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机构向社会企业转型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docx
《社工机构向社会企业转型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工机构向社会企业转型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社工机构向社会企业转型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在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的推动下,近年来社工机构得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社工机构之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一些机构甚至有高度依附性、建制化等倾向,专业性和独立性受到影响。为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的社工机构开始探索转型,向社会企业转型就是一种典型的转型路径。然而实践中,一些选择向社会企业转型的社工机构陷入“转不动”的困境。究其原因,与转型过程中路径依赖现象息息相关。为此,笔者基于对一家社工机构向社会企业转型的参与式观察,分析社工机构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路径依赖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一、社工机构转型为社会企业的困境路径依赖理论认为,过去的事件会对
2、现在和将来产生影响,由于高成本,事物的发展一旦进入某一状态,无论该路径是否有效,都可能会被长期锁定在原有路径上。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皮尔逊认为,回报递增机制中的制度成本、利益群体和观念框架等因素影响了路径依赖现象的产生。有限理性被认为是另一种导致路径依赖的影响机制,即人们无法判断哪种制度最有效,而即便知道哪种制度是最好的,也不知道应该采取何种措施应对,这便导致现有制度被延续下来。根据路径依赖运行机制,以及基于笔者的实践观察,社工机构转型为社会企业的路径依赖形成机制有如下因素。1、变革成本导致管理机制锁定。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社工机构发展过程中,承接更多政府购买服务的发展目标主导了其内部管理机制的形
3、成。已投入的制度初期设计成本,以及机构在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中的成功经验,使得这些机构原有的管理机制不断自我强化,进入锁定状态。如要对原有的治理结构进行大幅调整,不但要付出重建成本,还可能与现有制度规范产生冲突,导致转型成本远远高于维持初始路径的成本。因此,不少机构在提出向社会企业转型之后,为保持较低的治理结构变革成本,仍沿用原有的管理机制和模式,而没有适应转型的需要进行管理机制上的变革,从而出现管理机制上的路径依赖现象。2、文化刚性导致观念认知锁定。在多年发展中,社工机构已形成一套相对固定的刚性组织文化,组织成员习惯于依据这套观念框架做出管理决策和开展服务,这种惯性可能对组织变革产生阻碍。一方面
4、,社会企业作为新生事物,尚缺乏在全国层面鼓励其发展的相关支持政策。身份合法性的缺乏,导致不少社工对公益服务的营利性行为产生排斥。而社会大众对社工服务的印象也停留在免费的政府福利层面,对营利性的公益行为接纳度不高。另一方面,社工机构员工大多缺乏企业运作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导致服务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产品销售渠道单一,主要依赖政府购买或基金会资助。3、既得利益群体导致利益结构锁定。既有的制度会产生某些既得利益群体,这些群体往往担心变革带来的结构性调整会威胁到自己的既得利益,因而会抵制变革。在一些社工机构中,组织成员的行为范式、经验、资源和利益分配,都是围绕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这一目标而展开,维持工作现状
5、可以带来更多的确定感和安全感。而转型为社会企业,意味着要打破原有的经验模式,重构知识框架、技能认知以及资源圈,要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不熟悉感。这导致利益群体有着更强烈的意愿去维持现状,而不是变革,其参与转型工作的积极性不足,进而影响到机构转型的推进。4、有限理性导致决策逻辑锁定。作为决策主体,人的知识、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加之决策环境庞大、繁杂且多变,导致决策主体只能做出有限理性下的选择。一方面,一些社工机构在以往发展中获得了成功经验,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性期望。在转型后,由于决策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知识经历的有限性,机构决策者往往无法对新的发展模式形成理性准确的预估,产生了偏离实际的高预期,导致对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工 机构 社会 企业 转型 现实 困境 应对 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945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