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隐球菌脑膜炎.docx
《传染病防治:隐球菌脑膜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防治:隐球菌脑膜炎.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传染病防治:隐球菌脑膜炎隐球菌脑膜炎(简称“隐脑”)是指隐球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所引起的严重感染。该病多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最常见的中枢感染性疾病之一,近年正常人群发病率有升高趋势。(一)病原学隐球菌至少有30多个种,其中具有致病性的绝大多数为新生隐球菌。新生隐球菌在组织中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在46m,大小为红细胞的23倍,个别可达20m,有很厚的透明荚膜。在普通培养基生长良好,生长最适宜温度为30?C左右,且能在37?C生长。可分为4种血清型(A、B、C、D型)。新生隐球菌系环境腐生菌,广泛生存于土壤和鸽粪中,偶可在水果、蔬菜、牛乳,以及健康人体的口腔、鼻腔、咽部、胃肠及皮肤等处分离到。
2、(二)流行病学隐球菌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多见于2050岁。儿童相对少见,男性较女性为多,呈散发性分布。人群发生约0.20.8/100000,然而,近20年随着HlV的流行,隐球菌病显著增加,隐球菌感染是AlDS患者最常见的四个机会性感染之一,约80%隐球菌病患者与HIV感染有关。1.传染源。鸽粪是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临床感染的重要来源,此外,其他禽类如鸡、鹦鹉、云雀等排泄物亦可分离出隐球菌,而土壤中的病原菌则是鸽粪等鸟类排泄物污染所造成。2.传播途径。隐球菌病一般认为主要是从呼吸道吸入环境中的隐球菌袍子,导致肺部感染,而后血行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此外,消化道也可能是引起感染
3、的另一途径,因为从各种食物中可分离到隐球菌。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一般并不传播。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有一定自然免疫能力。(三)发病机制隐球菌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与病原菌的菌量、毒力以及机体免疫状态等因素相关。隐球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范围较广,易侵犯脑脊膜,也可同时侵犯脑实质,病变程度很不一致,可导致脑组织充血、水肿,也可引起脑组织局部缺血、软化,病变常见于脑基底节、丘脑和大脑皮质区。此外,还可形成颅内肉芽肿、脑积水。(四)临床表现隐脑在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中最为常见,多见于成年人,起病常隐匿,表现为慢性或亚急性过程,起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少数患者急性起病,多数为免疫抑制或缺陷
4、患者,病死率高,约2周即死亡。约12.5%患者伴有颅外感染,An)S患者则高达50%。根据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的症状、体征和头颅CT改变。一般临床分为3种类型:脑膜炎型:临床最为常见,病变主要侵犯脑膜,临床表现为脑膜刺激征;脑膜脑炎型:AlDS患者最为多见,除脑膜病变外,还有脑实质的损害,可出现相应部位的症状和体征;肉芽肿型:相对少见,可因颅内肉芽肿压迫脑神经造成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通常头痛是最早或唯一的症状,97%的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在病程中出现头痛。90%患者在病程中可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9?C以下,个别患者可出现高热。中、后期约1/4患者可出现视物模糊、畏光、复视、视力下降,甚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染病 防治 球菌 脑膜炎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954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