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的贡献与使命及制定意义与行政审判经验和面临问题探讨.docx
《《行政诉讼法》的贡献与使命及制定意义与行政审判经验和面临问题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诉讼法》的贡献与使命及制定意义与行政审判经验和面临问题探讨.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依法行政是近现代法治国家所普遍奉行的基本原则,代表着由人治到法治的历史转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推进。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行政法学界才普遍认为“依法行政”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与精神理念,并将其视作,行政法体系的一块基石,口。直到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正式施行后,中央层面方才开始重视依法行政,依法行政与行政诉讼法紧密交织。行政诉讼法作为我国行政法治的配套机制,经历了1990年实施,到2014年第一次修改,再到2017年第二次修改的发展过程。期间,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对行政诉讼法的实施以及修改发挥了重要解释与补充功能。同时,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
2、在推动形成依法行政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依法行政的内涵,通过积极推动与消极矫正切实提高了依法行政的能力与水平。一、孕育和催生“依法行政”(一)行政诉讼法的制定背景及过程首先,行政诉讼法的制定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一方面基于中国法制建设事业经历了三十年的曲折发展后重获新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确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源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意味着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体制改革所引发的社会变化要求通过法律制度的
3、构建来保障公民以及企业的财产权益,从而推动行政诉讼法制迅速成长。其次,大量行政实体法赋予公民、组织行政诉讼权,推动行政诉讼法制建立健全。从198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开始,大量的法律与行政法规规定,当事人对行政机关所作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进而,相关实体法的规定为行政审判业务的运作提供了一定的制度基础,全国各地人民法院纷纷开始设置行政审判组织。行政审判机构的广泛设置以及行政审判业务的现实运作,标志着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越来越专业化、经常化和规范化,这为全国人大制定行政诉讼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次,行政诉讼法的起草过程恰逢党的十三大召开,大会上所释放的立法信
4、号,为行政诉讼法的制定提供了充足的政治信心。1987年党的十三大顺利召开,“加快和深化改革成为最重要的主题词。可以说,“十三大报告所彰显的改革决心直接催生了行政诉讼法”21。最后,1989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行政诉讼法。该法颁布的价值与影响范围不仅限于行政管理领域,不仅推动与强化了依法行政理念,更对我国整体的法制事业建设产生了重大意义。正如应松年教授对行政诉讼制度的评价:“这项制度在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论给予多么高的评价也不为过。3(二)行政诉讼法的制定推动依法行政概念的形成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实施为依法行政的确立带来强大的程序法支撑和外界压力,有效地推动
5、了依法行政的形成。一方面,行政诉讼法作为典型的程序性法律规范,对行政机关而言具有强制的约束力。一旦发生违背程序的行为,行政机关须承担法律责任,进而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自发地以程序性法律规范约束自身行为,为依法行政理念的形成提供了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行政诉讼法的制定为大量行政实体法的有效运行提供了程序性保障。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实施掀起了“民告官”的热潮,“倒逼”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真正地实现了国家行政管理系统的内在革新,矫正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过往的行政管理过程中“依政策办事”或“有法不依”的行为,确保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由法律授予的权力,落实“依法行政”原则。二、推
6、进和并轨“依法治国”(一)行政诉讼法首次修订的背景及其过程从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到首次修订间隔了二十余年。期间,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推动下,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焕发出蓬勃生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行政诉讼法受到了内生与外在的双重压力与支持,修订成为必然。首先,从行政诉讼法的内在设计来看,自1990年行政诉讼法正式施行以后,其应用逐渐呈现出力不从心的情况,无法有效适应时代的变迁发展。全国人大法工委以“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4精准揭示了行政诉讼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窘境。其次,行政诉讼法的首次修订深受“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影响。行政诉
7、讼法的第一次修订恰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大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主张。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学界对修订行政诉讼法的认识是一致的,即要实现行政诉讼法契合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最后,在行政诉讼法修订的最后阶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战略部署,并规划了部分有关行政诉讼的关键举措。如“完善行政诉讼体制机制,合理调整行政诉讼案件管辖制度,切实解决行政诉讼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突出问题”,以及“健全行政机关依法出庭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
8、等内容。因而,自2013年12月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第一次审议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到2014年10月底第三次审议并随后通过修正草案,前后历时不到一年,行政诉讼法便获得通过。(二)行政诉讼法二次修订的背景及过程2014年对行政诉讼法的首次修订遗留了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如行政公益诉讼问题、行政诉讼类型化问题以及法律适用问题等。尤其是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属于修订行政诉讼法时较为受关注的话题,争议也比较大。最终,2014年行政诉讼法未将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纳入其中,“法律委员会为此向常委会作出说明,并提出可以通过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抓紧研究相关法理问题,逐步明确公益诉讼的范围、条件、诉求、判决
9、执行方式等,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积累经验T5。此后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与经验积累,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再次修改行政诉讼法,在第25条增加了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相关规定,标志着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成功完成了理论制度构建到实践探索再到立法保障的全过程。(三)行政诉讼法的修订助力依法行政的深化在行政诉讼法颁布到首次修订的二十余年间,在其作用下依法行政观念已然深入人心。受行政诉讼法的影响,依法行政的理念不断深化,立法者也开始进一步思考应如何优化行政执法,在事中、事前阶段规范政府权力的运行,而非仅在事后阶段约束行政权。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
10、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等相关法律便陆续出台。加之1993年国务院明确提出依法行政要求,1999年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2004年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及200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等一系列事件和举措,都将依法行政的要求不断明确化和具体化。可以说上述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举措“均是与行政诉讼法的观念影响与实际需求存在密切关联”6,均在不同程度上构建了依法行政的具体实践路径,进一步深化了依法行政的价值观念。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得益于政治体制发展的外部要素,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下,行政诉讼
11、制度的完善获得了强大的外在动力。在“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下,行政诉讼制度的作用不再是推动形成依法行政,而是在形成依法行政的基础上深化依法行政。从行政诉讼法的相关修订内容能够窥见,行政诉讼法的修订是实现上述深化依法行政任务的一剂良药。第一,增加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的规定。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提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制度,2014年行政诉讼法首次修改时采纳了该制度。该制度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一是有利于保证行政机关重视应诉活动,避免消极举证、缺席庭审等藐视司法行为;二是可以避免出现“告官不见官”的负面现象,能够有效推进行政争议的实质性化解;三是有利于行政机关负责人准确认识到日常的
12、行政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痛点、堵点,直击依法行政的薄弱环节,“倒逼”行政机关自我矫正各种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行为。第二,修改行政复议机关作被告的规定。从原来行政复议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高维持率是其突出特点。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首次修订前的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2款:”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因而在2014年行政诉讼法的修订工作中,立法者将行政复议机关一律纳入行政诉讼被告范围。通过如此的制度安排,凸显了行政复议制度作为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救济机制的价值,强化了行政复议机关的责任意识,推动其积极行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行政诉讼法 贡献 使命 制定 意义 行政 审判 经验 面临 问题 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952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