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八下第三单元第12课 教案《诗经》二首.docx
《【教案】八下第三单元第12课 教案《诗经》二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八下第三单元第12课 教案《诗经》二首.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题12.诗经二首课型讲读课学习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 .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3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4 .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5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学习重点1 .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2 .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学习难点1 .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2 .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学习方法1.朗读法2.点拨讨论法3.品读法教学准备课时安排2课时主备教师使用教师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二次备
2、课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
3、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 .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睢鸠(jjiu)一种水鸟。窈窕(ydotio):文静美好的样子。逑(q越):配偶。存莱(Xing):一种可食的水草。寤寐(Wime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笔(m6o):挑选。2 .学生自
4、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3 .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4 .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1 .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2 .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3 .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在把握全诗的文意的基础上,请同学们试背全诗。1 .提问:大家会发现本文很容易背诵为什么?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
5、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同时多媒体显示: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案 诗经 【教案】八下第三单元第12课 教案诗经二首 下第 单元 12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930214.html