做出预测它并没有给我6腿供客观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线索。”这种相似并不令人惊讶,因为建构主义正是一种工具主义认识论。美国建构主义学者乔治博德纳(GeorgeBodner)坦言:“建构主义模型是一种关于知识
20、的工具主义认识观。当知识能够解决问题或让我们实现目标时,它就是有益的奥西安德曾在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序言里提出过相似的观点:这些假设并非必须为真,甚至不需要像是真的。他们所进行的计算与观测结果相符,这就足够了。”(Bodner1986,p.874)大约在1600年,伽利略(15641642)接受了哥白尼假说。当然,这个假说在科学和神学上都是有争议的。1615年,著名的红衣主教罗伯特贝拉尔米内(RobertBellarmineX15421621)向伽利略推荐了哥白尼的经验主义和工具主义,这是奥西安德拐弯抹角强加给哥白尼的。红衣主教是这么说的:“在我看来,把自己的言论设为假设的、而非绝对的,这表明你
21、正在谨慎地前行,就如同我对哥白尼言论的信奉一样。假设地球在移动而太阳保持静止,该假设比假设均轮和本轮更契合所有的现象,而且这种假设对数学家来说证据也很充分,总之这样说是没有危险的。但是,想要肯定实际上太阳才是世界的中心,结果则是不同的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Finocchiaro1989,p.67)然而伽利略并没有接受贝拉尔米内抛来的工具主义橄榄枝:他对哥白尼的假说持有坚决的实在论观点。在他的著作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1633)中,伽利略重述了哥白尼反对托勒密的主张:“那些只把自己看做是计算器的天文学家或许会感到满足,但对把自己看做是科学家的天文学家而言,他们是不会感到满足的尽管天象可能会
22、被本质错误的假说解释并得以保留,但如果能从其的假设中得出就更好了。”(Galileo1633/1953,p.341)通过望远镜观测,伽利略的实在论得到验证和支持这个故事已经广为人知8.正如伽利略1610年所写:“大约10个月前,我们听闻一个荷兰人制作了一架望远镜,通过这个望远镜,即使是相距甚远的物体,也可以被观测者清楚地看到,就如同在附近一样。”(Galileo1610/1989,p.36)同年,伽利略制造了自己的望远镜,并对月球和木星进行了里程碑式的观测。同时代的经验主义者和工具主义者妄图否定伽利略所表达的事实,他们认为伽利略看到的完全是他的肉眼和新工具带来的可疑的技术共同产生的图像。此外,
23、伽利略的主张违背了长达2,000年来“天体与地域的本体是分离的”这一形而上学的信念。前者是不变的、完美的、不朽的,后者则是变化的、不完美的、易腐的,这两个领域毫无共同点。伽利略绘制的月球图像无法如实地得到解释,因为这些图显示月球和地球很相像,同样显示出木星也有自己的卫星,科学与形而上学之间出现了争执。17世纪伽利略的反对者们使用的言辞,在400年后科学教育领域建构主义者的著作中竟变得司空见惯:“我们无法独立地去获取.真相,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真实存在。”伽利略不断改进仪器原有的缺点,并在附近的教堂、高塔和停泊在港口外的船只上试用他的望远镜,检查所见之物是否与裸眼所见一致或近似一致,以此来回应哲学上
24、的怀疑。因此,伽利略的天文学主张是反形而上学的,其真实性建立在实证基础之上,这是科学史上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经典物理学:牛顿的实在论与贝克莱的经验主义艾萨克牛顿(ISaaCNewton)(16421727)与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一样,是一名实在论者。他提出了天体运动的机制(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既符合开普勒(KePler)发现的天上行星的运动定律,也印证了伽利略发现的地面上的定律。牛顿的实在论思想奠定了他坚信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基础,这一点与主张世界上只存在相对空间和相对时间(即我们所体验到的空间和时间)的观点相反。在其论”空间与时间”一书的注释中,牛顿说:“但是,由于我们无法通过感觉去看或区分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 哲学 教育 核心 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973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